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徐昭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俗语、歇后语种类繁多,引人入胜。其中大部分人就喜欢用成语“半老徐娘”形容那些已经到了中年还尚有风韵的女子。而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南梁徐昭佩跟她丈夫不和谐的感情故事。
徐昭佩的丈夫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开国君主萧衍的儿子湘东王萧绎。这萧绎虽然是皇家的子嗣,但是却是十分喜爱文学,从小就热爱读书、著书,在文学方面跟他的父亲萧衍以及哥哥萧统、萧纲称为“四萧”,与三国时期的曹操家的“三曹”并称,在文学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萧绎更是他们四萧中的佼佼者。
除了文学之外,萧绎在书法、绘画、音乐、相马等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研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萧绎在历史上可能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子,并且留名青史。但偏偏他生错了时代,身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又偏偏发生了侯景之乱,而他也变成了一个毁坏经典的历史罪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侯景本是东魏的叛将,投奔南梁后被萧衍所收留。但却因为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于是就在公元584年,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寿阳起兵造反。没有想到的是,南梁的统治腐朽不堪,侯景造反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仅仅过了一年就打进了南梁的首都建康。打入建康的侯景将梁武帝萧衍活活饿死,并且掌控了梁国的军政大权,先后废立了萧正德、萧纲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后来干脆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汉。
在侯景造反事业干得正起劲的时候,手握重兵的湘东王萧绎却没有出兵救援自己的父亲,而是选择观望。在侯景解决了自己的父亲、哥哥们这些皇室正统,萧绎自己又发兵解决了萧誉、萧纶、萧詧这一众梁朝的皇亲国戚,为自己称帝扫清了一切障碍。等解决了这一些麻烦,萧绎才发兵消灭了侯景,并且在江陵登基为帝,就是梁元帝。
萧绎称帝后,发现镇守蜀中的弟弟武陵王萧纪擅自称帝,国无二主,这让萧绎不能忍,就派兵攻打萧纪,为了增加成功率,萧绎还请西魏出兵共同攻打萧纪。可是这却给西魏可趁之机,萧绎跟萧纪在战场上打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萧绎才打败了萧纪,回过头才发现,整个蜀中都被西魏给占领了。
自己辛辛苦苦打的土地,就被西魏给占了,萧绎这口气怎么忍得下去,就给西魏的权臣宇文泰写信,要求重新按照原来梁朝的土地划分国界,言辞十分傲慢。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宇文泰自然不答应萧绎的要求了,不仅如此,宇文泰还派出五万人马攻打江陵。江陵易攻难守,且西魏军兵强马壮,很快萧绎的军队就被打了个大败。
在萧绎失败后,他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前文已经说了,萧绎是位大才子,酷爱书籍,因此一直有收藏图书的习惯,特别是他成为皇帝后,更是搜罗各个时代的古籍善本,在跟西魏打仗的时候他已经收藏有14万卷书籍。就在西魏攻打江陵的时候,萧绎还跟他的大臣们在皇宫内讲解《老子》。等到萧绎被打得大败,这个时候的萧绎也不知道是糊涂了,还是读书读傻,就下令把收藏的书籍统统烧毁,史称“江陵焚书”。 看着熊熊火焰,萧绎叹息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江陵焚书”是中国历史的浩劫,也是中国文化的浩劫。而萧绎因为这个举动,也成为了千古罪人,后世人对他焚烧书籍的行为,每每回想起来,也是痛心疾首。
不知道大家对于萧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有喜欢小编,记得点赞关注哟!谢谢大家!
