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和隋唐时期是中原王朝军力的鼎盛时期,而在大众的印象中西汉初期的六七十年间汉军的战斗力比之纵横漠北的匈奴骑兵是相差甚远的,这也是造成汉朝忍辱负重、被迫和亲数十年的重要原因。
但是小编却发现,实际上当时的汉朝军队比起匈奴来的差距实际上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大。本期小编为您解读这个话题。
汉军是由刘邦及其手下的一帮干将建立起来的,秦灭后,楚汉相争数年。汉军的重要成分是原来秦国属地的关中秦人与韩信经略赵地的赵国人。
大家知道当年在赵国将军李牧的带领下,赵军曾以1.3万骑兵、5万勇士和10万射手一举聚歼了10余万匈奴骑兵。
而秦军曾在蒙恬将军的带领下一战便却匈奴700余里,再战便将战线推进到了阴山一线。
可见在当时,秦人和赵人完全可以战胜匈奴人,而由不少秦赵地人组成的汉军在面对匈奴兵时至少不具备先天的劣势。
然而大家也知道,在汉匈第一战白登之战中,汉军败北,汉高祖也险些被擒获。这是不是说明汉军战力低下呢?熊熊认为未必。
首先,被击败的并不是刘邦所征发的32万汉军全部,而是其本人所带领的汉军先头部队。
其次,当时天寒地冻,汉军不少兵士被冻伤,能够参战的人数并不多,而匈奴兵本身即生长于天寒地冻的漠北,不受此影响。
而且鲜为人知的是汉匈前哨战汉军是打赢了的,正因为如此刘邦才率先头部队轻敌冒进,被匈奴单于的精锐骑兵所包围。
所以此战是汉军先头与匈奴精骑的对决,很难说明两军的整体战力。
再者说,刘邦实际上并不具备统帅三十多万大军的能力。当年刘邦与韩信对话,他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答曰:最多十万。
刘邦冷笑问韩信,卿能带多少呢?韩信笑了笑说,那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试想假如当时,韩信是汉军的统帅,汉匈第一战的结果恐怕也就不那么令人神伤了。
不过熊熊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中原历经多年混战,国力早已不比从前,而匈奴则是刚刚在冒顿单于带领下获得统一,有骑兵三十多万。
在部队的总体机动战力上,汉军是要处于劣势的,尤其是当时汉军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骑兵的优势是想打就打,打不过就跑,而步兵却绝难追得上骑兵。尽管当时有和亲,但是匈奴骑兵仍然不时入汉朝境内袭扰,兵力动辄数万到十数万。
在这一时期,好像各地的汉军全都不堪一击。但是只要仔细研读史书便会发现,实际上当时汉匈两军主力并未发生决战。
十多万匈奴骑兵入边的最大战果无非就是歼灭汉军设在边界上的一些屯驻地,杀伤汉军不过数千人而已。
而每当汉军主力集结之时,匈奴骑兵早已撤走。
文景之时的名臣晁错曾分析匈奴兵的优势有三:其一是马强;其二是善于骑射;其三是能吃苦耐劳。
而汉军的优势是平原野战能力强,强弓劲弩能远距离杀伤匈奴兵,自身的坚甲利刃又能在肉搏中占据优势。
所以综合来看,当时的汉军并非不堪一击。而是缺少一个在公平的场合下与匈奴对决的机会。
由于匈奴以骑兵见长,因此汉朝极力重视马政,到了武帝时期全国堪为战马的马匹有数十万之多。
于是在随后汉军对匈奴的全面战争中,身披坚甲,手执利刃,肩跨强弓的汉军勇士便在漠北大漠上展开了与匈奴骑兵的正式对决。
那么有规模的汉军步兵对匈奴骑兵能展现出什么样的战斗力呢?熊熊拿著名的李陵之战来给大家简单说说。
当时李陵所率的是5000步兵,而匈奴是单于亲率的主力部队,加上后来的援军,共计十多万人。
而在汉军步兵的弓弩面前,匈奴骑兵根本冲不到近前,数千人的死伤遭遇了好几次。而当时汉军能作战的士兵还有3000余人。
即便在汉军弹尽粮绝决死一战之时,匈奴仍死伤了数千人之多,累计伤亡达到了1万多人。
大家常说此战汉军是全军覆灭,可熊熊要说的是,没那么简单。战后仍有400多名汉军士兵入塞,占到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他们是步兵,而匈奴则有十万骑兵。这些人的突围之举同样也是汉军强悍战力的有力明证。
数十年后,一位曾说过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名言的汉军将军陈汤在分析西域诸国与汉军战力之时曾说过,一汉当五胡。
或许这边是那个时代,强汉锐士的真实战力。而在被迫和亲的年代,汉朝的军人只是欠缺一个对匈奴全面开战的机会而已。
