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的私学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十六国北朝的私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保护因动乱受到破坏的教育。
许多耆老硕儒开门办学,不仅备受士人推崇,也为统治者所器重,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大都加以重用。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私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私学已不再是官学的附庸,而是逐渐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承担起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使命,成为当时学术和教育的中心。在官学不兴的情况下社会教育得以发展,主要得力于私学。
十六国北朝的私学大师,大多是在中原动荡之时为逃避战乱,隐居山林,潜心学术的,不重功利,甘于清贫,绝意仕途,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聚徒讲学者不乏其人。
私学大师以讲学授徒为己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学术的绵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续脉。我们应该注意到十六国北朝与两汉的差别,两汉私学虽发达,但士人往往把通经作为政治的敲门砖,那时通经是仕进的正途,学习儒家经典成为社会的急需,因此私学家的社会地位很高。
十六国北朝时期胡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歧视,再加上门阀地主阶级的排斥,士人的社会地位低落,通经仅是文人的精神追求,但他们仍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私学教育,其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私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寒门珍惜学习机会,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很大
私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寒门,他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正因为如此,许多私学学生不顾生活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充分发挥了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
他们的行为深深地影响、感化着社会,这种不为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对当时的社会道德风范起了不可低估的熏习作用,与门阀士族荒淫无耻糜烂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像北魏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都出自私学家常爽的门下。出身于武家之学的于瑾,自幼受家风影响,受到太祖和孝闵帝的重视,进封为燕国公,邑万户。甚至许多私学大师和出自私学中的优秀人才,因私学而出名入仕,被统治者重用。
北朝私学家乐逊于武成元年陈时宜十四条,其五条切于政要。宋繇也是著名的学者,深得蒙逊的重视,沮渠蒙逊攻克西凉酒泉后喜不自胜:“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
私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的许多名师硕儒,大多都是在私学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名师硕儒不仅参与政治活动,而且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把学术文化带到了广阔的领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和普及。
随着选举考试之法的逐渐完善,受中正荐举已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两汉的察举制也在适用,但此时的察举制,只能作为九品中正制的附庸而存在,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对于秀才和孝廉的考察也主要看门第和声望,不太注重实际才能。
面对里外的压力,太和年间,高祖诏李冲、李彪、韩显宗等诸官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指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危害,认为门第不应该成为选才的主要标准,呼吁用人不拘一格。
这场关于如何择人的大争论,代表了大批士人特别是寒士,强烈要求变革选举制的呼声,反映了私学人才的大量涌现,和下层寒士地位的上升。对于这种批评意见皇帝也不能置若罔闻,太和十六年孝文帝亲自对官员进行考核,考试不理想者不予受官,有时甚至以公开考试的办法招聘某些职务。
北魏后期,随着选举考试之法的逐渐完善,受中正荐举已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士族子弟如果完全不学无术,想平流进取混过考试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结尾:科举考试选官制度,是古代选举制度的一大变革
由此可以看出,在北朝后期,随着私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文化教育面的扩大,平民人才不断涌现,许多政权的统治者对选官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考试优劣和才能高低授官的现象已经出现,选士制度正朝着以考试为核心的制度演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代县城的知县是朝廷发工资吗
下一篇: 被迫侍奉敌国皇帝的公主,最后下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