人物生平 阮令嬴起初被南朝齐始安王萧遥光纳为妃,萧遥光兵败后,被东昏侯萧宝卷纳入宫中。建康城平定后,为梁武帝萧衍的彩女。天监七年(508年)八月,生下儿子萧绎于后宫。当日梁武帝大赦天下。不久,梁武帝封她为修容,赐姓阮氏。尝随萧绎出藩。大同六年(540年)六月,阮令嬴在江州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同年十一月归葬于江宁县通望山,谥号“宣”。萧绎即位后,有关部门官员上奏追崇阮令嬴为文宣太后。还y小庙。承圣二年(553年),追赠阮令嬴的父亲南朝齐已故奉朝请石灵宝为散骑常侍、左已将军,追封武康县侯,食邑五百户;追赠阮令嬴的母亲陈氏为武康侯夫人。
史籍记载 《梁书·卷七·列传第一》
《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
文学形象 史梦兰《全史宫词》:“美人赐姓拜修容,溪水于今号阮公。为感明蟾新入梦,回裾私谢幔前风。”
书接上回。
接着聊。
若是让我给萧衍提几条建议的,虽然是马后炮,但是我还是若真是要提几条建议的话,大概就三点:第一点是当皇帝还是要以务实为主,可以把宗教当成自己治理国家的工具。也不必自己亲力亲为,可以另立他人为佛教的传承人,不听使唤还可以随时更换。第二点就是没必要至死才交出皇权,还是可以早点将皇位传承下去的,自己落个清闲还能辅导新帝。也不至于到老了无力管理国家事务。第三就是侯景的投靠问题,你们疆域多他不多,少他不少的,何必要引狼入室呢!
侯景就像是萧衍的克星一样,收留他来了自己的地盘,最后还把自己和自己的权力也搭进去了。多不值啊!
侯景能从北朝叛变,就表明了他骨子里的不忠,即使是到了南朝,又怎会安生呢!萧衍又整天阿弥陀佛,自然就没时间顾及侯景。说起来,南朝的衰弱与侯景也是有关系的,侯景上台后,就开始清理门阀,门阀自然是要逃跑的,他们逃跑肯定不会只是人跑,自然要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至少是能带的都带走了。当时本来贫富差距就大,现在掌握大部分钱财的门阀又“携款潜逃”,还怎么发展经济呢?
古代只要自己家经济允许,总是多生多育,这个育倒是不一定,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能力接受教育。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一般都是能生多少就生多少。
萧衍当时想培养他众多儿子里面的谁来接他的班呢?
萧衍最先是立了萧统为太子,只不过他英年早逝了。
当时太子读书时,有个侍从叫庾肩吾,其有个儿子叫庾信,庾信是太子的书童之一。
萧统死后,萧衍又立了谁为太子呢?
本来应该是按照长幼尊卑,立萧棕的,奈何萧棕认为萧衍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叛逃了。所以这新任太子之位就轮到了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身上。萧纲可谓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不过他当了太子之后没多久就遇上了侯景之乱,萧衍死后他登基没几天就被侯景灭了。
侯景有没有称帝呢?
侯景最开始是立了萧统的孙子萧栋为帝,但实际上也就是侯景的傀儡罢了。萧栋上台四个月,就被侯景囚禁了,然后自己称了帝,自封是汉皇帝。
南朝那么多人,中央和地方的军队,再不济不也还有满朝文武吗?怎么就阻止不了侯景呢?
萧衍在位时,信佛深沉,国库里的金银后用来修建寺庙了,没有对军事力量重视,导致最后侯景都打到都城了,连萧纲派庾信出面迎战,结果庾信还跑了。
历史 中庾信仕途畅顺,提拔得很快。
主要是庾信能进入权力中心,又有才华,自然是比其他人提拔得快些。还有就是萧家父子的文学造诣都还不错,恰巧庾信又是个文学天才,他们之间自然惺惺相惜。在萧统死后,庾信就跟了萧纲。
庾信到底多有才华?
