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在山东六国中,楚国原本具有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但是,在垂沙之战、鄢郢之战、蓝田之战等战役之后,楚国走向了衰落。当然,对于疆域辽阔的楚国,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韧性。特别是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的时候,楚国一度打退了秦国的20万大军。至于指挥这场战役的名将项燕,无疑就是本文的主角了。
一
首先,项燕(?—公元前223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对于项燕来说,是项国这一诸侯国的后人。项国,周朝周文王一子的封国,是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姬姓,位于河南省沈丘县与项城市之间,都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和陈国、顿国、沈国相毗邻,地跨颍水而立。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灭于鲁国,仅存项地名。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其家族被封于项。就项燕这位名将来说,主要活动于战国末期。彼时,因为秦国的不断进攻,楚国已经非常衰弱了。比如为了避其锋芒,楚国将都城迁移到寿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当然,这依然不能阻挡秦国消灭楚国的决心。在战国末期,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先后灭亡韩、赵、魏三国,并数次击败楚军。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秦王政打算攻灭楚国,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二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断,有一天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嬴政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同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父与蒙恬的队伍会合。在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让李信攻城略地的话,那么,楚国的都城寿春显然就危在旦夕。
于是,项燕率领楚国大军跟在秦军的后面,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等到秦军放松警惕的时候,项燕立即率领楚军进行反击,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李信率领20万秦国大军,想要一举消灭楚国,结果,在这场战役中,李信被项燕击败,只能狼狈不堪的逃回秦国了。当然,对于意志坚定的秦王嬴政,自然不会就此罢休。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国力,秦王嬴政又一次发动了旨在消灭楚国的战役,并且派出了更多的秦军。
三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在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出动60万大军的情况,应该只有两次,一次就是王翦率军消灭楚国,另一次则是长平之战。而这,无疑凸显出秦王嬴政对于楚国的重视。面对王翦率领的60万大军,项燕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也即老道的王翦这是在故意消磨楚军的锐气。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
与此同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将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在这场战役中,项燕最终败给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楚军于是溃败逃亡,楚国也随之灭亡。由此,作为楚国最后一位名将,项燕已经尽到最大力了,只是因为当时的楚国和秦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这让项燕无法再一次力挽狂澜。
四
最后,关于项燕之死,《史记》中就有两种不同说法:
说法一:始皇二十三年,秦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说法二:项羽初起时,年24。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虏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司马贞《索隐》云:“不同者,盖燕也王翦所围逼而自杀,故不同耳。”项燕死的时间,依《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为始皇二十三年,也即公元前224年。在项燕战死沙场之后,秦始皇不仅消灭了楚国,还成功一统六国,建立了秦朝。不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各地的起义蜂拥而起。其中,就项燕的后人项羽,更是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朝的主力,从而加快了秦朝的灭亡。从这一角度来看,项羽也算是为项燕报了大仇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战国末期,楚国地域广阔,实力强大,甚至曾经出过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意在表明楚王拥有取代周天子称霸天下的野心。而我们也知道,最终统一的是秦国,那么作为秦国一方,楚国自然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秦国李信败过一次之后,又派出了老将王翦,王翦与楚国大将项燕作战,项燕虽然才能不弱,却还是输给了王翦。为什么项燕会打不过王翦?项燕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项燕(前223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人,项燕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兵力,以王翦为将,率六十万大军大举攻楚,楚国危亡在即。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地域。楚国则倾一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王翦因势而变,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撤军东归。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壮军士为先锋,突袭楚军。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在兵败之下自杀。秦军乘胜攻占了楚国大片地域。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本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自伍员伐楚后楚国就日薄西山,楚国政权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这样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平民即便是有才能没有后台也很难在楚国立足。秦国政权掌握在新贵族手里,落后的制度挑战先进的制度当然输多赢少。即便是楚人骄悍,但当权者无能是改变不了大局的。单说项燕能力也不比王翦。
项燕是怎么死的?
