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文姬归汉”究竟是历史美谈还是女性的悲哀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12:57:14

“文姬归汉”究竟是历史美谈还是女性的悲哀

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大学者蔡邕之女。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蔡文姬被认为是极富才华之女,归汉后著有《悲愤诗》二首。封建时代的女性,不管是才华横溢,还是名人之女,都难逃战乱的祸害和命运的捉弄。

“文姬归汉”,究竟是历史美谈还是一弱女子的悲哀?

董卓被杀以后,中原大乱,匈奴人趁机入中原大肆烧杀抢掠,蔡文姬被抓进匈奴营中。或许由于出众的外表和不凡的谈吐,或许是父亲蔡邕名声的庇护,蔡琰没有像其他人被当作奴隶,而是成为了匈奴左贤王的妃子,并且生下了两个儿子。身处异乡,而这一待就是十二年,其中苦楚只有她本人才知吧。

十二年之后,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得知自己好友的女儿“困在”匈奴,当即与匈奴首领谈判,花了“大价钱”把蔡文姬赎了出来。这就有了历史上的“文姬归汉”。然而,与两个儿子永别,无依无靠地回到大汉,作为母亲作为弱女子的她心中得有多么无助,多么忐忑,她有选择吗?她更像作为一件物品被被交换了出来,而并非是父亲的好友念及旧情把她营救了出来。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悲愤诗节选)

“重嫁董祀”,是曹操的恩赐还是权力的游戏?

文姬归汉后,曹操以蔡邕无子嗣之由将蔡琰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刚成婚没几个月,董祀却犯了死罪,眼看就要被杀头。自己刚嫁没多久的丈夫面临死亡,蔡文姬只身前往朝堂,当时是冬天,她赤足单衣,面容憔悴至极。当时曹操听到禀报,对着众多宾客说:今天我让你们见一见大学者蔡邕的女儿!文姬一见曹操,当即叩头谢罪,求曹操免除董祀死罪。曹操却是反问道:“我下命的文书已经在路上,将要如何撤回?”或许他想听听这位大才女会怎样回答。文姬答到:“您老人家马匹上万数,将士多如树林,何不赶快派一匹快马,追回文件,救救垂死的性命呢?”

后来曹操还想借记录蔡邕文章之名派人到文姬房间去,被一句“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给拒绝了。董祀如何犯得死罪,曹操心里清楚:把文姬从胡中救回是为了什么,他也一定有数。如若文姬并非蔡邕之女,不被曹操”赎回“,她的后半生又会如何?

在男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女性的命运是如何的多舛。蔡文姬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都是曹操带来的,这个男人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向全天下宣告:我虽得不到你,但你的一切都要与我有关!

“文姬归汉”——那个被曹操接回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的一生,浸透了汉末的乱世人的时运,经历了别人需要几辈子经历的事。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一代超级才女的命运。有这个一个天才老爸,蔡文姬从小就文学、艺术、音乐样样在行,迟早成为一名艺术女泰斗。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后父亲死于狱中,家中顶梁柱一下子垮了,蔡文姬顿时变作乱世浮萍,不知风要将自己吹向哪儿去!此后中原陷入混乱状态,胡人骑兵经常过来烧杀抢劫一翻,马边悬挂男人头,马后载着女人,凯旋而归。蔡文姬就成为被掳掠的妇女中的一员,饱受凌辱和虐待,飘来荡去,流落到南匈奴,这一年她是个23岁的姑娘。

她被迫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水土不服和刻骨思乡的痛苦,但是很顽强地活着。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从一个文艺之家到番人世界,需要忍受很多很多,她没有忘记音乐,学会了吹奏“胡笳”去回味从前的岁月。

12年后,曹操当上了宰相,志得意满的时候,得知自己的老师蔡邕的女儿流落在匈奴,肯定是饱受苦楚生活得很不习惯,况且现在中原很强大了,不接回来没面子,派了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回到故乡陈留郡,但除了断壁残垣,故乡只留下回忆。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给田校尉董祀。这个婚姻并不和谐,算是曹操强扭的西瓜。你想董祀风华正茂,一表人才,文化程度艺术修养都很高,是个自视甚高的人;蔡文姬三十五岁了,在被掳到匈奴之前已经结过一次婚,本来相当恩爱,后来丈夫咯血而死,还被说成克夫。如此女人,如残花败柳已不指望再有春天,要不是曹操的旨意董祀又怎会娶她?

