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九曲圳,王羲之为了聚会才修建的,却为后世造福了千年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12 11:16:47

九曲圳,王羲之为了聚会才修建的,却为后世造福了千年

说到王羲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兰亭序》被世人追捧,不过据说真迹被李世民带入墓中,至今没能看到.对于王羲之,很多人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书法和文学层面,但实际上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大族,“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里面的王,说的就是王羲之所在的家族。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王羲之的童年是在山东度过的。13岁的时候,西晋南迁为东晋,王氏家族也随之迁到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导和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而王羲之就是王导的侄子,他迁居于会稽,也就是现在的绍兴,所以临沂和绍兴都有书圣故里。

王羲之给世人的贡献不仅仅是书法,还给后人留下了造福千年的水渠,这一点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水渠就是九曲圳[zhèn],位于绍兴嵊州金庭镇华堂古村。

嵊州的华堂古村已经是一个800多年的村落,村里的王姓居民大多数是王羲之的后代,这里明清建筑参差错落,而最让古村引以为傲的就是那条总长约800米、穿村而过的“九曲圳”。 九曲圳很神奇,再大的洪水也不会让水漫溢出渠外,天再旱渠水也不会干涸。

这条“九曲圳”相对较为复杂,由暗渠、明沟、埠头、塘、井立体交叉组成,形成独立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千百年来,它承载着全村饮用、洗涤、排水、泄洪、消防及灌溉等多种功能,支撑着村民的生活、劳作,繁衍生息。

华堂古村自古就定下了规矩,早上7点之前水圳里禁止洗涤,仅供村民取饮用水;7点之后,可以洗菜,9点之后可以洗衣;任何时段都严禁把家禽赶入水圳。每年村民都会定期把水圳里的污染物擦拭干净,就这样靠着村民的齐心协力,这才让九曲圳一直延绵至今,成为华堂古村的盛景。

“九曲圳”就是来自王羲之的遗产,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去官,辞官后的王羲之并没有在绍兴待着,而是喜欢华堂村附近的山水之境,于是携妻带子来到剡县金庭(即今天的嵊州市金庭镇)归隐直至终老。

按照东晋的占田法,王羲之的世族庄园可占田四十公顷(约40万平方米),包括华堂村在内的金庭,全部是王羲之的庄园,来到这里,王羲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修建这里,首先修建的就是九曲水渠。

永和九年的兰亭会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机会,参加的除了王羲之还有谢安等一干名人,写就了《兰亭集序》,而他们聚会的模式就是曲水流觞。

所谓的曲水流觞最早是汉民族传统习俗,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久而久之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一种形式。

王羲之非常喜欢这种聚会的形式,来到华堂村,也修建了这个水渠,邀请宗族的人来举行曲水流觞的聚会。

当时的曲水流觞是露天的,王氏子孙也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明朝发生了一件事情,才出现了九曲圳穿村而过的景象。

明初,王羲之的后代王琼在新婚之夜毅然代父充军,可是不幸克死客死异乡,万幸的是,他的妻子石氏怀有身孕,石氏矢志守节,独自抚养遗腹子并孝敬公婆,逐渐获得村中人的好评和威望。

后来,这里发生了水灾,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存,于是石氏变卖了嫁妆和首饰,出资请人从平溪江引进活水,在王羲之的九曲水渠的基础上,修建了九曲圳,并将村民的房子都修建在了九曲圳上,从而使得华堂村千年昌盛。

九曲圳放到现在依然是先进的用水、治水的经验,经过800年而依然发挥作用,这种设计理念值得学习。

后世评价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作品对我国的字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人们对王羲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有谁敢这样评价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的千年历史上,无数书法评论家几乎对王羲之是众口一词的。而唐代著名的张怀瓘却评价得非常特别。他尤其是对王羲之的草书评价不高。认为?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接下来他又评价王羲之的草书?虽圆丰研美,乃乏神气?。

  而且在他的《书估》一书中,更为具体化,说?王字中草字100字才抵他的一行行书,300字才抵他一行楷书?。

  简言之,他认为王羲之的草书太过柔媚而被诟病。但是在书史上,也有不少人的评价是充分肯定的。典型的如梁武帝,他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当然,他对大王的字是整体评价,而非专门指草书。

  王羲之书法总体评价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会,只要儒家思想不动摇,王羲之就基本不会动摇。而当代则不同,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因此开始有众多书法家开始批评和反思王羲之。是不是我们的书法必须中庸?必须不左不右?

