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妃子在殉葬之前,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以史为鉴 2023-07-07 03:43:41

古代妃子在殉葬之前,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你真的知道古代妃子殉葬吗?对百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代殉葬的嫔妃有多惨?她们临死之前都遭遇了什么?

殉葬是起源于古代奴隶社会,并在之后千年长期存在的一种残忍制度。从今天考古学家所挖掘的古代陵墓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殉葬的无辜者,这些殉葬者的身份各不相同,有的是战俘,有的是奴隶,甚至还有皇帝的妃子……他们中不少人死状悲凉,尸骨摆着各种奇异的姿势,而其中最让人感到疑惑的,就是那些嫔妃们的尸骨了。

许多嫔妃的尸骨非常奇怪,双腿处于一种掰开的姿势,这究竟为何?

果真如许多人所说,是因为这样能让她们更好地在地下为死去的皇帝生孩子吗?

活人殉葬制度,源自于六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早期,当时的社会刚刚出现阶级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诞生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就在此时诞生。

当权者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的"欲望",将奴隶、战俘当作殉葬品,希望在死后也能延续生前的权利和地位。这一制度在殷商时期达到了顶峰,殷商君王死后会把君王生前所享用的一切物品,都送到坟墓中去,其中就包括奴隶、战俘和妃子。

考古工作者从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一百六十四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十六人殉葬,曾侯乙墓有二十一具殉葬者的尸骸,且其全部为年轻女子。

活人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死后又迎来一次高峰,秦始皇在一统六国后虽然执迷于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但他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墓。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后世估算包括工匠在内的殉葬者有万人之多,达到历史之最。这样"豪华"的殉葬阵容,应该能深得秦始皇的"欢心"吧。

汉高祖刘邦推翻暴秦之后,也改变了令人诟病的活人殉葬制度。但即使到了汉宣帝时期,仍旧有地方王族保留着古老的人殉思想,赵缪王刘元就逼迫其奴婢一十六人为其陪葬,汉宣帝为了防止其他的王爷们效仿,于是剥夺了他的封地。其次,当时的少数民族有些还保有这种习俗,南越王的墓中就出现了十几人的殉葬者。除此之外汉朝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活人殉葬现象了。

从汉朝到宋代的一千多年间,虽然官方禁止活人殉葬,但却未能完全杜绝,民间偶有这种现象的发生。直到元代建立,殉葬制度在蒙古统治者的推动下再度兴起,而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元代对殉葬的态度。恢复之前一直被废除的活人殉葬制度,他的次子朱樉因病而亡后,他就让朱樉两个妃子为其殉葬,这两个妃子还不是普通人家,一个是河南王的妹妹,一个是宁和王的女儿。

在朱元璋死后,更是有多达四十位妃子为其殉葬。此后的各位明代皇帝,包括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景泰帝朱祁钰和各位王爷们都纷纷沿用此制度,活人殉葬在明代成为了皇族的一种风潮。最后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前,才因为不忍而将此制度废除。

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殉葬制度基本上都是和妃子生命绑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妃子们无论有多么光鲜亮丽,也无论受到多少的宠爱,一旦皇帝驾崩,等待她们就是恐怖的殉葬。

那么被选择殉葬的妃子们有机会逃脱这一命运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皇帝生前挑选的,那么就相当于是列入了圣旨,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命令,不会给你任何的申诉的机会和反抗的借口。

有的记载里甚至还会宣扬为先帝殉葬是一种荣耀这种说法,可见在古代,妇女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权的。而且被皇帝挑选殉葬的妃子有可能是皇帝生前最喜欢最宠幸的,死后都想要她们继续陪伴,可见在古代被宠幸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活人殉葬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要送去陪葬的人杀死。就像电视剧中一样,赐一杯毒酒或是一尺白绫。对象大多是年轻的女孩子,不管她们如何反抗,奉命而来的人都会想办法逼迫她们了断自己。古籍曾记载道:"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这些人在下葬之后,会被摆放整齐,双腿并不张开,也不会有什么怪异的姿势。

而另一种方式则更加残忍,那些未曾生育的嫔妃们,会在送葬时被赶入皇陵,然后关闭陵寝大门,不管她们在里面是求救还是哭泣,没有人会理睬她们,直到地宫里的氧气慢慢被耗尽,她们就会痛苦得紧紧地掐住自己的脖子卖力挣扎。死亡在等待着她们,无论她们如何挣扎,既定的命运已经无法逃脱了。在这些女孩子最好的年纪里,她们就被强制结束了这一生,在永无天日的黑暗中和泥土中继续服侍她们的主人。

