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窝阔台,即窝阔台汗,蒙古帝国大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225年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国,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疆域版图曾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在位期间,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为中书令,采用汉法,并且开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础。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
轶事典故
广播恩惠
窝阔台是个性情复杂的人物。他仁爱好施,喜好大度地广播恩惠,他的宫廷几乎成了普天下的庇护和避难地。在赏赐财物方面,他胜过了他的前辈。因为天性慷慨大方,他把来自帝国远近各地的东西,常常不经司帐和稽查登录就散发一空。几乎没有人不得到他的赐物离开他的御前,也没有乞赏者从他嘴里听见“不”或“否”字。从四方来求他的穷人,都意外地满足了期望。有一次窝阔台在猎场上时,有人献给他两三个西瓜。他的扈从中没有人有可供施舍的钱或衣物,他就将皇后耳边戴着的两颗珍珠摘下赏给了那个人,皇后说:“此人不知珍珠的昂贵,不如让他明天到宫里去领些钱物。”窝阔台却说:“他是个穷人,生活艰难,等不到明天。”
宽仁待民
窝阔台有宽仁的一面。三个罪犯被带到他面前,’他下令将他们处死;当他离开大殿时,遇到一位扬尘嚎哭的妇人。他问:“你这是为什么?”她回答:“因为你下令处死的这些人,其中一个是我的丈夫,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一个是我的兄弟。”窝阔台说:“三人中你任择一个活命吧,为你的缘故饶他不死。”妇人答道:“丈夫能够再找,孩子也可望再生,但兄弟不能再得。”听到这话,窝阔台于是全部赦免了这三人的死罪。
为政举措
赋税改制
在位期间,制定蒙古地区值百抽一的赋税制,无水处挖井,迁牧民居住。设驿站,制定乌拉制(驿站服役),加强了蒙古本土与占领地区之间的联系。1235年筑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万安宫。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调,麻合没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赋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立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始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为衍圣公,修孔庙,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任本地议事官外,还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为加强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任命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设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汉民”。1238年,将中原课税以二百二十万两卖给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并命他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1240年命张柔伐宋。
改定官制
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政务的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的基础上,窝阔台开始进行改革。1229年,设立课税所。1231年,设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时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朝,唐朝,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中书省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离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分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出现了蒙古政权和元朝的一系列汉化即封建化改革。
历史上名不正言不顺的太宗有东晋太宗司马昱,元太宗窝阔台。?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之一,而这庙号并非所有君王都能够享有的,一般来说只有在位期间有治国才能的君王才能在死后得到?宗?之庙号。一般来说?太宗?这个庙号是供开国以来第二位君王使用的,但是实际上古代不少享有太宗称号的帝王并非是其所处朝代的第二任君王,比如说汉太宗、晋太宗以及元太宗等人。
其中身为汉朝第五任君王的刘恒之所以能够冠以?太宗?之庙号,其原因在于该政权第二任君王汉惠帝死后并未设立庙号。而第三任以及第四任汉朝君王则均为傀儡,故而也没有庙号。因为前面三任君王均未占用?太宗?这一庙号的缘故,该庙号便顺延至了刘恒身上。而刘恒在位期间曾创下?文景之治?,称得上是一位颇具治国之才的君王。故而,刘恒能够拥有?太宗?之庙号其实也算是名正言顺。
其实相比起汉太宗,晋太宗以及元太宗这二人的?太宗?庙号便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其中就晋太宗来说,此人是东晋政权的第八任君王。由于东晋是西晋的延续,身为东晋开国者的司马睿其庙号并不是?祖?而是?中宗?。直其实晋朝时期的?太宗?庙号一直以来都无人敢用,后来直至司马昱死后该庙号才出现。但是实际上司马昱在位期间并无建树,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傀儡君王。故而将?太宗?庙号给到他其实是不合理的。
元太宗的拥有者窝阔台,之所以说他名不正言不顺则是因为他并未担任过元朝的君王。早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窝阔台便已经逝世,他的?太宗?庙号是忽必烈在建国之后追尊的。
先秦两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自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候,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山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曾借贷于监河候。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贫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甘 罗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 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好奇计。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少受黥刑,又称黥布。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属亳州市)人。其祖为韩贵族。秦灭韩后,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改姓名,隐于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良任司徒。韩王为项羽所父,复杂刘邦,为刘重要谋士。刘邦率军人咸阳,留恋宫廷生活,良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 还军霸上。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龙舒(今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18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归属后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学精舍讲堂,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为群郡县吏。
