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戚继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戚继光自己不仅刻苦训练,还时时监督和教导弟弟。
弟弟戚继美,很听哥哥的话。
兄弟俩就像西晋末年的大英雄刘琨、祖逖一样,同床而卧、抵足而眠,每天早上闻鸡起舞,勤练武艺,打熬筋骨。
某天,戚继光就告诉了弟弟自己的一个决定——参加科举考试。
戚继美一下子就愣住了。
要知道,人们参加科举考试就为了博取功名利禄,但哥哥已经世袭父爵位官居四品,为什么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呢?
戚继光的理由很简单:证明自己。
当然,戚继光所要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指武科举考试。
通过考核武艺以选取武学人才,先秦时已经出现。
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则肇始于唐,兴盛于宋。
唐承隋制,开科取士,且到了武则天朝,又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
当时的武举考核主要是以战斗中的各种技能以及体能素质为主要项目,仅试武艺,不试策论。
唐朝最有名的武举人就是郭子仪。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插一句,大家受《说岳全传》影响,以为岳飞是武举出身,其实不是。
到了元代,元统治者不愿意看到汉人习武,终元一代,没有举行武举。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可是,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但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
其后的建文、永乐两朝,也都沿袭了朱元璋的思想,未开武举。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
监察御史朱鉴于是上《请设京卫武学疏》,以唐代武举挑选出裴端、郭子仪为例,说就因为唐王朝得到了这样的盖世大材,从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开武学,以典武科的建议。
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
不过,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
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九十六个年头,英宗病逝,宪宗即位。
宪宗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而西北边防也已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再者,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于是,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
经过从天顺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发展,武科考试程序与项目算是初步完善了。
到了武宗朝,明武宗对国家武备建造极其重视,武举制度趋于成熟,所受待遇越来越高。
比如,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诏令:该年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是府赐宴武举人,该宴就赐宴中府,称“会武宴”。
此举,开明代武举赐宴的先河。
武宗朝的武举人许泰,做官一直做到左都督,被武宗收为义子、赐国姓(朱)、封永定伯。
嘉靖年间“倭患”渐烈,时代呼唤名将。
这个背景下,武举人俞大猷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的武举人,武功高强,曾到少林寺踢馆,横扫少林寺僧众。
戚继光毅然决然地去参加了武科举考试的这年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先参加乡试,毫无悬念地录取了武举人,第二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到北京去参加会试。
不过,在京师举行会试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戚继光扬名科场的梦想破灭了。
这件大事就是俺答集结起十万人,自古北口进犯密云、顺义、通州等处,兵临京城城郊,对北京就形成了包围之势。
这场变故,史称“庚戌之变”。
俺答来势凶猛,京师震动。
科举考试也就被迫取消了。
但戚继光也不必因此而沮丧,很快,他就在战场上获得了比科场上更光荣、更耀眼的声誉。
当时的京城内只有三四万老弱残兵,难以抵挡十万来寇,大明兵部经过讨论,迅速制定了两项应急措施:
一则是火速驰调大同、河南、山东等地兵马来援;
二则是全民皆兵,把京城里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参与“京师保卫战”。
戚继光作为参加会试的武举考生,被重视程度自然要高于其他普通老百姓,被安排到第一线防守。
俗话说,是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
戚继光的才华因为敌人的远道来袭而大放光芒——他在俺答肆虐京畿地区期间,作《御虏方略》,提出了十几条克敌取胜的切实良法,上交兵部。
兵部的一位主事读后,惊喜若狂,不但迅速向朝廷举荐了戚继光,还派人刊刻《御虏方略》,分发给各层将士学习,用以制敌。
戚继光也被任命为京城九门提督的总旗牌官,而当俺答退去,再被兵部以国士的名义推荐给嘉靖皇帝。
山东直指刘公瑶在推荐疏里说戚继光是“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扣衷富有甲兵,投笔深通章句。允闲军旅之事,卓有乃父之风”。
而在兵部主事计士元在推荐疏里,戚继光被说成是“才猷虎变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可望干城之寄”——预言他将来会成为大明王朝倚若长城的人物。
事实证明,计士元的眼光很准。
浙江的倭患平息了,但也加剧了福建的倭患肆虐。
原因很简单,既然浙江这边清剿力度这么大,倭寇自然要转移活动场所了。
他们的船只向南转移,由浙移闽,福建的百姓立刻遭大殃了。
福建的官员吃不消,一个劲地向胡宗宪呼救,并向朝廷告御状,说是胡宗宪把倭寇驱赶到福建来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胡宗宪派人来把这些倭寇收了。
实际上,原先福建倭患也并不比浙江小多少,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浙江更严重。
这之前祸害浙江的倭寇,只在浙江各地来回劫掠,没有固定的据点,属于流寇。而祸害福建的倭寇,却是构建有大本营的,他们聚居在一个名叫横屿岛的岛上,招兵买马,高树大旗,俨然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该小王国里,不但积聚有群倭劫掠来的大批金银珠宝,也奴役着大量掳掠来的男女百姓。
这真是大胆妄为!
