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姬和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前771年朝歌城外,一支大军刚刚集结完毕,正等着国君下达出征的命令,淇水在不远处静静的流淌,与眼前的肃杀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一会,一位82岁精神抖擞的老人闪亮登场,只见他身穿锦袍金带,白头发白胡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飘逸,飘飘然就像一位老神仙,此人就是卫国君主姬和。
他走到阵前宣告:“昨日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犬戎入侵,杀天子于骊山脚下,大周亡唉!咱卫国作为王室的同姓藩属屏障,不能坐视不管,勇士们请修整好你们的戈矛,带上你们的勇气,我将亲自率领你们去宗周赶走异族,重建大周,共建那不世功勋”!校场上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士气瞬间高涨起来。姬和一声令下,出发!
你是否有一个疑问,82岁的国君,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为什么就没人出来反对他亲自挂帅出征呢?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么大年纪能经得起如此折腾吗?答案是能,这个国君不一般,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强。
姬和经常在公开场合下表示,“从卿到士,你们不要以为我年纪大就抛弃我,我告诉你们,我还非常年轻呢,眼不聋耳不花,一气能吃8个瓜”。看看卫君的脸上写满了三个字,不服老!
不仅如此,姬和还有更高的诉求,“你们在朝廷的每一天必须给我认真负责,不要糊弄我,劝谏之事也不要停,哪怕听到一两句谏言也要向我报告”。一时间,姬和出门有司机叽叽歪歪的规谏,吃饭时有厨师唠唠叨叨的进谏,睡觉时有侍从的絮叨,上朝时有大夫和史官不厌其烦的劝谏,就连听音乐也有乐官的纳谏、我的天啊!处处皆可谏,卫君貌似有用不完的精力,全身充满洪荒之力,他就是如此的不知疲惫,勤政爱民。要问纳谏哪家强,姬和如果排第二位没人敢称第一了,就连李世民也甘拜下风,毕竟他与魏征经常说翻脸就翻脸。
国君的表现很优秀,卫国人民都知道他一直不服老,啥谏都能听进去的姬和,如果不让他亲自挂帅,估计会急眼,谁还能没有个脾气呢!姬和坐上战车,率领百辆战车快速前进,步兵嘣嘣嘣的紧跟其后,后面只留下一片尘土滚滚和安静的朝歌城。记得几百年前,周军打进商都朝歌,没想到今日却要从朝歌出发,去拯救自己的故土。几百年沧桑仿佛就在眼前。
此时,不仅只有卫国出征勤王,还有晋国的晋文侯姬仇、郑国的郑武公姬掘突、秦国的秦襄公嬴开都在浩浩荡荡勤王的路上,还有鲁国、许国等几个小国在观望。
差不多10日左右,卫军到达宗周外围,几路勤王之师也相继赶到,远远地望见昔日繁华的街市空无一人,曾经高耸入云的王宫残破不堪,还有零零星星的火光在燃烧。82岁的姬和心在滴血,这可是祖先生活的地方啊,此时却风光不再。现在还不是悲伤的时候,姬和只能咬咬牙振作起来。前面的宗周城里就是该死的犬戎军团,打跑他们才是唯一的希望。
几个诸侯国里,卫国、晋国是老牌姬姓诸侯大国,3百多年前他们都是一家人,大国自然有带头勤王的责任与义务。郑国是新兴的姬姓诸侯强国,论血缘关系郑国跟王室更近一些,而且国君姬掘突的老爸姬友跟犬戎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和幽王一起死在犬戎的刀下,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也有理由出兵。秦国是西周的附庸,一直在寻找机会转正,想成为正式的诸侯国,这次出兵就是为此目的而来。
几个诸侯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把犬戎吓得闻风丧胆,他们只好带着战利品匆忙逃离宗周。实际上战斗并没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姬和这种不服输、老当益壮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既然犬戎自己已经滚蛋,大周朝不能没有天子啊!立谁是当下最大的难题,经过协商卫、晋、郑和秦达成一致,在申国共同拥立原太子姬宜臼为王。但尴尬的是虢国出来搞事情,立了幽王另一个儿子姬余臣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两王并立事件。
但是姬宜臼明显更强一些,有卫晋郑秦四国驻兵,还有鲁许几个小国出来声援,比虢公那边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反正现在都想逃离关中这个鬼地方去东都洛阳,谁先站稳洛阳谁就有争雄的资本。所以这四国部队一起护送周平王东迁,并不是为了防犬戎偷袭,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虢国抢占洛阳的先机。
正是有了卫国姬和这个老大哥起带头作用,周平王顺利的迁都洛阳,周朝这个总公司才得以重新开张。周朝经过这么一番折腾,颜面扫地,再也硬不起来了,这4个国家的再造之恩也不能不回报。于是啊,该升官升官,该发财发财。卫国姬和、郑国姬掘突来中央当官吧!给晋国生杀大权,秦国也顺利上位正式成为诸侯国。
