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时期荀攸和郭嘉都是谋士他们的地位有何不同,

历史典故 2023-07-18 11:12:51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荀攸和郭嘉都是谋士,他们的地位有何不同?的相关内容。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中的荀攸在《三国志》中与荀彧、贾诩同传,被称为张良、陈平那样的人物。相对而言,郭嘉则被列入人数更多的一个传记,与众多谋士同列。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都对郭嘉十分推崇,还说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能力和地位不同的荀攸和郭嘉。

在曹操的谋士中,被曹操当作首要的谋士当属荀彧、荀攸和贾诩。在这些人中,荀彧的能力和作用最大,经常被曹操留镇后方。因此跟随曹操经常出入战场的,就是荀攸和贾诩了。他们为曹操出谋划策,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荀攸是曹操的军师,在战场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参与了曹操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曹操在平定冀州后,曾经对荀攸进行嘉奖,保荐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在保荐的表彰中,曹操称赞荀攸,说他自从跟随自己后,每次出征都参与,前后战胜敌人,都是依靠荀攸的计谋。

从曹操对荀攸的称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曹操事业的贡献。在历史上对荀攸的功绩记载不多,《三国志》在作者说明了原因。那就是荀攸做事周密,从不张扬,他的计谋只有钟繇知道。他前后为曹操密谋了十二条奇策,但是由于钟繇去世突然,使得这些奇策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至于说郭嘉,他虽然也是曹操的得力谋士,但是他的地位与荀攸不可同日而语。郭嘉虽然年轻有为,但是他在曹军中担任的是司空军祭酒,仅仅是参谋的角色。不过这并不能妨碍郭嘉对曹操出谋划策。在很多时刻,郭嘉都能够对曹操献出奇谋,帮助曹操出奇制胜。

有的时候,郭嘉的见解与荀攸不谋而合。比如在征讨吕布的时候,在最后关头,面对顽抗的吕布,曹军将士已经十分疲惫。曹操想要暂时撤军,休整再战。此时郭嘉和荀攸都向曹操进言,劝说曹操坚持最后的时刻。最终,曹操采取他们的计策,消灭了吕布。

在与袁氏集团的战争中,郭嘉也发挥了自己出色的才能。他能够审时度势,分析判断孙策、刘备、刘表和袁氏兄弟的情况,为曹操定下正确的决心。在郭嘉的谋划下,曹操顺利平定北方,成为最大的军事集团。可惜但是,在曹操北伐袁氏兄弟回师土著,郭嘉病逝于途中。

从荀攸和郭嘉的地位和作用来比较,很明显荀攸的地位和作用要远超郭嘉。荀攸作为曹操的军师,实际上是曹操谋士们的领袖。而郭嘉作为谋士中的一员,完全是从属于荀攸的领导之下的。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对郭嘉十分推崇,对他的赞誉竟然超过了荀攸呢?这要从曹操对他们两人的态度说起。

二、郭嘉的赞誉来自曹操。

其实,很多人对郭嘉的看法,来自于曹操。曹操对于手下的谋士十分信任,但是最信任的谋士却是郭嘉。他曾经两次在公开场合盛赞郭嘉,甚至隐隐把郭嘉凌驾于所有谋士之上。这两次赞誉的场合,分别是在郭嘉的葬礼上和赤壁之战失败之后。

在郭嘉的葬礼上,曹操对手下说,你们的年纪都和我相当,只有郭嘉的年纪最轻。我本来想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就把后来之事托付给他。谁知道他早早地就去世了,这难道是命运的安排吗?随后曹操追谥郭嘉为贞侯,以示哀悼。

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再次想起了郭嘉。他想起在袁氏兄弟失败后,郭嘉为他谋划的计谋。郭嘉说对方如果攻打急了,他们就会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自己。如果放缓对他们的攻势,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因此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放缓攻势等到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后,趁势攻打,一举平定了冀州。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由于轻易取得荆州,志得意满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完全忘记了昔日郭嘉的计谋。结果在曹操的威压下,孙权和刘备结为军事同盟,共同在赤壁打败了曹操。曹操因此在总结赤壁之战的会议上想起郭嘉,不由得叹息说,如果郭嘉在此,不会让我惨败到这种地步。

正是由于曹操的两次夸赞,让郭嘉享有了无上的荣光。似乎赤壁之战时郭嘉尚在,曹操就不会失败。但是如果我们正确看待郭嘉的作用,就会发现这种假设未必能够实现。因为早在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荀攸就为曹操谋划过类似的计谋。