  如果说王羲之是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峰,那么随后的唐代书法不如晋代,宋朝不如唐朝,元朝不如宋朝,明朝不如元朝,清朝不如明朝,民国不如清朝,当代不如民国。抛开王羲之的禁忌不讲,我们的书法家不应该反思吗?

  拙见!以备书法水平提高之后再来审视自己的见解。看看将来是否能够有新的见解。

  对王羲之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王羲之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叹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自己的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峄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远胜于他。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到中晚年时期,一变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的华贵书体,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当时诸体俱全,或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仍以隶法写楷,即是所谓隶楷(今隶);或是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王羲之选择的是后一种。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平板少变就会丧失生命力。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他以不断变化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惊叹?羲之万字不同?,确实发现了王氏变化多端的书法特点.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后作制,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他写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运连;夙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喜爱,逐渐取代钟书而大行于世。庾翼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给其兄的信,深为折服,叹息不已,亲自写信给他,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好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王羲之的书帖墨迹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有一次,王羲之到门生家做客,门生设佳馔招待他。王羲之想以书相报,见室内有一棐木几,非常滑净,于是提笔便写。其书真草相半,潇洒飘逸,门生欣喜若狂。为感酬先生,门生亲送王羲之回郡。回来的时候,门生发现王羲之的书迹已被父亲刮掉。他懊恨之极,为此难过了很长的时间。另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看见一位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他走近扇子摊,在一些扇子上面写了点字。看到老妇人面现愠色,王羲之笑着解释说:?你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阴县一位道士也有几只好鹅,王羲之来求购,道士对他说:?我的鹅不卖,如果你肯为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于自己的书法也很自负。自称:?我的字与钟繇不相上下,而张芝则要在我之后了。?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学书墨池,我也这样下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现在。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邀请了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子侄,集当时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亭进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而祭,据说可以消除不祥。这一天,与会者兴致很好,宴饮赋诗,留下大批诗作。王羲之为宴集挥毫作序,是为《兰亭集序》。据《法书要录》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说:?书用茧蚕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自古以来,《兰亭集序》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之作。这一名迹后被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副本,赐给太子、诸王及近臣。而它的真迹,传说则随太宗遗骸而殉葬昭陵了。传世的各种《兰亭集序》的墨摹本,艺术风格并不一致。现在能够看到的本子,有被认为是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在石刻本中,以唐太宗时刻在学士院后流落在定武的拓本为上品。王羲之还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与诗赋都写得很好。《晋书》本对于传世的《兰亭集序》帖,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真伪的争论。清人赵魏于乾隆年间,首先从字体的源流方面对序帖提出怀疑。他说:?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十五年,广东人李文田全面否定序帖为王羲之所书。他认为序文与《世说新语》中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此文,从篇名到文字上都有区别。他也从字体上论述了序帖是?隋唐间之佳书,不必右军笔也?。近年来关于序帖真伪的争论,始于郭沫若1965年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郭文以新出土的文物为例证,发挥了李文田的论点,否定序文为王羲之原作,帖文为王羲之所书。郭文认定序帖为隋代僧人智永的作品。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赞同和反对两种意见。1972年郭沫若又发表《新疆出土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重新提出旧说。时至今日,争论还在继续,很多意见是不赞成序帖为后人伪托这一说法的。1977年文物出版社将两种意见汇集成《兰亭论辨》一书。1982年,刘汉屏又发表《论兰亭书体》一书。关于争论双方的观点,只要查阅两书,备知矣。