即便如此,坎坷的命运还是紧紧咬住她不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罪当死。当时她顾不得丈夫平时对他她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有头有脸的人物济济一堂,听到门外报告求见,便对在座的宾客说道,蔡伯偕的女儿在外边,我想各位应该听过她的才名,今天我跟大家一块儿接见她。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痛楚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座宾客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派送去了,有什么办法呀!蔡文姬恳求道,明公你厩马万匹,虎士成林,难道会可惜一匹马,不去救一个垂死的性命吗?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肯定也活不成,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恕他的罪行。

这件事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隐居去吧,溯洛水而上,居住在林木繁茂的山麓。关于蔡琰的最终归宿,史书上未见记载,成为了历史留给世人的又一个谜题。

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回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是个文学青年,跟蔡文姬谈文学,谈读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想起原来在蔡邕家里见过的丰富藏书,煞是羡慕呀。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图书泛滥,而是很珍贵的。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不过自己现在还能背出四百篇,曹操失望之余又非常惊喜,说,这样吧,我派几个抄书手到你家里,你背他们抄,怎么样!蔡文姬惶恐回答,男女有别,到我家里不方便,你就给我笔,我自己记下来就是。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心智的超群。

三国时代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只是男人的物件,漂亮点的可以抢来抢去,不漂亮的可以随着男人的失败被处死。

《三国志》中除了为几个皇后级别的女人立传之外,几乎没有民间女人的身影。蔡文姬的命运,权当为民间女人之一影吧!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6岁时隔着墙壁就听出了哪根弦弹断的声音,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两首《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应曹操之请,凭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将父亲已散佚的书籍背诵出来,并亲手缮写清楚,文无遗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有《蔡文姬集》传世,后来不幸散失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后人写给蔡琰的诗

收听更多历史人物故事

请来酷听听书哦!

历史上,曹操救蔡文姬归汉,有怎样深层的心机呢?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对曹操来说是忙碌的一年。这年年初,曹操起兵北征乌桓,至8月间终于统一北方,途中还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篇;自己最属意的小儿子曹冲病逝,曹操?亲为请命,及亡,哀甚?(《三国志?邓哀王曹冲传》);孔子的后代孔融和神医华佗先后得罪曹操,被曹操下令处死。

这一年,曹操可谓是悲喜交加,身心俱疲。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份里,曹操却忙里偷闲,专门派人携带金璧去匈奴赎回了一个人,那就是东汉年间赫赫有名的才女蔡文姬。

对于文姬归汉的原因,历朝历代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出于民族主义的驱使,有人说是为了繁荣大汉的文化事业,《后汉书》中说?曹操素与邕(蔡文姬之父)交好?,因此接他的女儿回家。这些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综合来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曹操画像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将目光退回到两千年前,从史实出发,去探讨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与蔡文姬。

蔡文姬其人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的讳而改名文姬。尽管她的作品仅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流传至今,但其文学价值早已被世人公认。此外,蔡文姬还擅长音律,九岁时便能根据琴弦断裂的声音判断是哪一根弦,《三字经》中便有?蔡文姬,能辨琴?的说法。

然而,正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出生名门、一身才华的蔡文姬却命途多舛。关于她的身世,《后汉书?列女传》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

(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清代画家李坚创作的《文姬思汉》

这段记载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第一,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未久便因丈夫去世而归家;第二,战乱中被匈奴掳走,在匈生活12年,还生了两个孩子。第三,曹操用?金璧?将之赎回,也就是?文姬归汉?。