当那个机会在汉武帝时期到来之时,匈奴人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汉元年(前206年),被封为汉王的刘邦趁项羽攻打田荣之机,率部北上攻略关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击败了章邯,打开计入汉中的通道,并且很快平定三秦,为进一步东进,和项羽决战打下了基础。
当然在历史记载中,《史记》和《汉书》都没有提到韩信修栈道来吸引章邯注意力这件事,简单来看,就是刘邦章邯双方在陈仓一带爆发了冲突,刘邦击败章邯,打开了进入关中的缺口,并以此占领关中之地。
那么当时刘邦是如何实现自己战略构想的呢?毕竟由汉中进入关中,就四条主要的道路,即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而在刘邦攻取关中之时,大军主要进攻方向则是陈仓道。
首先说一下,章邯好歹是秦末名将啊,如果是单纯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他会没看出来吗?而且如果刘邦大军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只要栈道没有修完,刘邦的大军就无法实现大规模行军,章邯无需派遣主力部队,只要时刻关注刘邦大军修建栈道的进展就好了。
总之章邯不会轻易被修栈道这件事所吸引,不过在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章邯还是分兵了,原因不是什么修栈道,而是刘邦大军分三路而进,他也必须分兵应对。
《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
《汉书.高帝纪》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曹参率军攻下下辩、故道,这就是已经明确告诉章邯,刘邦要从陈仓道冲出来了,而章邯的应对措施也是大军驻守陈仓一线,防备刘邦的进攻。
也就是说章邯不是被吸引了注意力,导致陈仓守备力量不足,让刘邦抓住了机会。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而且根据记载,当时章邯在陈仓一度挡住了刘邦的进军,刘邦是打算撤军的,是赵衍提出了建议,绕道进攻,才攻下陈仓的。
因此综合来看,面对刘邦大军由陈仓道的进攻,章邯是有准备的,并不是手足无措,被汉军打了突袭。
但章邯虽然不是被偷袭,可是面对刘邦的攻势,他只能无奈选择分兵,毕竟他也摸不透汉军的真实意图。
《史记.樊哙列传》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於雍南,破之。
《史记.灌婴列传》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
在汉军由陈仓道进军的同时,樊哙率部攻破了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九十里),这意味着汉军出现在了陇西地区。
当初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封章邯为雍王,而雍国的疆土就是原秦朝的陇西郡、北地郡和半个内史郡,樊哙所率汉军出现在陇西地区,章邯是不是要分兵去救。
毕竟在那个时代,章邯的确可以探查到汉军在由陈仓道进军,但是在陇西也出现汉军的前提下,章邯势必会在决策时有所迟疑,那就是到底哪一支部队是策应,哪一支是汉军是主攻方向。
加之陇西地区作为自己的封地,章邯必须去救,不然的话,容易引起全局崩盘,陇西地区的守军迟迟等不到援军的话,势必无力抵抗,那么失去了陇西地区,刘邦就又多了一个进攻自己的前进基地,所以说章邯必然要分兵去救援陇西地区的。
在樊哙一路西进的同时,灌婴应该是从子午道北上攻取了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迫使塞王司马欣投降,撕开了关中三王的联合阵型,为刘邦正面击败章邯打下基础。
虽然灌婴兵锋直指塞国,但是章邯得到消息后,恐怕还是要分兵去救援的,毕竟他才是项羽安排遏制刘邦的人,雍国的军事力量应该是关中三王实力最强的,这样做也是避免汉军从自己的后方撕开缺口,令自己处于两线作战的局面。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当初刘邦率军去自己封地的时候,项羽给了3万人,加上自愿跟随之人,汉军的兵力不会弱于章邯,虽然在抵达南郑之后,汉军将士多有逃亡,因为将士思归啊,不愿意在汉中待到老。
