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白狼山之战是如何发生的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

以史为鉴 2023-07-06 07:16:35

白狼山之战是如何发生的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

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实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白狼山之战。

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早在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军很多将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贪婪无亲,岂能为袁尚所用!一旦我们深入征伐之,刘备必定说服刘表袭击许都。若此事发生,后悔都没用了。”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韩浩共谏,被韩浩劝阻。

针对这种言论,曹操的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乌桓会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将丢失。荆州牧刘表不会被刘备说服袭击许都的,他除了坐谈以外无所作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并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则担心不能制住刘备,如仅予以轻任,则刘备不愿为之所用。”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从曹操此次北上带到无终的将领来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骁勇的“骑将”,可见曹操是做好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准备,他们分别是: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鲜于辅、阎柔、曹纯;另外有牵招、郭嘉等人。可眼看大军就要启程进军辽西,天公却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遮守蹊要,军不得进”。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退军这一条路了。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任由二袁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那时曹操的背后就永无宁日。曹操当然不会轻易的离去,他在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请出了当地的向导----田畴。

乌桓军的大本营在柳城,由无终发起的攻击线穿过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带。但七月,雨季降临,大雨在低地泛滥,道路泥泞,使得这片地区不能通过了。乌桓也料到了这条进攻线路,扼住河口,曹操军一时不能前进。

曹操就战况求助于熟悉当地且早先和乌桓有过争执的田畴。田畴告诉曹操一条通往西汉废弃的前沿领地的废弃道路。从那里军队可以行经无防守的地带,在乌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击,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顿的首级”。曹操大喜过望,采纳计划,回师无终,命部下在水边的路上树立标志,写上:“中夏时节,道路不通。我们等秋冬了再进军。”敌军哨兵看到标志,相信曹操真的撤军了。如田畴所料,乌桓人大为失算,以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带的军队都会撤回。

七月,郭嘉建议“兵贵神速”,要曹操丢下辎重,迫使军队轻装前进,以免拖后腿和警醒敌军,曹操谨记在心。临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滨海道旁立个牌子,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表面是通令全军的路标,其实是为了麻痹敌人。乌桓人看到,信以为真,“诚以为大军去也”,不做准备。可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曹操会出卢龙塞。在田畴带路下,曹操率军轻装创造了被认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军事冒险之一。他们攀越徐无山,经卢龙塞退出中国边境进入滦河上谷,在这片艰难的地区进军五百余里,在平冈转而东向,穿越鲜卑的牧地,再次进入东汉边境的山脉。这时曹操军已经包抄了蹋顿的防守营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线前进,即将把敌军的领地一分为二。但即使是到了平冈,离柳城还是有百余公里的距离。

决战

八月,曹军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柳城势必失守。当时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精锐骑兵(包括一些“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步兵还在后面,难以及时赶到,面对多于自己的乌桓军,很多曹军将士们也都感到恐惧和发怵,希望等待后续部队。虽然,曹军“左右皆惧”,众人请求缓战,但是,张辽力劝曹操要趁着敌阵不整而急速出战。敌阵不整的战机会稍纵即逝,张辽劝战的语气也就非常奋发。曹操在白狼山上观敌阵时,看到乌桓军军阵不整,又看到张辽的劝战急攻,壮之。终于,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下定决心,选择急战,于是,“自以所持麾授辽”。根据《淮南子·主术训》的“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说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张辽负责临阵指挥。根据《魏武军令》的“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因此,曹军各部的进攻方向、进攻时机皆由张辽决定。

张辽临时获得了曹操用来指挥部众的麾旗,于是,离开了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山谷之中,指挥先锋部队冲向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徐晃、张郃、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众甚盛”,但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一说为曹纯部虎豹骑俘获后斩首 。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

此后,曹操收乌桓精锐,之后率其征讨四方,号称“天下名骑”,边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三国正史曹仁能否配得上曹操手下第一大将,三国第一守城大将名誉?

