郑州商城遗址,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嚣都。位于郑州市区,东起凤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达二里岗,面积2500公顷。1950年被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宫殿房基、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沟、墓葬、祭祀坑等遗迹,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遗址。出土了石器、蚌器、铜器等遗物,其中有珍贵的玉器、原始的青釉瓷尊、罕见的夔龙纹金箔、精致的象牙梳、古老的乐器石埙等。
根据碳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3235±90年,加之出土的遗迹、遗物,表明郑州商城遗址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朝中期都城。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殷墟之前的一大段商朝历史空白,丰富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1959年郭沫若来郑州视察时,为郑州商城题写了“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隞都。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遗物富而殊”的诗句。它填补了商朝中前期历史的空白,丰富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
至于郑州商朝都城的地位,大众普遍认为是仲丁所迁的嚣都。原因:①从文献记载看,嚣都的地望就在郑州市区;②从仲丁迁都的情况看,嚣都就在郑州;从考古发现看,郑州二里岗期文化介于偃师二里头晚期、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之间。因此,郑州商城只能属于商朝中期的嚣都。
仲丁自亳迁于嚣,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于嚣。
《竹书纪年》:“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竹书纪年》:“仲丁六年,征蓝夷。九年,陟。”
《竹书纪年》:“外壬,名发。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的兴起,许多地方对古建筑开展恢复性维修,比如太原的晋祠,通过重建,使这些有历史价值、文化符号意义的“老建筑”,得以世代相传。但是,对已经只有传说,无从考证、或者缺少历史记载的建筑,开展所谓的“恢复性建设”,就有些本末倒置。
就拿郑州市这两座古城墙来说,该市文物部门视为“复原性展示”,以期再现3000年前商朝都城城墙的基本风貌。但是,这样的“复原性”是“复”的什么“原”,能够与3000年前商朝都城城墙原模原样吗?事实上,商朝都城城墙究竟是什么样子,除了历史典籍中片言只语的记录,就是现代人挖掘考证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本身就是推断加臆想,而要凭如此的“结果”来搞“复原”,岂不是以讹传讹?
再说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偌大的都市里,有没有必要把几千年前倒下来的土城墙,再扶起来?因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土城墙存在的社会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说这个商朝都城土城墙是文化,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知道有多少建筑站起来又倒下去了,现在,是不是要把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古建筑一一复原?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矗立起一座3300年前的土城墙,既不“协调”,也不美观,更不环保。就连当地市民也担心,黄土堆砌的古城墙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郑州本身就是个风沙较多的城市。
事实上,现在搞“复原性展示”也罢,搞“某某遗址”也好,大多数是商业行为支撑下的政绩冲动,是一种城市营销的手法,并不是为了保护什么,“保护”只是一个打着的旗号而已。
再逼真的庙,也是假古董,造得再好的商朝城墙,也是“山寨版”。如果真的想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把现有的建筑保护好,才是正道。
2011年5月13日,在郑州商城遗址内的东大街上,冒出了两段“仿古城墙”。据文物部门介绍,修建两段“仿古城墙”是对郑州商城遗址实施“复原性展示”工程。“仿古城墙”共分十几个层面,采用商朝夯筑城墙的传统工艺夯筑而成,以期再现商朝都城城墙的基本风貌。但许多市民对此颇有异议,市民认为在繁华地段弄这种“山寨版”的古城墙是瞎折腾。眼下亟须维护的是周长约5公里的商朝古城墙。由于常年的风雨剥蚀,这些古城墙或墙基塌陷,或墙体脱落,加上一些单位和居民在城墙附近乱建违章建筑,造成城墙原貌破坏严重。
2012年2月22日,郑州市城南路与紫荆山路交叉口西侧,800多米长的郑州商城城墙被用黄土加高了很多,而且培得有棱有角,但也许是质量问题,在城南路和南大街交叉口西侧,用黄土培高的城墙出现了大面积的坍塌、滑坡,工人们正在进行维修。在郑州市东大街和城东路交叉口西侧100米处,原先有树有草的城墙也被黄土覆盖并加高,东大街北侧的城墙两侧,还有人为毁坏的滑坡,工人们承认土质有问题,并表示此处要重新夯土。
2013年被曝,郑州的商朝城墙遗址被人挖了不少坑,成为攀岩爱好者的练手场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向东大概500米处,这段商朝古城墙遗址平常聚集的老百姓最多。城墙遗址的城墙土层梯面上,布满了脚掌大小的坑,还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攀爬城墙土层。有一个年轻人助跑后爬了三四米,但因身形不稳跳了下来。两分钟后,他再次尝试,终于成功“登顶”。附近住的赵先生说,平常很多人在这里练攀岩。在城墙遗址旁锻炼身体的刘女士说,从城墙修好后,这里就成为小孩子玩耍的地方,这些坑是孩子们挖的,但是后来爬的人越来越多,就变成了攀岩场所。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马主任说,城墙的土是从别处拉的,在城墙上挖坑,并不算破坏文物遗址。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
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
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0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