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
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时就十分的有义气,在一次为人报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为徐庶。公元192年,因为董卓在京城作乱的缘故导致兵锋四起,并祸及到徐庶生活的颍川郡一带,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广元一同前往荆州避难。在荆州的时候他认识了诸葛亮等人,并成为了挚友。
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徐庶之所以进曹营后默默无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个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实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为新人,资历尚浅,而且又是半路归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难理解的。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4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