庾信算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巅峰代表人物。他自小又是跟着太子读书,而且他还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学史上还有“三曹四萧”的说法,说的是曹操、曹丕、曹植,萧衍、萧统、萧纲和萧绎。
萧绎,是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后来他当了梁元帝。庾信跟萧绎也算是好兄弟好哥们,萧绎最初在江陵镇守,庾信在和侯景对战逃跑的时候,就是跑到了江陵去投靠萧绎了。萧绎也把庾信留在了身边,给了他一个官职,后来他当上皇帝后,庾信就更是风生水起了。
萧绎就在江陵,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家里面出了这么大的事啊,他为什么不发兵救他的父皇和三哥呢?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萧家局势所迫,萧家基本上就是各自镇守一个地方,相互惦记着,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不然可能你前脚刚走,你的老窝就被你其他的兄弟掏了。所以,大家都是在按兵不动。所以在后期萧绎称帝之前,他先后解决了自家的侄子河东王萧誉和哥哥邵陵王萧纶,还有萧詧,才进城灭了侯景。他称帝后还将被侯景囚禁起来的萧栋也派人暗杀了。
那萧家的兄弟会不会也向外引援来消灭自己的兄弟们从而想实现自己掌权呢?
这是必然的。在萧绎称帝的那一年,他的八弟萧纪就在成都也称帝了,那怎么办呢?萧绎就想到了借刀杀人,和北魏联合消灭了萧纪。萧纪没了,萧纪镇守的地区也没有了,也就是因为这样,南朝的疆域才会越来越小。
南朝最有名的诗人还属庾信,他的诗读起来就像好比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一般,感情细腻。只不过后来庾信从南朝到了北朝之后,他就又变成了莫言的风格,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庾信在南朝时,生活就很细腻,等到了北朝后就过上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自然对生活感慨所抒发的 情感 就不一样了。
我说,有。但是余秋雨的风格,我喜欢不来,我还是喜欢莫言式的。
杜甫还曾为庾信写过这样一句话:“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庾信还是有崇拜之情的。
文章老成的意思就是说,文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不刻意地制造戏剧性的冲突。都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中这样对庾信进行描写,也是写庾信老年了其文成也更成熟了。
庾信后期的作品中多是在抒写他的思想之情。他写的诗中就有一句抒写思想之情的名句,同时也是“饮水思源”这个成语的出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庾信当时在南北朝都很有名气,等到庾信年龄更大一些之后,南北朝更替到了南陈和北周后,双方开始互通友好。此时,理应庾信就可以回到他的故乡了,但是北朝的北周就是不肯放庾信,不仅不放,还给庾信升了官职。
主要是庾信有深厚的文学才华,只不过就是实践经验不够,一到打仗不是逃跑就是屈节。
庾信写的诗有很多,其中庾信写的《重别周尚书》最为出名,主要还是因为这首诗被选入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自然是不用宣传也是人尽皆知了。
话说,庾信在南朝待得好好的,怎么就到北朝去了呢?
庾信当时主要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到西魏长安的。只不过,他到了长安之后没多久,西魏就攻破了江陵,还杀了萧绎。西魏就把这件事跟庾信说了,说你大哥都被我们杀了,就别回去了,留在我们这里当官呗!庾信就这样留了下来。所以,庾信既见证了南朝的灭亡,又见证了北朝的更迭。当他于公元五八一年去世的时候,隋文帝登基了,南北朝的 历史 也就结束了, 历史 进入新朝代-隋朝。
庾信为什么能在乱世中自然死亡?
主要还是庾信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威胁,又是个文人,既不会打仗,又不会谋权,自然就没什么需要担心的。还有就是他的才华横溢,使得他在南北朝都很受追崇,就算是为了国家文化的发展,也不会轻易对他下死手的。
所以他的一生也算安稳,靠他自己的才华,走到哪里都有立足之地。
庾信还为当时的达官贵族们写墓志碑文,庾信算是当时大文豪了,贵族对于大文豪还是很尊重的,就在2019年的陕西挖掘出来的豆卢恩家族的墓穴中,其碑文就是由庾信撰写的。
古代虽然没有网络,但是也有抄袭的,只不过大家抄袭的程度不一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是不是就有着相似的句式结构?
