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儿子写的一首诗,堪比《七步诗》,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686年正月,武则天昭告天下要将政权归还给四子李旦,李旦听闻之后,并没有任何欢喜。
此时的李旦已经登基两年,但是有武则天垂帘听政,他与傀儡无异,知母莫若子,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李旦比谁都清楚。
所以,对于武则天这次还政,李旦根本不敢接,于是他立即上表表示谦让,武则天看着这个懂事的儿子,嘴角上的笑意又加深了几分。
随着李旦的退步,武则天野心更加膨胀,便想夺取李唐社稷,此举引起了李唐诸王的不安,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讨伐武则天,可尽皆被杀,随后,武则天便为开始为自己登基造势。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武则天的时代就此来临。
或许有些人会说,李旦是皇帝怎么会那么轻易交出皇权,利用皇帝的权势,与武则天争斗一番,成功了就能独享皇权的美味,这不香吗?
香,当然香,可是李旦明白,他根本斗不过自己的母亲,而失败的结局是交出小命,他的哥哥们就是摆在眼前血淋淋的例子。
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他上面还有三个亲哥哥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
武则天垂帘听政时期,按照道理而言是轮不到李旦当皇帝的,可是奈何他的这些哥哥们都想夺权,结果都被武则天给一撸到底,他的二哥李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贤在李弘去世后便成为了太子,他整日里战战兢兢,为了自保甚至还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诗,内容几乎字字泣泪,比曹植的《七步诗》更加悲哀。
我们一起来看。
李弘早卒,李贤风光无限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武则天的长子,随着武则天在宫中的地位逐渐拔高,李弘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李弘四岁那年,唐高宗便废黜了原来的太子李忠,将他立为了正儿八经的皇太子。
李弘身为储君,日常接人待物非常得体,备受唐高宗的疼爱和重视,等他长大之后,也因为仁孝得到了朝野内外的赞誉。
曾与武则天争宠而被废的萧淑妃,她有两个女儿一直被囚禁在宫中,李弘得知后,立马上书唐高宗,请求让两位异母姐姐出嫁,李治在李弘的劝说下也动了恻隐之心,便答应了此事。
可是李弘没有想到,他无意间的善举,却为他的猝死埋下了伏笔,因为此举得罪了他的母亲武则天。
公元675年,李弘暴毙,年仅23岁,唐高宗异常悲愤,破例追封李弘为皇帝,但他的真正死因,却是史书中避而不谈的,但武则天应该脱不了干系。
李弘早卒,太子之位不能空缺,作为武则天次子的李贤便被立为太子,太子是储君,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李贤似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春天。
相比较李弘而言,李贤在文学造诣上面更令人津津乐道,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便是李贤的陪读。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贤的才气可想而知,不说出口成章,吟诗作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武后狠辣,李贤战战兢兢
李贤渐渐长大之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再次以实力赢得了唐高宗的赞赏,而随着唐高宗身体的每况愈下,李贤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每当李治外出养病或者度假,便会让李贤来监国,李贤不仅有才气,处理政事也十分公正,觉得后继有人的李治很高兴,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亲自给李贤写了一封表扬信,内容是:
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一下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李贤监国非常尽心,政务刑罚非常精通,圣人经典非常博学,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
但是李治的高评价,并没有为李治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使得他与武则天的关系很紧张。
李治身边有一个非常信任的江湖术士,他对李治和武则天说:
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相王(李旦)相最贵。
这句话颇让武则天欣喜,而李贤的太子地位也因此变得很玄妙,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宫中又传出了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儿子的流言,后来李贤又接到了武则天亲手所写的斥责信,李贤想到了武则天的狠辣,也开始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高宗怜悯,李贤字字泣泪
当人处在危机之中,便会想着自保,李贤也不例外,他经过谨慎思考之后,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诗,题为《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接地气,说的是瓜农摘瓜的事情,一条瓜蔓上长了很多瓜,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李贤的意思是,他就是武则天瓜田里的一个瓜,李忠是第一个被摘去的瓜,李弘是第二个被摘去的瓜,而他就是第三个瓜,一旦被摘去,虽然也有可能有其他的瓜,但一旦把瓜都给摘完,那就没有瓜了。
通读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想到了曹植所写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兄弟之间为争夺地位而产生的激烈对峙,但是李贤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兄弟,而是母亲,他没有办法也不敢责怪武则天。
但是内容却字字泣泪,他在恳求自己的母亲能够放过自己,让他这个瓜可以自然长熟,可是武则天是狠毒的,她也根本不会因为一首诗而真的放过李贤。
公元680年,武则天命人揭发李贤的阴谋,诬告他谋反,并且安排了一批亲信,亲自审问李贤,李治听闻之后心生怜悯,想要宽恕李贤,可是武则天却说太子谋反要大义灭亲,遂将李贤贬为庶人,后来李贤又被流放到巴州,凄苦过活。
可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过多久,在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便命令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查办李贤,李贤被逼自杀。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帝王之家哪有亲情,在武则天面前,亲情更不值一提,李贤等人的命运,是那个时代里无法扭转的悲剧,着实令人感叹!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作者佚名。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据古书记载,曹操的二儿子曹丕(即魏文帝)因为妒嫉他弟弟曹植的才能,害怕他跟自己争夺王位,曾经命令他再走七步的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来。如果写不出来,就要用严酷的刑罚来处治他。这首诗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一个故事。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诗人十分悲愤的责问:咱们本来是同根生,为什么你要这么急切的迫害我呢?其实诗人不懂,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权夺利,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十分残酷的。诗人在七步之内写成了这首诗,让曹丕失去了迫害他的借口。尽管曹丕看到这首诗后,感到惭愧,但是他始终害怕诗人与他争夺王位,一直把他软禁终生。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
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纲罗千代者矣。然古人有言:“虽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窃见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邱之役,士马疲於甲胄,舟车倦於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往来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工,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默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愿陛下布泽流仁,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
妾又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不无烦扰之弊。是以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愿陛下使之以时,则力无竭矣;用而息之,则人斯悦矣。
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窃见服玩纤靡,如变化於自然;职贡珍奇,若神仙之所制。虽驰华於季俗,实败素於淳风。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俭,犹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伏惟陛下明鉴未形,智周无际,穷奥秘於麟阁,尽探赜於儒林。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固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於业泰,体逸於时安。伏惟抑意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滋重德,择後是以替前非,则鸿名与日月无穷,盛德与乾坤永大。
意思:锅里煮着豆子,豆萁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酒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反七步诗》是1943年7月7日郭沫若居重庆时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精神。
《反七步诗》原文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反七步诗》注释 燃:燃烧。
灰:灰烬。
席:酒席。
珍:佳肴。
肥:肥料。
《反七步诗》赏析 曹植《七步诗》的立意是站在“豆”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是过火和无情的。郭沫若则认为如果从“萁”的角度来思考,“萁”是具有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不同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
他认为,对于“豆”,“萁”的煎迫是过火无情的;而对于“萁”,这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
《反七步诗》创作背景 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
《反七步诗》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 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并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78年6月12日因病于北京逝世,时年86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 一树梨花压海棠
道尽无数未说之语!有意思的是,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18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 清朝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写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尤其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 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与苏轼意思相同。 原来,“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