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邦小人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刘邦一直被后人称为小人?看看他是如何对待嫂子的?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时至今日,距离汉朝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的时间,不可否认的是,汉朝的建立,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这无疑是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最为主要的是,汉武帝时期,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
这一点无疑让儒家成为了历史主流,时至今日,人们对儒家学说仍然是学习的。现如今的语文课本上,也会存在孔子的论语,不可否认的是,儒家学说影响意义深远。话说回来,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经过了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之所以能够胜出,原因有很多。这与刘邦会笼络人才肯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刘邦欣赏了韩信,才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楚汉之争能够胜出,与韩信肯定是有很大关系的,假如没有韩信,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就不一定是什么样了。
可问题是,韩信作为刘邦的功臣,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卸磨杀驴”。此时的刘邦授意了吕后和萧何害死韩信,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韩信死得实在是窝囊。当时的萧何让韩信走入了吕后设计的陷阱中,之后的韩信结局可想而知。
现如今看来,没有刘邦的授意,吕后和萧何纵使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动韩信。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时至今日,人们对刘邦的印象肯定是不好的,大部分人认为刘邦是小人。这一点从楚汉之争就可以看出,其次从刘邦对待扫走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刘邦没有起义之前,就是一个地痞流氓,是个无赖,市井气息十分浓重。最初的时候,刘邦还没有起家,这时候的刘邦经常到嫂子家蹭吃蹭喝。
后来的刘邦成为了亭长,由于讲义气和出手大方,经常带着朋友去吃饭,这时候刘邦的薪水根本不足以支撑刘邦的挥霍。于是刘邦就经常带自己的朋友去嫂子家蹭吃蹭喝,一时间嫂子都忍了下来。久而久之,刘邦的嫂子开始不耐烦了。
当刘邦带着一群朋友来蹭吃蹭喝的时候,嫂子会不耐烦地用锅铲敲了敲锅底,示意没有东西吃。当时的刘邦感觉颜面扫地,毕竟是当着刘邦很多朋友的情况下,于是刘邦下决心再也不去嫂子家吃饭了。这件事也不能够完全怪刘邦的嫂子。
刘邦的大哥去世的早,嫂子自己含辛茹苦的拉扯儿子,也就是说,孤儿寡母已经十分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竟然还要去蹭吃蹭喝,这无疑是让嫂子雪上加霜。刘邦没有体恤嫂子的处境,反而是带着很多朋友蹭吃蹭喝,这就是不妥的了。
反观刘邦嫂子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当着刘邦朋友的面,给刘邦难堪,就算是个十分大度的人也会很生气。不可否认的是,刘邦在当时的做法确实是不太对。其后刘邦总是蹭吃蹭喝的,也不对。不过在西汉建立后,刘邦身为皇帝,确实是不应该计较这些。
之所以说刘邦是小人,这体现在了西汉建立后。按理说,身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刘邦,不应该计较之前的矛盾,毕竟身为皇帝,还斤斤计较的话,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西汉建立后,开始论功行赏,此后西汉的功臣全部被封赏,单单刘邦的侄子是个例外。
刘邦将自己亲朋好友封官的封官,封爵的封爵,就是不给大嫂家的侄子刘信任何好处。就连刘邦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此时刘邦的父亲责怪刘邦不讲情义,连自己死去的哥哥都不封赏,这怎么能行呢?刘邦最后没有办法,不情愿的封了侄子刘信为“羹颉候”。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的老对手项羽相比,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早年间是泗水亭长,在很多关于刘邦这个人物的历史讲解中,通常认为他这个亭长是花钱买来的。
也正是由于他的出身原因,让他在有些时候太过于不拘小节,这种不拘小节让很对人觉得他不够尊重别人,甚至认为他傲慢看不起人。比如有一次他在召见郦食其的时候,摆出来的样子便让人很难接受。
当时刘邦坐在床上,将两只腿伸出,让两名身边的侍女给他洗脚。这样的态度让郦食其非常不满,他当时就问刘邦:“您是想帮助秦国平叛掉各路诸侯呢,还是想成为各路诸侯的领袖,率领他们一起灭掉秦国?”