这里讲正史不讲三国演义,所以别说什么许褚、典韦是曹营第一猛将,那是罗贯中神话的,如果讲正史的话,曹操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是张辽,虽然张辽的地位不如同为五子的于禁,但是从战绩看,张辽就是第一大将。

张辽在三国演义中默默无闻,但在正史上可是大出风头,张辽最早和吕布一样是丁原手下,随丁原一起到首都洛阳,丁原被任命为执金吾,而张辽则被何进外派招兵,等张辽回来,吕布已经杀了丁原投靠董卓了,张辽迫于形势也投靠董卓了

吕布杀了董卓后,张辽又投靠吕布了,直到下邳之战,吕布被曹操所杀,张辽率领手下士兵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大将。张辽在曹营的勇猛类似于关羽在蜀营的勇猛,同时张辽也是曹操手下凭借战功升职最快的将领,张辽在正史上的战绩包括以下:

1、孤身入三公山劝降昌豨昌豨叛乱,张辽率军平反,张辽看出昌豨有投降之心,孤身一人上山劝降昌豨,这就是信心和胆识,这种事玩不好就会掉脑袋的,张辽不仅玩好了,还摆平了一次叛乱,这种魄力在整个曹营也是少见的。

2、白狼山之战斩乌桓单于蹋顿白狼山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以虎豹骑对战乌桓骑兵,最终大获全胜的一场战役,当时曹操的兵少,而且曹操又以乌桓人的长处骑兵与对方对抗,以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心,最终打赢了这一场整个平定乌桓之战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张辽作为曹操的前锋,是冲在最前面的。

在古代,只有勇猛之将才能充当前锋,比如袁绍手下的颜良,刘备手下的关羽,孙权手下的吕蒙,这些做战勇猛的将领才能被任命为前锋,更神奇的是,张辽还立下重大战功,在战场人斩了乌桓人首领的首级,一战成名,在战场能杀死敌方主帅,三国整个战场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个分别是关羽和黄忠,因此张辽作战是非常勇猛的,要知道敌方主帅身边的亲兵至少也有五六十名,想杀主帅,那是比登天还难的。

3、勇闯天柱山斩陈兰、梅成首级天柱山是很险要的一座山,陈兰、梅成反叛曹操,张辽作为平叛将军之一,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军队就冲上了天柱山,斩下了陈兰、梅成的首级,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张辽正是勇者的行列。

4、合肥之战八百勇士破孙权十万大军这是张辽一生最出名的一场战役,也就是网络上戏说的 :张八百对战孙十万,而且孙十万被张八百打得大败,差一点还被俘虏了,张辽为了有孙权十万大军集结之前打击孙权军的锐气,因此率领八百勇士组成一支援兵,攻打孙权的中军大营,孙权当时虽然没有集结完毕,但手下军队数万人还是有的,结果这数万人被张辽一顿收敛,全都服服贴贴了。

张辽两进两出,光是张辽一人,杀了孙权手下两员大将,还杀死了数百人,最后还全身而退逃回合肥城,光是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就足以媲美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大将了。这一战,彻底把孙权打服了,从此以后有张辽,孙权终身不敢再来,这就是张辽巨大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守住了一座城。

曹操手下地位最高的武将要数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然后接下来就是以五子良将为主的外姓将领,比如于禁、张郃、乐进、徐晃,再加上张辽,凑成五子良将,但是五子良将中,战绩最高的人就是张辽,于禁只是地位高

因为于禁最早跟随鲍信,鲍住战死后,直接跟了曹操,后来被曹操封了侯,还任命为左将军。但无论是于禁、张郃、乐进、徐晃也好,都是比不上张辽的,张郃善于善变,乐进喜欢先登,于禁威严古板,徐晃中规中矩,只有张辽战绩突出,所以算得上曹操手下第一大将领。

曹仁在三国中有过多次守城的经验,因为被称为“守城将军”,比如赤壁之战之后紧接着发生的南郡之战,当时的曹仁属于曹操手下,曹操在赤壁前线交战时,张辽只待在后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曹操赤壁败逃后

曹仁所在的江陵城一下子地位空前重要,变成了孙刘联军与曹操联军的前线阵地。曹仁只能算曹操手下的第二大将,因为第一的位置是张辽,曹仁在三国时期的两次守城战都没有失败,一次是主动撤退,另一次是等来了援兵,所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守城将军。

第一次是南郡之战,周瑜率领孙刘联军攻打江陵城,打了一年多,曹仁愣是不后退,当时的关羽还在江陵城的北边为周瑜绝北道,攻打曹操自襄樊南下支援荆州江陵的援兵,曹仁抵抗了一年多,因为消耗太大,再加上曹操也明白孙刘联军志在南郡,不拿下南郡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最终曹操在曹操的命令之下,造反放弃南郡。

