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宋孝宗赵眘,他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接下来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赵构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后来他失去生育能力,不得已在宋太祖一脉中选择了赵眘养在宫中,后来继承了皇位。赵眘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历经多年变迁,赵眘之家已经成为普通人家,从普通人家的孩子成为九五至尊,赵眘对养父赵构身怀感激,非常孝顺,所以他死后的谥号也被定为了“孝宗”。
宋孝宗赵眘
赵眘原名赵伯琮,六岁的时候被宋高宗赵构选中,抱到宫中养育。不过赵构一直觉得自己还会有儿子,所以也没给赵眘什么皇家名分,一直拖到1160年,赵构自感生子无望,再加上朝廷大臣多次进谏,不得已才把已经33岁的赵眘立为皇子。当时,被立为皇子的还有另一个被赵构抱养的孩子——赵琢,在立他俩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赵构很是费了一番心思。
赵构让赵眘、赵琢摹写《兰亭序》500本,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赵眘有个好老师叫史浩,学识渊博、很有见识,给了赵眘很多提点。结果赵眘按时完成了临摹500本的任务,赵琢却只字未写。赵构还给两人各送去10名美女,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10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眘的10个美女却依然都是完璧之身,这中间自然又有赵眘老师史浩的提醒教导。几番测试下来,原本身体瘦弱、处于竞争劣势的赵眘被立为了太子。
赵眘拒绝女色诱惑
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赵构自称太上皇帝。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赵眘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继位不久就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岳飞平反,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随后,赵眘陆陆续续把被贬谪、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修整战备,发展生产,意图出征北伐、收复故土。
赵眘是个急性子的人,在初登大位、各方面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便匆匆任命张浚为主帅,于1163年展开隆兴北伐。张浚可以用“志大才疏”来描述,三观很正,但能力不足,驾驭不了全局!所以,尽管刚开始宋军连连得胜,收复了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但后来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将领意见不和,缺乏有效协调,导致军心涣散,被迫撤军时又遭到金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南宋朝廷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从国家名节和给付金国的银绢数量看,比赵构时签的“绍兴和议”稍微好一点,宋朝皇帝对金国皇帝不再称臣,改称侄;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减去5万两(匹)。但从土地据守看,“隆兴和议”比“绍兴和议”还要糟糕,南宋竟将唐、邓、海、泗、商、秦六州之地割让给了金国。可能在宋人看来,国家名节、皇室荣辱是比土地更为重要的,赵眘内心也觉得比赵构签订的和议强一些,这是他勉强说服自己的一点。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40多年的和平时光。
北伐失败,让赵昚的目光暂时转向内部治理,苦心经营江南半壁江山,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惩治贪腐,革新吏治,推动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社会安定,民生富庶,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乾淳之治”。在政治上,赵眘汲取秦桧久居相位形成的擅权教训,扩大参知政事的权力,以分宰相之权,同时牢牢把台谏官(掌管弹劾之权的官员)的选拔任免抓在手中,形成了权力相互制衡的局面。
赵眘始终存有北伐之志,他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每户三丁抽一”,农闲时加强战备训练,这样就实现了“寓兵于农”,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他提拔名将虞允文担任丞相和枢密使,共谋北伐大计,可惜虞允文早逝,计划未能实施。
赵眘在位27年,赵构太上皇当了25年,生性仁孝的赵眘做重大决策时不可能不考虑赵构的意见。赵构和南宋很多大臣骨头不够硬,求和意识强烈,反对赵眘的北伐计划。再加上战争耗费巨大,都摊到百姓头上,容易激起民变。在多方因素制约下,赵眘收复故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赵眘励精图治的一腔豪情壮志,体恤百姓、发展生产的仁君情怀,足以使他成为南宋最强皇帝。
赵眘的平民皇后谢苏芳