其实人的性取向特殊,不是只在如今这个 社会 有,只是现在的网络 科技 更发达,熟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大家才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还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从西汉时期开始,养男宠就很流行,庾信也有这方面的传闻,传闻说他养的男宠是萧韶。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面有说过,古代的性资源是严重过剩的,而且那个时候的达官贵族有的是时间玩。我个人觉得庾信的性取向是没问题,可能就是只是赶时髦、出于好奇,想体验一下。
那个时候不仅肉体泛滥,杀人也很随便。
在绝对的集权下,以及犯错不会接受惩罚的前提下,杀人就跟杀猪一样,简单果断。
当时有个人叫薛仁杲,就是以杀人取乐。可以说是很变态的一个人,他很喜欢研究刑法。他会把抓到的战俘全部都杀了,而且还都是用酷刑杀的,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慢慢折磨死的,杀人方式很变态,有多变态呢?他会将战俘如同杀猪一样,割他们的舌头,鼻子或者是用石臼把人碾成血泥等等。他把庾信的儿子庾立抓到了,放在架子上当烤全羊烤了,还边烤边和他的士兵们分食庾立的肉。
还是现在的文明 社会 好,就算是对判死刑的人,也是注射的方式,人死得就优雅多了,还没有那么痛苦。
现在中东地区还保留着石刑,所以,不仅要 社会 进步,国家的法律也应该进行完善。杀人这个念头人只要一冲动就会很轻易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此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不敢实施这个念头,即使是实施了,也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法律的建立完善很重要。
从南北朝时期进入到隋朝之后, 历史 上的人名,大家也有比较不那么陌生了。 历史 人名的出现一般都是一堆一堆的出现,单个出现的不多,也容易记不住。 历史 人名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是一个小高潮,秦汉交替的时候是一个小高潮,三国时期是一个大高潮,到了唐朝及以后,一直处于高潮状态,主要是因为文人变多了,著作多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离我们现代越来越近了。
子
长子昭明太子 萧统
次子豫章王 萧综
三子梁简文帝 萧纲
四子南康简王 萧绩
五子庐陵威王 萧续
六子邵陵携王 萧纶
七子梁元帝 萧绎
八子武陵王 萧纪
女
永兴公主 萧玉姚
永世公主 萧玉婉
永康公主 萧玉嬛
梁武帝萧衍是个怎样的君主?闻名遐迩的开国皇帝讲究仁爱自食其果发布时间:2016-06-1315:56浏览:加载中南朝梁太清三年的夏天,建康城内台城的净居殿里,一个86岁的老人独自躺在简陋的木榻上。他蓬首垢面,睁着昏花的老眼,望着低矮的顶棚,嘴里念叨着:蜜!蜜!但殿中空无一人。殿门外两个懒散的看守兵,听而不闻,坐在门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家乡的牛羊肉如何如何肥美,抱怨眼下的饥肠辘辘。一会儿,殿中老人口中传出嗬嗬的叫声,从此寂无音响了。时间过去了很久,两个守兵忽然意识到殿里发生了什么情况。他们跑进殿中,发现老人两眼呆呆地瞪着,脸上露着痛苦、悔恨的表情,手脚已经冰凉硬挺了。
这个死去的老人,就是曾经统治江南近半个世纪,创二百年来文物之盛的萧梁第一代君主武帝萧衍。他在囚禁中饥渴而死了。
