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三国》不难发现,三足鼎立的魏蜀吴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色。刘备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是仁义,得到了贵人的相助;曹操胸有大志,也很有头脑,可惜命不够好,死的太早了;而孙权可以说是三国中过的最好的一位了。
孙权
说他孙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一点都不过分,还是孩儿的时候,孙权就展现了惊人的才智,父亲孙坚被刘表所杀的时候,孙权只有九岁,前去向杀父仇人请和,试问普通人有谁可以做到。
孙权命比较好,到他长大接管江东的时候,他的父亲、哥哥都已经帮他铺好了路,将江东管理的井井有条、繁荣富昌,而且他还有周瑜周公瑾相助,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全都占据了。不过可惜,早年的孙权是一位人人爱戴的明君,可到了晚年,孙权却性情大变,成了昏君,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孙权的头脑十分的清楚,他知道一个国家不仅对外的战争十分的难打,国家内部的争斗同样致命,而最为致命的就是皇位之争,所以孙权早早的就立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是几位皇子中最为聪明好学的,颇有当年的孙权之相,这样避免了他们兄弟间的争斗,打消了其他皇子的想法。
可事与愿违,孙权五十三岁的时候,孙登却因病去世,这对孙权的打击非常的大,一方面是晚年丧子,另一方面是皇位之争终究是没能避免。与其他国家一样,皇位之争演变成派别之争,甚至私底下偷偷的动手,这让孙权十分的头疼,或许是对于现实的失望,孙权渐渐的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一名昏君。
一说到“三分天下”,人的心头犹如打翻了五味瓶。
在那个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时代,豪杰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然而,正是因为艰辛,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前路。
从东汉到三国的三四十年间,刘备、孙权和曹操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最终依靠各自的功业,三分天下,形成蜀、吴和魏三国鼎立的格局。
如果把这三个国家放在一起比较,魏国当属实力最强盛。而魏国到底有多强?
我们简单地对他们做一个比较。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东汉朝廷,尽显一副疲惫不堪的苍凉情态。朝廷内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白热化。董卓乘机揽权,朝野更加动荡。
乱象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时,各方势力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蓄势待发。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是这个时候把目光投向远方的枭雄。
与刘备和孙权依赖地方势力不同,曹操把自己的手伸向了汉末朝廷。作为西汉开国名将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腾曾先后侍奉过四位皇帝,在朝中是举足轻重的老人。
有官宦出身,加上才华过人,曹操在尚未加冠之时就被举为孝廉,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人生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曹操后来的仕途起起落落。但凭借祖辈的积累和自己的苦心经营,曹操的进取之路走得踏实稳妥,为日后发展赢得了基础条件。
行走在董卓和黄巾军的夹缝之中,曹操有被董卓打败的历史;也有与鲍信联手征讨黄巾军的传奇经历。
特别是192年,在和黄巾军的战斗中,曹操巧设妙计,接受三十余万降兵,获得百余万平民。这成为曹操后来组建青州军的重要资本。随后,曹操征徐州、战吕布,在地方割据格局中,已经赢得了先机。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回无力回天的汉献帝,把自己的势力包装成名正言顺的“官方”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水到渠成。
与蜀国和吴国相比,曹魏政权的建立带有明显的正统色彩。有了曹操在东汉朝廷奠定的基础和构建的格局,曹丕自然就有了逼迫汉献帝禅让的资本。曹魏政权维护汉室的标签,本身就是蜀汉和孙吴无可比拟的力量。
从占据的疆域面积来看,曹魏明显超过了蜀汉和孙吴。
曹魏在建立之初,就有十二州,八十七郡,几乎占据了整个华北地区。而蜀汉,主要有今云南全境,四川和贵州二省的大部分地区,陕西和甘肃二省的南部,广西省西北部,缅甸东北和越南西北部。
相对于横贯东西的曹魏,蜀汉的地盘显然更加封闭。
而立于沿海的孙吴,地域范围看起来不小,但是没有曹魏的地利优势,更没有曹魏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从人口数量上看,清代学者曾经做过调查考证。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有6.6万户,人口443多万口;炎兴元年(263年)蜀汉有2.8万户,人口共94万多口;天纪四年(280年),孙吴有5.2万户,人口共240多万口。曹魏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从魏、蜀、吴三方的战斗力量和内部机制来看,曹魏阵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从黄初元年(220)到正始三年(242)的二十二年间,曹魏多次出兵征讨侵扰中原多年的鲜卑部落。二十多年里,曹魏突破鲜卑的包围,与鲜卑正面交锋,甚至深入鲜卑腹地,打得鲜卑几无还手之力。曹魏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国家动员能力,已经到了一定程度。
曹魏没有放松发展自己的任何机遇,他们先后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沛郡郑陂、汝南郡新陂、小弋阳陂、贾侯渠,扬州一带的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国家经济基础。《水经注?肥水》记载,芍陂周围的一百二十里,万亩良田都可以得到芍陂的灌溉。
任何一场战争最终比拼的都是财富和实力,曹魏显然站在了取胜的制高点上。
三国,孙的政治博弈,谁笑到最后,人生最大的赢家,最成功的棋手,就得是司马懿。他最擅长的是“等待策略”。司马懿是最伟大的政治家,靠耐心、战术、机智和残忍取胜。最后他的次子司马昭称帝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燕称帝时尊司马懿为宣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司马懿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既有能力,又有很强的能力和耐力,耐力更是不一般。即使在晚辈面前,像曹爽这样脆弱的鼠辈,他也能等,而且他善于等。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最终我还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那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不急着笑,但我要笑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这是司马懿。
除掉曹爽,司马懿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方让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鼎,相当于曹操在汉朝献帝时的地位,让司马懿父子共同领导国家大事。
此时的司马懿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两年后,他老死。关于司马懿之死的小说很简单。他死时对两个儿子说:“大家觉得我志向不同。我怎么敢?我死后,你们两个要善待你们的主人,不要生下他,背负我的清名。但若有违者,则是不孝之人!”他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决不能叛变或篡权,但你必须保住你的职位。
司马和司马昭没有遵守他的命令,遵守他们的诺言,最终没有篡权。虽然据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毕竟没有篡权。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燕顾不了那么多,就逼着魏元帝曹桓采取禅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晋朝。
说白了,晋朝能得天下,天下最后三分统一。魏、蜀、吴打了半天,终于让晋朝得天下。这不都是拜司马懿这老头所赐吗?
综合来看,司马懿确实是一个别有用心,善于隐藏的人。卷晋书-宣帝纪称赞他:“如轻尘,随时代弛,吞鳞潜翅,思风云。”在中国最危险的政治继承游戏中,他总能游刃有余。在魏,他掌管四大宗师三朝。虽然几度被冷落,几度被剥夺军权,但他总是在政局动荡中化险为夷,“咸鱼翻身”,最终身居高位,处于权力巅峰。应该说司马懿不愧为三国末年最优秀的政治家。
后人在评价司马懿的时候,常常把他和曹操相提并论,认为司马懿和曹操很像,或者说司马懿和曹操是一类人。甚至有人认为曹操和司马懿都太无耻了。有勇气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欺负孤儿寡母。
司马懿在魏,曹操在汉。从外表看,他几乎是一样的。他的大臣地位极高,对政治的应用也极高。但是,两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来说就是曹操狠心,司马懿阴云密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四大名将赵国占一半,为何却最后灭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