赵眘有着浓厚的平民情怀,先后娶的几位妻子都是平民出身,其中有个叫谢苏芳的是个孤儿,长大嫁给赵眘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起精心侍奉太上皇赵构。公元1187年十月,太上皇赵构病逝,赵昚痛哭不已,表示要服丧三年,为此他开始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仅过了2年,赵昚干脆向干爸爸赵构学习,禅位给了赵惇,他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继续为赵构服丧。1194年,当了5年太上皇的赵眘溘然长逝,留下了对儿子宋光宗深深的担心、疑虑和气恼。
南宋高中皇帝和孝宗皇帝差几分儿?答:宋孝宗是南宋的中兴之主。
作为皇帝,宋高宗与宋孝宗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啦!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靖康之耻发生时,赵构正好被从京师派出去 ,没有被金兵掳往北方。因此,他被大臣们推上了皇帝宝座,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宋高宗对战争是极其痛恨的。他积极主持宋金议和,一心想过上几天安逸舒适的太平日子。
正因为如此,宋高宗毫无进取之心,绝对宋孝宗是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中兴之主,他使南宋的国力达到了最强的时期。可惜的是:宋孝宗在位时期,南宋朝野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统治,主和派思想意识已经灌输到南宋 社会 的各个阶层,“春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们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之中,大多不愿去收复故土,一雪靖康之耻了。
而且,当时北方的金国正是明君金世宗执政时期,在金世宗的治理下,北方生产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社会 也趋于和谐稳定。南宋如果在此时北伐,也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尽管励精图治的宋孝宗没能收复中原故土,但是, 历史 是公允的。史学界公认孝宗一朝是南宋国力最强之时,而宋孝宗也被称为南宋的中兴之主。
偏安一隅,何谓“中兴”。南宋小朝庭,光知道向当时的金国,割地赔款,岁岁纳贡,以求得苟延残喘。“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一个醉生梦死的国家,一点不思进取,生活在别国的卵翼下,还堕落腐化,苟且偷安,有什么资格说“中兴”二字。
按后世评价,孝宗比高宗要好。孝宗为岳飞平反,积极北伐,等等。高宗则不然。
如要说功过评价,孝宗楷高宗好很多。但说是中兴,我个人觉得,也未到这份上。
南宋的整个朝代 历史 氛围,时代大势,局势,决定了,南宋历代帝王,也难以中兴。强盛更不用说了。
落后就会挨打。
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强大,繁荣昌盛,是我们的福气。
珍惜我们现在。爱国爱家。
宋孝宗
南宋以来,都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中兴之主。宋孝宗有进取的心思,但没有进取的成果。
中兴四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都在宋高宗时期。
赵构的名声很臭,主要是冤杀了岳飞。
(赵构)
1、赵构为人很阴
汴京之围时,赵构作为亲王和张邦昌一起到金营,作为谈判的人质。
赵构练得一手好弓箭,可以拉一石半的硬弓,在金营露了一手,射中箭靶。
金兵金将看得伸出舌头,金国将领一般也只能拉一石的弓,怀疑赵构是个假亲王,大宋的亲王不都是写字画画的吗?莫不是一个禁军教头假扮的?
半夜里突然杀声震天,原来是宋军姚平仲劫营。
张邦昌当场吓尿。
赵构不动声色,内心也是一惊一诧,担心金兵把他给祭了旗。
完颜宗翰没有杀赵构,要求宋朝换一个真亲王来。
然后金军破汴京,二帝北狩,数千人的皇室臣仆被押解到北方。
赵构成了徽宗后代唯一的漏网之鱼。
被金兀术四处追杀,九死一生。
特别耻辱的是在扬州,也许是赵构正在后宫厮混,突然一个宦官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说金兵追来了。赵构当场受惊,丧失了生育能力,连宰相也没通知,逃到了长江以南。
这次的心理阴影面积可大了。
然后又是明受之变,禁军造反,把赵构废了,立他唯一的才2岁的儿子当傀儡小皇帝。幸好是韩世忠救驾,赵构才重新当上皇帝。
赵构唯一的儿子也因宫女打翻火炉受惊而死。
彻底绝后了!
这时,赵构的内心就很阴很阴了。
赵构刚开始也想反击一下金国,怎奈实力不济啊。
建炎四年的富平之战,又给了赵构当头一棒。张浚在陕西调集了18万大军,把西军的主力全部搜刮一空,在四川把五年后的赋税都收了,作为后勤赏赐。结果一夜之间,18万大军全部溃散。
赵构只好干瞪眼,只把张浚免职了事。
2、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练练受挫的赵构,最后想议和,跟秦桧一拍即合。
但赵构也明白,要想议和成功,必须以武力为后盾,但武力太强功高盖主也不行。
绍兴十年,刘锜的顺昌大捷,岳飞的郾城大捷。
绍兴十一年,双方在淮西打了个平手。
赵构懂了,金国战力衰退,金国和南宋的军事实力平衡点在秦岭淮河一线。
赵构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四大家军配合困难,发展下去有尾大不掉之危险。
如果要收复黄河以南,必须要给岳飞20万大军。
但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一个将领一般不能指挥超过 10万大军,担心将领拥兵造反啊。
咦!前面的张浚不是指挥18万大军吗?
