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仁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城之战,曹仁只有几千残兵,曹仁为何能挡住关羽多次的猛击?
《三国志》记载襄樊之战,“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曹仁对关羽处于攻击态势的主要论据是那个“讨”字,同样参考徐晃传,他作为援军在宛城的描述也是“讨关羽”。但很明显,这次战役就是一次防御战役,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曹仁如果是主动进攻,则“初”应该像乐进一样屯军襄阳而非是樊城,襄阳城大而坚,樊城小而弱,这也是为什么和曹仁同行的立义将军庞德屯在樊北十里,仍然在和关羽交战。
如果曹仁真的是被关羽反推回去,那就应该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因为二十二年他在居巢,二十三年十月就在宛城了。一直打到二十四年正月,被一路反推还能悠哉悠哉地平叛,隔着汉水还把吕常一万多人留在襄阳,已经等同于放弃了,对于军心是毁灭性打击,而吕常还一直坚守,也说不太过去。
襄阳战争真正爆发的节点也就是关羽以水军断绝了汉江,包围了襄阳,沿着汉江西北往上就能到达樊城以北,这也是曹仁屯军宛城以后为什么留徐晃在宛城,庞德在樊北十里的缘故。中途关羽也尝试袭扰曹仁后方,被庞德挫败,这就是庞德传中“射中羽额”且被忌惮为“白马将军”的原因。按照曹魏军制,战役爆发后一般是以地方郡兵为主,中军机动为援的方式,例如后来防御诸葛亮,就以雍凉五六万边兵不能制敌,于是先备两万在长安屯驻以救急。
曹仁基本上也就这样,在全国兵力二十万的情况下,中军结合他们在荆州那几个郡的手里的可调动兵马差不多也就是两到三万之间,直到水淹七军以后,襄阳仍然有上万人,樊城数千人,荆州刺史傅方,南乡太守胡修投降,镇荆州第一批兵力减去一万多是比较靠谱的。之所以要于禁援助,就是因为七月之前的态势,曹仁在汉江边上干瞪眼,关羽沿岸袭扰,荆州地方兵还无法集结,僵持下去襄阳会被耗死。
为什么曹仁荆州兵无法完全集结,就要提到襄阳战争的大局势背景。参考胡昭传,曹操汉中和刘备僵持,沿路后勤徭役太重,建安二十三年陆浑的孙狼就反了,荆州重地南阳侯音也劫掠吏民反了,除此之外頰下这些毗邻荆州的郡县到处都在闹造反,这就是曹仁来到荆州的大背景。通俗地说,就是帮曹操打辅助的。所以看曹仁来荆州的记载有两句话:“讨关羽,镇荆州。”
建安二十三年,孙狼造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难附关羽,这也应证了“羽军强盛”的说法。南阳这样的重镇都闹到了太守被劫持的地步,可想而知荆州各个郡县的情况,根本不可能给曹仁主动进攻提供一个安稳的大后方,曹仁在“镇荆州”完成以前,甚至不能集结各个郡县的有效兵力,这也是关羽北上,曹仁“讨关羽”的大环境。
不管从哪个时间段来看,都很难让人相信曹仁还敢主动进攻,曹仁来打辅助,从一开始任务上限就只是平定各地叛乱,然后把趁火打劫的关羽赶回去而已了,也真是因为曹仁手中兵力无法集结足够的郡兵,所以于禁带来了第二波补充。真正与水淹七军形成因果关系的是围樊城。出处是满宠传:“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之后就是水淹七军以后劝阻曹仁溜号并沉白马,最后被围。很明显,围襄阳发生在曹仁沉白马放弃逃离之前,也就是二十四年正月前。
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
1,首先,说说位置
人的很多想法是由自己的位置决定的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是权衡政治时局来考量的
就当是关羽镇守荆州而言,政治上是制衡,他的任务是守,而不是攻击
而关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于军事家而言,往往更多的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所以关羽希望通过开疆拓土来实现(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其次,说说擅作主张
在蜀汉政权内,关羽和张飞都是比较特殊的人物
由于他们和刘备的关系,他们只服从刘备,而并不服从诸葛亮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国志 草庐对)的说法
要待“天下有变”,但关羽攻打曹仁却是在天下稳定的时候
这与诸葛亮的计划不符
3,最后是骄兵之计
骄兵之计,其实就是让关羽对东吴减少防范
接机夺取荆州,关羽是否去攻打曹魏确不是东吴可以直接影响的
还是取决于关羽的决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曹仁的出场率并不高,并缺少重要的战绩支撑,战绩不如“五子良将”,甚至不如其弟曹洪多次营救曹操的亮点多。
关羽攻打樊城,曹仁被吓破胆,满宠如何帮助曹仁?此时,满宠在干嘛呢?
曹操军中流言纷纷,甚至有人对曹仁说,于禁七军都已经投降,樊城被大水围困,是老天要帮助他关羽,樊城已经不是人力可以守住的了。一些将领劝说曹仁趁着关羽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晚上乘着小船悄悄溜走,就算是失去了城池,至少大家还可以保住性命。
这种危险的观点,在樊城那些将领之中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开来。满宠知道了,马上去找曹仁,那么,满宠是怎么说服曹仁呢?