那么也就是说汉军在烧毁栈道后,是有一定的非战斗减员的,不过刘邦在进入汉中后不到半年就北上攻取关中了,那些逃亡的将士是很有可能再度被刘邦召集回来的,个人认为,在刘邦和章邯对决之时,汉军的兵力是占优的,因此汉军分兵三路的计划,实际上是大幅削弱了章邯所部的作战能力。
也就是说章邯虽然已经探知汉军要进攻陈仓,但奈何樊哙灌婴,一西一东,牵扯着章邯所部的兵力,如果章邯坐视不理,就是集中兵力于陈仓,那么东西两线的汉军完全可以借机扩大战果,因此章邯只能分兵去救,在正面,依托陈仓附近的地形抵御汉军。
在正面的对局中,汉军不也是一度无法突破章邯大军的防线吗?只不过关于陈仓之地的战况如何,战争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历史记载的太简略,给人一种并不是恶仗的感觉,就像是汉军抵达陈仓后,一波攻势就击败了章邯。
但实际上就整个战争过程来看,陈仓一线发生的战场才是刘邦击败章邯的关键,可能就像赵衍建言那样,在陈仓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是他提到了一条小道,汉军绕道而行,从后面夹击章邯所部,因此才击败章邯的吧。
等到汉军主力涌入关中,战争就没有悬念了,章邯是无力在没有地利的前提下,挡住汉军主力的,此时他手里掌握的部队,又不是当初的虎狼之师。
所以说刘邦平定三秦之战,并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结果,但汉军三路出击,的确实现了令章邯分兵的预想,陈仓一战刘邦取胜,进而奠定了胜局。
漠北之战汉军派出14万战马,损失了10万之多,归来仅3万之余,历史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虽然损失惨重,但好歹也是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汉武帝在心痛自个儿马儿的同时,也为这次胜利而感到无比高兴,毕竟他为了这次战争真是掏心掏肺草木皆兵,还一时派出了心爱的两名大将——卫青、霍去病。
这次的匈奴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屡屡试探汉朝北部,还杀了许多人,公然挑衅老刘(汉武帝刘彻),老刘气不过,决定得给匈奴老贼来个一窝端。由于匈奴离得太远,如果贸然前去攻打,怕是会中了那老贼的奸计,老刘日不能寐,望着他的大好河山,眉头紧锁。
老刘觉得打仗就是要备足粮食,在粮食准备好了之后就要开始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旷世奇战了。老刘研究了好久好久决定让珍藏多年的大将军老卫和骠骑将军小霍各自带领五万凶猛的骑兵从不同的方向攻打漠北,作掉匈奴的主力。
这还不够,老刘深思熟虑老谋深算,当然不是不相信老卫和小霍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私底下召集十四万马匹,十数万步兵,负责在后方提供支持和援助,源源不断地给大将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这是场持久战啊!不容易。那匈奴老贼,就是要汉军穿过整整一片大漠,消磨掉汉军的体力和精力,然后轻轻松松地解决。
可是老刘的大将军和骠骑小将军还是有些实力的,不然也不能名垂千古、留芳百世了。这次战争,匈奴一共死伤九万余人。汉军死这么多战马骑兵是因为匈奴也派出了这么多的战马,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而且那老贼还使奸计,把得了瘟疫的动物尸体放进河水中,小霍的军队喝了这些水死了好些人。不过这次战争之后匈奴再没有恢复到之前的国力,再也无法与汉朝抗衡。
宋国军队孱弱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宋军两千能顶上二十个装备齐全的金国骑兵,都算是不错的了。
宋朝军力弱那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还出在根子上。宋朝乃是军将夺权所得,哪怕历史上说的是赵匡胤被手下逼的黄袍加身,都不能掩盖武将加上军权之后对封建王朝皇权的威胁性。所以,当赵匡胤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做的就是杯酒释兵权,之后更是加强了文官的权势,以期望能压制武将势力。
