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献帝被赶下台后,为何不投奔刘备寻求帮助?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东汉末年的皇帝——汉献帝。大家都了解历史上没有实权的皇帝不算少,汉献帝就是这样一个不走运的皇帝。汉室王朝到他手中的时候已经气息奄奄,势力微弱。可是汉献帝还是有野心想要中兴汉室,便提拔了刘备这个“远房皇叔”,想要依靠家族的力量来对抗三国时期的枭雄们。
他给了刘备权力和地位,可是这个亲戚也不是很靠谱,有自己的私心。九五之尊的位置不止曹操想要,刘备也觊觎已久。许田打围的时候,刘备的兄弟关羽本来想要趁机置于曹操于死地,但是被刘备制止了。一方面曹操集团的势力强大,不是杀死曹操一人能解决的问题,反而会打草惊蛇引开杀身之祸。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得渔翁之利。在衣带诏事件之中,刘备也是有参与的,“玄德亦书“左将军刘备”最后事件败露,刘备却连夜出逃,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件事情之后,汉献帝也开始明白,刘备是靠不住的,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审时度势的小人罢了。
刘备自封为王时,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任命。这件事在当时是属于欺君犯上的,能做出这种事,汉献帝恐怕也是已经明白,刘备已经不甘心做臣子了。有了权力就有了野心,刘备从来都不是治国安邦的忠心辅佐之臣,而是和曹操一样有着狼子野心。当年诸侯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也没有想到称帝称王,提起底还是当然人心不齐,权力有限。英雄人物很多,他也不敢出头,刘备万事俱备就赤裸裸的露出自己想称王的野心。汉献帝被迫退位,禅位于魏文帝曹丕,“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曹丕并没有对他赶尽杀绝,反倒封他为山阳公。
曹丕也对退位后的汉献帝十分客气,曾经说出“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在曹丕手底下,至少还能享受这样的待遇,要是去投奔刘备,恐怕生活的不比在魏国容易,恐怕还会有性命之忧。,更何况刘备的地方他也没有人脉和根基,无法令众人信服。再退一步来说,刘备和刘协归根结底都是汉室子孙,天上也不能有两个太阳,所以他自然留在曹丕身边比较好。
汉献帝被赶下台后,为何不投奔刘备寻求帮助?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其实这只是一个希望称帝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刘备既然是想兴汉室,为何要蜀地称王?其实大家都一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无可奈何刘备的运势也不好,最终也是被给了司马家族!
纵观历史,虽然朝代兴替十分常见,但是亡国之君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能够以退位方式体面结束统治的末代皇帝并不算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东汉末年退位禅让的汉献帝刘协。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豫章太守华歆上表,要求汉献帝刘协退位,这一动作的背后自然有着曹丕的授意。短短几天,联名上书要求其退位的奏折堆满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案牍,刘协自然明白,此时曹丕已经不愿再屈居人下。最终,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只好“顺应民意”,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众望所归”的曹丕。
曹丕也表现出一个胜利者应有的体面与谦和,在三辞三让之后才“勉强”接受皇位,随即封刘协为山阳郡公,并许可其在封地内仍奉汉朝正朔。退位后的十四年间,这位一生饱尝辛酸的末代帝王老老实实地呆在封地里,最终在山阳与世长辞。从一国之君到一介郡公,这种落差不可谓不大,汉献帝心中也不可能没有怨恨。那么自其退位后,刘协为何从没尝试过逃离曹魏,前往曾被其尊称为皇叔的刘备那里以图复起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协其实多半是想过的。在刘协长达五十四年的人生历程里,他周遭的所有事件都是围绕着他汉朝皇帝的身份而展开的。在董卓入京之后,他被拥立为帝,不过无论是董卓还是后来的曹操、袁绍,都只是将他当作一个政治筹码而已,假如自己逃到蜀地,情况就会与先前而有所不同吗?年近不惑的刘协不再是当年的热血天子,他已经足够失望足够理智,不再对此抱有任何信心了。
曾经悲歌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曹丞相为夺取徐州,不惜将整个徐州杀成白地,而敢于剑指董卓直斥其无状的袁绍也曾为争抢自己而兴兵犯边。这些诸侯,也许在年轻的时候曾一腔热血,但到后来他们又与太师董卓有多大分别呢?自诩要匡扶汉室的刘皇叔,在自己退位的消息传到蜀地之后,毫不迟疑地宣布“曹丕弑君”,然后堂而皇之地自立为帝,假如刘协前去投奔,自己又将置于何地呢?