这三点中,尤其第三点最耐人寻味。要知道,在古代战争期间,俘虏百姓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俘虏一般地位低下,《左传》中便有?男为奴役,女为人妾?的记载。然而,被掳走的蔡文姬似乎价值连城,以至于曹操?以金璧赎之?黄金和玉璧是彼时最贵重的物品,玉璧更是权力的象征。加之在匈奴生活多年、育有二子,文姬是否愿意归汉,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传世的《悲愤诗》中,蔡文姬这样描述自己离开匈奴时的场景: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胡笳十八拍》中亦有相似的描写: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悲号失声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销影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这样一来,?文姬归汉?的故事便显得有些诡异了:一方是刚刚统一北方、废除三公、总览朝廷大权的曹操,此刻却低下身份,动用钱财金璧赎回一个俘虏;一方是在匈十二年、育有二子的母亲,此时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命运。这似乎是件两不讨好的事。在这样一个大业未成,甚至前途未卜的时刻,曹操为何要花费如此心思、财力接回蔡文姬呢?

报恩?撰书?史书中的疑点

报恩说

对于曹操接蔡文姬归汉的原因,《后汉书》中给出的解释是曹操与蔡文姬父亲蔡邕交好:?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东汉文学家蔡邕

这里的?祀?指的是董祀曹操接回蔡文姬后,把她重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人。那么这个董祀是何许人呢?据《后汉书》记载,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屯田都尉。《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中有载:?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由此可见,?屯田都尉?不过是个领着六百人种地的小官,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村长。

这样一来,?报恩?说就显得十分站不住脚。试想,如果曹操真的感念朋友之恩,千方百计将他的女儿接回来,难道会转身把他嫁给一个小小村长?尽管蔡文姬曾被匈奴掳走,但毕竟也是名门之后,从古代伦理来看,哪怕让她为前夫卫仲道守寡,名声也比这样的三嫁要好听得多。

而且,蔡文姬虽然作为?董祀妻?被列入《列女传》,但传中并无关于两人夫妻感情的描写。除蔡文姬外,《列女传》中其他11人都有?共挽鹿车慈亲垂爱?等描写,由此可以推断,蔡文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婚后的家境,《列女传》中也写明蔡文姬在三九天?蓬首徒行?假若曹操对其有一丝庇护,恐怕都不会落魄如此。

由此可见,?报恩?一说很难说是文姬归汉的决定因素。

撰书说

?撰书说?同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蔡文姬嫁给董祀后不久,董祀因事获罪,蔡文姬衣衫不整地跑到曹操面前求情,曹操赦免了董祀的罪,趁机问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所谓?夫人家先多坟籍?,是指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收藏、编撰了很多部书籍,后来因战乱失传,所以曹操要接蔡文姬回来整理、复写这些书籍,为大汉的文化事业做贡献。考虑到曹操本身也有不错的文学修养,建安年间更是出现了?建安七子?的文化繁荣景象,撰书保护文化似乎也说得过去。

然而,从现有史料来看,蔡文姬的作品只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传世,另有一卷已经失传的《蔡文姬集》,并不见有这?四百篇书?。后世不少人说曹操要蔡文姬编修的是蔡邕曾参与编写的史书《东观汉记》,但事实上,《东观汉记》是东汉的官方史书,照例由史官编写,采用的素材也都是官方记叙,不会因为蔡邕去世而停滞不前,也不必专门把他的女儿找来接手这一工作。

而且,若曹操接蔡文姬归汉真是出于传承文化的目的,那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把工作安排下去,不用等到蔡文姬跑来为丈夫求情时才提起这件事。如果董祀不犯罪,曹操见不到蔡文姬,这项工作岂不是要长期拖下去?

大汉族主义

对于?文姬归汉?,除了史书中这些说法外,今天更常见的解释是曹操出于民族主义思想,认为汉人的才女不能流落到匈奴,才派人接回了蔡文姬。从宋朝开始,各类传奇、戏本、小说中多采用这一说法,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亦是以此作为核心。

程砚秋《文姬归汉》

然而,从历史的语境来看,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

实际上,汉唐两代,中国并没有成型的?民族主义?,汉朝时?汉人?的含义也不同于今日。《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凡汉皇统御之下,皆以汉为傲。?可见彼时?汉?指的是大汉统治的国土,?汉人?便是全体大汉国民,而不是具体的民族概念。到了唐朝,契丹、高句丽等民族与其他国民一样称为?唐人?,而?满蒙汉藏回五族共和?的概念更是清朝以后才出现。

