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清平乐》中,几乎每一集,都有新的才子、贤良出场。那么在宋仁宗手下,究竟有多少贤臣能士呢?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擅荐人才——晏殊
晏殊五岁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了,宋真宗时,14岁的晏殊参加殿试,受到皇帝的赞许,被留在秘阁读书深造。
仁宗做太子时,晏殊为太子舍人,赵祯非常尊敬他,后来赵祯登位,晏殊做到枢密副使。
其后晏殊宦海浮沉,时而朝中为相,时而被贬地方,不过总体上职位都比较高,所以他有机会提携许多后进。
晏殊提拔、举荐过的人才有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使仁宗朝堂贤才济济。
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仁宗时期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四岁父亲就去世,在母亲郑氏的辅导下,用荻秆在沙地上学习、写字以启蒙,终究习得一身学问,在仁宗天圣八年考中进士。
如《清平乐》所演的,欧阳修当时是众望所归,他自己也很自负,认为必中状元,于是连红袍都准备好了。
与他一起的王拱辰想过一把状元瘾,穿了欧阳修的袍子,没想到最后中状元的竟然成了王拱辰,这也真是机缘巧合。
虽然欧阳修没有得到第一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才华的施展,在后来的仕途中,欧阳修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为朝廷、文坛都做出了及大贡献,顾而得到了非常骄人的谥号“文忠”。
欧阳修与提拔自己的晏殊一样,也发掘了一大批人才:曾巩、苏轼、司马光、焦干之等都出其门下。
千古典范——范仲淹
一提起范仲淹,大家都会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而这句话也是范仲淹一生最好的写照。
与晏殊、欧阳修不同的是,范仲淹不仅在文学上很有建树,在武功上也不遑让人。
庆历二年,宋夏会战,宋军大败,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边界更是流传“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的口号。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回朝任职,与富弼、韩琦等一起支持仁宗改革政事,史称“庆历新政”。
虽然新政在贵族官僚的抵制下失败,但是这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功绩不容抹灭。
铁面无私——包拯
纵观仁宗一朝,什么样的贤臣都是不缺,包拯就是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方面贡献最为突出的一位。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高中进士,后来经过步步升迁,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
包拯最著名的任期是在开封府,后来也做过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
后世为了表示对包拯的敬意,称其为“包公”、亦被称为“包青天”。
其余名士
除了以上四位,仁宗朝还有富弼、胡瑗两位也很是出名,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富弼)真宰相,欧阳永叔(欧阳修)真翰林学士,包老(包拯)真中丞,胡公(胡瑗)真先生。”此为嘉佑(仁宗年号)四真。
另,还有:狄青、孔道辅、吕夷简、王曾、文彦博、韩琦、蔡襄、陈尧佐、张士逊、梅尧臣、苏舜钦、滕子京、张亢、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等诸多名士。
明君临朝,贤者自归啊。
宋仁宗是我国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仁宗在位42年里,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的全过程。
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
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还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着饭,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巨痛,他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作为皇帝的不适和难受,而是担心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有多仁慈。
皇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极有作为,让一个时代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一种是像宋仁宗这样,自己没有多少作为,却讲究自守之道,放手发动别人去作为,结果,皇帝也当得像模像样。仁宗朝,北宋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史家将其称为?仁宗盛治?。
仁宗驾崩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钱哭于大内之前?。消息传到洛阳,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使整个城市?天日无光?。讣告送至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拉着来使的手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说要为宋仁宗设?衣冠冢?,足以说明宋仁宗在当时的威望之高。
宋仁宗的自守,不是无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包拯为何在历史上享有大名?为何被后世演义再三推崇?其根源是因为,包拯在历史上连续扳倒了三位三司使。
且看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包孝肃为中丞,张安道为三司使,孝肃攻罢之。既而召宋子京,孝肃又言其在蜀燕饮过度,改知郑州。已而即除孝肃,遂就命。欧公时为翰林学士,因疏孝肃攻二人以为不可而己取之,不无蹊田夺牛之意,孝肃虽尝引避,而终不辞。元祐间,苏子由为中丞,攻罢许冲元,继即除右丞。御史安鼎亦以为言,二人固非有意者。然欧公之言,亦足以厚士风也。
这则笔记中提到,当时包拯担任的官职为御史中丞。在宋代,御史负责弹劾百官,御史台最高长官便是御史中丞。身为御史中丞的包拯,在宋仁宗年间接连弹劾掉了三位三司使,正因为如此,包拯名震天下,成为百姓心中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楷模。不过,若我们细细考核这段历史,就可以发现,被包拯弹劾的三位三司使,并非是什么贪官污吏,更绝非什么大奸大恶,这三位三司使,都是有才干,有名望,但是在个人品性,即私德上有些瑕疵的宋朝名臣。
第一任三司使上面史料中没有提到,那人叫做张尧佐,乃是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此人在历史上颇为精明强干,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在民间口碑很好。他出任三司使其实是有资格的,但是,包拯提出,张尧佐乃是外戚,祖宗制度外戚不可重用。因此,张尧佐被罢黜。
第二位三司使是张安道,此人乃是宋朝大大的贤臣、名臣。张安道,名方平,字安道,此人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从政之后多有建树,几次出使契丹,在仁宗后期上书革除弊政,深得士大夫敬重。苏轼一生都以张方平为师,更将张方平比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换言之,张方平不但有才,并且是位忧国忧民的好官。那包拯为何要弹劾张方平呢?
