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以史为鉴 2023-07-06 17:16:12

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吕尚,即姜子牙,商末周初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周朝开国功臣,兵家奠基者,被民间称为“姜太公”,被尊为“百家宗师”。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说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兴周灭商

姜子牙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子牙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强国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x刹)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寿终镐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吕伋继位。齐丁公吕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谢霆锋出现在非洲》姜子牙的人生经历姜子牙的早年生活有多悲惨?


在古代帝王的圈子里,姜子牙这个姓氏是最受欢迎和尊敬的人物。好几个皇帝都把姜子牙当做兵家鼻祖,一个武将。后来姜子牙从人变成了神。没有他们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

据说姜子牙活了139岁,经历了周朝的四个国王,却在七十多岁才得到姬昌的重用。在此之前,姜子牙的生活很悲惨!

现在经常说直男癌,大男子主义。古语有云,男人最受尊重,一个大男人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地位不如一个小姑娘。所以男方去女方家收养的情况非常少见,一般都是男方家不如女方家的情况。相传姜子牙是女婿,被丈母娘赶了出来。

很多历史文献都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生活非常不幸福。他当过杀牛的屠夫、小吃摊贩和商纣王王朝的官员。可惜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在丈母娘家也越来越不重要。

说:吕望是一个50岁的人,卖食物和荆棘,是一个70岁的人,过着朝圣的生活。

说:太公盼七十岁,宰牛赋诗,卖刺天津。

《韩诗外传》和《尉缭子》都记载了姜子牙晚年是个屠夫和小商贩。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不擅谋生,养不起一大家子。他的老丈母娘很嫌弃他,最后把他赶出家门,历史上叫被老太婆追。

可能是想通了被逐出家门的事情,姜子牙毅然在商朝的朝戈找了一个官职做。商纣王的美德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姜子牙怎么可能在这样的人手下工作?最后姜子牙果断辞职,隐居起来。

说姜子牙在隐居中遇到了他的伯乐姬昌。那一年,姜子牙72岁。有一天,他在渭水岸边的盘溪钓鱼,遇到了前来打猎的姬昌。而姬昌在出门前为自己占卜了一卦,说他今天出门可以得到一个猎物,不是龙也不是刺,不是虎也不是熊。是一个成就了霸王事业的侍郎。与姬昌、姜子牙交心。他认为姜子牙有奇才,于是招姜子牙为幕僚。

姜子牙的故事告诉我们,趁早做大事很重要。如果姜子牙年轻时就有这种沉稳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他就可以主动向贤明的君主自荐,而不必等到老了才表明自己的野心。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对后世流变影响深远

我们了解的姜子牙,大多应该是从《封神榜》看到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明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其内容基本都是虚构演绎出来的。可是小说的演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都经历了什么,他的成就又如何吧。 【出身东海之滨】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望,号飞熊,后世多称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 ”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私以为较为可信。 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也是50岁了。《韩诗外传》说:「 ”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但是他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却完全没有记载。 【富贵身份】 姜子牙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记载看出门道。 首先他生于东海之滨,另外他子嗣众多。记载中儿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只载一位邑姜,是武王姬发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们看到,姜子牙子嗣众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发迹后生下的。那么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够供养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贫寒。 加上姜子牙文韬武略,明显受过极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基本能断定姜子牙年轻时依然身为贵族,且地位较高。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中年落魄,沦落到屠牛贩食的地步呢?这也许跟当时的一件大事有关。 【中年落魄】 影响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应该就是纣王东征,当时商朝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西面的岐周,一个是东面的东夷。 姜子牙出身东海之滨,又是当地贵族,显然是成为了纣王征伐的对象了。而纣王的这场东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俘虏奴隶不计其数。或许姜子牙就是在这场动乱中家道中落了。 战国人姚贾说:「 ”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说姜子牙后来去过古齐国,这个齐国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诸侯,为殷商的附属国。纣王东征时曾与古齐国会师,现存甲骨文有零星记载。 姜子牙到齐国后却被驱逐了,这让他更加落魄。他还给一个叫做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贩食。这时他已经50多岁了。 【西入岐周】 齐管妾婧:「 ”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岁,这中间他可能因为识文断字,在商朝做过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与贵族和传统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长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与殷商有仇怨。所以终究不能服侍殷商。 东夷已经被纣王打击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夺来的东夷奴隶,但是西方的岐周发展的还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击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寻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钓的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与姬昌会面的细节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这里面几分实,几分虚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对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爷爷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 岐周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比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贵族经验,还游历过东方各国。对于东方的政治经济模式都是极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还深知东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说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国。都是给偏远落后的关中带来东方先进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 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而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可以说有了游历东方诸国的经验,姜子牙做起改革游刃有余,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设的方方面面。后来这些改革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广至全国,成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在礼法制度的废墟上又兴起了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 ”百家宗师”。这可不是随意的攀附名人,他们这么做还真都是有根可循的。 【伐纣功成】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老丈人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 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这都是他的优势。 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镇压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但是这些奴隶可能是有一部分来自东夷的,这样能够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杀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政治管理,召公奭负责招降纳叛,而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了殷商军队。 一切都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而那个曾驱逐他的古齐国也已经随着殷商一起覆灭了。 【就封齐国】 随后姜子牙带着人到齐国就封,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杀司寇营汤和当地「 ”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诛杀当地官员和「 ”贤人”宣誓了对当地土著的统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给一个大甜枣。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个月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任务。也成为第一个回京汇报建国工作的地方诸侯,可见姜子牙的能力还是极为出众的。 【逝于镐京】 建国以后,齐地就被姜子牙交给了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镐京任职。 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年岁有争议)。其大儿子齐丁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说,那么姜子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封神榜》掩盖了姜子牙的功绩,让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过屠牛小贩,也当过国家的二号元首,主持一国改革。他人生的丰富性暂且不谈,单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比如追认他为始祖的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后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是依然如此。难道这样还不够说明姜子牙的重要性吗? 相比起《封神榜》,真实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对的困境也更多,更艰辛。而且他对现实的影响也要远大于小说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说,是《封神榜》埋没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

