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曾国藩为什么会对怎么处置陈国瑞左右为难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3 07:58:27

曾国藩为什么会对怎么处置陈国瑞左右为难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曾国藩为什么会对怎么处置陈国瑞左右为难,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征战多年的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捻军,反清起义军)时,清廷便给曾国藩下过几次谕旨,命令他协助僧格林沁。曾国藩深知官场之事,那僧格林沁从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剿捻数载,今若贸然剿捻一定会背上抢攻的恶名。当初曾国荃听说李鸿章要来南京支援,气得吐了血,曾国藩如此老辣,岂能不知其中奥妙,因此一直拖延没有行动。朝廷虽然知道曾国藩是故意为之,但拿他也没什么办法。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中捻军埋伏,全军覆灭,至此清廷无清军清将可用(僧格林沁也不是满将,内蒙古人),只好再次颁发谕旨,命曾国藩督剿,并授权曾国藩调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 僧格林沁一死,曾国藩顾虑全无,但接下来有个棘手的问题,便是人事问题。大家都知道湘军的私人性(士兵只听一人号令,换领导就不干了)极浓,而这僧格林沁的军队也受到这些年湘军的影响,换了领导后很不听话,尤其是僧格林沁手下大将陈国瑞(原谅小编将他称之为裨将,小编实在对其非常厌恶,故此用裨将贬之 )。曾国藩要与捻军作战,而陈国瑞不能谨遵命令,导致在更换领导后第一仗就损失一个营的兵力。曾国藩曾想将陈国瑞弃之不用,但陈国瑞能战的名声早已远扬,这时搁置不用,必将引来湘淮两私人武装有害于国的传言,因此如何处理陈国瑞让曾国藩十分头疼。

思前想后,还是做做思想工作吧。他针对陈国瑞进行民意调查,发现十有八九的人民群众认为此人为一禽兽。所指其恶劣之处总结起来有五大点。一是忘恩负义,二是性好私斗,三是扰民虐官,四是吸毒好恶,五是蔑视将帅。总结几点后,曾国藩又总结其优点。一是骁勇绝伦,二是至性过人,三是不好色不贪财。最后,总结起来便是陈国瑞本质不坏,尚可救药。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接下来就是对陈国瑞的忠告(警告)。第一,你不能扰民,第二,你不准私斗,第三,你不能梗令。这几个要求陈国瑞必须应允,如果就范,第一,将八千人裁撤为三千人。第二,一年之内不许与淮军同扎一处。第三,去掉官衔中“钦差”字样,不许自河南粮台以外领取军饷。

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战天京》作者谭伯牛谭老师这样点评:“曾国藩裁军,是削弱其力量;不许与淮军靠近,是限制其活动范围;明确规定饷源,则是从经济上加以制约。以上三条若陈国瑞“梗令”的话,则是对抗统帅,必将招致严厉处罚(调任甚至降级);若遵令的话,则实力减弱,掣肘更多,再想嚣张也没了资本。”

陈国瑞当然不服,于是禀复各款,但他的文本结构怎么能斗得过大师级别的曾国藩,这一回禀可好,曾国藩就拿着这个证据密奏了朝廷,参劾陈国瑞。一周内就奉到谕旨:“陈国瑞着撤去帮办军务,褫去黄马褂。” 曾国藩不但带兵打仗威震四方,在用人处事上也是想的周到,一个小小的陈国瑞,他本可以先斩后奏,然后再议,当时形式,清廷已无可用人才,曾国藩坐拥三十万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可以调遣,这两支部队都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就算反了清廷又能怎样,可他毕竟是曾国藩,他对大清忠心耿耿,不管对方官位是小是大,他都利用他的智慧将事情操办的游刃有余,拿笔当刀,用笔杀人于无形,从文到武,曾国藩都堪称大师!

曾国藩文选的学术及成就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用人识人之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曾国藩文集  作者:朱东安 选注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ISBN:7530645366
字数:261000
内容提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保住了大清王朝;他创立的军制,又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覆亡。誉之者称颂其“ 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中兴第一名臣、一代名将名相”;毁之者则指斥其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厘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残杀同胞,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遗臭万年的“卖国贼”、残忍嗜杀的“ 曾剃头”、“曾屠户”。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评价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功耶?罪耶?是耶?非耶?任人评说……
本书选编了曾国藩不同时期不同文体共93篇文章,基本囊括其全部重要著作。每篇文章后均有题解和注释。并对曾国藩一生所作所为、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他的用人方略、历史作用和历史功过给予深刻透辟的分析和准确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
目录
前言
禀祖父母
复贺长龄
致刘蓉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答刘蓉
原才
致澄弟沅弟季弟
应诏陈言疏
复胡大任
议汰兵疏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备陈民间疾苦疏
平银价疏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
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拿匪正法并现在帮办防堵折
与骆秉章书
与张亮基
复龙启瑞
沥陈现办情形折
讨粤匪檄
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附遗折遗片)
水师搜剿襄河续获大胜折
谢宽免处分恩折
统筹全局折
谕纪泽
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
李续宾死事甚烈功绩最多折
遵旨会商大略折
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
圣哲画像记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日记(咸丰九年十一月四日)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致澄弟
苏常无锡失陷遵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
请起用沈葆桢折
请留左宗棠襄办江皖军务折
遵旨兴办淮扬水师拟派李鸿章先往筹办并请简授实缺折
致沅弟
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
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
湖南设立东征局请颁发部照折
谕纪泽纪鸿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六日)
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劝诫浅语十六条
复彭丽生
参翁同书片
金陵未克以前请不再加恩于臣家片
议复借洋兵剿贼片
参李元度片
遵旨议复请派员督办广东厘金折
日记(同治元年五月七日)
复劳崇光
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
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
江西厘金整顿情形片
附陈近日军情仍请简派大臣会办诸务片
湖南东征局筹饷官绅请予奖叙折
上恭亲王
淮南盐运畅通力筹整顿折
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
沥陈饷绌情形片
陈明请停湖南东征局片
遵旨赴山东剿贼并陈万难迅速缘由折
裁撤湖南东征局片
陈国瑞禀批语
补参陈国瑞折
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
查办徽休闹饷勇丁并将获咎营官定拟折
刘铭传禀批语
致澄弟
复郭嵩焘
复郭昆焘
新造轮船及上海机器局筹办情形折
湘军第五案报销折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筹议直隶练军事宜折
再议直隶练军事宜折
湘乡昭忠祠记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
密陈教民迷拐等不法情事请由中国官员管理教堂片
复陈查询各事折
密陈津案委曲求全大概情形片
复宝鋆
调吴大廷操练轮船片
拟选聪颖子弟出洋学艺折
大界墓表
台洲墓表

