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和游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为何要对游侠赶尽杀绝?
汉武帝选择打击游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皇权,加强政府的权威。
一个小小的游侠,如何能够威胁到汉武帝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事听起来很离谱,但当时的情况,其实还真就是如此。
要想解释明白这事,我们还得从游侠是如何出现的开始说起。
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之间,开始不断争霸吞并,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的强烈。而原有的贵族世袭体系,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强烈需求,和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就体现了出来。
在战国时代以前,因为大家实行的是贵族世袭制,所以有资格做官的,都是贵族。但是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大家发现平民当中,原来也有很多人才。可问题是,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些平民是不能随便做官的。而那个时代,又缺乏底层人民向上的通道,没有后来的察举制、科举制之类的东西。
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叫做养士。
当时的贵族集团内,养士之风盛行。尤其是那些顶级大贵族,谁手底下要是不养上几十上百号闲人,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这套体系的运作方式,大致就是贵族出钱,招揽有才能的平民或者落魄贵族,为自己效力。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就都是养士的大户。信陵君更是号称私养三千门客,这些门客加起来,足以组织起一支军队了。
这些士,就是后来汉朝游侠的前身。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百年左右。百年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士或者说游侠这个群体内,又加入了新的成员,那就是六国的旧贵族。比如项羽,在楚国灭亡后,就曾跟着其叔父项梁,辗转游历过很多地方。当时的项羽,就算是一个游侠。
除了项羽之外,韩信、季布等一系列秦末汉初的名人,也都可以划分到游侠这个团体当中。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秦朝就亡在这些游侠的手里。
秦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主要面对的矛盾,还是如何从各个方面统一这个国家,如果抵御北方的匈奴。还没来得及解决游侠这个问题,秦朝就亡了。秦朝灭亡之后,经过几年的乱战之后,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历史由此进入了汉代。
进入汉代之后,因为天下彻底平定,战争越来越少。战国时期的养士之法,渐渐没了用处。而这些没了去处的士,终于彻底演变成了游侠。
真正的游侠,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那些大侠,主要工作就是除暴安良。汉代的游侠,大多受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影响,讲究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管你什么法律朝廷,干就完了!
但是,除了这类真正的大侠之外,更多的所谓游侠,其实是地方上的一些地痞无赖。因为汉初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皇权很难深入到地方。所以在地方上,就开始有人以豪强的名义,称霸一方。
从刘邦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游侠之风,越来越盛。
汉武帝时候的游侠,已经不再是那种单纯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而是地方上的一方豪强!
汉武帝时期的游侠,到底猛到什么程度?
当时有个人,叫做郭解。郭解早年也是个亡命之徒,曾多次替朋友去杀人,也曾多次打家劫舍,美其名曰劫富济贫。没事还会去盗个墓,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
这里要多说一句,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看起来当然很威风,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侠自己也不工作,又不是富二代,他们日常生活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郭解的生活,给了我们答案。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郭解就是一个强盗,砍头一百次都不算多。但偏偏郭解运气极好,每次官府来抓他的时候,他都能因为提前有人通风报信而逃跑。等到朝廷大赦天下,再出来自首。所以经过这样一番操作,郭解虽然干了很多坏事,但谁都拿他没办法。
可以光明正大的干坏事,而且还不用受到惩罚。这样的郭解,自然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尤其是让很多世界观还未发育完全的少年羡慕。所以渐渐地,拜郭解做大哥的人越来越多,郭解在当地的威望也就越来越大。
随着威望越来越大,郭解在当地也成了一个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再像当初那样,坏事做尽。所以从这时开始,郭解就开始养自己的名声了。比如说,他姐姐的孩子让人宰了,姐姐来找他报仇。结果在郭解找到那个仇家之前,那个仇家自动上门自首了。郭解认为他比较仁义,而且之前他杀人也是因为自己外甥先犯了错,所以就不再追究这个人。
如此一来,乡里便开始称赞郭解,认为郭解真的是个讲道义的人。
这样的做法,自然很得人心。但问题是,合法吗?
