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韩信纸上谈兵取信于刘邦!纸上谈兵是怎么付诸实践的?。
韩信纸上谈兵取信于刘邦!纸上谈兵是怎么付诸实践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都知道有兵仙之称的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奇才,他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帝国,并且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韩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韩信在起义的过程中,为刘邦拿下了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正是因为韩信的贡献比较大,所以,刘邦在建立大汉之后,才把韩信封为王的。
可是,我们知道韩信在成名之前,他一直都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普通士兵。尤其是他在跟随项梁和项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得到重用,甚至项羽让韩信给自己看大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离开了项羽,他投奔了刘邦。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他们正在关中呢。此刻,尽管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是,刘邦还是没有重用韩信的。
在萧何经过月下追韩信之后,为了给萧何面子,刘邦重用了韩信。就这刘邦把韩信封为了大将军。
从此,韩信的开挂之路开启了。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在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役能拿出手,说白了他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为何他没有像赵括和马谡一样一败涂地呢?
我想这和韩信的运气和实力是分不开的。
也许,赵括和马谡一样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他们也是饱读诗书之士。但是,他们的运气不佳,最终他们也不会成就一番伟业的。
为什么说韩信的运气比较好呢?
我们重点的来分析一下韩信打的几个能够让他扬名立万的战役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端倪来。
说到韩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背水之战,那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部队。
韩信能打胜这一战的运气,就在于他遇到的赵国的主将是陈馀。陈馀是一个书生,让他当当老师讲讲课,还是可以的。
但是,让他打仗那就是扯了。关键是陈馀还很自负,当他听说韩信只有三万人马就敢来打他的时候。
他一下就愤怒了,他的愤怒是因为他觉得韩信太欺人太甚了。毕竟,韩信仅仅只有三万人马,而他有二十万,三万打二十万,在陈馀看来,就是闭着眼他都能把韩信给打败的。
所以,陈馀根本就没有怎么把这个战役放在眼里。在这期间,陈馀手下的一个军事奇才李左车向陈馀提供了一个可以毫无悬念就能消灭韩信的策略。
但是,陈馀没有采纳,还是那句话,他觉得他这二十万大军打败韩信,那是如同大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的。
当两军相遇的时候,因为陈馀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功课,他面临韩信的诱敌深入的兵,丢战鼓,丢旗帜的兵的时候,陈馀带领的赵军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时候很多赵军不打仗了,就在战场上捡韩信军丢掉的旗帜和战鼓,因为那时候打仗,只要捡到敌军的战鼓和旗帜就可以拿回去领赏。
正是因为这样赵军的阵形被打乱了的,当陈馀让部下回去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城池里都插满了韩信军的旗帜。
这一下陈馀的赵军都懵逼了,以为自己的大本营被韩信占领了呢。这时候几十万赵军开始四处逃跑了。
其实,韩信仅仅是派了两千士兵,秘密的潜入到了赵军的城堡里,然后把赵国的旗帜给换掉的。
最后,经过韩信的背水列阵,韩信的三万士兵,把二十万赵军给打败了,主将陈馀也在逃跑的时候,被乱军杀死了。
回想一下,若是陈馀采用了李左车在井陉口前后夹击韩信的策略,恐怕韩信的脑袋早就被陈馀拿下来了吧。
不得不说韩信的这一次战役,运气占了很大的成份,当然了运气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正是因为韩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运气的。
还有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为什么韩信能那么轻松的拿下齐国来。原因是人家齐国当时已经把韩信的军队当成盟军了,等于是在齐国没有防备韩信军队的时候,韩信打了人家一个出其不意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原因就是韩信在打齐国之前,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他已经说服了齐王,让齐王归顺刘邦的。
齐王答应了,所以,就通知部队,不要堤防汉军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韩信觉得齐国这么多城池,自己一定要攻打,毕竟这么大的功劳不能让郦食其给独占了。
所以,韩信对齐国发兵了。齐国士兵面对韩信的攻击,真的是毫无准备,所以是一败再败,最后整个齐国全部被韩信拿下了。
当然了郦食其最后也被齐王用大锅给烹了,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上了郦食其对当。
你看韩信是不是运气很逆天,若不是郦食其提前给韩信做好功课,韩信想拿下拥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齐国来,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再看看赵括和马谡,他们就没有韩信的这种运气。他们的对手都很强大,而且都是顶尖的军事奇才,也许他们的实力和韩信不差上下,但是,打仗没有运气的话,照样也是会输的一败涂地的。
关于韩信纸上谈兵取信于刘邦!纸上谈兵是怎么付诸实践的?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个人认为,虽然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但是韩信一个精打细算,心有城府,能忍受胯下之辱,所以能一路开挂。
