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做和尚只要剃光头就可以看吗,事实证明电视演的是假的

众妙之门 2023-07-06 17:04:48

古代做和尚只要剃光头就可以看吗,事实证明电视演的是假的

对古代做和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和尚真是剃头就能当?实际上又是什么样的?

从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的教义在于以生为苦空,以涅槃(死)为解脱,讲究苦行禁欲,戒律烦苛,适合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缓和阶级矛盾的要求,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所以经历魏晋南北朝,传播发展很快。随着佛教发展规模的扩大,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亦随之产生。

一、佛教管理机构

北魏置监福曹以统辖全国僧尼;北齐置昭元寺,掌管佛教与道教,置大统1人,都维那1人,又有主簿、功曹等员,以管理州沙门统与郡县维那。北齐又于鸿庐寺置典寺署,有令及丞,又有僧祗部丞1人。北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佛教之政。

对国家却不负担赋役的义务。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日益造成了对政府的威胁和民生的害;其次,佛教自成体系,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等行为又与儒家讲究忠孝的传统伦理观念相悖。因此,统治阶级中很多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抑佛的主张,于是在北魏和北周就有两次使僧侣还归编户、寺院皆为俗宅的灭佛事件的发生。隋文帝杨坚在北周大象二年(577年)夺取北周的政治权力,不久就下令恢复佛教。

在佛教恢复传播之后,还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建寺院,营立庄田,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又很快地发展起来。隋初管理佛教的机构是鸿胪寺所属的崇玄署,设令、丞为正副主官,管理佛教与道教事务。炀帝时改佛寺为道场,各置监、丞,属鸿胪寺。

唐朝统治者自认为老子李耳之后,崇尚道教,在武德八年(625年)规定道教的序次在佛教之前。其时沿隋制于鸿胪寺置崇玄署,掌管佛教与道教,每寺、观各置监1人。

贞观中废寺观监。武则天革唐命,以周代唐,罢玄元皇帝为老君,而以佛经作为女主受命符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采取了抑道崇佛的政策。

延载元年(694年)又敕全国僧尼隶祠部,不属司宾(即鸿胪寺)。中宗复位后又恢复崇道抑佛的政策,道教的序次又改在佛教之前,而管理机构未变,玄宗时一度又改属鸿胪寺,不久又隶属祠部。《通典》卷23《职官五》“祠部郎中”条谓其“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管理僧尼簿籍是祠部职掌的一部分。德宗时又置左右街功德使与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管理僧尼和修建官寺。不过僧尼的度煤仍由礼部的祠部司掌管。宪宗时又在左右街功德使之下分设左右街僧录。元和二年(807年)并以道士、女冠隶属于左右街功德使。其后除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年)以僧尼隶属于主客之外,功德使总掌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代替了前此的崇玄署。五代时亦大体沿用此制。

二、宋代和尚管理制度

宋代对宗教事务实行国家一统管理的制度。其具体措施主要有:

1、凡兴建佛寺或道观,必须向国家办理登记手续,得到批准,由朝廷赐给敕额,才算合法。

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一1016),一统改换全国寺名,实际是对全国寺观实行重新登记,改换有些地区五代以来旧的名称,一统颁赐敕额,以便加强管理。元丰改制后的祠部即专管此事。

2、各路每年剃度僧、尼有年龄等的限制。

真宗时,规定僧和道士、女冠年满18,尼年15,获得了剃度受戒的资格。此后,每逢一年一度的“诞圣节”即当朝皇帝的生日,参加本州的考试。由各州选差本州的判官和录事参军在长官厅举行,应试者童行(指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念经百经,或读五百纸;长发念七十纸,或读三百纸,为合格,才允许发给官方证明文件——度牒。

3、限制剃度人数和度牒发放数量,以控制僧、尼人数。

太祖开宝间(968-976),规定僧、尼每100人剃度一人。太宗至道元年(995),改为每300人剃度一人。在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以前,承袭晚唐之制,凡沙弥、童行领取剃度文牒,要交纳一定的价钱。至这一年开始,取消了每道要费100贯文的做法。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赐陕西转运司1000道度牒,以买谷赈济,再次出售度牒。