随着郭解在当地的声望越来越大,这时的郭解,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游侠,变成了地方豪强。而且他的势力,甚至强大到当地官府都要惧怕他的程度。郭解说要免除谁的徭役,当地的官吏就不敢去抓。甚至洛阳城内的一些豪强之间,有了矛盾,都要请郭解前去调停。
真正让汉武帝听说郭解的名字,还是后来的一件事。
当时汉武帝要求,各地资产超过三百万以上的,一律搬到茂陵去居住。当时汉武帝这样做,也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富人。但没想到,按照汉武帝的标准,郭解是足以上名单的。但是当地的官员,却碍于郭解在当地的威势,不敢让郭解强行搬家。
最要命的是,郭解通过一系列骚操作,竟然让当时的大将军卫青,替他说话。卫青告诉汉武帝,说郭解确实不够这个身家,所以没有必要搬迁。
汉武帝这下终于注意到了郭解。
一个小小的地方游侠,怎么可能让朝廷的大将军替他说话?这小子在地方上的势力,得强成什么样啊?
这时的汉武帝,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些游侠的威胁了。
一个郭解,在当地就有如此威势。郭解对一个人不满,就能去杀人。如果他对朝廷不满,是不是就能直接召集人手,和朝廷对着干呢?如此威势的郭解,如果在当地起事的话,召集千人想必不难。那么在整个汉朝的疆土上,又有多少个郭解呢?
这一下,汉武帝彻底被吓到了。
于是,汉武帝当即下令,开展一轮声势浩大的清除游侠行动,必须收拾掉这些游侠。恰巧郭解后来又杀了人,汉武帝当即下令,抓住他!杀他三族!
郭解的死,并没有成为这件事的结束,反而成了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汉武帝用极其强力的手段,清理各地的豪侠。终于将这场自汉朝初年开始出现的豪侠风,彻底刹住。
看到这里,我们自然也就明白,汉武帝去镇压这些豪侠,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维护国家稳定。汉武帝时期的游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侠,而是地方上的豪强了。而这场消灭游侠的行动,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其实也有很大的影响。
汉武帝在消灭游侠的同时,也在想另一个问题:这股游侠风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游侠产生的制度基础,是因为汉朝当时的法律不够健全,朝廷的统治力度,也没有扎根到地方。这就使得在很多地方,人治的力量超过了法治。大家都觉得,那些游侠的判断,比汉朝的法律更有公信力。
所以,汉武帝后来开始制定更加详细的法律,并且加强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力度。
其次,游侠之所以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底层群众,没有上升的通道。因为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实行的是世官制。就是你爹你爷爷做官,你也可以做官。但如果你家祖上就是平民,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当官。
所以,如果你家祖上是平民,你又想过好生活的话。那最好的法子,就是去做游侠。
汉武帝经过仔细思考之后,觉得还是应该给平民一条上升通道。平民当中,也是有人才的。只有把这些人才都笼络住,国家的统治才能更加扎实。
于是,察举制出现了。
往后的千年里,一直到隋朝的科举制出现以前,中国的选官制度,其实都是以察举制为蓝本,开始不管进行改良。
第三,大家之所以会想到去做游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墨家的思想。汉朝初期,墨家和道家、儒家并称为三大显学。墨家的思想就是,不服就干,管你是谁。就算你是朝廷,只要看到你不对,一样马上干你。
这不行啊!
要是人人都这样想,那老刘家以后还怎么坐天下?