最让人郁闷的是,这个岛,并非孤悬海外,而是与福建大陆相?连?的。
它离宁德县城也就二十来里路,离陆地不过五里距离,涨潮的时候,与陆路相连部分是泡在海水里的,但是退潮的时候,岛就和陆地连成一体了。
既是这样,稍微动一下脑子就想到了,虽然退潮的时候岛就和陆地连成了一体,但相连部分的五里多距离并不好走,是一大片的淤泥滩。
从这一点来说,岛是易守难攻的乘船,船行不了;走路,人容易陷进淤泥里。
倭寇平日离岛、登岛,都是乘船绕一个大弯子,从岛朝向大海的一面进行活动的。
官兵如果按他们进出岛的线路实施攻岛,则岛上的倭寇早有准备,就很难奏效。
就因为这样,岛上的倭寇异常嚣张猖狂,他们以岛为基地,不断向内陆寇掠发展,后来又在福清的牛田、兴化再构建起两个大本营,形成一个互为犄角的铁三角,互相支援,导致?宁德一路,上下三百余里,三年渺绝人踪?。
可以说,倭寇在宁德这边是得天独厚,似乎,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但是,当胡宗宪接到朝廷的诏令,安排戚继光入闽,这帮倭寇的?幸福生活?算是到头了。
戚继光自取得台州大捷后,又抽空在义乌增招了三千兵,把戚家军的兵额扩充到了六千人。
他领着这六千人,与胡宗宪的心腹大将督府中军司戴冲霄一起,意气风发地奔赴闽地。
到了福州,戚继光拜见了福建巡抚游震,了解福建的倭情。
知道倭寇据横屿岛称王,戚继光好不气恼,决定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第一仗就拿横屿岛的倭寇开刀,拔掉横屿岛这枚硬钉子。
戚继光把进攻的时间定在八月初八这一天。
原因是这一天是潮汐时间最长的。
在等待八月初八这天到来的时候,戚继光曾和一个姓叶的书生讨论?动?与?静?的哲学问题。
叶书生问戚继光:?将军有无杂念??
戚继光答:?杂念不可有。?
叶书生说:?安静的时候也没有吗??
戚继光反问道:?您以为一声不作地默坐在那里就是静吗?若以为这样就是静,那么外界活动的东西在头脑中产生了感应,脑子就会浮想联蹁,您觉得它静在哪儿呢?我每天从早到晚事务纷繁,不敢稍有厌恶和劳倦,可见动和静不是两个境界,它们是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即是静,静动。所以到了战场上,我要不停地杀敌,手脚是动的;但一门心思想着剿杀敌人这件事,头脑就是静的。手脚动而头脑静,我就会取得胜利;如果头脑胡思乱想而手脚不动,就会死得很惨;即使手脚一直在动,因为头脑里杂念横生,也会影响作战,最终张皇失措,只会战败,不会取胜。我之所以无所畏惧而且能取得成效,就因为我关于统一动与静的关系。?
众人听了戚继光的一番高论,无不点头称是,收获良多。
八月初八,戚家军一大清早就列队海岸,把动静闹得很大。
为激励士气,振作军心,戚继光亲自擂鼓。
等潮水退去,戚继光擂响第一通鼓,身负攻坚任务的将士马上行动。
他们携带着稻草,用草填泥,随进随拔,不断以草填泥,向横屿岛迫近。
岛上的倭寇听到鼓声,拿了家伙出来察看动静,一看戚家军在淤泥中的龟速前行,全乐翻了。
他们一个个叉腰掐腹,笑着说,别人打仗,都是战死的,这帮人打仗,那是笨死的。
可不是吗?
按照这样的速度,等他们靠近了岛,大家拎刀子杀出去,还不跟旱地里踩田螺一样容易?
