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即蜀汉怀帝,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对百科小编一起看下去。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一起进攻蜀汉,其中,邓艾率军三万,偷渡阴平小道,奇袭蜀汉。
当邓艾大军进入江油,获得补给,在绵竹击败诸葛瞻父子,成都已经丢失了屏障,无险可守,刘禅选择投降,蜀汉就此灭亡了。
当时,邓艾大军进入江油,向成都逼近的时候,统领南中诸郡的霍弋,手中还有一支兵力,霍弋听说成都危急,准备率军急速支援成都。
但是,此时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认为成都固若金汤,魏军无法攻入,便没当回事,刘禅下令,不准霍弋前来成都支援。
就这样,蜀汉失去了最后一次生还的机会。
《汉晋春秋》记载: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诸葛瞻不听黄权儿子黄崇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占据有利地形,凭险据守,诸葛瞻血气方刚,将统领的军队列好阵,邓艾硬碰硬,正是诸葛瞻不愿坚守,结果,被邓艾的野战军击败,诸葛瞻父子战死。
邓艾攻陷绵竹,大军长驱直入,进入平原地带,成都再也无险可守,刘禅听信大臣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刘禅投降之前,其子北地王刘谌力劝刘禅奋力抵抗,但是,刘禅不听,北地王刘谌愤怒,大哭不止,随后,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自杀殉国,宁死也不愿屈膝投降,其如此骨气,堪称惨烈。
霍弋听说刘禅投降之后,也痛哭不止,霍弋穿上丧服,吊祭三天。
当时,很多部下都劝霍弋立即投降,霍弋说,现在道路隔绝,不知道陛下的安危如何,不能轻举妄动,如果魏国对待陛下,以礼待之,那我们就投降,也不算晚,如果陛下受辱,我将誓死抵抗,决不投降。
不久,传来消息,说魏军善待了刘禅,举家迁往洛阳,霍弋这才投降,司马昭对霍弋还不错,以礼相待,让霍弋继续担任南中都督。
试想,如果刘禅当初同意霍弋率南中的军队救援成都,等待姜维的援军到来,两下合力,一定能击败邓艾,保住成都。
可惜,刘禅听信谗言,错失良机,蜀汉二世而亡,不复存在。
其实很多人都说蜀汉最后没有什么名将,最终才导致了灭亡。其实我们仔细来看的话,其实蜀汉最后还是有不少名将的,就像罗宪、霍弋两位名将。
但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在邓艾最终攻进蜀国,活捉刘婵的时候,可以说罗宪、霍弋两人是根本没有出现,都在外面,而且两者都是带领着当时大量的军队。可以说,让人感到疑惑,
在《三国志活峻传》有过记载,霍峻就是霍弋,原文是这样的:霍弋闻魏军来,弋欲往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
这段记载的大概意思就是:霍弋得知了魏国出兵伐蜀,想要率兵赶赴成都去支援,但是后主刘婵不让,认为对敌的政策已定,不让霍弋前来,等到成都被邓艾占领的消息被传开的时候,霍弋身穿丧服,嚎啕大哭。
其实,不管是霍弋,罗宪也是这样的遭遇,不是他们不去救援,而是刘婵不让他们救援。
刘婵以为自己的政策很好了,能够抵御外敌,魏国军队的进攻,不像让这些在外面搞守城的军队急忙赶来,浪费时间和精力,哪里知道,这一个不小心,就让蜀国直接灭亡了。
要知道,罗宪和霍弋等人,对蜀汉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要说罗宪和霍弋这些大将看着自己的都城,看着自己的君王被围剿,被威胁而没有动作那都是不可能的,那都是一位后主刘婵的预计出现错误,然后他们也没能够救成。最终罗宪和霍弋不仅失去了国家,最后还投降向了魏国,
公元263年8月,魏国司马昭派出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公元263年11月,邓艾偷渡阴平到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开城门投降,蜀汉灭亡。期间,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无暇顾及成都,而霍弋和罗宪拥兵自重,却没有回援成都?依据演义及相关史书,分析如下。
首先,霍弋和罗宪镇守之地,距离成都太远,远水解决不了近渴。霍弋,字绍先,荆州南郡枝江人,曾跟随父亲霍峻随刘备进入益州。在蜀汉晚期,霍弋平定了永昌叛乱后,便镇守此地,后领建宁太守,总管南中诸郡。三国时期的南中,大概为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从地图上可知,南中距离成都非常遥远,有千里之遥。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孟获之乱,征战经年。因此,霍弋镇守的南中,距离成都太远,不能及时救援成都。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在蜀汉亡国时,他镇守与东吴接壤的永安。此时,罗宪时刻防备着不靠谱的盟友东吴趁火打劫。永安是东吴与蜀汉的交界线,属于巴东郡治,大概是今天的四川奉节。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成都也非常遥远,不是旬日能到达的。所以,霍弋和罗宪接到成都被围消息后,他们得筹备粮草,集合军队,再向成都进发,路上行军多日,成都早被邓艾攻破了。霍弋和罗宪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及时救援成都。
其次,霍弋和罗宪没有收到后主刘禅的勤王命令,不敢私自带兵勤王。霍弋和罗宪都是蜀汉在边关镇守的大将,他们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敢私自带兵进京的.霍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时,曾向刘禅请示,是否驰援成都,却被其以成都兵精粮足拒绝了。他没有理由带兵向成都进发,罗宪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除非有后主刘禅的诏书或者虎符,霍弋和罗宪才能带兵勤王。《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最后,霍弋和罗宪即使驰援成都,也无济于事。
霍弋镇守南中,而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经常动乱.南中叛乱不断,多少年都是依靠霍弋镇守,才没有太大的动乱。如果霍弋前脚离开南中,后脚就可能有叛乱。因此,即使霍弋带兵勤王,南中也保不住了,迟早从蜀汉疆域中分出去。罗宪镇守的永安则是与盟友东吴的边界。这个盟友不太靠谱,指不定啥时候反咬一口,落井下石。公元263年,东吴听说蜀汉亡国,吴帝孙休派盛曼将军远道而来,表面上救援蜀汉,本质上是要奇袭永安,趁火打劫,瓜分蜀汉。罗宪为保护领土不丢失,坚持抵抗多达六个月,东吴军队才撤去。《晋书》中记载如下: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总结:邓艾偷渡阴平,包围成都时,霍弋和罗宪并不是拥兵自重,不想救援成都,而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他们有心无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