满宠首先告诉曹仁,众人最为恐惧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樊城被围困,并非是樊城守军打不过关羽,只是曹魏军队不擅水战,关羽以长击短,短时间樊城守军显得手足无措,处于劣势。可是现在悍将暴涨,只是因为山洪爆发,不会持续多久,很可能三五天,最多十来天之后就会退却。满宠又告诉曹仁,虽然我军面临窘境,关羽的日子也不好过。关羽在消灭于禁军队之后,最想要做的,并非是在樊城一味纠缠,而是立刻挥师北上,进攻洛阳。正是因为有曹仁驻守樊城,一旦关羽大军通过,曹仁可以切断关羽退路。因此,关羽正陷入前后两难的境地。后退,攻占的土地会被曹军夺回;前进,又会受到樊城曹仁军队的骚扰。
满宠向曹仁描绘了一番一旦放弃樊城,将会给曹魏带来何等残酷而沉重的伤害。放弃樊城绝不像其他将领说的,只不过是丢了一座城池。一旦放弃樊城,洪河以南的大片地区,都将望风而降,成为关羽的领土。如果刘备又从蜀地出兵,那曹魏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曹仁听了,最后决定,听从满宠的建议,死守樊城,等待援兵。果然,曹操在听到樊城被围的消息,立刻意识到了樊城失守的可怕,在第一时间就派出援兵,并任命曹魏名将徐晃担任统帅,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徐晃在曹魏众将中最擅长奔袭作战,此次果然不负众望,在樊城之下和关羽大战,而曹仁也开城迎击,关羽腹背受敌,只能选择后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带兵北伐,包围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曹操一度想要迁都以避锋芒。
这应该是关羽最高光的时刻吧,《资治通鉴》、《三国志》在描述这段历史时,都使用了“威震华夏”这四个字,相当地有分量。
曹操和关羽,算是老相识了,关羽的厉害,曹老板自然是晓得的,史书记载:“曹公壮羽为人”。然而,戎马一生的曹老板,什么样的对手没见过,怎么败了一仗就要迁都呢?
此时的情况,难道比官渡之战还凶险?关羽区区三万人马,凭什么逼曹操迁都?就凭关羽是万人敌?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先来分析分析当年的整体形势。
1 战场形势建安二十四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说是三国史上的一次大地震都不为过。我们按照曹魏的视角,将战场分为西线、东线、南线,这样条理更清晰一些。
西线:主要战场在汉中,正月,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三月,曹操从长安出兵,争夺汉中;五月,曹操放弃汉中;六月,上庸三郡被夺取;七月,刘备称王。
东线:主要战场在合肥,这个阶段,孙权正在争夺合肥。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斐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南线:主要战场就是襄樊,正月,曹仁平定宛城叛乱;七月,关羽北伐;八月,水淹七军。
可以看到,曹军三条战线都在打仗,再加上去年曹彰在北线迎战乌桓,战火四起,形势殊为不妙,不知曹操此时是否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关羽水淹七军后,许昌以南的盗贼,纷纷接受关羽的印信,给关羽造势。这些人可以算作关家军的编外人员,他们也许战斗力不咋样,但能形成一呼百应的燎原之势。也是因为这些人的大壮声势,关羽才“威震华夏”,而不仅仅是因为关羽打赢了一场战斗。
所以,此时的形势是:多线作战、且连续战败的曹操,面对取得大胜、气势如虹的关羽。
那么,他们的兵力对比又如何呢?
2 兵力对比曹仁被关羽困在城中,《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曹仁的守城部队只有几千人马。
而曹操派过去的援军,严格来讲,应该有四路:于禁、徐晃、张辽、曹操本人。
于禁的七军,是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从关羽捉的俘虏数量看,总人数应该是三万多。
徐晃的部队都是新兵,战力不足,后来曹操又给徐晃增兵:
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十二个营,是两万四千人,再加上徐晃本部及徐商、吕建两军,徐晃的兵力应该超过四万。
曹操和张辽没有参战,曹操一度也想亲临前线,但被臣下劝阻住了,只是坐镇摩陂以安军心。张辽是因为东线的孙权不打了,才赶紧过来增援,没有赶上战斗。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曹操和张辽加起来,怎么说也得有两万人马,所以曹军前后应该投入了十万兵力。
从武将阵容来看,曹魏五子良将,乐进已经病故,张郃镇守西线,剩下的于禁、徐晃、张辽都投入了战斗,曹操基本上是全力以赴了。
而关羽的部队,应该只有三万左右,兵力上是相当劣势。
这等兵力对比,正面战场上曹操不应该担心,那老曹在担心什么呢?
3 许都的情况此时大本营许都是个什么情况呢?