桓 谭(前23~后56) 字君山。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 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桓 荣 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公元前24~17)。谯国龙亢(今属怀远 县)人。东汉经学大师。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桓公之后,以谥命氏,迁于龙亢, 至荣六叶”。幼家贫,少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 业。汉建武十九年(43)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荣将“ 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关内候。80余岁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汉汝南细阳(今属太和县)人。少励清节,为乡里所重。举教廉,任清诏使,晋光禄勋主事,迁汝南太守宗资属吏。刚正无私、不畏豪强,常结交太学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与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诬隐入狱。次年释放。建宁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诬隐,死于狱中。
华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幼好学,通晓五经,尤精医学。沛国相陈珪、太尉琬多次荐举他做官,皆拒绝。一生行医,足迹遍及豫、皖 、苏、鲁,后世誉为“神医”。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治肠胃积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摩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又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与姿态,创造“五禽之戏”。功法流传后世,形成内容丰富、分支繁多之“导引学派”。曹操患头风症,多次请其医治,留做侍医,拒不从,遂为所杀。
左 慈 字元放。庐江郡(郡治今潜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旧方志称其在“天柱 山精思学道,得石室丹经”。为曹操军吏时,常在酒宴中摄取菜肴作乐,曾当众多宾客之面 ,即时钓苏州松江鲈鱼,取得四川生姜,并寄语川中购缎人增加购数,灵验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壶,肉脯一斤,自饮自嚼,可使随行百官皆醉饮。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隐形,百捕不得。后不知所终。
刘 馥(?~208) 字元颍。三国时魏沛国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为扬州刺史 ,单骑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创立学校,广屯田,兴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灌溉稻田,高筑城垒,多积木石草苫,并养鱼养畜,积极备战。建安十三年(108),孙权率兵10万围攻合肥百余日,而不能破。
三国魏晋: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含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 ,迁济南相,并扩充军人。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 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喜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户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 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刑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 ,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 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 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含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有误,周良顾”之语。长子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业都尉,后封都乡候。
小 乔 历史名媛。祖籍不详。东汉末,随父乔公(轶名)避曹操乱,定居于庐江皖县( 今潜山县)。建安四年(199)孙策、周瑜率军破皖城。策纳大乔,瑜纳小乔。今潜山县城北郊 有“乔公故址”和二乔倾倒妆残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则。三国时沛国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220)为羽林左监。明帝时曾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号称“智囊 ”。司马懿起兵讨魏时,范劝爽挟魏帝到许昌,爽不听。曹爽被司马懿所杀,范亦被诛,著 有《世要论》12卷,或称《桓范新书》。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徐荣所败,洪以己马赠操,又将家兵千余人并募兵数千人,与操会合,使操军复振。后从征张邈、吕布,以功任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献帝都许,任谏议大夫。以征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候。明帝时,任后将军,更封乐城修,复任骠骑将军,卒谥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从弟。少好弓马,汉末从曹操为别部司马。从破袁术 ,攻陶廉,擒吕布,平黄巾军,迎献帝都许昌,皆有功,以仪郎督骑封都亭候。从平荆州, 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周瑜来攻,仁令部将牛金出战,牛被围,仁率数十骑解围,众服其勇 。转封安平停候。曹操讨伐马超,仁任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文帝即位,拜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诸州军事。进封陈候,任大将军、大司马。卒谥忠。
鲁 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出身土族,喜读书、好骑射。 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 蒙(178~219) 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 ,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 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 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东汉市国谯(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为曹操收养。授虎豹骑。以镇压灵丘黄巾军有功,封灵寿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将军从曹洪与刘备部战于下辩,升中坚将军,次年九月,领中领军。延康元年(220),为镇西将军,进封东乡候。黄初三年,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后任中军大将军。七年,曹睿即位,受遗诏辅政,封邵陵候,授大将军。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马,每次出征,与将士同甘苦, 军赏不足,动用家财,奖励士卒。后因病回洛阳。卒谥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 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 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诗。所 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 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徒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对``五言诗发 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魏谯郡 (含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 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笔露。其朋友山涛( 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治今潜山)人。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太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 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今测定为23.5度),为我国天文家作出重要贡献。在数学上,研究出圆周率为π=3.1555,为当时一项重要数学成 就。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时。甘露二年(266)被吴主孙皓以“酒醉失礼”杀害。