一个昔日闻名遐迩的开国皇帝怎么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他的儿孙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救他、侍奉他?其实,萧衍的几个儿孙就在附近:太子萧纲就在台城宫内,但已经失去了行动自由,当他知道父亲的死讯后,也只能呜咽流涕,不敢放声痛哭。第七子萧绎、孙子萧誓此时离建康不远,手握足够救驾的重兵,却互相观望不救。当初开门揖盗、现在正盼着他早日死去的正是他的过继儿子萧正德,当然更不会去救他。台城被攻占时,萧衍曾叹息说:江山是我打下的,又是我丢失的,怨不着别人!确实,萧梁的江山是萧衍自己断送的。断送的原因很多,其中,他纵容包庇子弟为非作歹,是导致国家乱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萧衍是个讲究仁爱的人,最喜欢标榜自己的感化政策。他对亲属从不使用法律,这些人犯了罪,可以得到宽容,甚至反叛之罪也不追究。在他的纵容包庇下,养出一批贪婪无耻、凶残荒悖的子弟,最后自食其果的,正是这一感化政策的推行人萧衍自己。
让我们来看看萧衍是如何推行他的感化政策,又如何自食其果的吧。
萧衍有一个弟弟叫萧宏,排行第六。萧衍攻魏时,曾派萧宏为都督,督领诸军。萧宏是一个庸才,根本没有指挥才能,但因为是皇帝的爱弟,领取的器械都很精良。萧宏不会指挥,而且畏懦不前,曾被魏军耻笑,送给他妇人的衣服,并称他为萧娘。两军交锋时,萧宏一战而溃。当天夜里,袭来了暴风雨,军中混乱,萧宏吓得丢下军队不管,只带数骑逃了回去。对这样一个贻误军机的败军之将,萧衍不但不惩治,反而拜升为司徒;两年后,拜升为司空;三年后,又拜升为太尉,成为萧梁第一号重臣。
就是这样一位庸才,曾两次想谋杀萧衍,自己当皇帝。第一次,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萧衍只把他叫来,哭着对他说:我的才能胜过你百倍,天天还担心不能镇抚天下,你就更不行了。我不是不能杀你,只是可怜你太傻了!第二次,萧宏和自己的侄女、萧衍的女儿永兴公主勾搭上了。两人约好,杀掉萧衍后,由萧宏作皇帝,永兴公主做皇后。这次谋弑也没有成功,萧衍只处死了两名刺客,用漆车把公主送出宫去,对萧宏却问也未问,希图他自己感悟改过。就这样,萧宏的两次谋弑都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萧衍不只宽纵谋弑的亲属,对叛国叛父的亲属也是不过问的。
萧宏的第三个儿子叫萧正德,是个无赖之徒,少年时就打家劫舍,掘坟盗墓,无恶不作。萧衍快近中年时,还没有儿子,曾向萧宏要来萧正德作嗣子。后来,萧衍将近四十岁时生了儿子萧统,把正德又送还给了萧宏。不久,萧衍当了皇帝。立萧统做太子。对此,萧正德非常不满,他到处宣扬说自己应该当太子,萧衍听到这些话,并不追究。后来,萧正德终于决定叛梁,去投奔了梁的敌国北魏,自称梁废太子。对于萧正德的处置问题,魏主曾召集群臣讨论。当时,萧齐灭亡后逃到北魏的齐宗室萧宝寅正在洛阳任职,虽然都是萧氏,但他与梁宗室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上表说:哪有伯伯作天子、父亲作扬州刺史,反而抛弃亲人远投敌国的?这种人无国无父,应该杀掉!魏国为了招降纳叛,没有杀掉萧正德,但对他很不客气。萧正德很失望,又逃回了梁国。
对这样一个连敌国都不理睬的叛国叛父之人,萧衍不但没有惩处,还流着眼泪教诲了半天,又让他官复原职。
由于萧衍的宽纵,萧正德不但不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他公然带人杀戮无辜,抢劫财物,夺人妻妾,掠人子女,甚至把自己的亲妹妹接到家中,作了夫妻。后来,萧正德因临阵先逃及做官无道被废黜,于是越发滋长了对国家、对萧衍的仇恨。他阴养死士,聚集米粟,只等国家有事,就乘机为帝。