而且,就算大家不杀他们,他们累也累得半死了。
所以,倭寇一点也不紧张,都挤在岸边看热闹,指指点点,笑声不断。
他们哪里知道?
戚继光除了安排这支在淤泥中爬行的?龟速?部队之外,还安排了水师,一左一右,都绕了一个大弯子,从岛朝向大海的那一面登岛了。
当那边的抢滩的炮声一起,戚继光的鼓声急变,在岛上看热闹的倭寇一下子就乱了。
这样,水军、陆军同时夹击,倭寇只有挨宰的份。
激战时间大约持续了三个时辰,戚家军全歼横屿岛之敌,?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两千六百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夺所掳三千七百余人归。?
这是一场完美无瑕的歼灭战。
积患清除,福建巡抚游震无比高兴,上表朝廷,要为戚继光和戚家军请功。
说起来,这次攻岛,戚家军共阵亡了13人,其中包括哨官李文彪。
另外,被竹签、蒺藜刺伤的人很多。
这些功劳,是戚继光和戚家军该得的。
戚继光大军从福宁开拨时,意气风发地说:?我大军只要顺利渡过金垂渡,就有三分胜局;一旦毫无阻碍到达宁德,成功就有了一半。到时,初八日进兵,初九日可报太平。?
与戚继光一起来浙江抗倭援闽的中军都司戴冲宵不信,说道:?公何大言如是耶??
现在,初八日下午,果然大获全胜。
捷报于初九日早上发至福宁州。
大家都喜气洋洋。
戚继光还专门作诗《平宁德志喜》,云:
孤城已复愁还剧,草合通衢杂藓痕。
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
步兵涉海悬夷馘,飞旆降俘散蚁屯。
且喜丈人在帷屋,愿从骥尾报君恩。
但是,戴冲霄不高兴。
戴冲霄是胡宗宪的爱将,他不甘戚继光独享其功,认为戚继光能拿下横屿岛,是因为有他在主持大局。
戴冲霄的意思,就是戚继光这些人,只不过是在场上打比赛的球员,而他是场外的教练员;球员能赢得比赛的胜利,教练员功不可没。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为保团结,为了以后能赢取更多的胜利,戚继光选择了退让,把军功转让给了戴冲霄。
(以上为覃仕勇著作《大明战神戚继光》之十六)
之一大明战神戚继光的名字寓意深远,您未必了解,来看他的出生与成长
之二战神戚继光自小流露出名将气质,父亲为育其成才,处处从严要求
之三战神戚继光的成长,得益于他有一位严父之外,另外还有一位良师
之四戚继光巡边,遇僧人讲长生之术,他旁边片刻,大发高论,众皆色变
之五戚继光世袭父职,官居四品,却以普通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众人不解
之六?戚继光斩子?属传说,?戚继光惩舅?为史实,来看?惩舅?过程
之七戚继光初赴抗倭战场,被安排在最前沿区域,正可谓:好钢用在刃上
之八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初试锋芒,结果大失所望,因此产生了新想法
之九一在日本搞殖民统治的中国人,有班超的英雄气,却被贴上倭寇标签
之十岑港失利,戚继光到义乌募兵,他没告诉别人,自己募兵属以貌取人
之十一名将不愧为名将,戚继光练兵别具一格,成后世练兵典范
之十二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名将戚继光有过精辟见解,各种大师该醒醒了
之十三名将戚继光认为,练兵之要,不是武艺,也不是阵法,而是两样东西
之十四戚家军鸳鸯阵在宁海上演处子秀,相当惊艳:歼敌三百,己方零伤亡
之十五戚家军宝刀初出鞘,13战13捷,锋芒毕露,倭寇闻其名莫不心惊
戚继光所承袭的是军中职位,放在今天大概是大校级别的高级军官。戚继光祖上戚详曾跟随朱元璋一同作战,是为开国将领之一。而还未等朱元璋一统天下,戚详便早早地在战场上逝世了,并未像其他将领在天下稳定之后因战功受到朱元璋的猜疑与迫害,正相反,他的早亡使朱元璋心生怜悯,封他的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可谓是福及后人。
这个职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他的子孙有出息,依旧是能够继续升官进爵的。但遗憾的是,戚家再没有出过什么极为优秀的将领,戚家后人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到戚继光的父亲一辈,因为其为官清贫,从不接受贿赂,戚家的生活可谓是十分的凄惨,家中曾一度连戚继光的教书先生的学费都负担不起。戚继光是父亲的老来子,年仅十岁时就继承了将军的头衔,官居四品。
