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百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人才济济,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实力是最强的,武将也是最多的,在魏国的武将中,有七位壮侯,这七位武将,都是大名鼎鼎的角色,其中,五子良将占了两位。
能被谥为壮侯的,可不简单,蜀汉的关羽被追谥为壮谬侯,壮字在前,但后面又加了一个谬字,可以说,名不副实,因为关羽大意丢失了荆州。
而魏国的七位壮侯,都不简单。
第一位,张郃。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张郃原本是袁绍大将,名列“河北四挺柱”之一,在官渡之战时,因为袁绍不听张郃的正确意见,还听信郭图的谗言,猜忌张郃,欲要加害,导致张郃投降了曹操。
张郃在曹操阵营,屡建战功,虽然有胜有败,但是,张郃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史书记载,张郃善于用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
特别在街亭之战中,张郃大显身手,一战击溃了马谡,导致诸葛亮大军进退失据,被迫撤回了汉中。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退军时,张郃率军追击,在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乱箭射死。
张郃死后,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 张郃传》记载: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第二位,徐晃。
徐晃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作战勇猛,颇具军事才能。徐晃原本是杨奉的部将,后来,归顺了曹操,跟随曹操征战天下。
在官渡之战中,徐晃表现也非常出色,率军烧毁了袁绍的运粮车,击败了袁绍大将韩猛。
徐晃最出色的表现是,在襄樊之战中,救援樊城,率军击败了关羽,导致关羽士卒死伤无数,败走麦城。曹操称赞徐晃,长驱直入,有周亚夫之风。
徐晃死后,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 徐晃传》记载: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第三位,曹休。
曹休是曹氏宗族大将之一,是曹氏第二代武将中的佼佼者,被曹操称赞为曹家的千里驹,曾统领曹操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
刘备派大将吴兰屯下辩,曹操派曹洪率军抵挡,曹休参与军事,曹操对曹休说,虽然你参与军事,但是,你其实是主帅,起主导作用,曹洪也基本都把指挥权交给曹休,可见曹休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差。
然而,在石亭之战中,曹休中了吴军的诈降之计,孤军深入,导致战败,曹休羞愤交加,背上长了一个毒疮,因此而死。
曹休死后,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 曹休传》记载: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
第四位,许褚。
许褚是曹操手下战斗力最猛的武将之一,腰大十围,力大无比,被称为“虎痴”,和有“恶来”之称的典韦齐名。
正是因为许褚的勇猛,曹操把许褚带在身边,担任自己的贴身护卫。
在潼关之战中,曹操率军渡河,渡到一半,马超率一万多骑兵突然杀来,箭如雨下,许褚一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手撑船,连船夫都被乱箭射死了,幸亏许褚的保护,曹操才化险为夷,捡了一条命。
曹操死后,许褚哭到吐血。
许褚死后,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 许褚传》记载:褚薨,谥曰壮侯。
第五位,文聘。
文聘原本是荆州牧刘表的大将,曹操征讨荆州,刘表病死,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文聘无奈,也只得投降曹操。
但是,文聘是最后一个去见曹操的,曹操质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文聘哭着说,作为大将,不能保全境土,无脸见人。曹操听了,说,你真是忠臣啊!对文聘厚礼相待。
从此,文聘便为曹操效力,担任江夏太守,名震敌国。
在石阳之战中,文聘率军,以少敌多,击败孙权五万大军,成为他的骄人战绩。
文聘死后,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 文聘传》记载:聘薨,谥曰壮侯。
第六位,庞德。
庞德武艺高强,勇猛善哉,他原本是马超的部将,马超与曹操作战失利,被迫逃往汉中,依附于张鲁,庞德跟随。
后来,张鲁猜忌马超,马超待不下去了,于是,投降了刘备。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投降,庞德跟随张鲁一起投降了曹操。
襄樊之战时,曹仁告急,曹操派于禁督七军三万多人,和庞德一起救援樊城,庞德曾在战场上,一箭射中关羽的前额。
后来,因为一场秋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全军覆没,于禁和庞德也被生擒,于禁投降,庞德不降被关羽所杀。
庞德死后,被追谥为壮侯。
《三国志 庞德传》记载: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第七位,州泰。
州泰是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善于用兵,深受司马懿赏识。历任新城太守、兖州刺史、豫州刺史,于讨伐东吴、 平诸葛诞 等战役中,立下不少战功。
后来,州泰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261年)去世,追赠卫将军,谥壮侯。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善用兵,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壮侯。
曹操的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这五人智勇兼备,能征惯战,各自还具备独自统兵的能力。
没有曹家人的原因:因为五子良将不是曹操排的,是后人评说。
孙吴有江东十二虎臣: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他们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
扩展资料 五子良将的来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五子良将”。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五虎上将
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并在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个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
在民间更是以艺术的形式被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五人的人物顺序也出现各种版本的改变。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也将五虎收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子良将
关羽的“壮缪侯”谥号其实并没有什么疑问,只是因为关羽的崇拜者太多,有些人强行把一个偏贬义的谥号作各种曲解,说“缪”通“穆”,弄成美谥来满足他们心中关羽完美的形象,却忽略了关羽失荆州给蜀汉带来的巨大恶劣影响。实际上“缪”通“穆”的解释在三国时代是完全说不通的。
对于一个谥号的解释,必须严格按照《谥法》。关羽谥号壮缪侯,先看壮字,《谥法》云:胜敌克乱曰壮,共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屡征杀伐曰壮。这是一个汉末三国非常常见的用于武将谥号的字眼,曹魏名将徐晃、张郃、曹休、庞德、邓艾谥号都是壮侯。
关羽用“壮”这个字也是恰如其分。其随刘备东征西战可谓“胜敌克乱”、“屡征杀伐”,而襄樊之战功败垂成可谓“武而不遂”,被东吴所杀可谓“死于原野”。这都很符合关羽的特点,关键在于第二个字“缪”。缪,按照《谥法》解释:名与实爽曰缪。所谓名与实爽,就是说名不副实。再结合“壮”,就变成了“大而不实”。之前的一些好话全都变味了。
在很多人心中,关羽是忠义的代表,是武圣,怎么可以有一个有写贬义的谥号?于是有些人就提出了“缪”通“穆”,关羽的谥号是壮穆侯。理由是“秦穆公”就经常会写作“秦缪公”。布义执德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比如岳飞谥号“武穆”,穆是个标准的美谥字眼,这似乎才符合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穆在先秦时期确实有时会写作缪,但是到了汉朝以后已经没有出现过了。何况同在三国时期,同样是蜀汉,刘备入蜀后娶的皇后吴氏(吴懿之妹)就谥号“穆”。同样是蜀汉政权定的谥号,又同样为陈寿记录在《三国志》中,一个字眼怎么可能还用两种写法?所以,关羽的谥号只能是“壮缪侯”。
其实,给这些个有些贬义的谥号也不算委屈关羽。毕竟,失荆州一事对蜀汉的影响太恶劣了。无论找什么借口,什么东吴背信弃义啊,刘封孟达不发兵支援啊,糜芳傅士仁反叛啊,败了就是败了,丢了荆州,失去了刘备集团重要的根基,让蜀汉只能蜗居益州,甚至牵连了后来因为要夺回荆州而出兵伐吴的刘备于夷陵惨败,不久郁郁而终。作为镇守荆州的主帅,关羽无论如何也是难辞其咎。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有功要奖,有过自然要罚。所以“壮缪侯”其实比较中肯,是对关羽功过两方面的客观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