神宗熙宁元年(1068),采纳知谏院钱公辅的建议,今后祠部遇岁饥、河决,“鬻度牒以佐一时之急”,皆减少一半。从此,宋代政府出售度牒渐趋经常化和制度化,每年立有定额,价钱也有定格。史称:“新法既行,献议者立价出卖,每煤一纸,为价百三十千,然犹岁立为定额,不得过数。”最初每年售3000至4000道。至元丰六年(1083),限为一万道。每道定价130贯文。

夔州路转运司增价至每道300贯文,后渐减为190贯文。依此推算,宋代每年财政收入达100万贯。哲宗时,度牒价格上涨,每道达200贯文。徽宗时,一度毫无节制地出售度牒,祠部一年卖度牒近3万道,使每道价钱降至不到90贯文,以致全国僧尼激增。

后来加以整顿,甚至下令暂停3年至5年出卖,才稍有限制。南渡后,推行“新法度煤”,价格渐从60贯文增至100贯文。从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至三十一年(1161),近20年停卖度牒,致使“僧徒消烁殆尽,福建诸寺多用保甲看管”。

绍兴三十一年,为了筹集军费,恢复制造和出卖度牒,每道定价500贯文。

孝宗朝,降到300贯文,后又陆续增加到500贯文,最高达700贯文。这时,“朝廷谨重爱惜,不轻出卖,往往持钱入行都,多方经营,而后得之。”后来又下“停榻之令”,准许客人增出100贯文兴贩,又增至每道800贯文。此后,朝廷给降度牒转多,各州不得不降价推销。

通过按额剃度僧尼和定额出售度牒,宋代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国僧、尼的人数。

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尼和道土、女冠共479191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共454388人。神宗熙宁元年,减为273982人。熙宁十年,又减为251785人金。徽宗宣和七年(1125),聚增至1000000人。南渡后,到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减少至210000人。

在宋代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使僧、尼的人数保持在200000人略多的程度,显示了限制度牒发放数量所取得的成效。

4、建立一套僧官和道官制度。

神宗以前,各大佛寺均由朝廷授予宣敕,差补主首(住持),远地大庙多用黄牒选补。神宗后,改由祠部给帖。一般寺观的僧、道正副及寺观主首、主事,由本州的僧、道正司审察补授。各州的僧、道正,由知州和通判从现管僧、道中从上选差;如上名人不能胜任此职,即从以下名次人中拣选有名行经业和没有过犯、为众所推、可以胜任者,申报转运司审核,由本州军差补。

京师设左街和右街僧正、僧录、副僧录、鉴义、额外守缺鉴义等,道教也设相应的左街和右街道录、副道录、都监、首座、鉴义等,分管本街教门公事。

真宗景德年(1005),曾亲临便殿接见京师各寺院的主首,询察其行业,优长者补为左、右街僧官。大中祥符三年(1010)前,僧职逐级迁补,由开封府负责,但“滥选者众”。是年,改命知制诰李维等在中书门下出经题考试左、右街僧官,依成绩序迁。

两个月后,又命考试道官”。哲宗绍圣四年(1097),凡迁补僧职,皆要考试大义七道、器义三道,取文理优长者充任。徽宗政和三年(1113),为避用“主”字,下令全国道士不准称为“宫主”、“观主”,而一律改称“知宫观事”。

女冠也依此改称。僧、尼不准称寺主、院主、庵主、供养主之类,皆改院主为“管勾院事”,副院主为“同管勾院事”,供养主为“知事”,庵主为“住持”,等等。

重和二年(1119),改称佛为“大觉金仙”,其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换服饰,称姓氏。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次年,“复德士为僧。”宣和七年,撤销道官。宋代还对有名望的僧人授予二字或四字、六字“大师”或“禅师”的称号;授予道士二字或四字“真人”称号;另外,或赐给紫衣。

5、重视佛经的翻译和佛、道经典的雕印。

鸿胪寺最初设译经院,后改称传法院。又设印经院。皇帝亲自组织佛经翻译,制作序文。真宗时,还委派宰相兼译经使,其他大臣如参知政事和知枢密院事为润文官。朝廷不时发布诏令,要求将新译佛经全部刻版印,以广流布。还曾由二馆校定道藏经。

6、建立一套法律制度。

详尽地规定了“试经拨度”、“师号、度牒”、“违法剃度”、“受戒”、“住持”、“行游”、“供帐”等方面的条法,诸如规定一般僧人和道士犯杖以下的私罪,僧录和道录犯杖赃私罪或徒以下公罪,皆允许赎。