戚继光十六岁正式承袭了爵位,十八岁时走马上任,去了登州。然而年仅十八的他根本无法管束久居军中,颇有些无法无天的老兵们。他决定先不管这些人,去考武举,然而武举还未考完,庚戌之变爆发了,他也顺利地在这场战事中大展身手,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此后近十年,他辗转于各个省,官职都不高,只能做一些巡查之时,可以说并无什么作为。
在他二十八岁时,事情出现了转机,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二十八岁这年,他成功当上了参将,官居三品,风光无限。之后,戚继光在多次的抗倭战役中大放光彩,创立了许多的新式兵法,有所建树,官职也不断上升。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保家卫国。
戚继光练兵的第三个阶段,是训练士兵的手。 即训练士兵的拳脚功夫,增加士兵身体素质和抗击打能力。 戚继光是武举出身,自然练过武。 但戚继光练武并不一味练套路功夫,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套路功夫中,很多动作是为了迎合观赏性编造出来的,在实战中并没有什么用。 往往,一套繁密复杂的长拳套路中,也只有一二个动作是具备有技击和自卫功能的。 实际上,戚继光那个时代的许多拳种、拳术还算好,至少跟今天比,好上很多。 武术发展到今天,很东西已经变种、变异得一无是处了,被人们笑称为「 ”舞术”、「 ”广播体操”。 不是吗? 我们看国内的举办的各种武术大赛,如果是单人表演,就是按设定好的套路,有板有眼地来一番蹬脚亮拳,中间再夹杂一些滚地、翻跟斗的动作。如果要取得好成绩,就往往象被耍猴人训练过的猴子一样,使劲翻跟斗,不停地翻,翻得越多越好,成绩就会越高。 如果是双人表演,尤其是带兵器的表演,就彼此严格熟记一架二挡三跳等等排练好的动作。 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滑稽这样的情景:进攻一方要打当头棍,这棍还拖在地上;防守一方已早早把棍架在头顶。而进攻一方明明看对方已架棍在顶,也绝不会攻击其他不作防备的部位,还是会严格按照预先演练好的,当头一棍劈落,两棍相交,啪地发一声脆响。这一声越响亮,越容易获得高分。打了当头棍,接下来该是扫地棍,这棍不能扫太高,太高就会扫到防守方的胫骨,务必有多低就扫多低,呼的贴地面扫过,防守方象跳绳一样,轻轻松松跳起来…… 这样的武术,其实就是京剧里面的武打表演。 对这种套路武术,戚继光对士兵们说,全是「 ”虚”的、「 ”花”的,只能是在「 ”知音人”之间对玩。 戚继光拒绝「 ”虚”式功夫和「 ”花”式功夫。 他在悉心研究过众多武术套路后,基本是每种套路就取其中那一二个具备实战术的招数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力量、速度、体能、技术、抗击打能力。 所以,在训练士兵时,他语重心长地说:「 ”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 为了让士兵练习的功夫具备更高的实战性,戚继光更注重于训练士兵的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 这些,和现代军队里训练格斗术、和职业搏斗手练习现代搏击术,已经非常类似了。 不对,对于技击术,戚继光只给士兵传授了击敌三步骤:一无论是自己抵挡了对方的招式还击,还是自己先出手攻击敌人,在还击或出击前,都必须有一个假动作调动敌人的身体,以收到声东击西的效果;二是由做假动作的虚晃迅速转变为直击,做到有虚有实,有阴有阳,由虚变实,由阴转阳;三是直击时,要直取对方要害,「 ”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使「 ”后人发”,也是「 ”先人致”,手不容情,一招制胜。 在练习拳脚的基础上,戚继光再将拳术的使用原理推演到兵器上,由刀及剑,由剑及棍,由棍及枪,要士兵做到一艺通、百艺通,十八般兵器,每样在手,都可变成杀敌的趁手工具。 训练的第四阶段,是练士兵的脚力。 戚继光练这支新军最迫切的目的,就是剿杀侵境倭寇。 那么,战场就是在东南沿海各地。 这些地区多高山密林、多峡谷河流,主要是步兵作战。 那么,在要战斗中达到高速、高效地转移,就一定要具超常人的脚力。 