项氏一族,在如昙花一现,刚刚闻名就被残酷的历史翻过。和项羽,这两个名字,终究为项氏挣得尊严,是裱得门楣,上得台面的项家子孙。
项羽因而名垂青史,其善战之名,千古流传,几欲掩盖其祖父项燕的名声。项燕不是孬种,在末世之年,算得名将,也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宗教式的人物,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用的也是项燕的名头。那么,项燕到底能不能打呢?他又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225年,东征西伐,在大秦铁蹄下一个个的倒下,韩赵已灭,魏国也在猛将的十万大军下,水灌大梁,魏王请降。楚国的边境也屡燃战火,魏国已灭,秦将和蒙恬20万大军向楚国进军。两将皆为猛将,大军势如破竹,数座城池被攻下,楚国岌岌可危。
此时的楚国王室,仍然纠结于是战还是降,眼见的三晋之地已为秦域,楚国若与之相抗,必是凶多吉少。况且,楚国经历几代羸弱之主,已然脆弱不堪,国内拿得出手的将领实在少的可怜,唯独有个项燕。
项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与攻势正旺的秦军正面相抗。而是驻守项地,等待时机。李信在攻下几座城池后,率军西进,想与蒙恬部会合后全军南下,正好饶到了项地附近,却未曾想到还有个项燕。这里可以看出,项燕在当时璀若明星的将领中,并未入秦军法眼。这更是秦军的最大失误,不仅忽略了项燕,更是为秦国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项燕趁机尾随在李信的军队后,三天三夜不休息,从后方偷袭李信,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这或许算是楚国灭亡前最大的一次胜利,也难怪经此战而后,项燕在楚国名声大振,被授予军中之上权柄,掌管楚国全部兵力。
公元前224年,为报败军之仇,更为震慑北方齐燕,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大军驻扎在楚国边境,随时待命。这个王翦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也学会了项燕的战术,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用的等字诀。
项燕率楚国精锐之师,迎战王翦,却不曾想数日挑衅,王翦竟似不闻不问,秦军们就在营地好吃好喝,似乎根本不想跟项燕打。数日而后,项燕见在王翦处讨不到好,也是犯了轻敌之过,后方虚空,就率军东进,却被王翦来个背后突袭,楚军溃败,连连撤退,项燕虽拼死奋战,却也难逃宿命,在混乱中战死殉国。
项燕之死,楚国的抵抗之心,已然全无。本想割地求和,奈何如今,集数国之力,非往昔可比,怎么可能接受楚国的求和,一鼓作气,打进楚国王都,楚国于此灭亡。,可算是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少壮派将领,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先祖。李信在秦灭六国之中屡立战功,不过他能为后人所之,乃是因为统率20万大军攻击楚国最终战败之事,不过根据最新出土秦军士兵的家书竹简记载,李信战败之事或许另有隐情。
崭露头角
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国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获得秦始皇的欣赏和信赖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随同王翦出兵赵国。王翦率大军攻击漳水、邺城一线,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方向,最终与王翦合力攻灭赵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荆轲刺秦之后,李信随同王翦出兵灭燕。李信亲率先锋率先抵达易水河畔,大败燕军。在燕王杀死燕太子丹献给秦王以求保全燕国之后,李信并未停止进攻在,最终占领燕国全境,迫使燕王喜逃往辽东。此战令李信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率兵攻楚
在李信名声渐起之后,秦王政打算乘胜进攻楚国。为此秦王政询问李信,李信回答用二十万人攻楚足以,又问王翦,王翦则言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由此可见,在参加了灭赵、灭燕战役后,李信对六国军队有所轻视,而这也也是最终导致其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兵分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两路大军进展神速,均大败楚军。攻下平舆之后,李信继续进军随后攻占鄢郢,并继续向西进军,打算与蒙恬在城父会师,一举荡平楚国。却不想最终为楚将项燕击败,李信大军大败而逃。
李信战败后,秦王政只得再请王翦出山,倾全国之兵这才攻灭楚国。
仍获重用
虽然在楚国战败,但李信并未就此被秦王放弃,在随后发动的灭国战中仍屡立战功。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同王贲攻向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随同王贲从燕军南下攻齐,迫使齐王投降,灭亡齐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楚地战败或许另有隐情根据历史学家田余庆分析,李信之所以会在楚地大败,是由于李信一路战败楚军,并未想到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导致李信后路被断,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李信不得不停止进攻,回师反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考古发掘出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竹简,同样证明了昌平君在李信攻楚的同一年叛乱,但并未有直接证据证明李信战败确实有昌平君造反的影响。从秦王嬴政的随后重新启用王翦的事情来看,秦王政显然认为李信负有主责,不过从随后李信仍然能获重用来看,或许田余庆先生的分析也有一定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