原来,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买入了某家一处宅院。包拯以为,张方平是仗势欺人,不配担任执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
包拯用词非常犀利,在弹劾奏章中抨击张方平“无廉耻,不可居大位”。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后,并未得到张方平利用权势欺压百姓的确凿证据。不过,按照宋朝官场惯例,只要是被御史台弹劾,那么,相关官员就会立刻被停职。
另外有笔记记载说,包拯青年时得到宰相吕夷简提拔,深感吕夷简恩德。可是,张方平却与吕夷简不和。或者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拯要扳倒张方平。
张方平就这么不明不白被罢黜了三司使。继任者为宋子京。这宋子京,名宋祁,字子京。这人就更加有名了,他有一句著名的词,广为流传,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因为这首词,宋祁也被后人称之为红杏尚书。
宋祁为何会被罢黜呢。叶梦得记载说是“在蜀燕饮过度”。就是宋祁在四川当官的时候,喝酒开会超过了规制了。叶梦得这话说得含蓄。其实,包拯是弹劾宋祁生活作风腐化,男女关系混乱。
在别家史料记载中提到,宋祁家中已经有十多个小妾,可是,在四川为官时,依然买了许多歌姬舞姬,整个在家中吹拉弹唱。
包拯人为,三司使乃主持一国财政之高官,生活作风必须严谨。宋祁这种人,根本不配做三司使。于是,宋祁也被停职反省。
不过,宋祁在担任三司使的时候,有没有以权谋私,贪污堕落呢?没有。并且,史料中记载,宋祁是先将那些女子买入家中,成为歌姬之后,再那啥。换言之,宋祁没有违法。只是不像包拯那么生活作风端正罢了。
短短时间接连三位三司使都被罢黜。宋仁宗召集宰执大臣,商议人选,一时之间竟然无人肯当那三司使。最终,宋仁宗只好让包拯出任三司使。
言下之意很简单:行,你人为谁都不行,那你来当!
包拯接到诏令之后,闭门不出好几天。对这个任命,他知道必然会引起非议。后来还是皇帝下诏催促,他才不得不前往上任。他担任三司使没多久,宋仁宗也知道包拯尴尬,便提拔包拯担任枢密副使去了。
叶梦得提到欧阳修抨击包拯“蹊田夺牛”,意思是说,欧阳修人为包拯不地道。仅仅因为人家的牛踩了你家的田地,你就把人家的牛都抢走。言下之意,是说几任三司使只是生活作风有点小问题,根本没有严重到罢黜的地步。最后包拯自己当了三司使——从御史中丞到三司使是升官哦,更让欧阳修认为是包拯有意为之。
包拯本意自然不会那么龌龊。在历史上,包拯是一个个人品德非常严谨,一生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之人。他不像后世演义中那样精明,那样能审案,但是做事情循规蹈矩,有板有眼,不徇私情,这一点是世所公认的。
宋仁宗时期,好象没有国公这个封号,国公的封号主要在唐初,李世民封了手下好多位国公,比如洗徐茂功封为英国公,宋朝有什么令公,王,候什么的封号,比如杨家将有老令公,呼家将有忠孝王呼延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关于宋仁宗赵祯,有哪些轶事趣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