刘 伶(约221~292) 字伯伦。晋沛国(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将军。晋武帝时对策,申述“无为而治”之义被黜。司马氏擅权,伶纵酒放浪以示对黑暗统治的满及对礼法的 蔑视。党乘鹿车;携壶酒,使人荷锹相随,道:“死便埋我”。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 七贤”。有《酒德颂》较革教员。另有诗《北芒客舍》等。
恒 温(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违法,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伥,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讲,连败前秦军。十二年, 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面战,大败姚军、收 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吏。率兵五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 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 (今濉溪县临涣)人。桓景之子。初为大司马参军, 授淮南太守,进督豫州十二郡和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与谢玄共 破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与谢玄 、谢琰在淝水之中大败符坚,以功封永 县候,进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后,迁都督 江州、荆州十郡、豫州4郡军事,任江州刺史,征拜护军将军。善音乐,为江左第一,并以 吹笛著名。杜牧《润州》诗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据其笛曲改编。卒于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
戴 逵(约325~395) 字安道。东晋谯郡 (今濉溪县临涣)人。后居会稽剡县。博学多能,“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少时曾以白瓦屑和鸡蛋汁作郑玄碑,时称绝妙。曾就学于范宣。所画人物、山水、走兽“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 谢赫《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著录其画作《阿谷处女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画》、《董威辇诗图》、《濠梁图》、《孔子弟子图》、《金人铭》、《三马伯乐图 》等。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首创干漆夹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象”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并称“三绝”。毕生以艺术创造为乐,不趋荣华 ,远避权贵。太衬王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为王门怜人。”孝武帝“ 束帛”聘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固辞不就,远去吴地避之。另著有《释疑论》、《竹林七 贤论》2卷(已佚)、《闲游赞》、《水赞》、《琴赞》、《高兴赋》、《流火赋》、《酒赞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彦德。南朝宋庐江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 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 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国:
朱 温(852~912) 原名朱全忠。砀山人。唐乾符四年(877)与次兄朱存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 立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 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杀唐朝末帝李 , 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号梁,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惨杀。 葬于河南伊阙县,号宣陵。
朱友贞(888~923) 后梁末帝,朱温子。朱温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 马步军都指挥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 、开封尹。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 。凤历元年(913)即帝位。36岁卒。
杨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庐州合肥(今长丰县)人。唐末起兵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任庐州刺史。后又击败毕师铎和秦彦,杀宣州刺史赵鍠 。龙纪元年(889)任 宣州观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杀孙儒,入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据淮南、江东等地。后 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陈 翥(982~1061) 字凤翔,号虚斋,别称闭户先生。出生于世宦之家。14岁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将自家数百亩山地用作泡桐的生产和研究,写成中国和世界上 最早论述泡桐的专著《桐谱》,对泡桐的种类、习性、种植、采伐、用途等都作了较为全面 的介绍。著作甚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释、道、农、医、卜算,计26部、182卷。 曾纂修《陈氏宗谱》。现仅有《桐谱》传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圣间举进士,历任大理监 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 、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 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其事迹为旧小说和戏曲取为题材,流传日广,被作为“清官” 形象,为历代民众所称颂。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中华书局于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让子。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询荫调河 南主簿。与钱惟寅、欧阳修为忘年交。历任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召试赐进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补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 所作诗歌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载记 》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等。