以?汉人?视角解释?文姬归汉?其实是宋代的产物。尤其是经历了靖康之耻以后,南宋偏安杭州,由此激发了宋人强烈的民族情绪,?文姬归汉?的叙事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创作的绘画不计其数,画家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便是其中的代表。

《文姬归汉图》(局部)

宋代以后,以民族主义解释?文姬归汉?渐渐占了主流,但身处东汉的曹操并无相应的民族概念,董卓的不少部下就是胡人和羌人。战乱中,匈奴掳走的汉人百姓不止蔡文姬一个,如果曹操真的是出于民族主义思想接文姬归汉,那就应该趁建安十年大破南匈奴之时把所有汉人一并接回来,而不是单单只接蔡文姬一人。

文姬归汉的真正原因:曹操的私心与抱负

《三国演义》的流行使得?曹操爱人妻?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也有不少野史小说认为曹操贪图文姬美色,所以千方百计接她归汉。如果将这一点看做文姬归汉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不具说服力的,但这一说法并不是完全捕风捉影。

问题还是出在《列女传》。何为?列女??《列女传》的开篇有这样一番自述: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换言之,古代史书的?列女传?实为?烈女传?,只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女子才能入传,《列女传》中记载相关人物的事迹也基本只限于这些内容。然而,被列入?列女传?的蔡文姬有许多疑点:

第一,《后汉书》中共有12位?烈女?,蔡文姬名气最大,却敬陪末座,排在其他11人后面;第二,别的?烈女?由生到死记得清清楚楚,蔡文姬则相当模糊,不仅生卒年不详,而且记述只记到蔡文姬跑到曹操府上为董祀求情,然后戛然而止;第三,别的?烈女?都详细记载了作为妻子的女性怎样相夫教子、孝顺长辈,而蔡文姬的三任丈夫被草草带过,曹操的名字却出现多次。

求情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此后蔡文姬便从史书中消失无踪?这些问题是历史上的几大疑案。从史书的习惯来看,隐去不写,很可能是因忌惮而不能写。这样一来,说曹操与蔡文姬有不正当关系,恐怕也不是捕风捉影。

当然,对于一代奸雄曹操来说,美色还是其次。曹操之所以要文姬归汉,最主要的还是看重了其背后的政治意义。

建安十二年,曹操虽已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对内对外做了许多大事,但落下的名声却不甚好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讲究忠孝的古代饱受诟病;此外,由于曹操疑心甚重,轻易斩杀下属,甚至连华佗这样一介医生都不放过,更是令朝野间敢怒不敢言。

而与之相对的便是蔡邕、蔡文姬父女。在奸邪辈出的汉末乱世,蔡邕清名在外,为人忠正,文学、书法、琴画造诣颇深,在朝野间广受尊敬,乃至死时?搢绅诸儒莫不流涕?,绍兴的柯亭便是百姓为纪念蔡邕而建。蔡文姬又是赫赫有名的才女,父女两人可以说是声名远扬。

柯亭

因此,曹操接文姬归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经此一事,曹操不仅可以借此笼络蔡邕的门生故吏,更可以改善自己在下属和民间百姓心中的形象。

再者,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接下来便要考虑南下,背后的匈奴成为曹操的后顾之忧。从汉朝建立开始,大汉与匈奴的战争便从未停息,兴平、建安年间,匈奴多次袭扰北方,曹操也曾在建安十年率兵征讨南匈奴。如今曹操借文姬归汉一事向匈奴献上金子和玉璧,等于是与匈奴交好,变相招安,稳定了后方,从而为向南进军扫除障碍。

曹操接下来的动作也佐证了这一点:建安十三年开春,曹操下令训练水兵,为进军吴楚之地做准备。半年后,曹操出兵南征。

由此来看,接回蔡文姬,从而收买人心、安定后方,其实正是曹操构想的称霸宏图中的一步棋,而蔡文姬,不过是这盘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从此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步棋走得还算不错,此后十几年间匈奴安分守己,朝中也无人挑战曹操的地位。只可惜曹操走错了下一步棋,终究没能实现统一南方的愿望建安十三年,等待他的是一败涂地的赤壁之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