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赵国为此付出了45万人的惨痛代价。白起问鼎战国屠神,秦昭王笑傲中原。然而,当是时,赵国并非无良将,战国四大名将占有两席:廉颇、李牧,还有位居前十的两位外援:乐毅、田单,谋士有虞卿,好好的一手牌怎么会打得如此烂?不用说廉颇、李牧不服,就是后世之人看了也为之扼腕叹息。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
1 充分授权
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硃入秦。
1)把作战的指挥权完全授权给前方主帅;
2)采纳虞卿建议,派纵横家遍访燕、齐、魏、楚四国,破掉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其向秦国割地求和,不若割地给其他四国,这样就可以从燕、齐借到粮食,从魏、楚搬来救兵。为什么这样做?晋献公之前攻打虢国,为了借道,曾赠送豪礼于虞国,灭掉虢国后,顺便又吃了虞国。大国给小国送礼物,有一种说法叫做寄存。
所以,即便赵国现在割地给燕、齐,以赵国的实力将来绝对可以收回。但是一旦割地给秦国,几乎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赵国将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太行山脉,如此邯郸、乃至整个中原就岌岌可危。这一点在30年后,已经得到了验证。简而言之,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赵孝成王必须充分授权给前方主帅和后方谋士。
2 战前形势分析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但常出奇制胜,更能统筹全局。秦昭王为了打赢长平一役,不惜倾举国之力,赵国为何还要搁置田单、乐毅、李牧、廉颇四位名将呢?因此,韩信也必须能征用全国之将。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前,必然会评估双方当时的形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双方投入兵力
秦国投入的兵力大约60万,而赵国45万。赵括小胜便倾巢出动,难道是认为一个赵骑兵可以匹敌两个秦锐士吗?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当避免与敌争锋。就这点来说,赵括这纸上谈兵很有水分。以智取见称的韩信绝不会选择硬拼,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他也不会恐惧,因为以少胜多是他的强项。主帅胸有成竹,军心就稳定,士气高涨就不会轻易被击败。
2)防线
当是时,廉颇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失守,全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丹水,第三道百里石长城暂未失守。借用地形作战可是韩信的强项之一,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便是处于劣势的井陉之战都能转危为机。由此可见,韩信对太行山脉的地形了如指掌。因此,韩信会重新评估后面的两道防线的可行性,重新设防。那时,白起想要迂回攻破第三道防线,恐怕并非易事。
长平之战双方防线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另外,秦国敢发动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就是想一举灭掉赵国。其实,秦昭王为了这一战,已经准备了许多年。而攻取河内郡才是秦国扣动长平之战的扳机,因为太行山脉不再是阻碍秦国进攻赵国乃至中原战场的天堑。秦昭王的战略赵孝成王、赵括不明白,而为刘邦指点江山的韩信岂能不知?韩信有一招必杀技叫做声东击西,会扭转长平之战的局势吗?
3 战略部署
简要分析了敌我形势,韩信将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呢?
1)主战场防守反击,牵制秦军主力
① 丹水防线:廉颇镇守。
该防线为廉颇所设,廉颇最了解前沿战事,且擅长防守,此防线的重任廉颇当仁不让。如果,秦国想要强行渡河,那么可以效仿击败龙且的战法,塞住上游,等秦军半济而击之。这一道防线对全局来说至关重要,让廉颇立下军令状,必须守住。
② 百里石长城防线:李牧镇守。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白起派出2.5万骑兵偷袭赵军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如果这道防线失守,那么丹水防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所以,韩信肯定安排重兵,特别是弓弩手把守。李牧可以为了歼灭匈奴主力等待多年,这份与生俱来的忍耐力无人可比,而且白起的骑兵与匈奴的作战方式相似,虽然此时他还很年轻,应该可以胜任。
③ 正面战场反击:韩信为主帅,田单为先锋。
无论是韩信还是田单,他们的出战只是为了迷惑秦军,造成赵军主力都在上党郡,欲与秦军绝战到底的假象。田单负责日常在前线侵扰秦军,浅尝辄止,不能恋战。韩信作为赵军主帅,偶尔率领重兵出战,同样不做缠斗。而韩信和田单出战的目的是为了掩护乐毅,同时牵制秦军主力。
2)分战场联合魏楚,攻下河内郡,夺回太行山脉的控制权,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完全可以应用在此。韩信正面牵制秦军主力,而实际目标是夺回河内郡。
①乐毅率领10万骑兵偷偷从邯郸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下修武,同时控制黄河的白马津渡口。
② 飞鸽传书请求魏国和楚国派遣援军过黄河,同时,虞卿、平原君分别前往魏国、楚国,以秦国占有河内郡后对中原诸国的巨大威胁,来说服魏、楚两国即刻出兵救赵。
③三国兵马成功会师后,立刻挥师西下,突袭河内郡,攻取野王,控制太行山脉八陉之一的太行陉。
太行山陉
3 一旦三国联军兵临河内郡城下,韩信就有三招可以制胜
1)最差的情况:围河内郡救赵,秦军将不战而退。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事实上,秦昭王为了赢得长平之战,亲自到河内郡动员当地百姓上战场。