对于刘协来说,如今已经不再是三国初期汉室威望尚存的时候了。当初敢于为大汉复兴而殒身不恤的义士不在少数,而在长达多年的动乱之后,百姓们最期盼的是什么?真的还是某一位扛起大汉旗帜的君主么?人心思定,汉朝享国已久,国祚已然断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逃到了刘备那里,即使对方愿意尊自己为帝,自己又当如何呢?继续发兵,不克复中原决不罢休吗?
其实从这次劝进曹丕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刘协已经失去人心。历史上的华歆,并非是演绎小说中那个善于投机的小人,相反他很公道,对于曾经与他割席断交的管宁,还曾经不计前嫌地予以举荐。这样一位颇有名望的士大夫,在对待刘协的态度上却极为冷淡和刻薄。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士大夫的态度其实就代表着当时天下士族的共同意志。正是在这种种考量之下,已经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的刘协,才会选择在山阳郡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后的十四年。
汉献帝刘协并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一无是处的废物皇帝,相反他还曾心怀抱负、能屈能伸,只不过生不逢时,接手的皇位本就是个摆设,他也就成了人家的提线木偶,有心反贼,可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旧在皇位上坐了30多年,禅位曹丕之后也受到礼遇,直到寿终正寝,乱世之中身处政治漩涡中心,还能保全自己得以善终,可见刘协智商情商双高,所以他不去投奔皇叔刘备一定是理由充分的。
曹操严密高压的监控,决不允许献帝出逃汉献帝刘协九岁被董卓捧上帝位,开始了漫长的傀儡生涯,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查办大臣侯汶借赈灾之机,中饱私囊,救济一方饥民。
可见刘协是个聪慧有决断之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刘协被迫迁都许昌,渐渐长大的刘协更不甘做一辈子傀儡,一直在筹谋如何脱离魔爪。
后来,他暗下衣带诏,命董贵人之父董承诛杀曹操,董承接诏后,秘密联络亲汉人士共商大事,不料事情败露,曹操将涉案人员全部诛杀,连怀有龙嗣的董贵人也被绞杀,只有时为左将军的刘备逃了出去,不知道刘协会不会因此怀疑这位皇叔的忠诚度。
这次事件对刘协的打击很大,身边可用之人几乎全部丧命,伏皇后对曹操的跋扈深恶痛绝,也想帮献帝摆脱困境,便密书父亲伏完,让伏完诛杀曹操,曹操很快便知晓了这件事,带着废后诏书来质问汉献帝,逼她废后,并带走了披头散发躲在墙里的伏皇后,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她与献帝的两个儿子被毒杀,伏氏被灭族。
随后,曹操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此时刘协的后宫基本都姓了曹,他身边再也没有知心人,也没有帮助他对付曹操的人了。
刘协几次密谋除掉曹操的计划都败露,可见曹操对他的监控很严密,他根本没有机会逃出去,而且曹操对付他的手段也很残忍,让汉献帝渐渐失去了逃跑的勇气,他不确定自己还能否承受住反抗的代价!