曹仁的第二次守城就是襄樊之战,这一次曹仁面对的是天下第一名将关羽,这可是正史中武力超强的一流武将,没有人是关羽的对手,连吕布也不是,要知道正史中的吕布其实是很弱的,根本不能和关羽比,曹仁在襄樊关羽之战期间,被关羽率军重重围住了,战场主动权完全在关羽手中,曹仁几乎就要放弃城池,但最终在满宠的劝说下,收回成命,选择坚守城池,直到关在襄樊之战被打败。

曹仁虽然是靠着与曹操的亲戚关系上位的,但曹仁排得上曹操手下的第二大武将,靠的不仅仅是关系,还有能力,曹操手下三大方面军司令其一就是曹仁,而曹仁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完全靠战绩打出来的,夏侯渊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最终命丧定军山,夏侯惇没啥战绩,却在合肥前线都督26军,只因为曹操的信任,而曹仁呢,就是靠能力上位为荆州方面军司令。

另外,曹操打仗非常喜欢带着曹仁,并让曹仁负责担任副攻手的位置,曹操打主力及正面战场,曹仁就打偏军和次要战场,比如曹操打吕布,曹仁攻句阳,曹操征张绣,曹仁扫周边,曹操打官渡,曹仁败刘备,曹操喜欢把曹仁放在副手的位置,除了曹仁忠心,更与曹仁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反观曹营其他将领,能比得上曹仁没有了,所以曹仁算是曹操手下第二大将。

三国时期,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白狼山之战

三国时期,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白狼山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吓得屁滚尿流,没日没夜地逃到柳城(今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家台子村附近),投靠了乌桓。

袁绍曾与乌桓关系密切,两个儿子跑去和他们一勾结,迟早是个大祸患,怎可不除?曹操决定北伐乌桓!谁知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不少将领的反对,他们都认为袁尚、袁熙已经是力穷势孤,不足为虑。反倒是刘备、刘表不能不防,一旦趁大军北伐远征乌桓之际,二刘袭击许都,救应不及岂不被人端了老巢?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认为现在是打乌桓灭了袁氏的最佳时机,他的理由是大军立即北伐,乌桓倚仗自己山高水远必定没有准备,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必然能胜。以袁绍与乌桓以往的密切关系,一旦等到袁尚、袁熙兄弟在那里养到羽翼丰满,就必然成了北方一个大患。

至于刘表,只会坐谈,不会打仗。他知道自己的才能驾驭不了刘备,怎么可能放心地给刘备兵权?刘备手中没有兵用什么打仗?所以,就算我们虚国远征,也不必担心。曹操就因为这个人决定赌一把,因为这个人是旷世奇才的郭嘉,一个郭嘉的话胜过所有将领谋士。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八月,曹军突然出现在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朝阳市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大阳山)附近,袁氏兄弟与乌桓首领蹋顿万没想到曹军会从这里杀出,集结数万骑仓皇迎战。

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之战是场遭遇战,也是场生死决战。曹操战败,全部曹军将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乌桓战败,整个乌桓将臣服曹操,他们同样也没有退路。

表面看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

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百战余生的精锐“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步兵在后面。

只见乌桓骑兵铺天盖地、来势汹汹,数量几倍于自己。曹军阵中有些慌乱,一些士兵面露恐惧。此时猛将张辽主动请战,他“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看他气吞山河,勇猛无畏,心中振奋,将手中所持令旗授予张辽。

曹操纵马登上白狼山,向柳城方向望去,看到乌桓军布阵无法,阵形松散,漏洞百出,心中大喜:“都是乌合之众!”当即命令张辽、张郃二人为前锋,率部冲阵。

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随之倾泻而下,与乌桓骑兵展开厮杀。乌桓军士本来就畏曹军虎威,现在见这般阵势更加慌乱。张辽拍马直取蹋顿,大战二十余合,未分上下。张辽佯装败走,等蹋顿赶来,猛然拨马回身,乘其不备,刀光一闪,斩蹋顿于马下。乌桓兵见主帅已死,慌不择路,拼命逃生。袁尚、袁熙见势不妙,急领数千骑兵夺路而逃。

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混战,原本就仓皇迎战的乌桓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一举平定了乌桓,占据柳城。

郭嘉遗计曹操坐等二袁人头

曹操北伐获胜,班师凯旋,高兴没多久噩耗传来,郭嘉病逝。提起曹操,人们很容易想起铜雀台,想起赤壁,想起煮酒论英雄,想起官渡之战。但紧接着官渡战事的另一场大战却长时间地被人忽略,以渲染战事为长的《三国演义》也仅仅用了一页多的篇幅来描写这场历时四个多月的血腥大战,其中关于乌桓的败亡更是惜墨如金,堪堪只用了几十字。