以刘邦的志向,当然是要成为诸侯的领袖,灭掉大秦,君临天下。于是郦食其接着又说:“如果您真的是想要率领诸侯,召集义兵来推翻大秦的统治,那么就不应该用这样的姿态来接见长者。”刘邦听后觉得郦食其说的非常有道理,便马上整理好自己的衣装,恭恭敬敬地向郦食其道歉,并虚心的向郦食其求教,而郦食其看到了刘邦的态度之后,也非常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谋略。
其实刘邦不仅是在洗脚的时候接见过郦食其,他还在洗脚的时候接见过英布,也许当时刘邦并没有多想,不过被接见的人很可能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对自己很不尊重。
刘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生性多疑,这一点也被后人所诟病,在讨伐楚国的战争中,他不放心后方的萧何,总是询问手下人萧何怎么样;在得到了天下之后,他对于自己手下的三名大将韩信、英布和彭越都开始打压。
所以综上所说,刘邦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有些傲慢又有些多疑。
各朝御用文人在写本朝开国皇帝的历史时,通常总是一脸的崇敬和赞美。
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算无遗策,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勇气、决心和才能。所以,他才能开创一个伟大的帝国。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还有一颗伟大而仁爱的心,有一种拯救万民于水火的信念,所以天下百姓都愿意支持他。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且高瞻远瞩。所以众多优秀的人才纷纷聚集在他身边,供他驱使。面对前朝的残暴统治,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早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推翻前朝的残暴统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苍生。结果呢?在他的努力下,万恶的旧社会被推翻了,而天下百姓终于得到了新生。当然了,他一生中也犯过若干错误,但那都是他一时疏忽,被小人和奸臣所误。他一生中也有若干失败,但那都是他的属下没能真正理会他的精神,没能真正落实他的精神。
但翻开《史记》,司马迁对于刘邦的记载似乎有些?非主流?。
《史记》中的刘邦?好酒及色?,固多大言,少成事?,类似的话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夸奖刘邦。而在《史记》中,萧何与曹参等人之所以愿意臣服刘邦,竟然是因为胆小怕事,所以怂恿刘邦出头。换而言之,当时的刘邦并没有什么值得他们信服的地方。他们只是把刘邦当做愣头青来看待,尽管刘邦早已过了愣头青的年龄。
《史记》中的刘邦在逃命时,竟然为了让马车可以跑得更快些,就一心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扔下车。如果不是夏侯婴阻拦,他的亲生儿女,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史记》中刘邦的头号敌人项羽,怎么看都比刘邦更像英雄人物,以至后世读者总会不由自主地佩服项羽及轻视刘邦。人们常常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他太心慈手软了。以至于大家都认为: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最后的胜利者就一定是项羽。
我们必须得知道,《史记》绝不是西汉帝国的禁书,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还是西汉帝国的御用文人。我所说的御用文人,并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司马迁是西汉帝国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编写史书。
因为《史记》并不一味地赞美刘邦,所以我们总认为《史记》对于刘邦的记载非常客观。西汉帝国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种种大不敬的内容加在刘邦头上;西汉帝国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所以我们总觉得,西汉帝国的言论肯定非常自由。
这就叫睁眼说瞎话,西汉帝国怎么会有言论自由呢?说说司马迁亲身经历的事吧,他受过?宫刑?(就是被阉割)。司马迁犯了什么罪?就是因为他说话嘴上没有把门的。皇帝认为这是黑的,他非要说这个东西并不黑。于是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司马迁当场就被阉割了!
因为说错了话,就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说这种时代有言论自由,还不如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言论自由的历史。
西汉帝国还有一位高级官员叫颜异,他被汉武帝斩首,罪名是?腹诽?。?腹诽?的意思就是说:皇帝认为这东西是黑的,你口头上不置可否,但你在内心里认为这东西不黑。于是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颜异当场就被斩首了!
因为在心里认为这东西不是黑的(未经证实),就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说这种时代有言论自由,还不如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言论自由的历史。
司马迁在写历史时,头上一直高悬着一柄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他怎么可能客观地记录汉朝开国历史呢?虽然作为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会尽力把当时的历史真相还原给读者。但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司马迁当时的处境,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史记》中的内容。
在那种说错一句话就会招来灭顶之灾的社会中,司马迁在写本朝历史时,自然会十分地小心谨慎。只是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如果敢在史书上胡说八道,那必然是全家被杀、全族被灭的下场。
如果按照正常的套路,司马迁在写刘邦时,应该把刘邦写得英明神武、算无遗策、仁慈爱民。因为刘邦是汉武帝的祖爷爷,而且是西汉帝国的?国父?。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番,就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如果司马迁敢这样写刘邦,那必然是全家被杀、全族被灭的下场。
刘邦的故事是一个励志的神话,但如果真要用写实的方法记录这个神话,那可就坏事了。
秦始皇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呢?秦二世就被赵高杀了,子婴成为秦三世。子婴控制的地区就剩下关中地区,哪有资格当皇帝呢?于是子婴退位当了秦王。但子婴这个秦王也当多久,就被项羽杀了。
秦之失鹿,群雄争相逐之。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剻通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些话随便一推论,就会引申出民权的思想。什么终身制有理,什么世袭制有理,全是胡扯。因为历史早已证明,谁能当皇帝,那就是看谁的势力强,谁会玩权术,谁能顺应时代潮流。
可在皇权时代,如果史官敢这样写历史,那必然是全家被杀、全族被灭的下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一个励志神话,问题就太大了: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只要肯努力就有机会成为皇帝;一个人只要聪明勇敢,能够代表百姓利益,就有机会成为皇帝。如果史官敢在史书中表达这种观点,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这岂不是就在说,只要时机恰当,人人都有帝王相?这岂不是就在说,只要谋划得当,人人都有帝王相?你看人家刘邦,一个农民的儿子,啥背景都没有,最后还不是修成正果了?