姬和在卫国时,就是人民的好君主,人人都拥戴他,现在白发苍苍时,又时来运转成了中央大员,卫国的国力也达到巅峰。像神仙的姬老头,又活了十几年,95岁时才去世。这位纳谏狂人,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诗经卫风》开篇第一首诗《淇奥》,据毛诗序的解说,讲的就是卫武公姬和,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谈吐幽默的一面被历史定格,但是我更喜欢他倔强不服老的精神。
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在四十三岁时逃离晋国,直到六十二岁,才回国登上国君之位。他在位九年,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关于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这位大器晚成的帝国之君,在外流亡的十九年,让人叹为观止。他在饱受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交上了桃花运,娶了三位成就他霸业的女人,季隗、齐姜、怀嬴。这三个女人不但个个貌美如花,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而季隗作为他在流亡路上的第一个妻子,她对晋文公能回到晋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19年之久,遍览各国局势,这在其霸业建立过程中都是无形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重耳在诸国包括楚都受到厚待,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周礼至此仍然有约束作用,道德的感召力仍然是各国十分看重的内容。晋文公如果没有通过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会有城濮一战时各国的支持。但是也该看到,晋文公通过解决西秦之患,驱秦吞楚,强取郑卫,这都是霸道的践行。
晋文公为什么获得了成功?其根本在于大国对于他的扶持和他能够抓住机遇展开城濮之战,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正是因为楚国内部的不团结造成了城濮之战中楚国的优势,同时也没有让晋国在城濮之战中真正展开大战,让他们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使得齐国和秦国很难施展,再通过晋国的争霸地位使得晋国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齐国楚国和秦国的帮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晋国开始统治晋国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呢?晋国国力逐渐强盛,开始扩大晋国势力范围。韩非子指出虽然晋文公可能与曾经有恩于他的国家对战,但是晋文公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一定会兑现许下的诺言,这样的君主最后才能够得到人心,称霸中原。
晋文公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贸然的接受里克的建议,以及他长期游走在诸侯之间时没有甘愿做其他国家的傀儡,终于等到了机会获得了成功,但晋国的成功也使得晋国继续扩张的能力,最终导致晋国虽得到霸主地位却丧失了对外扩张的能力。晋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为大国,晋总是祸起萧墙,内乱不已。纵观当时的所有大国,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代的诸侯国君宠信某姬,故废长立幼,而幼子为了稳固自身统治,相煎太急并招来后世之乱。重耳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在重耳的亡命生涯中,先后居于蒲、狄、卫、齐、曹、宋、郑、楚、秦九国。楚成王对重耳十分看重,与前面两位诸侯一样厚待他。
在率兵攻打原国的时候,军中只配备了十天的粮食供给。他和手下们约定,用十天的时间攻克原国。到了约定的时间,晋军没有成功夺下原国,于是晋文公遵守约定,开始撤兵。有原国的细作告之,原国的粮草也将用完,只要再多三天就可以拿下原国,晋文公的臣子们也提出在拖迟一下时间,等待原国的灭亡。晋文公听了他们的说法,郑重其事的回答,为了得到原国,而不遵守约定,是不讲信用,他不愿意这样做。晋文公仍然不改变想法,坚决撤退。而此时原国的子民看到晋文公是一个如此重承诺的君主,都甘心投降归顺晋国。其他的国家,卫国听到了这件事,也主动向晋国投降。这个典故被孔子得知后,就把它记录了下来,并且提出看法,认为晋国能如此得人心,只因为晋文公重视信誉,讲究信用。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大获全胜,随后他又控制了处于中原中心的郑,于是有了践土之盟。践土之会确立了晋文公诸侯长的地位。如果单纯讨论时间的话,晋文公仅仅治晋四年便有此作为,或许可称为政治奇迹。须知,齐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更无论秦穆公用百里奚治秦20年以及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够彻底称霸诸侯。但是,晋文公天不假年,卒于公元前628年。而后,周天子威仪一降再降,中原地区则逐渐进入了晋楚秦齐四国逐鹿的格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朝和宋朝相比,宋朝真的很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