圣节试度童行,道士和女冠每50人各度一人,僧和尼每100人各度一人。各戒坛不遇圣节,而擅自开坛受戒,连同受戒者,各徒二年;临坛的主首,与之同罪。各童行,皆留发,仍于本户收其身丁钱米。收童行的本师,要申报主首,到造帐时,主首保明入帐,等等。

你所不知道的小知识:原来古代的和尚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和尚,大多数下面这样普通款的——

再艺术一点,是这样的——

由于影视剧和古代流传的各种故事影响,人们对和尚的认知停留在念经、不问俗世、不食荤腥、不能娶妻等印象,有着或智慧或高洁的形象。实际上,佛教分了很多宗派,我国大乘八宗更是各有不同,不能以单一的规矩/形象定义和尚。以下几个问题是人们经常问及的——

古代和尚能娶妻吗?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是没有规定不能娶妻生子的。部分宗派也允许教徒娶妻。特定时期的和尚是能随意娶妻生子,例如元朝。唐宋时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和尚娶妻,但社会风尚并不允许。

到了明朝,“和尚不能娶妻”这一规定才被列入法律中,且“违者杀”。清代法律宽松了,但风尚已经形成。到如今,和尚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同等权益,自然可以娶妻生子,但中国法律不干涉宗教习俗,大多数和尚选择遵守教义不婚(所以部分地方也能看见娶妻的和尚)。

古代和尚能吃肉吗?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僧人是可以吃肉的,小乘佛教可以吃“三净肉”,所以现今我国周边国家的小乘佛教教徒们能吃肉。后来梁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认为吃肉不慈悲,崇尚“不杀生”,从这时期开始和尚就不吃肉了。我国的佛教传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影响了亚洲其他和尚,日本的和尚也曾经历过类似中国和尚的历史,后来也能吃肉了。

古代和尚入门条件? 很多人误以为古代和尚随便到一座寺里剃光头,就能当和尚了。这种说法实在错误,中国古代不少朝代崇尚佛教,皇帝见到和尚都会心生敬意,怎么可能随便一个光头男人就能当和尚了?

灭佛时期暂且不说,崇佛时期,和尚要经过特殊部门的考试获得证书“度牒”,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质证上岗的和尚,就能带着度牒去找有缘的寺院了。部分朝代如宋朝,度牒可以通过银两购买。和尚也不是随便就能当,必须70岁以下、双亲同意、身体健康、没有负债、吃苦耐劳、五官端正等等基本条件。

不管任何一职业,都不能以偏概全,所有特征都是基于整体的。所以有人说,古代和尚能吃肉,古代和尚能娶妻等都是片面的说法。通过这三点问题的了解,或许就能解答部分读者心中关于和尚的疑问了。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 而道士不用?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出家道士为什么蓄发留须、不改俗姓?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上古黄帝乃至明朝末年,几千年来,都是蓄发留须的。明末清军入关之后才强制汉人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须鬓发父母所生,不得轻易毁损。蓄发留须,是表示尽孝道。道士继承了华夏民族的特性,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须发。

道士修行学道,以成仙证道为目标。而仙道先从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为先。成仙多为孝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为血脉相承的符号,也是存有孝心的标志。因此,道士出家都不改俗姓。

出家道士为什么戴冠巾、穿汉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古者衣冠,黄帝之时衣冠也,故有黄冠之称。”当今世界上的亚洲国家,只有日本和新罗(朝鲜和韩国)还保持着少年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家长要为其举行“加冠”仪式,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的礼制――“冠礼”。经过二百多年满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华夏汉民族,却已经失去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道书援神契》中说:老子与孔子同时,其进退不同,衣服礼法则未尝有改变。后世孔子之徒的服饰随国家的习俗改变,老子之徒的服饰则不与世俗改变,所以今天道士的服饰类似于上古之儒服,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变。

在满清统治时期,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后来因众怒难犯,满清皇帝终于勉强作出让步,改为“出家留在家不留”,于是众多爱国志士,纷纷涌入道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保护这份民族气节!

三百多年来,只有在道教的全真派,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冠礼”,保持着那一身汉家的服饰。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教,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