真要把史书写成这个样子,你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你全家和全族有多少颗脑袋要被砍?
现代社会的统治者通常都喜欢恬着脸说:我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与我投胎好坏无关,完全是靠我的努力。说得更好听一点,我能高高在上,完全是因为人民拥护我。说得再好听一点,如果人民对我不满意,随时都可以让我下来的。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傻子都知道。
如果现代的御用文人在为权力者做传记时,说这位权力者之所以能够掌权,是因为人家血统高贵。爷爷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父亲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所以他也能大权独揽。即使这是事实,这位御用文人肯定也会吃不了兜着走。这位权力者看到御用文人这样胡说八道,肯定会气得想杀人。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现代需要励志神话,皇权时代则不需要。
司马迁在写到刘邦的传记时,肯定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上述原因,司马迁不敢把刘邦写得太伟大;可问题在于,如果司马迁把刘邦写得太渺小,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司马迁在写刘邦时,肯定详细翻阅了汉武帝关于刘邦的所有评论和指示。因为司马迁知道,如果不能仔细体会汉武帝的意思,在写刘邦的时候随口乱说,一定会死得很惨。从这个角度来说,《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基本论调都是汉武帝定下来的。而且这种论调,在当时也一定是非常流行的观点。否则,借司马迁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
先看一个事实:司马迁曾为李陵辩护,说李陵是一个大英雄,可汉武帝好像不这么认为。而且汉武帝觉得:你司马迁这样夸李陵,好像是在贬低我小舅子(李广利)啊!于是,司马迁马上就遭受了宫刑之苦。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司马迁为项羽作传记,说项羽是一个大英雄,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你说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汉武帝觉得:你司马迁这样夸项羽,好像是在贬低我曾祖(刘邦)啊!届时,司马迁全家还能留下活口吗?
我经常听到类似的言论:总而言之,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官,因为他能够秉笔直书。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连史官的主要职责都没弄明白。
史官的主要职责就是尽力保存和还原历史的真相,而秉笔直书绝不是史官的主要职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汉武帝明确表示:汉高祖刘邦是拯救时代的大英雄,项羽是一个邪恶残暴的反动派。而司马迁非要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这样的司马迁算是一个合格的史官吗?肯定不是!因为,司马迁胆敢无视汉武帝的最高指示,结果必然是他永远丧失编写历史的机会。他的人头会落地,他写的书会被焚毁。如果司马迁这样死了,岂非死得比鸿毛还轻?
许多人一说到伟大的史官,就会说到什么秉笔直书,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伟大的史官之所以能够伟大,并不是他有秉笔直书的态度。而是他能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存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只要理解了司马迁的境遇,以及西汉帝国当时的言论环境。自然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刘邦在史书中的形象,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因为刘邦的出身太差,所以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西汉帝国在宣传刘邦时,故意模糊了刘邦的道德和才能。西汉帝国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想传达给大众一个意思:谁能当皇帝,与道德和才能无关,一切都是天意!
在当时,比刘邦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多得是,但最后成功的人却是刘邦。为什么呢?就是这是天意!《汉高祖本纪》开篇就说了,有一条龙趴在了刘邦母亲的身上,于是刘邦出生了。而且紧接着,各种关于刘邦的神话故事和神奇传说,那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但陈胜没有天意,终归只是徒劳;项羽英雄无敌,但项羽没有天意,最终只有失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遇到刘邦却是处处受制;张良决胜千里,却是只能给刘邦打工;萧何最初的地位高于刘邦,道德和才能也高于刘邦,但只能给刘邦当下属。
刘邦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最终得天下的人却是他,就是因为他有天意!刘邦是龙子,普通人能比吗?刘邦头上有五彩祥云,普通人能比吗?善于相面的人一看到刘邦,立刻哭着喊着要把女儿嫁给他,普通人能比吗?
刘邦的经历并不会成为励志神话。因为西汉帝国就是要告诉大家:刘邦的成功是天意!这招很厉害,如果大家相信了天意,谁还会励志呢?除非你能努力投个龙胎,否则再努力也没用。
《史记》中关于刘邦48岁前的历史记载实在乏味。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历史记载,而是一系列荒诞不经、粗俗无聊的民间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的南北榜案最后什么结果
下一篇: 齐国一直没有吞并鲁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