待千百年后,她们主人的陵墓被发现,她们也得以重见天日。

但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就是许多殉葬的妃子都保持着一个奇怪的姿势——双腿呈一种掰开的状态。原来这些人就是直接被赶入皇陵的妃子,她们在濒死前,身体由于极度恐惧和缺氧,会做出很多无意识的动作,死亡的过程越痛苦,挣扎的越发激烈,终身体呈现出怪异的姿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殉葬的宫女在自己生命的尽头经历了什么?

古代都是有殉葬制度的,特别是女性陪葬的人很多,所以君王去世的时候都是会挑一些妙龄少女陪葬,因为古代人是觉得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了,那么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还可以享受人间的所有,所以这也是墓葬制度的由来,所以这些殉葬的人要么就是被活埋的要么就是被斩杀之后再陪葬。

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凶残的一个制度了,但是古代对于这种东西都是很迷信的,所以这样的一个殉葬制度也是一直延传下来的。像这样的殉葬制度在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因为商朝的人普遍都是很迷信的,所以对于轮回转世的现象更是非常的相信,所以在死之后,家人都是要把他生前喜欢的东西全部都一起埋葬进去,包括人也是。

所以古代殉葬的人都不是自愿的,包括宫女,很多人都是被迫要求殉葬,所以就算是心里有十万个不愿意,那么还是得服从。特别是考古专家发现很多的女性尸骨都是有两腿张开的一个现象,其实这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宫女是不愿意陪葬的,所以被活活的勒死,这样她们的两腿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样子。

这样的一个殉葬制度其实就是因为很多的君王不想要在自己死后,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所以才会采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统治,但是这样受伤害的就是宫女或者是百姓,还有很多花一样的美少女也是如此,所以这样的一个制度也是很让人义愤填膺的,但是在古代这种事情是避免不了的。

清朝妃子殉葬前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清朝妃子殉葬前都需要做很多准备,比如说最基本的沐浴更衣,交代后事,如果有后代亲人的,那是一定想办法为自己争取活命的机会,即便是没有这好机会,那也要上下打点一下,留点钱财以便活着的亲人不被苦难折磨。还要在皇帝灵堂前哭的撕心裂肺,为皇帝守灵,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以后打算。

据说古代的妃子陪葬又叫殉葬,为了给皇帝作伴,便被选中送入墓中,但是不会和皇上合葬,仅仅只是埋在一个墓里而已。其实这算是一个很残酷的制度,但是那个时代皇帝大于一切,生的时候要后宫佳丽三千,死了也一样需要。

被选中的妃子们,在守灵期间就开始谋划自己的生活,能花钱买下自己的命最好不过,没有,则准备沐浴更衣,带着自己喜欢的特别的东西,跟随皇帝一同进入墓穴,被活活闷死在里面。

当然也有其他的殉葬准备,在偏房准备好的白绫毒酒,要么喝下毒酒,要么用白绫上吊,不过难免会回想一下曾经的自己和他人,也算是活着的时候一个回忆吧!

有历史学者说,清朝是一直沿用前朝的活人殉葬制度,在太祖努尔哈赤之后,有皇后和其他两位妃子陪葬,她们和皇帝的灵柩一起出殡,场面甚是壮观。到了康熙王朝,也准备有三十多人殉葬。

这些殉葬之人一般都是跑不掉的,公布名字之后便准备好和皇上一同入葬,仅仅有几天的时间去准备而已。

古代陪葬的妃嫔,双腿为何处于“掰开”姿势?她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墨子·节葬下》中记载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

君王死后,找活人殉葬,多则几百,少则数十;将军和大夫死后殉葬,多则几十,少则几个。还有车马、歌伎、舞女等一应俱全。

殉葬制度自商朝起,至清朝康熙年间废除,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殉葬者通常为皇帝后宫的妃子或宫女。

皇帝选择让人来陪葬,是因为古代封建思想认为:在人故去之后,他们会去往另一个世界,所以他们会让一些妻妾或者奴仆陪着他们一起过去,好继续伺候他们。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种制度非常的残酷,陪葬者也并非本人意愿,她们只是封建王朝统治下微不足道的牺牲品而已。殉葬人的死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活埋,另一种是在埋葬当天被杀或自杀后陪葬。