张浚不是将领,而是文官,以知枢密院事临时指挥陕西前线。
秦桧要向金国纳一个投名状,就设计诬告岳飞。
赵构想收岳飞的兵权,又不想在和议的节骨眼上跟秦桧闹翻,就假惺惺地判岳飞死罪。
最后给岳飞定的罪名:
1,淮西逗留。绍兴十一年的淮西战场之败,主要责任在张俊。所谓逗留,就是一个口袋罪,谁装进去谁死。
2,指斥乘舆(骂皇帝)。岳飞曾经说赵构“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
(宋孝宗)
3、宋孝宗只搞过一个隆兴北伐,大败而归
隆兴元年,宋孝宗找张浚秘密北伐。
没错,就是在富平之战损失18万大军的张浚。
张浚调兵八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攻打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打泗县。
结果在符离惨败。
张浚罢相,四个月后,郁郁而终。
宋孝宗只好跟金世宗签订隆兴和议,以后意志消沉,再也不北伐了。
导读:显然南宋前两位帝王相比,显然孝宗才是南宋的中兴之主。《宋史》记载: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已经从官方史书上对孝宗的能力做了定论。宋孝宗继位后利用有限的资源把南宋国力发挥至极致,丰厚的经济储备和军事体系对于抗金和抵抗蒙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宗是坚决的主战派,可惜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如果把高宗时期的岳飞、韩世忠等放到孝宗朝,也许南宋的北伐将是另外一幅局面。
宋孝宗是太祖赵匡胤后裔,也是从孝宗开始宋朝帝位传承重新回到太祖一系。高宗赵构迫于抗金形式以及舆论压力提前禅位给宋孝宗,作为太上皇的高宗和孝宗共处长达20多年。孝宗登基的当年就给岳飞平反,奠定了自己的执政风格。孝宗是位非常勤政的君主,通过政治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在军制、官制、经济、文化进行改革,南宋在孝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 社会 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鼎盛。
主战派孝宗的北伐梦
孝宗赵昚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被太子早夭的高宗赵构收为养子成为了帝国继承人。孝宗继位时刚刚3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刚刚继位的孝宗就为岳飞平反并追封鄂王,其他主战派也纷纷复职。孝宗是典型的主战派,在隆兴元年五月誓师北伐。但是非常可惜,北伐军先胜后败功败垂成。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名将纷纷凋零,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仅靠帝王的决心是不够的。如果能把岳飞、韩世忠等和孝宗构成君臣搭配,那必然是另外一番局面。
孝宗北伐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金国当时也处于鼎盛时期。金世宗完颜雍开创了金国 历史 上鼎盛时期的大定盛世,不禁让孝宗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宋金两大帝国同时在12世纪后期步入国家的鼎盛,本就军事实力欠缺的南宋北伐失败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孝宗才在任期内推行义务兵役制、军事人才选拔考核等措施,大大加强了南宋的军事力量。
孝宗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军事、文化改革增强南宋的国力
北伐的失败让孝宗认识到南宋国力的不足,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高宗时期作为宰相的秦桧长期任职,这对皇权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孝宗修改了宰相任期,并且利用参知政事这个副宰相来牵制宰相的权利。同时加强对宰相的监察,通过这些措施孝宗加强了皇权、变相削弱了相权。两宋冗官是顽疾,孝宗多次裁汰冗余官吏并规定荫补数比旧制"三分减一”。客观上减轻了朝廷财政开支,把有限的财政补充到其他必要的支出当中。
经济方面:兴修水利、降低赋税,实行与民休 养生 息的政策。同时为了促进商业经济繁荣,在国家层面发行纸币(交子)避免携带不便造成对商品流通的阻碍。军事方面孝宗以身作则,学习骑射整军备战。在招募兵员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在有限军费开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充军事力量。军事方面的人才不但通过武举选拔,还可以通过推荐不断充实南宋的军事。进入军事储备的人才须到军中熟悉军政七年进行实际考核,这基本避免了纸上谈兵的所谓名将。通过这些措施,南宋的经济、军事实力达到巅峰。为以后抗金、抗蒙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储备和军事力量。不但完成了灭掉了金国这个生死大敌,而且独立抵抗蒙古入侵长达半个世纪。这都得益于孝宗时期经济、军事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
小结:
综上所述孝宗在各方面的作为上超过高宗,是名副其实的南宋中兴之主。南宋之所以能够以半壁江山抵御蒙古那么多年,都是孝宗积攒的家底和注入的灵魂。孝宗不但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君主,甚至有跨越朝代成为“南渡诸帝之称首”的美誉。
并不是这样的,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他执政南宋江山三十八年,最后因为自己冤枉岳飞,屈膝求和导致自己的威望全无,民间的百姓都抱怨皇帝的无能。在赵构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朝政时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养子赵眘。而赵眘可以说是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他执政期间平反冤案,在朝堂上支持主战派收复中原,此时南宋的战斗力颇高。但是在太上皇死后,赵奢选择服丧三年。随后选择禅位于他的儿子赵惇。
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赵构,字德基,东京汴梁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政权的缔造者。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和其兄,最终导致国家无主,北宋相继也消失了。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他在位期间,迫于局势任用主战派岳飞,李纲,韩世忠。但是自己却一味求和。最后杀害岳飞。在民间,百姓议论皇帝。在无奈之下禅位于自己的养子赵眘。
赵眘即位后,他改变了南宋尴尬的局面。他重用主战派,并且为岳飞平反。一时间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他主政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去世后,赵眘选择为赵构服丧三年。最后把皇位禅位于赵惇。
此时赵惇的妻子出现了,她挑破他们之间的父子之情。最后朝堂上一片混乱,而赵惇也是一名无能的君王。最后在太皇太后的干预下,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赵惇的妻子李凤娘也随之消失,此时的南宋已经出现了颓废之势。
公元1127年11月27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秀安僖王赵子偁的府里,人声嘈杂。不久,就听到从夫人的房间里传出了婴儿“哇哇”的啼哭声,原来是赵子偁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如日正中。让赵子偁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孩在六岁那年,碰到了宋高宗选嗣,在数千人中被挑选上了,成为了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他就是后来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昚。
宋高宗的无奈宋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众所周知,大宋江山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据野史记载,赵光义在“烛影斧声”弑兄夺位后,不仅谋害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还炮制了“金匮之盟”的谎言。从此以后,北宋的皇帝便没再从赵匡胤的后人中出现过,按理说,赵昚是没有机会登上皇位的,这个天大的狗屎运是如何砸到他头上的呢?
靖康二年(1127年)刚刚灭掉辽国的金国一鼓作气,南下攻破了北宋首都东京,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全部俘虏,同时还抓走了宗室子弟、后宫嫔妃、大臣共计30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当时侥幸逃过一劫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宋高宗赵构虽然后宫嫔妃众多,但是只有潘贤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即为元懿太子赵旉。
公元1129年,金兵夜袭扬州城,正在行宫与嫔妃淫乐的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受到了惊吓,从此便失去了生育能力。不久,宋高宗又碰上了苗傅与刘正彦密谋叛乱。苗傅逼迫宋高宗退位,立年仅三岁的赵旉为傀儡皇帝。宰相张浚举兵讨伐苗刘叛军,维持了二十多天的苗刘兵变失败,赵旉由此受到惊吓而生病。有一天,有一个宫人在赵旉房中一不小心将金香炉碰倒,落地声把赵旉吓得全身抽搐,病情每况愈下,不久就夭折了。
赵旉死的时候,年仅二十三岁的宋高宗年轻气盛,加上后宫嫔妃无数,刚开始没把皇嗣问题当成大事。可是过了两年,始终不见哪个嫔妃传出喜讯,这就不能不引起朝臣的猜测。而宋高宗也似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每天愁眉不展,密诏太医诊治,三餐补药不断,但是,想重振往日雄风的愿望依旧渺茫。