曹操本人离开许都已经很久了,他亲征汉中,然后从汉中退往长安、洛阳,又从洛阳南下增援曹仁。
曹操不在许都,那许都城中,剩下的关键人物,自然就是汉献帝了——曹操打了一辈子的招牌。
樊城离许都不过300多公里,道路是一马平川,如果是精兵昼夜兼程,四五天就能杀到许都城下。
有人会表示反对,樊城和许都中间还夹着军事重镇宛城呢!哪那么容易过去?
春,正月,曹仁屠宛,斩侯音,复屯樊。——《资治通鉴》 年初的时候,曹仁刚刚在宛城屠城,这会儿的宛城,估计是个鸡犬不留的空城……
那许都城中守备如何呢?
许都的守备应该不会太强,上一年,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发动变乱,在许都领军的王必重伤至死,许都的军力肯定被削弱。
另外,按前文所言,许都以南的盗贼、乱民纷纷响应关羽,关羽要是真杀到许都城下,估计抢出汉献帝不是难事。
这才是曹操最担心的,刘备这会儿又打胜仗,又是称王,声望正高,要是再把汉献帝抢走,凭其政治影响力,那中原就别想安宁了。
曹操打算迁都的时候,于禁的部队刚刚被淹,孙权的态度尚不明朗,故东线的守备部队暂时不敢调动,徐晃的援军也没有组建齐全。如果曹仁撑不住,或者说关羽胆子更大一点,不管樊城,精兵直取许都,这个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基于上面这个情况,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曹操,评估风险后,恐怕也会做出迁都的决策,因为这样做最保险,先把皇帝迁到北面更安全的地方,暂避一下关羽的兵锋,然后再集中兵力,打退关羽。
如果孙权没在背后搞事情,曹操这么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曹操从头到尾都没有害怕和关羽一决雌雄,怕的只是关羽出奇兵,给他来个釜底抽薪。
汉献帝这块招牌,实在是太重要了。后来孙权背盟,曹操为了早点减轻压力,把消息故意泄露给关羽,关羽一度犹豫不决,错失全身而退的最好时机。作为大将,犹豫不决是大忌,关羽怎能犯如此低级错误?还不是因为诱惑太大,一旦他能再进一步,真的夺了许都,那可就是不世之功啊!
所以,对曹操而言,关羽的三万部队还不足以让他胆寒,威震华夏之名也吓不倒曹操,迁都绝非怯懦,只是一种稳妥的做法而已。
关羽战败,麦城被杀,让曹操非常难过。三国的观众都知道,关羽在麦城的失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狂妄,更是因为他遇到了克星。我们先来看看关羽兵败麦城的详细解释,看看关羽是怎么死在仇人手里的。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兵败荆州,退守麦城,上演千古悲剧。麦城闻名中外。城市里有废墟。它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像一座小山一样坐落在曲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阳人剥削无门,暴动起来,万守将都督侯隐乘机造反,上书关羽求救。关羽反应迟钝,后尹被俘,被曹仁杀死。
29年7月,关羽受刘备汉中大胜的鼓舞,北上襄樊。以曹操禁军为将,督七军救曹仁,命黄旭率军入宛城。八月,山洪爆发,淹了金班等七军。关羽趁机进攻,庞德被杀,向金班投降。曹仁沈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部分将领攻襄阳,自己攻樊城,在樊城以北设伏,防止北方曹军援军;同时派人反叛附近郡县,荆州刺史胡秀、南翔太守傅芳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员暗中策应关羽;匈奴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叶城卫讽刺借机发动政变;所谓“威震华夏”。
曹操听从了司马懿、姜姬等人的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黄旭率军救曹仁,并指名张辽为曹仁的速援。孙权故意派鲁迅代表梦露和关羽,所以带走了一部分荆州守军;十月,孙权立梦露为太守,率军攻江陵,孙郊紧随其后,派右后卫蒋钦到水军河边,阻止关羽顺流而下。鲁直到了浔阳,把战船伪装成商船,士兵伪装成商人,日夜操劳。
致公安,逼蜀将傅士仁投降,又用傅士仁劝江陵都督糜芳善待关羽将士,释放被关羽俘虏的魏军兵,安抚民心。与此同时,陆逊到了夷陵并在西边防守刘备。黄旭上了前线后,与曹仁取得了联系,曹仁的士气大增。
为了离间孙柳并从中渔利,正是部将孙权派人上书关。关羽看到后,犹豫了。军队远离黄旭,大举进攻关羽的据点,攻破关羽,趁机打通樊城路线。这时候,洪水退去,曹仁带着黄旭去攻打关羽。文聘缩短了关羽的水路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得知荆州失守,关羽迅速退兵,将士得知家人受到了很好的接待,士气锐减。关羽败于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樊城,被七军水淹,军力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江东将军梦露与关羽、樊城曹仁合击荆州,攻占关羽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迅速撤出樊城,驻守麦城。梦露采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士兵不愿作战,逐渐分散。关羽孤立无援,固守麦城。孙权派人引诱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竖起旗帜,装成军士,自己却逃走了,只有十几个骑兵跟在后面。孙权派朱然、潘璋斩断关羽,在林州抓获关羽父子关平,立即处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2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