当时张绣依附刘表对抗曹操,对曹操的侧后形成了威胁。曹操在出兵讨伐张绣的时候,荀攸就提出了类似郭嘉那样的建议。他认为应该放缓攻势,等到刘表和张绣发生矛盾的时候,再对两者各个击破。曹操没有听取荀攸的建议,遭受了惨败,事后曹操为此还对荀攸道歉。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曹操对郭嘉的痛惜和赞赏,并非完全出自于对他的才华,而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郭嘉和曹操初次相见的时候,双方的看法。曹操认为能够让自己成就大事的是郭嘉,而郭嘉则说自己真正的主人是曹操。

在当时曹操奉迎汉献帝,以汉献帝朝廷为号召,所有的人都是以汉献帝为自己的主公。而郭嘉则明确表示,自己的主公不是汉献帝,而是曹操。这说明了郭嘉对曹操的看法,认为曹操是将来改朝换代的新主人。

至于说曹操口中的大事,自然是改朝换代了。而曹操在郭嘉的葬礼上所说的,在平定天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也是指改朝换代的后事,这才是曹操赞誉郭嘉的真正原因。曹操是在平定北方后,认为天下大势已定,所以就逐渐把自己的野心显露出来。他把郭嘉树为榜样,让群臣看清形势,选择站队为将来篡汉做准备。

结语:

虽然后人推崇郭嘉,说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但是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不能和荀攸相提并论。荀攸是曹操的军师,是谋士集团的领袖。而郭嘉是司空军祭酒,是谋士中的一员。因此荀攸对曹操事业的贡献要更多一些。

后人之所以对郭嘉更推崇一些,主要是因为曹操对他的评价。曹操在两次公开场合对郭嘉夸奖,让大家认为郭嘉的能力要更高一些。其实曹操对郭嘉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能,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忠心。曹操要把郭嘉树为榜样,让群臣向他学习,转变立场做曹氏政权的忠臣。

本文总结了关于三国时期荀攸和郭嘉都是谋士,他们的地位有何不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曹操的三大谋士荀攸、贾诩、郭嘉哪个更厉害

曹操的三大谋士荀攸、贾诩、郭嘉哪个更厉害

曹操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二和他有足够多能力强的文臣武将是分不开的,武的有张辽、张、夏侯渊、徐晃、曹仁等一流将领,文的有荀、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刘晔等一流谋士。荀是曹操的股肱,在曹操还是小军阀的时候就追随着,为曹操规划出争天下的路线,先定兖、豫、徐、颍州,挟天子以令诸侯,招安各方无主势力,然后与 袁绍 决战于官渡,但荀一直在后方为曹操守基地,负责后勤,没有随曹操出征过所以不把他算在内。程昱、刘晔等现在又没多少人有感所以也不提了,现在比较的是荀攸、贾诩、郭嘉。

荀攸一直是曹操帐前谋主,在曹操和 袁绍 对战中救刘延于白马设计斩颜良,使 关羽 一战成名,以辎重诱袁军斩文丑,荐徐晃烧 袁绍 辎重,劝曹操用许攸情报破乌巢斩淳于琼,让曹洪收降张。强强相争靠的就是谋略,通过荀攸使曹操战胜了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 袁绍 ,从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至余荀攸对吕布、张绣、 袁绍 诸子这些小势力使的谋略不提也罢。曹操曾赞赏荀攸: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攸也的确称的上是军师这样称号,南北朝辅佐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的第一谋臣张衮,曾对人说:“乐毅为燕昭王出谋略,荀攸竭心辅佐曹操,能辅佐一代英主,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把荀攸和名将乐毅相提并论,可见荀攸军事上的谋略也出类拔萃。

贾诩在官渡之战中也劝曹操用许攸的情报,但这应该是荀攸先提出来,然后贾诩附和荀攸的意见,不然《贾诩传》中也不会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贾诩传》里在官渡之战贾诩只向曹操说了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话,说听是鼓励说难听就是在拍马屁。贾诩在军事在有两个计谋是成功的,一个是助张绣打赢了曹操,一个是助曹操打胜马超,但这两个计谋看似成功但让人不爽,一个在对方逃跑的时候上去踹他下 *** ,一个在对方认输并打算赔钱送儿子的时候上去踩他一脚,就像是个无赖,也不管什么是穷寇莫追什么是投降不杀。贾诩善长背后打人但没能在两军面对面时使用谋略,他的计谋也没能使曹操、马超彻底失败,张绣后来也投靠了曹操,马超被戏弄了后继续造反。贾诩在赤壁之战前向曹操提议不要进攻孙权,这和曹操占领汉中后刘晔提议趁势进攻益州有同样的效果,这样就不会出现三分天下之势,但曹操不该打的打了,该打的没打,这也说明降臣和汉室宗亲对曹操影响力不足。