英雄侠女们~跪求~天津市望海楼教堂对于中国近代史有啥影响及历史意义??

  1.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天津市现在有许多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楼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该教堂是1869年6月法国天主教徒在租界外三岔口处修建的,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也叫天主教大会堂或圣母得胜堂,教堂具有哥特风格。
  望海楼教堂几乎成为天津近代史的标志性建筑,1870年,它首次被烧毁,民间称之为“火烧望海楼”,史称“天津教案”。
  1870年,天主教会所办仁慈堂育婴院中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有大批儿童夭亡,仁慈堂将其草率掩埋,许多尸体为野狗刨开争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极大义愤。此时在天津地区又接连发生好几起拐骗儿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动和社会的不安。人们传说这一切都和教堂有关,但始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由于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给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阴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婴儿是谢福音从山东农村接运而来收堂抚养,在天津他只能鼓动修女们购买婴儿收养,并给购买成功者以“奖金”,这就为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犯奸作科提供了机会。
  武兰珍,火烧望海楼事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拐骗儿童而被当年的天津府衙门人赃俱获,其供出由法国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楼教堂神父谢福音矢口否认,天津知县刘杰将武兰珍押往教堂对质,在场群众过万人,与堂内教民发生冲突,闻讯而至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中其随从高升。周围群众如墙而起,将丰大业、谢福音等6人殴毙,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军舰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命崇厚出使法国赔礼道歉,同时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津查办此案。他办案的总方针是“严拿凶手,以惩煽乱之徒,弹压市民,以慰各国之意”。英法两国公使提出“要府、县及陈国瑞抵偿,要赔恤银数百万,要凶手三四百名,要驻兵津沽,我出军费”。府,即为天津知府张光藻;县,即为天津知县刘杰;陈国瑞即为天津镇总兵。
  仁慈堂涉嫌拐骗儿童,以及民间盛传的“挖眼取心”之说,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导火线。在火烧望海楼事件中,愤怒的群众又冲到海河对岸的仁慈堂,将仁慈堂天主堂烧毁,将堂中的十位修女杀死。民国以后,社会接受仁慈堂的益处增多,人们才逐渐打破以前的成见,仁慈堂的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发配黑龙江,天津镇总兵陈国瑞被处死,对法国赔银46万两。
  望海楼教堂1870年焚毁后,到1897年望海楼天主教堂在原址上重建,不久又被焚毁。现存的建筑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后又加以修复的。不过,尽管经过了几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并无多少变化。

  2.

  简介
  清末自从天津条约开放传教以来,传教士开始在各地进行教传工作,但由于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差异很大,因此传教士、教民(即中国的基督徒,因当时教民享有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也导致混入不少地方上不法的无赖地痞)常与民众产生各种误会和冲突,各种反教揭帖、檄文流传,群众信以为真,导致群情激昂,聚众问罪。也有混入教会的「吃教」者,素质低下,借势欺人,传教士受其蒙蔽,干涉诉讼,引起事端。有时形成大规模的抗争冲突,亦即教案。

  背景
  186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卫儒梅通过法国驻津领事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获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1773年天津盐商集资修建的3层楼阁,有房152间,天津著名建筑,又称海河或河楼,当时已经荒废)旧址及其西侧崇禧观15亩土地。但最初几年只能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1866年,法国神父谢福音(1820―1870)到津传教,于1869年5月16日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天主堂。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则搬进了东面的望海楼行宫遗址。

  起因
  1870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6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患病而死。于是民间开始传言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6月20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兰珍口供中又牵连到教民王三及教堂。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

  经过
  6月21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但当时已经有数千群众包围了教堂,教堂人员与围观的人群口角起来,引起抛砖互殴。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Henry Fontanier,1830-1870)要求总督崇厚派兵镇压,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前往教堂的路上,与知县刘杰相理论未果,竟开枪打死了知县的仆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破坏行动持续了3小时。 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

  结果
  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注意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

  影响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由于民怨沸腾,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李鸿章最后判决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不变。曾国藩被痛骂,“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 1897年,望海楼天主堂在空置了20多年之后被重建起来,1900年又在庚子之乱中第二次被烧毁。1903年用庚子赔款第二次重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