  传收录的《与会稽王笺》、《报殷浩书》和《遗谢安书》等文都有结构严谨、文字流畅、情真意切的长处。《兰亭集序》更是一篇记事、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它真实地反映出王羲之热爱生活而又慨叹人生短促的复杂感情。王羲之传世的诗作主要有《用笔赋》。他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书法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把书家写字比拟成一场严肃的军事活动:?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比喻贴切,用意颇深。他指出构思布局是书法的要领,?夫欲书者,先研乾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侣,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王羲之讲述了书家前辈宋翼和自己学书的坎坷经历,并对隶、真、行、草各个书体的用笔立意,结合自己的心得进行了总结。该文被清人严可均辑录于《全晋文》中。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录一卷,今皆不存。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名士风流。王羲之的五则小故事。听到伯父商量着将要谋反,担心自己会被杀。所以用口水来避祸。东床坦腹。练习书法的时候,因为专注,将墨汁当成蒜泥。因为喜欢鹅,被一位道士要求用他的墨宝作为交换。看到一位老婆婆,好可怜地卖扇子,没人买。于是在老婆婆的扇子上题了几句诗。对她说,您只要说是王右军的作品,您的扇子就会被抢购一空。作为一个作者要负责。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也要为读者负责。以上五件事,得之于早年所读的书。为了保证真实性,笔者特地搜索。道士用鹅来交换王羲之的墨宝的故事,老婆婆卖扇子的故事,来自《上下五千年》。练习书法的时候,因为太过专注,把油墨当成吃馒头时用的蒜泥的故事来自笔者小时候,小学时代的语文书。东床坦腹的故事来自同名成语。而这句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至于儿童王羲之偷听到伯父要谋反,害怕伯父因为自己听到而杀自己,所以用口水作为自己熟睡的证据,避免灾难,则是笔者早年在姑妈家里看一本名为《智霸》的谋略书记载的故事。用一篇文章说说这几个故事吧。名士,因为身处社会上层,所以不需要为衣食奔波。所以能够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我是有精神病的人,这是我的不幸。但是,这么些年,爸爸对我不离不弃。甚至为我背负所有的辛劳。世说新语能够教我智慧,但是智慧本身是无力的。它是人的精神修为。它需要知识和能力,力量的加持。几者叠加才有现实意义。精神与肉体是两个概念。是人都得吃饭。善良和邪恶都是人的本性。早晨,学习初中数学。吃完早饭,阅读朱碧莲先生的著作《世说新语详解》。联想起王羲之。觉得有必要记录自己头脑中闪现的想法。朱碧莲先生的《世说新语详解》,林汉达,曹余章先生的《上下五千年》。人记住的,人经历过的。人见过的,人记住的,都可以作为信息存留在头脑中。在合适的时候,取出。乌伊岭.徐子豪。
王羲之的故事20字左右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和王献之练字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关于王羲之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竹扇题字、巧补春联、吃墨的故事、道教情缘、酒后而成的天下第一等故事。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现在的山东人,后来随着他的家人迁居到如今的浙江绍兴。他还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来的人尊称为书圣。
下面详细介绍两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1、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2、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王羲之有什么关于酒的故事吗?
在我国民间,说起东晋时的王羲之,几乎家喻户晓:那就是从小苦练书法,到晚年终成“书圣”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是丞相王导的侄子。儿童时代的王羲之拙嘴笨舌,毫无奇特可言。13岁时,曾去拜谒周颔,周颉见面后觉得此儿不凡,当时讲究吃烤牛心,牛心烤熟后还没给在座的客人吃,周觊就先割一块给王羲之吃。王羲之因受到名人的青睐抬举,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青年时的王羲之,变化很大,能言善辩,出语惊人,以耿直著称,尤善隶书,晚年草书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隶、草两种书法王羲之为古今之冠,书法评论家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太尉郗鉴想与王导结为亲家,王导说:“你去东厢房众子弟中选去吧。”郗鉴便派门生前去观察选择,门生回家后对郗鉴说:“王家众子弟都不错,但听到选婿的消息后一起围拢过来,一个个都庄重严肃起来。只有一个人袒腹东床,不以为意,嘴里还吃着东西,像没听到什么似的。”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择的佳婿呀!”打发门生到府上访问那躺在东床的是谁,原来竟是王羲之,郗鉴就将女儿嫁给他。后世成语有“东床快婿”,说的就是这个典故。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话。王羲之在政界没有太多作为。他在后世名声很大,是因他的绝世书法以及风流潇洒的处世风采而致。他写的著名法帖《兰亭集序》,号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真迹据说已被唐太宗带入坟墓,但其摹本仍留传于世,成为千古学书者的楷模。