郭嘉在官渡之战前向曹操提出了十胜十败,但在这之前荀也向曹操提出了四胜四败,而且还准确了说许攸会犯事这对曹操的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北联张燕、暗中招降了刘虞的旧部也才能刚刚有和 袁绍 一较高下资本,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如果不是许攸真的犯事来投,曹操还真的不一定能打赢 袁绍 ,贾诩在官渡之战中还劝了曹操用许攸情报,程昱甚至耍了一回统帅,这位十胜十败的郭奉孝可什么事也没干啊。在劝曹操击败吕布的计谋中,也是荀攸为主郭嘉为副。 袁绍 这棵大树倒了, 袁绍 诸子被曹操一扫就扫干净了。至于听说郭嘉遗计定辽东这样的谋略,袁尚、袁熙与公孙度的关系比张绣与刘表关系,两股势力同处一个地方不能相容,张绣还可以投降曹操,袁尚、袁熙只能被公孙度宰了,但剩下的刘表、公孙度这样的地方势力一定征讨后才能平定,公孙度之子公孙渊不仅戏弄了孙权也当众造了反,最后靠司马懿带兵平定了辽东。所以郭嘉这个计谋只是得到了两个人头,辽东问题一点也没解决。郭嘉预测孙策会死在小人手里,这和孟达书信刘封会死在谋臣之手、刘晔看出孟达有反意差不多,根据一个人的性格,所处环境再进行估计,这不是谋略可以算是识人,如果是谋略颜良、文丑、田丰、许攸、审配、逢纪都被荀说中了,那荀的谋略岂不是无敌。孙策在江南无敌但在北方一直被陈登所拒,就算有能力进攻许昌也要考虑一下他的邻居刘表,刘表就算再怎么没志气对孙策也一定不会手软的,不论是为部下黄祖报仇还是担心孙策以后来报杀父之仇。所以就算预测准不准对曹操部署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军事上的谋略荀攸要比贾诩、郭嘉强的太多,《三国志》中陈寿都说荀攸是谋主,怎么可以会是贾诩、郭嘉这些一般谋士可以相比的呢?

荀PK郭嘉,谁才是三国中曹营中的第一天才谋士?

当郭嘉去世之后,曹操非常悲痛,亲自到郭嘉府中吊孝,并公开表态:平定天下,(郭嘉)谋功为高。对郭嘉的死,即便是生性狡诈的曹操也不禁悲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让我想起当年孔子悲叹颜回之死,天丧予,天丧予!曹操曾经向荀攸等人表示,荀攸等人都和自己年纪相仿,唯有郭嘉年纪最小,本来是希望把后事托付给郭嘉,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三十八岁的郭嘉竟然走在五十三岁的曹操之前。曹操对于郭嘉的感情,既有君主对臣子的爱惜之情,更有知音辞世的悲恸之情。

不过,曹操曾经写过两封信给荀,向荀称赞郭嘉,就并非仅仅是真情流露了,还有着别的深刻涵义。

无论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还是在后世史家看来,郭嘉和荀之间功劳谁大谁小,没有可比性。像一代枭雄司马懿评价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在建安十二年,平定袁绍之后,曹操平定诸位大臣功勋,也曾经认可: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荀在曹魏阵营,功勋第一,荀攸第二。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荀传记列于第十,仅次于曹魏诸帝、董卓等诸侯,诸夏侯曹之后,是外姓功臣第一,且荀前后受封两千户。而郭嘉列于传记第十四,距离荀,间隔了二十多位功臣,郭嘉在世时仅仅受封两百户。

那为何在郭嘉死后,曹操如此隆重的赞许郭嘉,给予郭嘉很多本来不具有的荣耀呢?我看,根本的目的,是借郭嘉来打击荀。

我们先看看曹操的信写了什么内容。

其一: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其二:与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对于这两封信,我们抓住三点。其一,时间。207年郭嘉病逝,212年荀病逝。两封信的时间当在这五年之间。其二,大事。208年曹操用荀计南征荆州成功,但在伐吴时,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211年破马超韩遂联军。212年曹操南征孙权,荀病逝。

而最主要的是第三点,我们看看曹操在写给荀的信中,称赞了郭嘉的什么优点。而那些郭嘉的优点,荀有没有,如果没有,那荀又是如何?