高太后(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后。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高琼曾孙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猎经史,颇有才干,长期任内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继位,念其舅家皆勋臣名半,欲为其营建府第,高亦不许,神宗多次劝说,始允赐高家一 远离望春门外空地,而一切费用全由其付给。哲宗9岁继位,高以太皇太后名义听政,任用 司马光,文彦博为相,废除王安石新法,割安缰、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给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时,宋宁熙二年(1069)举进士,历南康长恒尉、泗州录事参 军、御史检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辞官还乡,先后稳居春秋山、龙眠山等地,号龙眠 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工书法,尤擅长绘画。其画法受顾恺之影响,又师法于吴道子, 所创“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亦善画山水,间有花鸟杂画之作 。南宋机师古、元代赵孟 、张渥、至明、清的仇英、丁云鹏、陈老莲、肃云从等著名画家 ,无不祖述其白描画法。主要作品有《西园雅集图》、《罗汉图》、《揭钵图卷》、《五百 应真图》、《考经图卷》、《五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方 腊(?~1121) 旧名朕。出身贫苦,以种田和箍桶为业,曾到浙江青溪县(今淳安) 帮工。因不堪花石纲之扰,利用明教组织发动饥民“仗义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园(今淳安叶家村洞源)中誓师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建立农民政 权。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歼两浙都督蔡遵、颜坦所部5000余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万人马攻克睦州,旋又连克歙县、休宁、杭州。半年内攻占6州52县。宋王朝派童贯率15万 军队镇压,义军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载等人叛变,接连失利,杭州、青溪相继失守,后退守 帮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军攻入帮源,因叛徒告密,方腊等义军将领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义。余部在吕师襄等人领导下转战温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宋寿州(今属寿县)人。吕好问 之子。初授承务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阳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枢密院编修官。 靖康元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八年,任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敢 直谏,因忤秦桧被罢官,提举太平观。卒谥文清。其诗深受江西诗派影响。小词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著有《东莱先生诗集》20卷、《紫微诗话》、《童蒙训》2卷、 《官箴》。
宗 杲(1107~1163) 字县晦,号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 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禅师道:“薰风向南来,殿阁生微凉”。遂豁然领悟。 得园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绍兴七年(1137),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 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 洋屿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圆 寂后谥“普觉”,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缭,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虽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残暴不仁,导致了各路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后3年秦朝灭亡。
西汉太祖
汉太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其麾下,号称“沛公”;前207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定国号为“汉”);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后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东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西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东晋元帝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己丑日,晋元帝忧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大隋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称为天朝的“圣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618—626)。唐代开国皇帝。自称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战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又消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九年,后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导演了夺嫡的“玄武门之变”,被迫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为高祖。
武周则天帝
武周则天皇帝武曌(624-705),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她以一个妇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为当时皇族、重臣特别是贵族集团所望尘莫及的丰功伟绩,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当时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观上曾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连历来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无法一笔抹杀。但一个女皇帝的曾经存在,毕竟是触犯封建礼法的,于是那些御用史臣们就不得不颠倒是非,尽量从私生活上进行造谣、污蔑,把武则天说成是有史以来最为淫乱的罪人。今天,要在戏曲舞台上为武则天翻案,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总之,如何正确而形象地塑造这样一个女政治家,是越剧表演艺术上的新课题。