所以,汉武帝后来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汉武帝的这套玩法,是外儒内法。大致就是人民讲儒家,讲究忠君爱国,不要再想着不服就干。朝廷则用法家来加强统治,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来更好地管理国家。
在汉武帝这一系列改良下,汉初一度盛行的游侠之风,终于被汉武帝硬生生地给止住了。
江湖中的大侠永远都是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行侠仗义、锄奸扶弱,是少女心中的“偶像”。虽然有的“侠”是行侠仗义之人,有的是泼皮无赖之徒,但韩非子说:“侠者以武犯禁”,无论是哪种“侠”他们都是犯法的。汉武帝时期便有这么一位著名的大侠——郭解,最后被汉武帝诛杀全族。
郭解的父亲也是当地一著名游侠,在文帝时期被逮捕处死。所以郭解从下受父亲影响,好勇斗狠,是个暴脾气。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不愉快的,那对方绝对是必死无疑,他为矛盾杀过的人可不在少数。不仅如此,他的犯罪行为一只手可数不清,什么藏匿罪犯、违法抢劫、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样样都做过。按理说,这么个人早就该被处死了,但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逃出生天。
等他年纪大一点的时候,虽然本性难移,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还是屡见不鲜。不过他居然开始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还不计回报。
在又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郭解逐渐声名远扬,游侠们不仅仰慕他还喜欢依附于他。不过郭解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做人却越来越谦卑,出门从不带着仆人,遇到官员从不敢乘车。他能办成的事必须给人家办成,办不成的也一定会让多方满意,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不过也就是在这种“盛名”下,郭解有了大麻烦。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却有郭解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
郭解当时其实就算是个地下大佬级的人物,地方官员非常惧怕郭解,又不得不依靠他的势力,政令受到牵制,所以也就有了这么一出。
卫将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就连他也在为郭解说话,这让汉武帝更加“叛逆”,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
最初提议迁徙郭解的是轵县杨季主的儿子,时任轵县县掾,郭解的侄子就把这个杨县掾的头砍了。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汉武帝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惊动天子的郭解此时已经被逼入绝境,无奈的他只好将老母安置起来,自己则亡命逃亡。
郭解的亡命生涯中获得了不少人的帮助,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所以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
也就是说郭解的罪行其实都已经被赦免了,他应该被判无罪。在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但是儒生却对他的话加以反驳,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并割下他的舌头。对此事毫不知情的郭解本来也应该无罪,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的家族。
多么荒唐的理由!究其荒唐之因,还是因为郭解强大的势力已经威胁到了大汉政权,就算没有这件事,郭解早晚都会被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司马迁给了郭解极高的评价:
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非常厉害、天下闻名的关东大侠,叫郭解,因为一次全国大迁徙活动,成功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再经历一系列交锋中,落得全族被灭的下场。今天我们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轵(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人,西汉时期游侠。
汉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zī)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轵(zhǐ)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这段古文叙述,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说:?您的陵墓刚刚开始兴建,天下豪杰人物,富有的大家族,还有蛊惑煽动百姓的不安分的人,都可以迁徙过去,一方面充实京师人口,另一方面可以将地方上的奸猾势力连根拔除。?汉武帝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将各郡国豪杰及家产三百万以上土豪迁移到茂陵。这其中就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郭解。
轵县人郭解,号称关东大侠,是函谷关以东、今河南省一带有名的江湖?大佬?,也在迁徙名单上。卫将军就替郭解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徙条件。?汉武帝说:?郭解,一个贫民百姓,居然能让将军在皇上面前替他说话,这就证明他家不穷。?于是下令郭解家也要迁徙。
要说这个郭解,平时睚眦必报,杀人很多。汉武帝听说后,下令有司逮捕郭解治罪。审问下来,他所杀的人,作案都在大赦之前。轵县有一个儒生,听到有宾客称誉郭解的贤德,便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怎么能说贤德!?郭解一个门客听到,把那儒生杀死,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
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凶手也绝没人知道是谁。于是官吏奏报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一个布衣百姓,为任侠横行乡里,好像官府一样行驶权力,谁得罪他,他就要杀谁。这个儒生虽然不是郭解亲自杀的,其罪行更甚于他亲自动手。应当处以大逆无道之罪。?于是郭解全家被灭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