虽然很难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是需要人才的,比如学习,特别是在战争中带兵。他们也来自军事院校。有些人可以说是百战百胜,而更多的人,虽然也可以兼职,但军事素养却差得多。
首当其冲的韩信一步步走出了谷底。早年,为了生存,他可以忍受裤裆的羞辱。当他的未婚妻因活人牺牲被捕时,他一句话也没说。这说明韩信有着非凡的市政府。他不是没有骨气,而是在盘算利益。他是个细心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他不能事事考虑,往往这种人很可怕。
历史上,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不像其他人,他似乎什么都没经历过。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将军,韩信只得到了小何的推荐。但事实上,小何只和韩信谈过,认为韩信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这时,韩信对自己没有把握,刘邦一开始也不在乎。早期的韩信与赵阔、马苏相似,但与他不同。韩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另外两个人只能读《孙子兵法》。
所以,至于韩信缺乏领导战争的经验,我认为这是才干和努力的结果。小时候,韩信家里很穷。他甚至依靠岳母的施舍洗衣服。但是,他仍然努力学习军事书籍,并有机会说服小何,展示自己的技能。因此,他宁愿忍受胯部的羞辱,也不愿反抗,直到成功。
与赵阔、马苏相比,韩信幸运得多,因为他有很多机会改变或实施自己的战略。比如,他拜将军后的第一场战斗,就是为了打败秦国的老将军张翰,修筑栈道,后来被项羽指定为关中刘邦的护卫。韩信的才华和小何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小编也不得不说韩信是个天才,而且这个天才很不讲理。
一个是名门望族马苏,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徒弟。他们被光环包围着。只要他们说一些合理的话,别人习惯性地认为是对的。此外,他们受宠若惊,这使得他们的个人能力与外界传言相背离。其次,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赵阔在和谁打架?白棋,白棋,白棋,经历过多次战斗的白棋,和第一次参战的赵阔,是无与伦比的。像马苏一样,他虽然一直跟着诸葛亮,但从来没有带兵作战。我第一次见到司马懿,就像赵阔面对的情况。一个小白痴接管了老湖,却与之毫无关系。
韩信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早期,韩信转投项羽,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跟随刘邦之后,他改变了策略,开始施展才华。最后,萧何发现韩欣知道机会就要来了,告诉了小何很多自己的策略。后来,他被小何推荐为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反击之路。
然而,赵阔面对的是秦国的战神白棋,但他并没有独自带兵的经历。就连他的父亲也没有像他这样带兵的经验。他第一次独自带兵时认识了白棋。真不幸!如果他真的有团结军队、打仗的本事,怎么能让秦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兵呢。同样,马苏的兵法也不亚于蜀国的许多人。否则,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是不会让他留在街亭的。不幸的是,他只读过《孙子兵法》,说得很好,但他用不上。
也就是说,一个底层可以有这么大的战略,这是老百姓所不能有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而赵阔是在上面的,他们的才华大多是被赞扬的。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必要?纸上谈兵?。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韩信的?纸上谈兵?说得好,说得好,说得对。赵、苏两人的?史上笑柄?成了他们的笑柄。论文的内容非常重要,关键是如何应用,即理论联系实际。如果理论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
这样看来,韩信的兵法不比赵阔、马苏差多少,但他可以灵活地学习。事实上,这些人的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些人才是常理所不能理解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经验的。否则,突然提拔只会伤害他们,比如赵阔、马苏。如果你能有一个好的经验,他怎么能被打败和杀害,怎么能被像儿子一样对待的诸葛亮流着泪砍头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当今的企业或组织中,即使是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才华的人,也应该通过认真的训练,给他们锻炼和犯错误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改正错误。
1、战前全局形势及作战导因
楚汉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遭到彭城的惨败,而将后方关中布置完竣,回抵荥阳时,以西魏王豹在彭城败退时,借辞归视亲疾,而渡河即断绝河津,叛汉附楚,因此深感于后方关中,荥阳、成臬核心防线,以及河渭的运输线,都大受威胁。为解除这一重大威胁,并稳定与巩固拒楚的形势,乃即谋所以定魏之方。因此对郦食其说:“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郦食其往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今汉王慢侮人,骂署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郦食其回报,刘邦遂派韩信领兵击之,于是击魏之战以起。
2、战场地理形势及双方作战方略
战场地理形势:魏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汉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东北70里),两国以黄河为界。自栎阳东渡河入魏地,必经临晋关(今陕西省朝邑县东黄河西岸,又名蒲津关)的重要渡口。渡临晋则可至安邑,安邑是自战国以来,河东的重镇,南有今中条山,北有稷山与汾水以为屏障。《战国策》云:“秦有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三晋之祸,盖始于失河外,而成于亡安邑”,《方舆纪要》说:“州面石门而背鸣条,外控底柱之险,内擅盐池之利,河东奥区也”。由二书所言,可知其重要性了。