作为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两朝盛世的女皇,武则天应该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高逸的政治风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宰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时间内,无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宦官也没有形成唐末的气候,党争现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满洲爱新觉罗氏,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多次带兵攻打明朝,将西部国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 刘恒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 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 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 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 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 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 刘肇 孝殇皇帝 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 刘保 孝冲皇帝 刘炳 孝质皇帝 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 刘志 孝灵皇帝 刘宏 后少帝(弘农王)刘辩 孝献皇帝 刘协 三国魏 高祖文皇帝 曹丕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齐王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 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三国吴 太祖大皇帝 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景皇帝 孙休 乌程侯 孙晧 西晋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孝惠皇帝 司马衷 孝怀皇帝 司马炽 孝愍皇帝 司马邺 东晋 中宗元皇帝 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 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 司马衍 康皇帝 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 司马聃 哀皇帝 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马曜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恭皇帝 司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 刘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皇帝 刘准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 萧鸾 东昏侯(炀皇帝)萧宝卷 和皇帝 萧宝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 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 萧渊明 敬皇帝 萧方智 废帝萧庄 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陈顼 后主(炀皇帝)陈叔宝 北朝 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 元诩 殇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详,为元诩之女) 幼主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齐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北朝北周 孝闵皇帝 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宣皇帝 宇文赟 静皇帝 宇文阐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 杨侑 皇泰帝 杨侗 秦王 杨浩 唐朝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武则天)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殇皇帝 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 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朱全忠、朱晃) 郢王 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锽、朱友瑱、朱瑱) 五代后唐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恭皇帝 柴宗训 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桓 西夏 景宗武烈皇帝 李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李谅祚 惠宗康靖皇帝 李秉常 崇宗圣文皇帝 李乾顺 仁宗圣德皇帝 李仁孝 桓宗昭简皇帝 李纯佑 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完颜雍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完颜珣 哀宗 完颜守绪 末帝 完颜承麟 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恭宗 懿圣皇帝 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赵昰 末帝 赵昺 元朝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 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 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顺皇帝 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绵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 (非官方私谥:恭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记得采纳啊
蒙古帝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
蒙古人在忽里台大会上选举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了。有三个因素:一是候选人的战功,二是老大汗的遗嘱,三是幼子守灶的传统。
其实,我们回顾蒙古人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汗位很少有父子相承的,就连成吉思汗本人,也不是靠着他父亲的地位,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胸怀争取来的。
老大汗的遗嘱也很重要。老大汗确立的继承人,后世一般都会执行。比如成吉思汗去世前,指定窝阔台为继承人
但基于祖制,大臣们有不同意见,托雷暂时监国。公元1229年秋,为了推选新大汗,蒙古的宗王和重要大臣们举行大会。宫廷内就有人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大会争议了40天。此时长子术赤已死,次子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势力孤单,只得拥立其兄窝阔台即位。又3年,托雷被窝阔台下毒害死。
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期间,不喜欢长子贵由,欲立三子阔出为汗,但是阔出于公元1236年蒙古侵宋时战死,太宗又欲立窝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1241年,但没来得及立诏,太宗却突然病死于行猎之中。
因为去世前,没来得及写下立失烈门为继承人的遗诏。
而且整个窝阔台家族里面还有一个矛盾,就是窝阔台去世前,说过要把汗位传给他一个孙子失烈门。但是他死后,他的遗孀脱列哥那不听他的,自己监国,后来又利用自己的权力,把汗位传给她自己的儿子贵由。所以贵由死后,失烈门也很不服气,觉得汗位本来应该是自己的,是贵由给他抢去了,想抢回来。
脱列哥那在建国的五年里,把国库的钱拿出来,大肆贿赂蒙古的贵族宗王们,让贵族宗王们支持贵由当大汗。五年后,脱列哥那见时机成熟,便召开忽里台大会。受到贿赂的贵族宗王们,果然在会上支持贵由当大汗。于是贵由就这样当了大汗。
八年后,蒙哥汗在合州钓鱼城“折鞭”,托雷家族的兄弟俩忽必烈、阿里不哥分别称汗,并互相攻轩。
在建国期间乱政,导致窝阔台家族彻底丧失人心,导致了汗位传承离开了窝阔台家族,引起了其他系统的王公贵族的觊觎,甚至连成吉思汗的幼弟贴木格家族都蠢蠢欲动的想争夺汗位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实力雄厚,军功卓著的托雷系长子蒙哥,在他那个伟大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的运作下,在势力最强盛的术赤汗国的拔都汗的支持下,问鼎了蒙古国的汗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