在中国历史的上,女性的历史地位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男性可以通过科举、经商、参军等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只能通过进入皇宫,在一番明争暗斗之中成为皇帝的女人,才能够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正是所谓“十月冰霜满京国,宫人争唱后庭花。”

身为皇帝后宫的女人自然是风光无限的,但风光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大多数女人在后宫中可谓是如履薄冰。有的因为宫斗而终其一生;有的因为触动龙颜而一落千丈;有的因为耐不住深宫冷院而变得发狂;好不容易都熬过了所有,最终躲不过殉葬。后宫的女人不可谓不凄惨。

殉葬制度在历朝历代都有史料可循,尤其兴盛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元璋下葬时,为防盗墓,还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13个城门同时出棺。

这一奇景后被百姓编入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13个城门抬棺材。”

那么多的棺材,只有一个棺材装的是朱元璋,其他的棺材里都是空的吗?

答案并不是空的,在朱元璋下葬当天,陪葬的妃子多达46人,宫女15人。13个城门的棺材里面有一个装的是朱元璋,其余全部装的是为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和宫女。

在近几年的考古研究发现,在不少的帝王墓葬中都发现了陪葬者,并且陪葬者在墓中的姿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先秦帝王的陵墓中,有些陪葬者的尸骨两腿骨分开的!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首先,陪葬制度的存在,是皇帝们想在死后还享受人间的尊贵地位,以及不同于他人的待遇。因此,他们才制定这种陪葬制度,让他身边的人陪他一同前往死后的世界,而最先被皇帝所选中陪葬的人则是他身边的嫔妃。

有些被选中的嫔妃因为年纪较大,离正常死亡的时间并不远,因此这些妃子们大多都是在下葬之前,先被处死,再进行陪葬。所以她们在陪葬的时候就已经是死亡的状态,她们尸体的摆放也是被人给调整过的。这也就导致在一些陪葬墓当中,我们看到有一些的妃子的体态是非常的端正,没有丝毫动乱的情况。

除去这些年老的妃子,剩下年轻的妃子们的下葬方式,可谓是极其残忍,她们主要有两种陪葬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往这些年轻妃子们的身体当中注入水银。皇帝会先派人将妃子们弄晕,随后再将水银注入她们的身体,目的是让她们的容颜维持在年轻的状态。

这种方式也是属于在下葬之前就已经死亡了,只不过皇帝为了她们永葆青春施加以水银的手段,所以她们的体态也都是十分端正的,双腿也并不会分开。

而第二种方式则是活葬,这种方式最为残忍。陪葬这种制度自然不可能得到妃子们的认可,于是有一些妃子们不甘心自己落得这么一个下场,会极力反抗这种制度,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妃子们会被打晕后放入墓中。

这种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活葬,她们被关进墓之前是处于昏厥的状态,而在被关入墓当中之后,她们又会醒来。在发现自己身处的环境之后,就会因为恐惧而奋力的反抗,想要逃出墓穴当中,当然她们的最后结局只能是窒息而死。而这些在生前经过极力反抗的妃子们,她们死后的双腿最后会呈现分开的状态。

因此,这些在墓穴当中双腿呈现分开的尸体,基本上都是被活葬的妃子们。虽然这种陪葬的方式在康熙年间被完全废止了,但是它所使用的时间却是非常长久的,历史上因为这种方式死亡的妃子数不胜数。

由此我们可以见得,在古代女子们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本来就是处于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有着各大阶级的之分,阶级之间又很难的跨越,更不要说生活在这种社会下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总之,无论是死后入葬还是活着埋葬,殉葬者都只是一种牺牲品,被肆意剥夺生存权利。所以殉葬是古代社会的糟粕,被废除乃明智之举。

古代美女妃嫔殉葬:朱元璋46名妃嫔被迫殉葬事件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

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根据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一文统计,已发掘的商代墓中,共殉近四千余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良臣之子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列,秦国百姓为之哀恸,作《黄鸟》之诗。

至战国末年,由于铁器工具的发现,农耕技术的改进,生产力逐渐发展,于是作为劳动者的“人”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同时由于人本思想萌芽,人殉逐渐受到非议,开始多以陶俑、木俑来代替。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止人殉。但这一禁令即使其子孙也没有遵守,秦始皇死后,“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西汉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废除。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国的处罚。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跟随太宗多年的两个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尔和契何力铭感于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请殉葬,被刚继位的高宗皇帝李治所禁止。