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上已节”,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召集酒朋诗侣,修禊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这次在兰亭聚集的文人雅士共41人,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兰亭集会不仅是个山水之会,清谈之会,更是一个诗酒之会。大家寄情山水,饮酒吟诗,各骋其才,给后世留下一段风流雅饮的佳话。名士们围坐在一段弯曲的流水旁,用竹制的酒If盛酒,再把杯放在上流水面上,任杯随水漂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并取杯饮酒。不能应时作诗的,罚酒三杯。此后,“流觞曲水”不仅成为千古美谈,而且被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效仿。这次聚会得诗37首,作了两首诗的有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等11人,作了一首诗的有郄昙等15人,被罚酒的有王献之等16人。当时将这些诗结为一集,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作序,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兰亭集序》的由来。这篇序全文共324字,写得飘逸清新,言简意深。文中写道:兰亭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汩汩流淌,混漾着这些美景的倒影。天朗气清,春风和煦。时光美妙,胜景无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情融融,一觞一咏,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真可谓心旷神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只可惜,好景不长,“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一种快乐中充满着难奈的心情。不管是皇帝老儿,还是小民百姓,最终难逃一死,想来实在叫人痛心。一方面是生的快乐,另一方面又是死的胁迫。文中流露出王羲之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
正是东晋名士们在“流觞曲水”中,在那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郊野上,伴随着杯中一缕缕飘然不尽的酒香,才使得这段风流雅饮历千年而至永恒。至今闻来,犹有那令人心醉的芳香
“流觞曲水”是一种劝酒益智的高雅竞赛游戏,名士们一边饮酒助兴,一边借兴吟诗,收到了既快乐又启迪心智的双重效果。相比之下,西晋富豪石崇的劝酒却令人不寒而栗。据《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石崇每次邀集客人宴饮,常让漂亮的女子行酒劝酒;客人中有饮酒不尽的,便将劝酒的女子交给黄门斩杀。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同到石崇府上拜访,石崇设酒宴招待,本来丞相王导平素不能饮酒,但迫于美人劝酒,就皱着眉头硬喝,直喝到沉醉。美人将酒劝到大将军王敦面前,王敦却坚持不喝一口,以此来观看石崇的动向。三次劝酒三次坚持不喝,石崇下令连斩三位美人,王敦脸色一点儿未变,还是不肯饮酒。王丞相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责怪王敦。王敦却说:“他自杀自家人,关你何事!”这算是千古以来最为严厉而充满血腥恐怖的劝酒。本来饮酒是为了求乐。要求乐,就难免劝酒甚至攀酒。有以巧言劝酒者;有以捏鼻劝酒者;有以歌声劝酒者;有以酒令劝酒者;有以游戏劝酒者劝客饮酒,可谓花样繁多,形式各异。但以杀美人劝酒恐怕古往今来,独无仅有。以杀人劝酒摆阔,以冷眼旁观示豪,也可知那时人不如狗的现实。石崇是以杀人扬名起家的魔鬼,他自称:“兽者,朕也。”他以杀美人来劝酒,这是在人类饮酒史上写下的最血腥的一页。文末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徽之。此人风流儒雅,颇有其父遗风值得一记的风流雅事有两件。一是喜欢竹子,每听到谁家栽有好竹,便坐车上门拜访观览。常一人静坐竹下,讽啸良久。他让人在自己空院里种满竹子,有人问其原因,王徽之捂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邪?”他把空心有节的竹子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宋苏轼、明徐渭、清郑板桥爱竹画竹,其祖师大约就是王徽之吧。二是他曾住在会稽山阴时,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对此自然美好的夜景,他独自一边饮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魂诗》,忽然想起当时的大名士戴逵。而戴逵住在剡县,王徽之便迫不及待地夜乘小船前去拜访,临天亮时才到了戴逵住处,下船走到门口,突然止步而返。人问其故,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去,此时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说,当时由于见戴的心情冲动而前去,此时由于见戴的心情歇灭而返回,这正是人们“无意识”的真实反应。弗洛伊德倘若在世,正好是他研究人们意识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一次绝好的“精神旅游”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诗赞道:“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诗中的“怜”本意是“爱”,杜牧喜爱东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喜爱东晋人的风流潇洒,纵意所如。我想,在东晋人的风流韵事中,不能不包括充满永恒魅力,极具审美情趣的“流觞曲水”“以竹为友”“雪夜访戴”吧。