然而可笑的是,正是由于赵匡胤这一举动,导致在宋朝,武将地位低得难以想象。朝廷上下都看不起武将,甚至在民间还有'宁为田舍郎,不为贼配军。'之说。地位低也就算了,宋太祖还规定,每逢战事起,由皇帝选拔将领前去作战,但是还要加派文臣或宦官监军,对武将权力加以节制。但是这些监军往往都是不知兵事,胡乱指挥。
说完人事以及地位上的问题,再来说一下关于宋军军备上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作战,说到底都是在打钱,虽说宋朝的收入都要超过唐朝,但是战争的时候,各层级官员居然敢以火耗,漂没,运费等等各种名目克扣军饷,军需物资。等到了前线作战军队手里,可能只剩个三四成。而且在宋朝,铁矿极其匮乏,且锻造技术断层严重,导致军队披甲率一降再降。到了宋真宗之时,大宋军队披甲率居然只有五营百甲,解释开来就是2500人的军队,只有全套铠甲100副。
再说回当时大宋的敌对国家,辽,西夏与金。这些国家都是游牧民族,生长在马背上的国家。长年累月的骑兵作战,导致他们在野战以及骑兵的运用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举世无双。当时宋朝缺马,导致应对成建制的骑兵部队时,宋军都是被屠戮的一方。毕竟相对应骑兵的无敌机动力来说,宋军两条腿的步卒几乎被克得死死的。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才会出现历史上,两千宋军被十七骑出使宋国的金国使团冲散屠杀的故事。
平城之战被视作耻辱,刘邦倾尽国力凑出了30万精锐,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上被围得水泄不通。在陈平的计谋之下,大汉出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又阏氏的软磨硬泡下,冒顿单于同意放走刘邦。匈奴人的包围圈开了一个口子,刘邦才得以脱身而逃。
很多人知道了这一个故事,就大肆吹嘘"匈奴有多善战"、"汉军打不过骑射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汉朝就是被匈奴人虐了260年,每年上贡大笔金钱,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平安。
如果是正面战斗,不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战斗力上。匈奴大军都是无法与汉军匹敌的,就算是汉军以寡敌众,也是不虚的。
那么刘邦的大军是怎么被匈奴人团团包围的呢?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近代伟人是这么评价宋太祖的:"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与契丹人一样,马背上的匈奴人,在军队的机动性上,是强于用腿脚赶路的汉军的。
诱敌深入,就是他们对付中原人的策略之一,刘邦正是因为这个栽了跟头。
高帝中六年,骁勇善战的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被刘邦改封到太原郡,以马邑为国都。此举一是为了把"居天下之中"的韩国改封到边界,二是想以韩王信之勇武,抑制匈奴人的南侵。
第二年,高帝中七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就立刻对大汉的这一针对性部署做出了回应,派大军将韩王信围困在马邑,韩王信在种种因素下最终选择了投降。
刘邦集结32万大军御驾亲征,在战争的前期阶段,汉军吃到了甜头,韩王信的主力被刘邦击溃。
匈奴人曾被蒙恬夺走了700里土地,有过心理阴影。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是秦朝时期匈奴人的真实写照。
在汉朝以前,北方游牧民族一直被中原文明吊打。
可能是抱着"胡人本就弱鸡"的心态,刘邦并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
他派使者去找冒顿单于和谈,实际上是让其去匈奴军营"探虚实"。
匈奴人虽然落后,却也不傻,你派使者到我军营里来,我就让体格最弱的士兵去迎接你。