在曹操列举郭嘉的优点中,二十七岁追随曹操,前后十一年,这一点和荀非常相似。不过二十九岁的荀早在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奋武将军的时候,就追随曹操,是曹营谋士中最早跟随的一位。而郭嘉则是曹操在兖州站定脚跟之后,由荀推荐给曹操的。讲资格,荀是前辈。

至于智慧谋略,同赴患难,郭嘉更是无法和荀相比。荀一生最重要的功劳有三个。其一、安定兖州,建立根据地。曹操在反董卓行动中老本打光,之后立足兖州重新振作。而帮助曹操经营兖州,使得曹操数次大败依然有栖身之地的正是荀。其二,当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近,全军上下包括曹操自己都想着退兵,此时荀力排众议,主张和袁绍奋力一战,而自己将保证最好粮草供应,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后。荀的这封信,让曹操改变了退兵的决策,最终在官渡击溃袁绍主力。其二,在官渡之战胜利之后,全军上下包括曹操自己都觉得曹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现在大胜,见好就收,想回军整顿。可荀再一次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建议穷追猛打,我军疲惫,袁绍更甚。一旦让袁绍有时间重新整顿,曹军官渡之战优势将化为乌有。曹操采纳,结果彻底消灭了袁绍势力。当然,在曹操在平定豫州、徐州之时,在曹操东征西讨之时,荀同样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决策。可以这样说,没有荀,就不可能有曹操的胜利。

曹操在上表为荀请封的时候,曾经说道: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在高祖刘邦封赏功臣之时,以萧何为第一,并且认为萧何张良等谋臣为功人,曹参樊哙等武将为功狗。作为君主看重的是在军帐当中的决策,而次一等的才是攻城野战的功劳。荀,无疑是曹魏政权的萧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但郭嘉相比荀,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曹操多次表示,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自己和郭嘉是知己,很多时候自己左右为难,难以决断的时候,郭嘉就会说出他的意见,让自己更加明白那一个决定才是最合适的。也就是说郭嘉做出抉择的时候,是以曹操的利害作为准则,对曹操有利的就去做,有害的就不去做。曹操写第二封信的时间,当在赤壁之战后。信中提到了郭嘉曾经表示自己如果到了南方,一定不能活着回来。郭嘉身体多病如此,但是在和曹操谈论国事的时候,总是说应该先平定荆州。曹操强调,郭嘉出谋划策都是出于对自己的忠诚啊,为了曹操的大业,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像这样的郭嘉,在病逝多年之后,曹操也不能忘怀啊。

这些本来是一个臣子为君主效劳的很简单,很正常的原则,为什么曹操还要着重说出来,并告诉荀呢?

因为荀在做决断的时候,并不是把曹操的利害作为准则,而是把是否有利于汉室,有利于献帝作为准则。郭嘉是曹操的臣子,可荀虽然也为曹操工作,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汉王朝的臣子。

当赤壁战败之后,曹操在战场上失利了,可是在政坛上却更上一层楼。以董昭为首的大臣建议曹操称国公,应该具有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的功勋。在荀等人辅佐曹操夺得中原霸主地位之后,曹操渐渐的由辅佐汉室的丞相,变成了自己独立王朝的君主,而称公,就是曹操搞独立的一个标志。荀是朝中仅次于曹操的重臣,德行威望无人可比,荀的支持,对于曹操成为魏公至关重要。董昭特意写了一份信给荀,劝说荀别太耿。董昭列举了周公旦,姜子牙辅佐周成王,田单夺回齐国领土迎回齐襄王的事迹,这三位功臣都能够列土封疆,然后说: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董昭认为,曹操的功劳已经如此之大,就算是和前代的三位功臣相比,也如同泰山和土丘一样,如果还和其他的文臣武将一样只是封为侯,这定然不符合天下人的希望。

可是,荀却公开表示,曹操本来就是举义兵匡扶朝廷,心中有着对朝廷的忠贞,也能够守住谦虚退让的事实。作为君子,应该用德行来关爱他人,董昭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做。

精明的荀难道会不知道董昭的行动,是曹操授意?不可能。但是荀依然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当许都百官,大都选择了生存,选择了利益的时候,荀依然坚持自己大汉臣子的立场。

曹操称赞郭嘉通达,无异于说荀太不知变通,其实满朝文武,大都是曹操党羽,荀你又何必总是站在曹 *** 的对立面呢?郭嘉死了,曹操封赏其子,又无异于表示,荀若一直对抗曹操,儿孙必定难有善终。而曹操以郭嘉为知己,就是在感叹,为何你荀就如此不了解曹 *** 的苦心呢?郭嘉能够抛弃自己的生命来为曹操效命,可是为何荀,这位曹操政坛路上曾经的老师,多年的朋友,为何却在灾难过去,富贵来临之际,成为自己的政敌呢?

曹操在暗示荀,在劝说荀,在警告荀。或许这些才是两封信的真实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