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入粟拜爵”是个怎样的制度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众妙之门 2023-06-13 07:30:47

“入粟拜爵”是个怎样的制度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入粟拜爵”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入粟拜爵”,是中国古代用谷物粟来换取爵位的一项制度,有罪者也可以用“粟”来减免刑罚。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史记·平准书》:“(桑)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嵌汉书·食货志》:“今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除罪。”

后世也用“入粟拜爵”指交纳一定数量的钱财捐取功名。

话说,西汉初年之时,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国家贫困不堪,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死去的人数超过了一半。

刘邦和功臣大将们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一点王公贵族的模样也没有。天子出行,居然连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都坐不到,文武官员出行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朝廷官员都这么苦,更何谈平民百姓了。可以说,刘邦初定天下,民穷财尽,毫无积蓄,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荒凉残败的景象。

好一点的是,自刘邦以后的几代皇帝,都秉承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不做过多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重视农业,鼓励农民生产,还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使得西汉经济在短短数十年内,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衣食富足,国家粮仓丰满,文景二帝之时,甚至,还出现了繁荣盛世的景象,西汉社会在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着。

当然了,西汉社会经济能够得到持续稳步的发展,更多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措施:减轻赋税,减免田租,免除徭役,奖励农桑,提倡节俭......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诸多举措中,汉文帝实施的“入粟拜爵”之策收效最为明显,不仅解决了边关粮食匮乏的问题,还为汉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使得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增长。

文帝初期,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侵扰,朝廷在边境设防,布置了大量的兵力,一度造成边关粮食的匮乏,于是,筹集粮食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再加上,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朝廷积蓄已难抵开支。在这一筹莫展之际,大臣晁错向文帝提了一个建议,建议让天下人自发的往边关运送粮食,根据其运送粮食的多少来授予他爵位,或者减轻他因犯罪而受到的刑罚,这就是所谓的“入粟拜爵”制。

晁错把当时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的一到十八级都明确标注了价格,捐粟600石就可以得到一个二级爵位,4000石就可以得到一个九级爵位,12000石就可以得到一个十八级爵位。就这样,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边关的粮食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并且,粮食还非常充足。汉文帝从中受益不浅,于是,就把这个制度推广到全国,不管是谁,只要你捐出相应的粮食就能获得爵位,亦或是可以减免你的刑罚。

不过,汉文帝卖出去的爵位都是虚爵,没有实权,而且,还规定:老百姓和商人只能买一到八级的爵位,官吏才能买到九到十八级的爵位,十九和二十级两个重要的爵位是根本不会卖的。这样的举措不仅使汉文帝能够获得巨额财富,并且,基本不会对西汉的政权与社会造成太大影响,对于皇帝来说是最为划算的事情了。

爵位皇帝随口就能编造出来,而粮食却要农民辛辛苦苦才能种出来,所以,这根本就不能算作是等价交换,皇帝不需要付出成本就大大的赚了。“入粟拜爵”的实施让朝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西汉国库充盈,之后,汉文帝还减免了全国的田赋,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汉文帝的“入粟拜爵”,不仅用来解决边关粮食短缺、国家财政匮乏等问题,还被用来赈灾。对那些受灾地区,朝廷用粮食来安抚灾民,使灾民不会因饥荒而发起动乱。灾民有了粮食吃,就又想的用粮食去购买爵位,于是,便会努力地耕作,这样灾区的经济很快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凡一般人,对爵位都有一种渴望,尽管卖出去的爵位没有实权,但每一级爵位还是有它相应的优待条件的。比如:就商人来说,汉高祖初期规定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出门不准骑马坐车,而现在,若花一些粮食买上相应身份的爵位,那么,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穿丝绸衣服,骑马坐车出行。

所以,爵位对于人们来说,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晁错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爵位渴望的心里,来为朝廷积累了巨额财富,当人们听到用粮食能购爵位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纷纷拿出粮食来购买爵位。一般百姓经过努力也能购得个二级爵位,富商们更是拿出大量的粮食来购买更高的爵位,朝廷就是利用这些虚爵位,为自己赚到了无尽的财富。

所以,“入粟拜爵”对于文帝朝廷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文帝对爵位的买卖是有严格控制的,他卖出的都是虚爵,那些有实权的爵位他是坚持不卖,因而也不会给朝廷带来威胁。但是,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快速获得财富,汉武帝就开始卖实权官职。

到了东汉灵帝时更甚,再高的官也卖,买卖官爵变了味,那些散尽家财买到高官的人,为了捞回财富拼命的搜刮民脂民膏,终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

与民休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无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   
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朝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日频,威胁边区和平。   
在执行这些政策之余,汉高祖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们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在白马之盟上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死亡。时为前195年。   
吕后专权
汉高祖死后,政权渐渐被高祖皇后吕太后所掌握,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两傀儡皇帝,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权长达八年。这种局面一直到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夺禁军权,斩杀吕产等人,才告消灭。   
文景之治吕太后死后,由于诸吕掌握兵权,而功臣更不满吕氏专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由于汉高祖只余下两个儿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赵氏强横,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吕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亲生为由,迎立代王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他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其子景帝即位后,也持续此种政策,因此历史上将此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此期间,国家稳定发展,国力大大增强。   
只是,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操之过急,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为此时期唯一的一次动乱,且为期不到一年,结果由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所平定。七国之乱后,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时期,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也就是将公主嫁给匈奴王室,并且给予匈奴大量物资。然而,匈奴仍屡屡犯境,边患越来越重。但文景之治使西汉国力空前提高,为后来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振兴或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背景及概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

汉孝景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 措施: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和消极影响?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但是,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限制,但未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其动乱隐患;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合谋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与此当有一定的关系。

2.光武中兴?

背景及概况: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大大发展。铁制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使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冶铁技术的改进,使铁的产量大为增加;精美的铜器、漆器、丝织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业工艺;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措施:政治上:统一国家,巩固政权;集权权力,加强皇权;仁心待人,天下归心;简化机构,裁减冗员;中和矛盾,和谐气氛;文化上:提倡儒学,表彰气节;谦和纳士,尊儒新风经济上注意民生,与民休息外交上与邻为善,四夷宾服积极影响: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3?贞观之治

?背景及概况: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措施:?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5.实习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结果:开元盛世背景及概括: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朝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措施任用贤能改革吏治提倡节俭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人口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许多改良措施:文治方面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5.文化传播(对当世影响)6.民族混成(对当世/后世影响)武功方面1.声威远播(对当世影响)2.领土扩大(对当世影响)3.中外文流(对当世影响)结论:负面影响在开元之治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成绩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 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有显著成就。

汉代历史问题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 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 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 ,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 ,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 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 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 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 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 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 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 Twitchett 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 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 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 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 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 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 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 ,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 国找开新局面。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西汉,汗高祖刘邦建国,这样西汉就建立了,但是又被犬戎这个少数民族所灭,然后汉朝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又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势力已经大不如西汉,跟本没有能力实现统一,然后就有很多的军事割据势力的出现,这些军事割据不断征战不断出现局部的统一,东汉王朝也慢满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三个军事割据了,我想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吧!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