刘备并非良人若说刘备与刘协初论皇亲时,刘协肯定是对这位汉室宗亲寄予厚望的,痛快的认了皇叔也确实是想借助刘备的力量,光复汉室江山,摆脱傀儡皇帝的身份。可是一路走来,刘协看出了刘备并非是真心匡扶原本的汉室江山,不过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为他自己谋求霸业。
自己在曹魏手上做傀儡,日子固然不好过,曹操当初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诸侯们根本不买汉献帝的面子,也没人听从曹操的号令,还经常结盟抗曹,于曹操而言汉献帝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曹操不舍得放弃他这颗棋子,但是他不听话还会狠狠修理他的,汉献帝在曹魏生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起码性命无虞。
如果他到了刘备的蜀国,情况就不一样了,迫于天下人的舆论,刘备表面上要厚待刘协,那要不要奉刘协为蜀国之君呢?奉吧,刘备这些年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吗,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地盘他舍得拱手让人吗?再说他手下的将士也不能服气啊!不奉吧,就证明自己匡扶汉室的大义只是野心的遮羞布,那他刘备就要在天下人面前光屁股了。
那么刘协真的投靠刘备,刘备会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表明上欢迎他,拥立刘协为帝,暗地里弄死他,对外称暴毙,或者说在曹操那受了太多委屈身体不行了,一路颠簸来到蜀地已是强弩之末,积重难返,不幸去世,刘备上演一出悲情哭主的戏码,再给上个谥号就安排妥当了。
刘协很聪明,怎么会料不到他去往蜀地的境遇,所以他宁可在魏国郁郁终老也不会去蜀地讨人嫌。
汉献帝选择沉湖是新《三国》电视剧中的情节,汉献帝在禅让后,乘船远离故土,随行的是前皇后曹节。刘协事先在船上凿了洞,生无可恋,要自杀。而《三国演义》中汉献帝是被华歆呵斥驱逐,刘协骑马逃奔。
(图片来自网络,《三国》中的刘协)
历史上的记载是他被封到山阳做了山阳公,还算是善终。当时北方尽属曹丕,刘协还能自由行动吗?显然不能。刘协只能听从安排,苟全性命。
仅说《三国》中的情景,刘协小时候被董卓吓唬,长大了被曹操吓唬,最后落了个破灭家亡的下场,也是乱世之中的悲哀。题主问题是基于刘协完全是个自由身份,但是他不是。
刘协还能往哪里逃?曹丕会放任一个还有一点点政治意义(即使不大,但还是有一点点号召力)的刘协去找刘备吗?刘协在魏国土地上自然不能兴风作浪,但是去了以汉室正统为名的刘备那就不太一样了。因此显然不能。
刘协心理也清楚,刘备未必欢迎他,这点眼力见他还是有的,刘备苦于没有机会称帝,正好刘协被废,刘协要是去刘备那,等待他的只有“二次禅让”,自取其辱。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在公元220年之前,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汉献帝刘协则如同傀儡一样。在曹操病逝后,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就这样,东汉正式灭亡,曹操正式建立曹魏。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册封当时已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后,为什么不去投靠刘备,而是选择留在魏国呢?
首先,在不少网友看来,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而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汉献帝在被曹丕篡位后,应该去投靠刘备。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汉献帝刘协却选择一直留在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所在地和刘备的益州相隔太远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选择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山阳公的刘协,则在洛阳东北方向,在今河南省一带。
其次,就刘备来说,在拿下了益州和汉中之地后,则将成都作为自己的都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当时汉献帝刘协和刘备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之间的距离,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刘协想要从洛阳赶到成都,至少需要一两月才能跨越这千里的距离。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路上,汉献帝刘协如何能够逃脱曹丕的监视呢?对于魏文帝曹丕,虽然没有对汉献帝刘协赶尽杀绝,但是,这显然不是刘协去投奔刘备的理由。一旦被曹丕知道的话,刘协很可能有性命之忧。
再者,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去投奔刘备无非是希望恢复汉室,重新当上皇帝。但是,经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汉献帝刘协很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斗志。早在8岁的时候,刘协就被宦官挟持,一年后,刘协被董卓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其傀儡皇帝的开始。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刘协颠沛流离。16岁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不过,曹操也不是一个甘心忠于汉室之人。在和曹操的斗争中,汉献帝刘协的皇后甚至儿子都被杀害了,这让刘协逐渐失去了反抗曹操和曹丕的斗志,从而不愿意去寻找东山再起的途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