平阳“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宰孔所云:“景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而子犯也有所谓“表裹河山者也”(均见《方舆纪要》卷四十一)。由两地的形势可见魏国地位,与对于汉抗楚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布置荥阳、成臬核心防线时,于安定后方关中后,就急欲控制魏国的原因了。
双方作战方略:
(1)魏北联赵代,西凭黄河天堑,扼守临晋、茅津、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等津渡要点,而以安邑为指挥中枢,以阻拒汉军的入侵,完全采取守势持久作战。
(2)韩信采取速战速决的方略,免为魏、代联军所阻,并为迅速摧毁魏豹的抗拒,以免为魏军迟滞于黄河沿岸,乃采取奇袭策略,一策将魏军指挥中枢的安邑袭破之,然后乘破竹之势以进击赵、代。
3、作战经过
楚汉二年8月,刘邦得郦食其其使魏回报,就决定举兵击之,遂拜韩信为左丞相,统率步将曹参、骑将灌婴等步骑兵(兵力无记载,依判断步骑当不及三万,因此时荥阳正遭受楚的猛烈攻击)击魏。
刘邦遣将时,曾作敌情判断,问郦食其曰:“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刘邦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吾韩信”。又问:“骑将谁也”?对曰:“冯敬”。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三问:“步卒将谁也”?对曰:“项它”。刘邦说:“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韩信也问郦食其道:“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对曰:“柏直也”。韩信说:“竖子耳”。
刘邦、韩信即作上述敌情判断,之后,韩信就率曹参、灌婴等,自荥阳西入关,选定临晋、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间为渡河攻击之点。
当时魏军除守备各城邑外,主力则悉集中以资守御蒲坂、临晋渡口及要塞,其兵力共不超过三万人。韩信乃“因敌情”,而在临晋西岸大事集中船只,佯作大规模渡河攻击之状,以眩惑魏军的眼目;然后率曹参步兵(此次作战皆载于《汉书·曹参传》中,而灌婴传中则绝无记载,可知担任奇袭作战者,定为曹参的步兵。况以木罂渡骑,为事实所难能者,若此,则韩信使用步兵奇袭,当无可疑)潜移于夏阳,以要罂渡军,以疾风迅雷之势南下攻击临晋魏军的侧背,在东张(今山西省虞乡县西北)击魏军,大破之(此处史文甚略,判断韩信此时必继即击破临晋魏军的主力,而灌婴的骑兵也完成渡河的.行动)。随之东攻安邑,魏王豹惊惶于汉军的猝至,引兵迎战,韩信又大破之,擒魏将王襄。于是,魏王率残败兵向东退却,汉军急追至曲阳(今山西省安邑垣曲县间),又破之,汉军继续急追,9月,遂擒魏王豹于东垣(今垣曲西)以归。
4、战后政局及评论
韩信已掳魏王豹,即领兵北取魏都平阳,并掳豹妻子送至荥阳,遂尽定河东五十二县,置河东郡,并将所俘精壮魏兵送荥阳增援守备。
此次战役,双方兵力史无记载。依判断魏军的总兵力,当远较韩信军为优;但魏军备多力分,在两次主要战斗中的兵力,似并不优于韩信;而且因韩信的行动,出于魏军的意表,故其抵抗迅即瓦解。韩信8月出兵,9月掳魏王,用兵之神速,于此可见。
韩信此次作战,是利用“因敌”、“误敌”与“诱敌”的策略,以造成遂行奇袭的方策。但“误敌”与“诱敌”,必须根据“因敌”而运用,如韩信因魏军集中兵力守临晋渡口,全神倾注于此渡口的要塞上,乃故为“陈船欲渡”的“疑兵”以“误”之“诱”之,使魏军忽略对夏阳方面的戒备,遂得以遂行其自夏阳潜渡,奇袭之举。由此我们对孙子“兵因敌而制胜”的名言,可以得到具体的例证与理解。也由此而知,战争原理必须与战争史并读,才可对战争原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不致陷于“纸上谈兵”;并可进而获得新的创见,与更高的理论。研究兵学者,其应注意及之!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不仅是没有太多实战经验,而且是毫无实战经验。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很重要,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很关键,引起了刘邦足够的重视。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刘邦与韩信进行的那次谈话。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一是这次谈话的时间节点;二是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个啥官职。
01
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对”。
能够查阅的资料是,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经不起萧何的磨叽,就说看在他的面子上,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还不罢休,刘邦无奈,就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这一点,我很是怀疑,这么大的事,刘邦应该与韩信做一次谈话,这样才符合常理。因此,豹眼认为,这次谈话很可能是在刘邦筑坛拜将之前,而且是在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之前。
通过与韩信的深度交流,刘邦认为韩信的确不同一般。刘邦认为韩信行,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将军。这时候,萧何又说话了,这样太草率,建议刘邦搞一个仪式,筑坛拜将。
这就是萧何心眼太多了,他起码考虑了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刘邦能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绝对不会再跑了,也不会奢望刘邦去给他磕头,请求他出任大将军。
第二,刘邦能够一口答应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也能够一口就把韩信的大将军给免掉。不搞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事就显得太草率。一个小小的库吏就被任命了大将军,似同儿戏。萧何是怕刘邦变卦,不能真正放手韩信,那样就毫无意义。
第三,其他将军们心里都不服气,没人会听韩信那一套。韩信再大的本领也不行,最终就会是一场闹剧。
为了把这件事搞得神秘一些,起到轰动效应,筑坛拜将之前,并没有人知道拜的是韩信。而且许多人还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在偷着乐呢!