兰亭不曾消逝,书圣王羲之,与他延续千年的文化盛宴,他经历了什么?

兰亭的名字随着《兰亭集序》的流传为世人所熟知。兰亭虽不大,但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序文虽不长,却成为经典被千年传扬。千年前的那场宴会仿佛从未散席,兰亭依旧在,见证着这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盛宴。





兰亭,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静静地矗立在位于浙江绍兴城外的兰渚山。若说此地风景乃是天下之最,相比为人信服。然若论风流故事,那么此地诚可谓天下第一等风流。

走进兰亭,就是走进了世代传颂的兰亭集序,走进兰亭,就是走向了千年之前的那场宴会,宴饮之乐,推杯换盏,吟诗作赋,兴致盎然。千年风流韵味不熄,后世追逐神往不止。

兰亭的名字与兰亭序一起同一个人绑在了一起,他就是王羲之。




被后世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并没有多少令人艳羡的身份。他曾担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之后又做过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等职,因此人称“王右军”或“王会稽”。王羲之的姓氏可不一般,他的家族乃是东晋时期显赫一时的琅琊王氏,东晋之所以能够在江南立足,全靠其祖上王敦、王导兄弟的帮助,因而王氏家族乃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在两晋动荡时期,王羲之的祖上南下避难,于会稽定居。年幼的王羲之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成长起来。生活在这样的世家大族,王羲之的生活始终过得不错。在父辈的影响之下,年幼的王羲之开始学习书法。在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再次成为主流。因此,王羲之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这种环境使得王羲之能有空闲去感悟天地之道,这种经历对他之后书法造诣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

王羲之是幸福的,他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高门望族的身份使他不必为了生计苦恼,清净淡雅的品行使他不必为官场斗争烦闷。因而王羲之一生风流,写其想写,为其愿为,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举办一场千年不散的宴席。

不管怎么样,王羲之是过得很幸福的,不必为政治抱负分心,不必为做东床快婿而费心,所有的一切物质基础全部顺其自然为其所得,他所做的就是喜欢做自己想做的,写自己想写的,他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做一顿永不散席的宴会。

时至今日,兰亭依旧恬静幽谧,然而并不出众的外表并不能阻止它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幽静的小园当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碑文之外,就要数那幅巨画和池中安然休憩的几只白鹅了。




这张巨幅画作乃是后人所作。在这幅画中,少长咸集,文人墨客都着宽松袖袍,

饮酒去了,即兴赋诗好不快活。在这幅画中,王羲之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在挥毫泼墨,也没有同友人一同推杯换盏,而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美好的画面,欣然开怀。友人尽兴才是王羲之最大的期望。

除了这幅画,兰亭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只白鹅。它们静静地泊在池边,将头埋进洁白的羽中,安然的休憩着。仿佛在等待着王羲之归来。

王羲之为什么会喜欢白鹅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如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起难。”诗中概括了王羲之的书写方法,即王羲之在书写之前先行研究了鹅的游水姿势,从而将其运用到自身书法之中。因此,王羲之喜欢鹅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鹅给了他灵感,甚至可以说是他无声的导师。




说到王羲之与鹅的故事真可谓不胜枚举,我们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二。

一日,王羲之与子王献之乘船游历绍兴风光,途中王羲之的目光被岸边一群摇摇晃晃的白鹅吸引了过去,他越看越觉得喜爱,遂与鹅的主人商量将鹅买走。那主人也不要金钱,反而提出让王羲之为其写一部《黄庭经》作为交换。求鹅心切的王羲之当即写成,如愿得到了那几只白鹅。这就是著名的「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这个小故事充分的证明了王羲之对于白鹅的喜爱。

他爱的并不是白鹅本身,他爱的是白鹅那种挺胸抬头的气韵,那种不惧险阻始终迎面对待的气魄,他爱白鹅那种闲庭信步不为世俗所扰的风度。总之他爱白鹅。如今斯人已逝,悲夫伤怀。只这白鹅依旧在,迎候羲之来。

王羲之爱白鹅的气质,自身也正是具有着这些气质。

王羲之的一生,无论为官为人皆为二字:“不羁”。“人不风流枉少年”王羲之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而正是东晋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才给了他这样的条件,让他可以在身心各方面都达到最优状态之下潇洒的挥毫泼墨,为后世留下一幅幅传世经典。

总览王羲之的一生,他少年时苦练书法,成年后成了东床快婿,之后虽曾进入仕途,然厌风流不羁的王羲之自然不是做官的料,遂辞官赋闲在家。这才有了之后的兰亭集会。王羲之将自己的精神融入了这山川菏泽之中,心境旷达才能够写出如此一篇《兰亭集序》,此文与兰亭历经千年早已融为了一体。




晚年的王羲之依旧延续了他那风流不羁的处世之道。厌倦了人情世故的他索性隐居,永和十一年,他来到金庭安家,在此地他修建书楼,种植果树,过上了真正的风流生活,在此地他远离了官场斗争,远离了功名利禄,只剩下妻子儿孙,丹青水墨,几只白鹅,在余生之中陪他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曾如是说,但是王勃不过会想到,那场宴会穿越千年成为一场文人的精神盛宴永远流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