如果联军能赶在河内郡援军出征之前,就直接将其截杀,断掉秦军的后援。即便没赶上,当河内郡援军得知后院即将起火,势必军心大乱。那时,韩信再让士兵们高唱秦歌,不知道那些河南郡的援军会不会瞬间崩溃。另外,河内郡是秦军东下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军必救之。
2)略好的情况:占领河内郡,拿下北边的野王,那么魏、楚救兵也能迅速到达上党郡,将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秦军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最好的情况:联军如果不奔赴上党郡战场,转而继续向西听进,攻打三川郡,直逼函谷关。此时秦国已将举国兵力悉数派往上党,国内空虚,秦昭王该如何应对?吴王夫差的悲剧会不会在秦国上演?如果秦国撤军,韩信和田单果断追击,不敢想象赵国四大名将外加韩信同时进攻秦军会是怎样的精彩场面,但至少夺回第一道防线毫无悬念。
其实,最关键的是三国合纵形成,且夺回战略要地,山东六国将一改以往被秦国碾压的颓势。反观秦国元气大伤,郁闷的秦昭王不知道又要找谁来背锅。而秦昭王、白起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东略目标,恐怕比登天还难。
参考以往战绩,韩信若挂帅,必然审视全局,重新部署作战机划。面对敌众我寡且丢失第一道防线的困境,韩信可能会采取当年辅佐刘邦夺天下的战略,由自己坐镇正面战场,牵制秦军主力,而派乐毅南下开辟分战场,合纵魏、楚,突袭河内郡,盘活魏楚救兵这颗棋子。
届时,无论是奔赴长平战场的河内郡援军还是野心勃勃的秦昭王,恐怕皆无心恋战,而被迫撤军。
秦昭王使用离间计换上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他最担心的就是魏、楚、赵三国合纵,这样秦国的东征战略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而合纵形成的关键就是河内郡,夺回河内郡对山东诸国皆有莫大的好处。
一、
坐在王宫的秦昭襄王,一脸郁闷,甚至差点把面前的案牍扔在范雎的脸上。
邯郸之战打了这么久,秦军愣是没有攻下这座近在咫尺的城池,反而损兵折将,一座城怎么就那么难打呢?
秦昭襄王想不明白,难道王陵、王龁真的比不上白起吗?
可是明明白起在长平之战已经几乎消灭了赵军主力,如果在当时没有听范雎的进言,而任由白起攻打邯郸,是不是赵国早已经灭亡了?
秦昭襄王越想越生气,可是他最气的还是自己,谁让他没有分清局势,偏信了范雎的话?
不过想到范雎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秦昭襄王还是忍了,毕竟在他看来,这个外来户还是有几分手段,尤其是他提出的“远交近攻”,不正是为秦国指明了以后的大方向吗?
秦昭襄王的思绪飘荡很远,他一直以为自己将会成就灭国霸业,但眼看着邯郸久攻不下,而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糕,焦急的心情支配着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邯郸。
可是他失败了。
邯郸非但没有打下来,连带着秦国也遭遇了一次大败。
邯郸城成了秦昭襄王一辈子也迈不过去的坎,直到秦昭襄王闭上双眼,他也没能完成秦国几代君主迫切希望完成的灭国成就。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了嬴政一个机会,不然他又怎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但仔细想想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确实挺可惜的,毕竟他离灭赵只有一步之遥,而这种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从长平之战赵国被打残,到最后赵国完全被灭,这中间整整近40年。
那么问题就来了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这中间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素有很多,我们逐条来分析。
二、
长平之战后为何是灭赵的黄金时期?
放眼战国末期,能和秦国一争高低的山东诸侯,只剩下了赵国,但是赵国的强和秦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赵国仅仅是军事上的强,秦国则是综合国力强。
仔细想想,其实这两个诸侯国就好似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苏联也是强极一时,甚至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军事上还能压过美国一头,可是最终苏联还是被拖垮了。
赵国也是如此。
秦国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先搬掉赵国这块堵在家门口的大石头,经过长期准备,秦国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和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继而想把这块地占为己有,顺带以此地为根基,压制赵国和魏国。
但谁知,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直接把此地送给了赵国,本着有便宜不能不占的原则,赵国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这块馅饼却是铅做的,会要命的。
就这样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秦赵开始撕破脸,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场争夺地盘的闹剧最后会演变成秦赵之间的大决战。
长平之战的细节,我们就不多说了,结果是白起坑杀了赵国几十万的青壮年。
紧接着白起率军直逼邯郸,不过在白起围困邯郸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240名年纪小的赵人放回了邯郸。
当然这并不是白起好心,而是要摧毁邯郸人抵抗的意志,因为悲痛会在短时间内消磨一个人奋起的心。
事实上,此举也产生了巨大效应,在白起到来之前,邯郸城内一片哀嚎,有哭丈夫的、有哭儿子的、也有哭爹的。
所以白起这时候如果能攻打邯郸,易如反掌。
只是可惜,秦国出了一个范雎,他嫉妒白起的功劳,最终以士兵疲惫为由劝秦昭襄王让白起退了兵,灭赵的黄金时期就此消失不见。
三、
邯郸之战中秦国为何会惨败?