筑坛拜将后,韩信的名分确定了,刘邦与韩信自然会经常在一起,公开交流治国用兵的策略。
因此,我以为,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对话,是绝对保密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史料记载。之后的交流频繁,也公开透明,自然也就有了记载。
从常理和慎重考虑,事前应该有这次谈话。
02
大将军的具体职责
大将军一职始于战国时期,但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一般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任命一个全权负责的军事将领,习惯称为大将军。战事结束,根据胜负,该升官加爵就升官加爵,该杀头就杀头,这个职位自动就取消了。
进入战时状态,关乎国家存亡,这个大将军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具体怎样一个运作,也是看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套路。
这就是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具体有哪些权力,具体做哪些工作,也是个未知数。韩信依然是光杆司令,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是刘邦的,最终还是听刘邦的。
刘邦还是留了一个后手,韩信不像萧何说得那么神的话,随时可以免掉,刘邦不会在韩信这一棵歪脖子树下吊死。这也是萧何一定要刘邦筑坛拜将的原因所在,不能让刘邦反悔,也让所有将领听从韩信的招呼。但这仅仅是一个仪式,如果韩信不能征服刘邦和将领们的话,这个仪式仅仅就是一个仪式。
但韩信经受住了考验,不仅让刘邦心服口服,说出“得信晚”的话,具体的军事谋略也征服了将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拜将之后,刘邦就把所有的军队全部交给韩信,让他带着直接去前线,胜负就看韩信一锤子买卖。
这与赵括那个纸上谈兵不同,赵国面对着秦国大兵压境,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撤掉了老将廉颇,直接任命赵括去了前线,是死是活就一锤子买卖。
而刘邦虽然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没有可靠稳固的根据地,刘邦、萧何、张良等所有人都在一起,并且中心工作还是军事。他们咋会把这一切都交给韩信一人呢?所有的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是共同研究、决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肯定是起到了主导作用,他的建议被大家认可,刘邦决策后得以行动。只是到了后期,韩信才带领大军单独行动,灭掉各国的军事实力。
03
从张良跟随刘邦的过程,也看出刘邦不是轻易听从萧何一句话,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
张良是反秦义士,得到了《太公兵法》后,组织了一票人马开始反秦。由于感觉势单力薄,就想去投靠楚假王景驹。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张良就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结果,通过交流发现,大部分事刘邦还能够领悟,张良就觉得刘邦这伙计还凑合。于是,张良果断改变了主意,跟从了刘邦。
如果张良说了半天,刘邦一句也没听懂,张良还会伺候刘邦吗?
同样的道理,刘邦跟韩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韩信说的话,刘邦听懂了,认为韩信靠谱,萧何没有说假话,这才是刘邦信任韩信的根本。
韩信那一套很高明,刘邦、萧何、张良想不到,但起码他们能听得懂,认为韩信有道理。如果韩信那一套谁也听不懂,刘邦决不会信任他的。
萧何就是因为与韩信做了多次的交流,才认为韩信是难得的、唯一的军事人才。如果是因为韩信说得玄乎其玄,萧何根本一句都没听懂,他还会推荐韩信吗?
所以,豹眼认为,刘邦与韩信的这次交流非常关键。不管是在拜将之前还是之后进行的,都是让刘邦真正信任韩信的根本原因。
韩信没有实战经验,但刘邦有啊。刘邦凭借自己的实战经验,能够判断韩信所言是否靠谱,是否高明。这也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韩信不同凡响,刘邦更是胜人一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