其实,北征乌桓是曹操一生中绝难忘记的经历,劳师远征,山高路险,错走一步就会导致全军覆灭。尤其是在这场远征中,他平生最倚重、最器重的谋臣郭嘉因不堪劳累病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曹操的战争故事

  操统一北方的战争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初平元年,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伐专权于朝的董卓,因孤军奋战而败,遂欲独立发展。二年,曹操镇压了黑山军白绕部,进占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地。三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境内,杀刺史刘岱。时任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的曹操,采纳陈宫提出的趁机“据兖州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的方略,针对黄巾军缺乏后勤供应等弱点,采取昼夜奔袭战术,连破黄巾军。济北(今山东长清南)一战,迫降黄巾军30万,将其精锐收编为“青州兵”,成为后来作战的主力部队(参见兖州之战)。

  四年,后将军袁术从南阳(治宛城,今河南南阳)移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招降纳叛,向北扩充实力,欲与割据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的公孙瓒,构成对曹操南北夹击态势。兖州刺史曹操率部攻匡亭(今河南长垣南)击败袁术军,继之连续追击。袁术退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称扬州牧。

  同年,曹操父亲曹嵩在琅琊(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遇害。曹操借口报杀父灭子之仇,兴师讨伐徐州牧陶谦,实欲攻占其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陶谦军,继而转攻虑(今安徽泗县东),纵军屠杀数万人,所占郡县后均背叛。兴平五年(194年)夏,曹操再攻徐州。驻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曹,迎立奋威将军吕布为兖州牧,所属郡县纷纷响应。曹操被迫回救兖州,与吕布激战于濮阳(东郡治所,今河南濮阳西南),曹军大败。曹操收聚部众,与吕布军相持百余日,因两军乏粮,各自罢战。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重整旗鼓,决心夺回兖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欲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放弃攻徐州企图。不久,吕布与陈宫率1万大军袭来,曹操预设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战,将吕布军诱入伏击地域,步骑夹击,吕布军溃败,逃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见定陶之战)。继于建安元年二月,进军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剿灭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各部,占领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时曹操采纳荀彧提出“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军进抵洛阳,迫献帝移驾于许,正式迁都于此。十月,曹操击败洛阳诸将势力,攻占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从此,曹操控制中央朝权,得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并在许县和交通沿线实行屯田,减轻民赋,增强实力。

  建安二年,建忠将军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成为曹操的肘腋之患。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军至清水(今河南白河),张绣率部投降。张绣又趁曹操毫无戒备,突袭并大败曹军。曹操退到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收集部众,击退张绣追兵。九月曹军进攻在寿春称帝的袁术,迫其南逃淮南。十一月,曹操再次兴师讨伐张绣,攻战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大破张绣、刘表联军,克取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三年三月,曹操急于消灭张绣、刘表联合势力,不纳荀攸提出“暂缓出兵,待机破之”的建议,第三次南征张绣,包围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闻悉冀州牧袁绍将趁虚袭取许都,即撤转而返。五月,刘表乘机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示弱伪逃,巧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顺利回到许都(参见穰城之战)。

  是年夏,占据徐州的左将军吕布联合割据扬州的袁术反曹。曹操放弃继续南征张绣,于十月率师进屠彭城,击败吕布军,吕布退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操围之,引泗水灌城。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等引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曹军凯旋而归。

  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凭恃地广兵多,急欲大举南征。曹操先机占领冀州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部将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以阻袁军南下。并安抚荆州刘表保持中立,解除后顾之忧。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绍决策迟疑,击败初占徐州联袁叛曹的刘备,避免了两面受敌(参见徐州之战)。

  二月,袁绍亲统10万步兵、1万骑兵进攻延津,派大将颜良围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袭白马斩颜良(参见白马之战),迅疾回军延津南,又诱斩率骑兵追击的袁将文丑。曹操鉴于敌众己寡之势,主动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待机破敌。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郃、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势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随后,曹操采纳荀彧先定河北,后图荆州的建议,乘袁绍新败士众离心之机,出兵北上,占有冀、青、并州,进攻幽州。十二年击败袁氏残余及与之相勾结的乌桓王蹋顿。十三年(20日年),曹军进取荆襄,迫降继荆州牧刘琮,击溃投靠刘表的刘备。刘备退往夏口(今属湖北武汉)栖身。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参见白狼山之战),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