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柏拉图说过,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反过来说当有人类出现的时候,战争便出现了。

回溯历史,我国最早的较为大型的正规战争,当属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大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

而要论谁是成就周朝800年天下的最大功臣,那么首推我国古代的著名军师姜子牙。

虽然流传下来的资料对于姜子牙的具体军事措施缺乏记载,但广为流传的是,这位中国古代的军师首先是一个治国安邦的战略家。在商朝于帝辛的带领下对外四处争战、对内苛捐杂税的背景下,附近的周国却是另一幅景象,百姓总体安居乐业,不少商的民众都逃亡西周。

这是因为姜子牙为西周殚精竭虑的筹划,对内定下安抚民生、发展国力的国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的政策以提升民众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同时,姜子牙还提议制定大小官吏都有分地作为俸禄的经济政策,这些分地还可以让其子孙承袭,以此提升官员的主动性。

对外,西周遵循其示之以弱的策略,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殷商王朝的实力,一步步地扩大了西周的地盘和国力,令西周具备了和殷商交战的实力。三千精锐甲士,击溃70万大军。

在决定双方胜负的牧野之战中,史书描述是:殷商王朝的士兵铺天盖地,但前方都是奴隶军,在姜子牙带领的西周军队面前,奴隶军反戈,调转过头打击殷商,这成为西周此战取胜的重要条件。

可以说,如果不是西周人安居乐业的名声,牧野之战中殷商的奴隶们恐怕也不会倒戈;如果不是采取西周先明着示弱,暗地里一步步地扩充实力,西周也不会有和殷商王朝决战的资本。姜子他作为我们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历朝历代誉为?武圣?,不是没有缘故的。

不过,姜子牙并非出身于王侯将相之家,有首诗说得好,?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意思是姜子牙在70岁时于市场宰牛卖酒为生,80岁成为了天子的老师,90岁功成封为齐王,可见他的人生是在70岁以后才掀开波澜壮阔的篇章。而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作为平民生活在普通人之中。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能就是出自这个闲暇的时间里。

历史上的姜子牙做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名垂千古?

历史上的姜子牙垂钓于渭水,偶遇周文王,最后帮助周文王治国安邦,成就大周八百年霸业。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古人的名字和我们现代人的名字有点不同。除了姓和名外,还有姓。一般来说,古代的地址是姓与名的结合,而不是现代的姓与名的结合。因此,姜子牙在史书中的正式名称是吕尚。

姜子牙虽然出身名门,但到了商朝末年,他的家道已经衰败。据有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屠牛、卖菜的,也有人说他是歌谣里的屠夫,是宾客们的神女。此外,也有一种说法,姜子牙曾经是他妻子家的女婿,但他的妻子因为生活贫困把他赶了出来。这也反映在小说、电影和戏剧中。

但姜子牙的抱负却不同。当别人在业余时间围坐在一起聊天、吹牛时,姜子牙却喜欢学习天文地理、军事战略和治国之道。


姜尚年事已高,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姬昌得知,为了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他正在从世界各地招收学者。因此,他坚决周来到西部领土的河,住在磻溪。他每天都在钓鱼,并等待机会离开山。有一天,在这里打猎的锡伯姬昌偶然遇到了他。经过一番交谈,他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姜尚,是一名精通兵法的人。

姜尚贵劝文王姬昌修德仁行,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政策,以巩固周灭商。它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商朝的灭亡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国外麻痹周王,拉拢周边国家,削弱和孤立殷商。于是,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和部落隶属于周文王,形成了“三国两国”的局面。在他的协助下,西周如猛虎展翅,为取代殷商创造了强大的条件。


周文王死后,姬发王即位,将姜商尊为国君,敬师商父。最后,姜尚战胜了牧野之战,入侵宋朝。周王自焚,完成了兴周的大业,建立了拥有800年历史的西周帝国。

姜子牙是齐国的创始人,辅佐武王征服了周朝,建立了周朝。周文王是一位商人、总策划、最高军事统帅,西周开国元勋,齐国文化的奠基人,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杰出的军事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7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