宋高宗不能生育之事也让群臣们感到不安起来,为了保证大宋江山后继有人,于是就有人上书皇帝,提议从宗室后裔中挑选品行贤良的人暂时摄皇太子位,以待宋高宗的子嗣出生。如果宋高宗将来生出皇子,到时候再废除皇太子之位,行封蕃处理,这样既可以告慰太祖的在天之灵,又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就在这个时候,隆祐太后做了一个怪梦,惊了她一身的冷汗。隆祐太后思前想后,仍觉得事态严重,还是告诉宋高宗为好。隆祐太后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了。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他的后裔更是凋零离散,实属不易。当今皇帝无嗣,应当把皇位归还。”宋高宗听到,沉默不语,虽然不悦,可是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实又摆在面前。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宋高宗也认为形势所趋,如今之计只能依群臣的建议,从宗室子弟中选出一个人暂时作为储君培养。
于是,宋高宗就找来朝臣商议此事,朝臣看到宋高宗亲提此事,也就不再避讳,纷纷上书皇帝,或称赞太祖高风亮节,胜过尧舜百倍,或请宋高宗尽快挑选宗室贤良之人作为皇储培养。
于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被宋高宗选中,将其收养于宫中。30年后,赵昚在宋高宗退位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皇太子的考验赵昚被宋高宗收为养子,绝非偶然。公元1132年,朝廷正式派人选嗣。经过统计,宋太祖七世孙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在这些人中,七岁以下小孩共有十人,最终选出两个相貌、才学、品德出众的孩子供宋高宗定夺。两个孩子一个胖,一个瘦,宋高宗认为胖小孩容易养活,决定留下胖小孩。于是,命人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瘦小孩,打发他回去。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只野猫从跟前经过,瘦小孩纹丝未动,而那个胖小孩飞起一脚,将野猫踢了出去。宋高宗觉得胖小孩太过于轻狂,心有不善,将来对社稷不利,于是,宋高宗临时决定,留下了瘦小孩。
这个瘦小孩就是赵昚。宋高宗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不仅为他安排了天下最好的老师,还在赵昚成年后,不断加封,可是就是不肯将他封为太子。其实,宋高宗也有自己的想法,宋高宗当时才二十五六岁,不管是放在今天,还是在古代,这个年龄都不算太大。他对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实仍不死心,他觉得经过太医院的调理和自己的努力,也许有朝一日,还会生一个儿子。
与此同时,在宫中颇感孤独的吴才子提出也想抚养一个孩子,宋高宗就把当初淘汰的小胖孩重新召进宫中,这个小胖孩就是赵琢。赵琢长得胖乎乎的,颇有帝王福相,所以深受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的喜欢。这样一来,赵昚就不是唯一的储君候选人了,由此引起了朝廷内外群臣议论不断。大将张浚于是上书皇帝,让皇帝早日正式册立储君,以平朝臣口舌。宋高宗支支吾吾解释,现在宫中收养了太祖后代二人,当今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至于将来立谁为储,还需仔细考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逐渐都长大了。赵昚也经常就时政发表一些看法,多数还与宰相秦桧不同,所以,跟秦桧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秦桧于是就趁着病重之际撂了挑子,企图让其子代替自己继续执政。赵昚听说后,就向宋高宗反映。
秦桧死后,群臣又一次将立储提了出来。宋高宗这个时候,也觉得自己生子无望,就顺应了朝臣的请求,确定在赵昚和赵琢之间选择一位立为皇太子。宋高宗为了弄清楚两人之间谁更有帝王之才,就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同时赐给两人宫女各十名,看看他们在女色面前的表现。赵昚的老师看穿了宋高宗的用意,于是就提醒赵昚不要动宫女的主意。果然,没过多久,宋高宗又将宫女全部召回,派人一检查,发现赐给赵琢的十名宫女,全部失去了处女之身,而赐给赵昚的十名宫女完璧如初。
就这样,赵昚通过了宋高宗的考验,于1160年2月,宫廷内正式举行了隆重的皇子册封仪式。赵昚,历尽艰难,终于成为了皇位的唯一继承人。
1161年,金国再次南下侵宋。宋高宗在赵昚的陪同下,亲率宋军前往建康督战。金国退兵后,宋高宗一直奉行的求和政策受到了军民的一致声讨。于是,宋高宗在第二年的5月,颁布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年龄大了,而皇太子贤圣仁孝,共下共知,久得民心,皇太子可即帝位,自己称太上皇。到此,赵昚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宋孝宗。
后世普遍认为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期间,不仅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还大胆启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对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