但在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人殉这一丑陋现象却一直没有禁绝。唐武宗病危,他平日宠信的王才人对武宗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自经于幄下。《宋史》中也看出宋代亦有妃嫔殉葬之事。宋高宗宠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驾崩后,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让她们自便,实际就是胁迫她们自杀,殉高宗之葬。从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亦可看到元代的人殉现象。书中说:“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历代人殉之不绝。1971年在洛阳东关发掘到东汉晚期的墓葬,内殉有10人,男女各5。近年来凤翔县境内抢救出土一座唐代古墓,其中亦有两具殉人朽骨。

汉代以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殉现象虽不乏记载,但终究属于零星发生,那种制度性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杀殉毕竟已不复见。但人殉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在时隔千年之后,在明代却又死灰复燃。

明朝残酷人殉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为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所效仿,重新成为一种制度,制造了大量人间悲剧。

仁宗朱高炽献陵有5名妃嫔陪葬。据《明宣宗实录》,计有:贵妃郭氏,谥恭肃;淑妃王氏,谥贞惠;丽妃王氏,谥惠安;顺妃谭氏,谥恭僖;充妃黄氏,谥恭靖。其中贵妃郭氏身份特殊,在所见明代皇帝殉葬宫人中未见地位如此之高者。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说明郭贵妃是自愿殉葬,但也不能排除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仁宗在位仅一年,临死前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就是这样,却还殉葬了5名妃嫔。

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则有10名妃嫔殉葬。《明史?后妃传》载:“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盖宣宗殉葬宫妃也。”这十名妃嫔比起许多同样殉葬却连姓氏都没留下来的那些妃嫔,多少也算是幸运了。

殉葬的妃嫔、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然后再装敛入棺从葬。殉死时,其状甚惨,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宫女们被吊死之前,嗣皇帝朱高炽还假惺惺地接见她们,以示褒扬。《李朝世宗实录》中还特别记载了有个朝鲜选献的韩氏宫人,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十年后金黑等朝鲜婢女回到朝鲜,朝鲜史官记下她们的亲眼所见,即是《实录》中的这段记载。

殉葬的妃嫔,往往都是宫廷中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名叫郭爱的宫人,进宫不到一月,连宣宗的面都没见过,就被迫作了殉葬人。《明史?后妃传》中载:“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才华横溢的郭爱临死前给世人留下了一首楚辞,字字血泪,嗟叹命运的捉弄,更声讨了吃人的人殉制度,揭下了封建帝王伪善的面具。

当时人殉不仅出现在皇帝的葬礼中,诸王的葬礼中人殉也屡见不鲜,在正史的记载中就可窥一斑。《明史?诸王传》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愍王朱薨,“王妃殉”。

永乐十二年郢靖王栋薨,“王妃郭氏,……遂自经”。

宣德元年(1426年),唐靖王朱琼烃薨,“妃高氏未册,自经以殉,诏封靖王妃”。

宣德五年(1430年),蜀靖王朱友薨,“妃李、侍姬黄皆自经以殉”。

正统三年(1438年),卫恭王朱瞻埏薨,“妃杨氏殉,赐谥贞烈”。

正统四年(1439年),越靖王朱瞻墉薨,“妃吴氏殉,谥贞惠”。

正统四年(1439年),周宪王朱有薨。因朱有生前曾上奏折表示“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故明英宗下旨命“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谁料圣旨未到,“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诏谥妃贞烈,六夫人贞顺”。

另外,考古发掘也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2006年年初,湖北钟祥郢靖王墓考古发掘队在清理该墓东、西两耳室过程中,发现了6个腐朽的棺材,证明除了王妃,当时还有六名女子为郢靖王殉葬。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正史中记载下来的应该只是少数,大概只涉及王妃及部分有名分的女子,而没有记载的却是大多数,当时诸王葬礼都应有许多女子殉葬,而这些女子却根本连被记载下来的资格都没有,成为无名冤魂在地下陪伴着帝王。我们从上面明英宗“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的圣旨中也可以看出,诸王死后,随伺的女子本当都该殉死的,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了。关于这一点,正史中还有一条佐证: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废景泰帝为王,不久景泰帝暴亡。据《明史纪事本末》载:“王薨,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殉葬。”景泰帝以王礼入葬,嫔妃都被英宗逼死殉葬,《明史》说“景帝以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可见诸王死后人殉几乎已成定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