白起退了兵,赵国人也逐渐从悲痛中站了起来,而这种悲痛化成了反抗秦人的力量,也化成了对秦人的愤怒。
所以当秦昭襄王命令王陵再次进攻邯郸的时候,秦军遭到了空前顽强的抵抗。
这也好理解,比如说一个人被吓傻的时候,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如果一旦认清自己如果不反抗就得玩完的时候,他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反抗,哪怕只是挣扎一下,也不肯束手就擒。
赵人就是如此。
秦国的退兵,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们认清了秦国的面目,开始从三个方面着手反抗:
其一,调动赵人对秦人的恨意,鼓动国人宁死不降的决心。
其二,从代地调回正在抵抗匈奴的骑兵精锐,回防邯郸。
其三,效仿秦国搞外交,积极游说山东六国合力抗秦。
前两个方面让秦军短时间内无法攻下邯郸,而第三方面则让秦国吃了一个大亏。
在邯郸之战打响之后,秦国灭赵之心暴露无疑,山东诸侯人人自危,这时候平原君赵胜和信陵君魏无忌站了出来。
信陵君耍了一手围魏救赵,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国出兵救赵。
就这样,山东诸侯的合纵抗秦队伍一下子被拉扯了起来,在信陵君的带领下,合纵队伍一路高歌,王龁被打的节节败退,最后退回了河东地区。
而邯郸之战,秦军损失了近20万人,再加上长平之战中伤亡的几十万秦人,秦国可以说几乎被打空了,这也为山东六国苟延残踹争取了几十年时间。
四、
秦灭赵之战中赵国为何不能创造奇迹?
公元前230年,秦国恢复了元气,灭六国之战正式从韩国为起点拉开帷幕,打酱油的韩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被灭国了。
接下来秦国把矛头再次指向赵国。
可是这次又秦国又碰到了钉子,因为赵国北部的骑兵早被调了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在李牧的手中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可是赵王昏庸,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计,自毁长城除掉了唯一可以抵抗秦国的李牧,正所谓:李牧在,则赵国存;李牧死,则赵国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李牧不死,赵国一定就不会被灭亡吗,当然也不是,李牧的存在只是延缓了赵国的寿命,并不能救赵国。
经过和秦国的数次大战,赵国也不好受,相比较秦国来说,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便是李牧打了胜仗,但赵国的兵力却一直在减少,综合实力自然也在不断被削弱。
可以说,秦灭赵之战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只在军事上强的赵国,自然不能创造奇迹,拖垮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的秦国。
五、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赢得并不漂亮。
如果不是白起坑杀了那么多赵军,谁输谁赢或许都没个定论。
正是因为有坑杀一事,使得赵军主力不复存在,也摧毁了赵人的心理防线,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他们忘了该抵抗,但是秦昭襄王却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以至于给了赵国人喘息的机会,这一喘息便让时局产生了变化。
等到邯郸之战时,秦国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自然只能一败涂地。
所以,长平之战后的秦国不是不想灭赵,而是灭不掉了。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秦军的巨大损失,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无法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国和山东六国才有了短暂的和平期。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在近40年后才灭了赵国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公元245年正在攻打魏国的廉颇,由于新赵王继位便被解除一切职务,廉颇无奈投奔魏国,但内心仍希望回赵国效力,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秦国占了两个,一个就是白起,另一个就是王翦。同样赵国也有两个,一个就是廉颇,另一个就是李牧。
但要弄明白秦强赵弱只是相对而言,两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天渊之别。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成功给赵国夯实崛起基础,赵惠文王又让赵国实现短暂的伪中兴。赵国分辨不出他的意图,在失神的时候让秦国把剑抢走了。有宝剑的时候,秦国还忌惮三分。没了宝剑的赵国就像没了牙齿的老虎,让秦国轻易的制服。
可以说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政局确实乱的出名,十代里有五代闹政变,而且明君极少,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了。除去这些异族与列国外,赵国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几乎将赵国拦腰截断,在这些威胁共同夹击之下,赵国的处境可谓是举步维艰。
进入战国时期后,首先强大起来的魏国依靠魏武卒暴揍秦国,秦国上下痛不欲生。说能什么道理?说明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成立,有名将难道就能一劳永逸?哪个国家没名将呢?赵国被秦灭的结果和有没这两名将关系真的不大,摆在秦国面前只剩两条路,坚持老本等死;来一次彻底的改革,或许会获得新生。
赵国后期,虞卿退隐,马服君赵奢逝去,平原君亦亡,至赵孝成王后期,蔺相如亦重病卧床,赵国将帅凋零,独剩廉颇和李牧矣!我们在谴责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赵迁的同时,还不应该忽略赵国其他一些国君所犯下的错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