为此,戚继光每天带领士兵练跑步,并且穿着重甲,背着重物练,天天坚持,要求一口气跑一里路而不气喘。 后来的结果证明,戚继光军这支新军能纵横南北,威震天下,跟士兵的脚力有巨大关系。 训练的第四阶段,练阵法。 许多古典演义小说都有关于阵法的记载,如《三国演义》写的八卦阵,说是诸葛亮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布置下的八阵图,用石头摆成,吸收了八卦排列,兼容天文地理,威力巨大,「 ”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又如《北宋杨家将演义》里的天门阵,写得神神道道,说什么阵中有阵,大阵套小阵,子阵套母阵,阵连阵,阵接阵,阵挨阵,阵靠阵,纵横交错,有天罡,有天才,有天宝,有天德,有天翻,有天魁,有天绝,有天斗,摆全了得有一百单八阵,辽兵只摆了七十二阵,却也是阵中阴风凄凄,杀气冲天,魔见哭、鬼见愁了。 再如《水浒传》里的太乙混天象阵,描绘得更加玄幻,分青龙、白虎、朱雀,按东南西北,分斗、牛、女、虚、危、室、壁、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方位摆列,阵内有风雷电雨,常常是风雷火起,空中霹雳交加,杀气满天,走石飞沙,端的是天兵惊心,神将胆落。 …… 这些带着浓重神话色彩的的阵法,根本不可信。 但戚继根据南方的地形和倭寇的特点,首创出的新鸳鸯阵法,全清清楚楚记载在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历历可查。 这套新鸳鸯阵法,不但在抗倭战场上大放异彩;明末浙兵将之用在萨尔浒战场、浑河战场上,同样震慑后金骑兵的胆魄。 该阵法的基层单位是队,每队列是这样:队长在最前,第二排是两个藤牌手,第三排是两个狼筅手,第四排是四个长枪手,第五排是两个镋钯手,最后是火兵。 第一排的队长手执旗枪配腰刀。 第二排两个藤牌手所用的藤牌是用藤条编成,圆形,直径三尺五寸以上,并配有腰刀。 第三排两个狼筅手所用的狼筅是用大毛竹连同树杈做成的,长有一丈三尺多——这个武器,也是戚继光首创,针对的是倭刀短而锋利的特点,以「 ”寸长克寸短”原理,先叉架住倭寇的刀,由第四排的长枪手跟上,将倭寇就地处决。 所以说,第四排的长枪手的长枪,比狼筅更长,有一丈八尺。 第五排两个镋钯手的镋钯,也是特制的,由三股叉改良,中股特别长,有八尺多,另配有腰刀。 殿后的火兵执夹枪棍。 戚继光告诉士兵,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战场上与敌人一对一作战,就算你再能打,大概杀了两三个敌人,也累得不行了。所以,杀敌不能单靠个人,要依靠阵法,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对敌。 这套阵法在训练时,是队长在前;真正实战时,则是两个藤牌手先迎敌,用藤牌化解敌人的攻势。这时候,狼筅注意保护藤牌手,长枪手则保护狼笼手,镜钯手又保护长枪手。四种兵器结合一起,战土们两两相对,因此称鸳鸯阵。要求士兵协调一致,共同进退,防卫的真正起到防卫作用,击杀的真正起到击杀作用。 更妙的是,这种鸳鸯队法的战斗队形,在战斗场地宽阔时还可以展开变成大小三才阵的战斗队形,威力更是几何级倍数的增加。 (以上为覃仕勇著作《大明战神戚继光》之十二) 之一大明战神戚继光的名字寓意深远,您未必了解,来看他的出生与成长 之二战神戚继光自小流露出名将气质,父亲为育其成才,处处从严要求 之三战神戚继光的成长,得益于他有一位严父之外,另外还有一位良师 之四戚继光巡边,遇僧人讲长生之术,他旁边片刻,大发高论,众皆色变 之五戚继光世袭父职,官居四品,却以普通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众人不解 之六「 ”戚继光斩子”属传说,「 ”戚继光惩舅”为史实,来看「 ”惩舅”过程 之七戚继光初赴抗倭战场,被安排在最前沿区域,正可谓:好钢用在刃上 之八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初试锋芒,结果大失所望,因此产生了新想法 之九一在日本搞殖民统治的中国人,有班超的英雄气,却被贴上倭寇标签 之十岑港失利,戚继光到义乌募兵,他没告诉别人,自己募兵属以貌取人 之十一名将不愧为名将,戚继光练兵别具一格,成后世练兵典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