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帝王下葬都穿着金缕玉衣吗?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根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诸如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所谓诸如玉匣,就是金缕玉衣。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缕玉衣连缀玉片所用缕丝的材质也有不同,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按照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就拿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来说,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窦绾玉衣比较短小,也用了2160片,金丝700克。刘胜的一件玉衣,就是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所谓的人力和物力都是十分的惊人。
那么汉代的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以玉衣做殓服呢?历代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灵魂不灭,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们生前就费尽心机寻找长生不老药或者命人炼制丹丸用以养生,即使死了,他们也不放弃这种求生的欲望,希望可以继续维持死前的奢侈生活。
按照古人的观点,人死之后会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怎样才能使浑气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只有用玉。他们认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其实用玉殓葬的做法,早在4000年前就出现了。到西周时期,丧葬用玉才形成制度,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盖在脸上的玉覆面等等。
其中最讲究的就是口含用的玉蝉。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洁的昆虫,口含玉蝉,寓意着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鞘中蜕变出来一样。也有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做口含是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希望死者只是暂时死去,还能够复活和再生。但是美好的不朽之梦并没有因为有玉附体而实现。无论帝王还是贵族,他们的尸体都没能敌过岁月的侵蚀,最后都变成了一堆白骨。
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汉代帝陵比其他时代的皇陵招来了更多的盗墓贼。帝王贵族不但达不到尸体不腐的目的,就连骨架都被人粉为灰烬。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皇帝,他认为使用玉衣者都是愚蠢庸俗的人,于是下令废除了以玉衣随葬的制度。有关金缕玉衣的历史到这里才算结束了。
金缕玉衣在河南博物院。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金缕玉衣的制作方法: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
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
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缕玉衣
幻灭的永生之梦——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182、肩宽49厘米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玉石温润而纯净,自远古时就受到我国先民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祀天地祖先,并用做专门的随葬品。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点。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而且当时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死者胸前、背后放置大量玉璧,眼上盖玉眼盖,鼻孔插玉鼻塞,耳内放玉耳塞,口中含玉口琀,手里握玉璜或玉猪,连肛门和生殖器都用玉罩、玉塞遮掩。玉衣,作为封建皇族的特制葬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等贵族死后特有的一种殓服,汉代史书中称“玉匣”、“玉柙”。《汉书?霍光传》上说:“光薨……赐璧,珠玑玉衣”;《后汉书?礼仪志》有“金缕玉柙”的说法;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但玉衣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分散着许多小玉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两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史书中记载的玉衣的真面目,从面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玉衣的设计是“量体裁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颇似人体,前片胸部宽大、腹部隆起,后片臂部突出,反映出刘胜高大魁梧的体态和“乐酒好肉”、大腹便便的形象。窦绾的玉衣比较瘦小,长度仅1.72米,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 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文景时期才出现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西汉早期出土有金缕玉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 汉代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形如铠甲,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及鞋等部分,玉片之间用金、银、铜丝编缀。目前两汉王侯墓中出土有玉衣(包括玉衣片)的墓葬有60多座。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身份的不同。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皇帝的宠姬、皇帝的女儿用银缕玉衣,前一代皇帝的姬妾和皇帝的姐妹用铜缕玉衣。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越制的,将会受到“发墓剖棺,陈尸”的处罚。目前出土的金缕玉衣均来自西汉王侯墓,已复原的有5套,除这里展出的中山王刘修的金缕玉衣外,另有中山王刘胜和妻子窦绾、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和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墓主人与中山王刘修一样,均是诸侯王,按规定他们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穿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 有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王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还有专家认为,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死后能穿金缕玉衣的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能穿金缕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恩赐。身为诸侯王的刘修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书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蛟龙、鸾风、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因为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证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东汉时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强违法使用玉衣也被视为僭越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他的父亲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 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能寒尸”,因此用玉衣作殓服、用九窍器塞其九窍。“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精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琀、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其中最讲究的是要用玉蝉作口琀,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介的昆虫。人死后,其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所以古人以蝉为琀的寓意可能在此。还有的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作口琀,是受这种昆虫循环生活的启发,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因此就给死者含蝉寓暂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够复活和再生。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甚至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作坊。这里的工匠把从遥远地方运来的玉料,通过一道道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而且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可见,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墓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渴望不朽的化做了尘泥,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鉴于此,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金缕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在考古工作中,也未曾发现过东汉以后的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里克为何要自杀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