萧衍还有一个儿子,也是萧正德一类的逆子。那就是他第二个儿子萧综。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嫔。萧衍平建康、废掉东昏侯后,把吴氏归为己有,很受宠爱。这位吴氏归萧衍后七个月,生下萧综。因为早产,宫中的人们都怀疑萧综不是萧衍的儿子。只有萧衍自己深信不疑,非常喜欢萧综。后来,吴氏渐渐失宠,心里充满了怨恨。萧综长到十四、五岁时,多次梦见一个肥肥胖胖的人拿着头来找他。萧综很害怕,告诉了母亲。吴氏听他描述后,觉得很像东昏侯,就偷偷对他说:你是七个月生下来的,谁把你当萧家的儿子看待?但你现在位置仅次于太子,千万不可泄露梦中情景。
这些话对萧综震动很大,他自己认定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儿子,从此每夜哭泣,决心重兴齐国。他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办法,每天披散了头发在凉地上睡,有了钱财就接纳士人,还在后房地上铺满沙子,终日光着脚_沙。最后,萧综练到脚下生成的茧子有牛皮那样厚,每天能走三百里路。这些事,渐渐诸王、公主都知道了,只有萧衍一人毫不生疑。
萧综长大后出镇徐州,后来又要求调到边镇西州,最后终于投奔了魏国。
萧综叛逃的事情传到萧衍耳中,有关方面奏请削去萧综的爵士,除去他的属籍,把他的儿子改姓悖,以惩其大逆不道。萧衍开始时没有反对,但几天后,便下诏恢复了萧综的属籍,并封他儿子萧直为永新侯。后来,萧综在北魏不得志,又要求回国,萧衍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未等回国,萧综就死了,梁人把他的棺柩偷偷运回江南。萧衍痛哭了一场,把他按皇子的礼节埋葬在自己的寿陵边。
萧衍就是这样一个是非不明的人。在他的纵容下,叛国弑君就如同儿戏。在对待立嗣问题上,萧衍也处理得很不妥。有人诬告太子萧统,萧衍不查明真相,也不追究诬告,致使贤明的太子忧惧而死。太子死了,按封建宗法制,应该立太孙,但萧衍却舍太孙而立了第三子萧纲。虽然萧纲是个很仁厚贤明的人,但这样的立嗣法违反了惯例,引起了太子长子萧督和萧纲其他弟弟的不满。大家都认为自己与萧纲一样有资格继承大统,所以对萧纲充满了仇恨,这些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根导火索,就足以爆发各派力量间的争斗。
终于,侯景之乱成了引起这场争斗的导火索。
侯景是一个奸诈狡猾、凶狠残暴的人,是东魏的一名将领。他先降西魏,不久又叛西魏降梁。对这样一个反复小人,梁朝诸臣都认为不能收纳,但萧衍贪图得到河南土地,梦想不动干戈就混一宇内,竟排除众议,收纳了侯景。
侯景入梁后不久,就企图灭梁。他与萧正德暗中联系,请他做内应,许愿事成后尊萧正德为帝。侯景起事后,昏庸的萧衍认为萧正德可靠,命他防守长江,结果萧正德反让侯景渡江,直逼都城建康。太子萧纲不明真相,又命萧正德守宣阳门,萧正德干脆开城门迎候景入城。就这样,萧衍自己养子为贼、开门揖盗,酿成大祸,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侯景攻入建康后,包围了台城。当时四方并非无兵来救,萧衍的儿子萧纶,萧绎,孙子萧_,都握有重兵,位居上游,但他们彼此观望,谁也不肯向前。他们都盼望侯景杀掉萧衍、萧纲,最好把其他竞争者也统统杀掉,自己好乘势夺取天下作皇帝。萧正德更丧尽天良,他和侯景约定的条件是:攻破台城,必须杀掉萧衍和萧纲,立自己为帝。萧绎、萧纶、萧_,包括萧正德,都是萧衍极为宠爱、一再纵容的人。对萧衍的宠爱,他们并不领情,他们的心里都在盼望萧衍早日归天。萧衍的宽容、仁爱,只不过培养了这批不义之徒的贪婪。
萧衍被困在台城净居殿时,还痴心地盼望这些爱子爱孙们前来救驾。直到最后他明白不会有人来救他时,已经为时过晚了。
后来,这一伙贪婪之徒都没有得到好下场,不久,萧梁也灭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商朝为多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