这是为了让刘邦以为匈奴军队弱小,而掉以轻心。
刘邦还就上当了。
在轻敌之心的作祟下,刘邦令32万大军全部进发,自己带着前锋精锐脱离大军开路。
前锋刚走到平城,刘邦去附近的白登山上看了下风景,匈奴人就来了。
冒顿单于一知道刘邦上当了,立刻就征调了40万大军,把刘邦围得是个水泄不通。
在白登山上,刘邦看见匈奴人的包围圈根本看不到尽头,直接病倒。
此时汉军主力还没赶到,白登山上的汉军又无法与平城里的军队联系,被包围七天后,在陈平的计谋下,汉军才得以脱围。
这场战役中,汉军和匈奴人,就没正儿八经地交过战。如果等到汉军主力集结完毕,两军主力进行决战,胜负还未可知。
且匈奴人本就害怕正面的战斗,资源匮乏,匈奴人生存不易,是不会冒着严重损失的风险,与汉军进行无必要的决战的。
用这场没打起来的战斗,去判断匈奴人与汉军的实力对比,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
文景、孝武时代的匈汉战争
文景时代,匈汉之间没爆发过什么像样的军事冲突。
荒漠上气候恶化,匈奴人无法生存之时,就会南侵,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掠夺人口、资源、财富。
也就是一帮"流寇"罢了。
等到中原的皇帝调集大军要与匈奴南侵的部队决战时,这群强盗就凭着自身的机动力,戏耍"行动不便"的汉军主力。
汉军集结起来要几个月,行进到北方又要几个月,等到了北方,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到,朝廷的命令就下来了:"匈奴人已撤退,战事结束"。
然后军队要么撤退回内郡;要么就驻扎在边境,防范匈奴人的再次进攻。
无论如何,朝廷都要承担大量的军事经费。
总之,匈奴人抢了一大批物资后,赚的盆满钵满。
汉朝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搞得中原鸡飞狗跳,费劲力气后,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耗费无数,这种夸父逐日的游戏,汉朝不太想玩。
所以文景两帝就延续了高祖的政策,和亲+给钱,尽力保证边郡的安宁。
中原王朝耗不起。
汉武帝是个豁得出去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为了打击匈奴,中原损失了一半的人口,匈奴也由此衰弱,后来在汉宣帝时期彻底臣服在中原皇帝的脚下。
武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李陵与匈奴单于的那场交战。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出生于军事世家,在时代的影响下,铲除匈奴建功立业是他一生的志向。
武帝天汉二年,李广利带三万精兵北击匈奴,李陵也想单独指挥对匈奴的战役,他向汉武帝许诺说:"愿得5000步卒,孤军深入破单于王庭。"
武帝见他年少就有如此豪气,大加赞赏,令他率领步卒5000人去浚稽山观察匈奴人的动向。
李陵到了浚稽山,就碰见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匈奴人最开始只有3万人,仗着人多直接发起了冲锋。
他们的第一波冲锋就死了3000人,汉军千弩俱发,矢如雨点般密密麻麻地飞向匈奴人。
匈奴人士气低迷,见此情景,无人敢前进,纷纷逃回营地。
单于大惊:"此汉精兵也!"遂集结8万援兵。
李陵见形势不对,令军队边撤退边作战,前前后后斩杀上万人。
匈奴人窃战的本质暴露了出来,单于不想蒙受太大损失,想要撤退。军中贵族说:"堂堂单于率十余万军队,不能攻破汉军5000的小部队,让边远的部落知道了,恐怕再不听您的号令了!"
单于硬着头皮继续追击,等到离汉朝边塞越来越近,又起了撤退的念头。
此时汉军一个斥候被军官侮辱,愤懑之下向匈奴人投降,还将李陵的军情出卖了:"弩矢已经射完了,有大量伤员,再追一波定能拿下。"
追击持续了很久,消息都传到武帝那里了,出于某些考量,他不想救援,想让李陵奋死作战。
在敌人的猛烈进攻和后方的坐视不理下,李陵最终选择了投降。
这一战汉军败了,汉武帝将其视作耻辱,可这何尝又不是匈奴人的耻辱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汉朝到底有多强呢,能强到什么样的程度
下一篇: 孙权为何屡次拼命攻打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