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自宫之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年间人们对“自宫”达到狂热的地步?他们为何如此狂热?
宫刑,使受刑者不但肉体受到非人的伤痛,精神也被无尽摧残,是最令人发指、最野蛮的一种刑罚了。但这种令常人避之不及的可怕刑法,在大明王朝却风靡起来,一时间“自宫”之风刮遍全国,狂热到皇帝下令都无法禁止,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崇祯皇帝剧照
明崇祯皇帝年间 民间大刮自宫风,全国有大量适龄男子纷纷“自宫”,结果造成阉宦之人大量过剩,皇宫中就有上万人,多得实在住不下了,只好安排他们住到城外的皇家园林。
更让人头疼的是,在紫禁城门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阉人,他们闹着要朝廷“安排工作”,整天汇集在一起要求入宫,造成了很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得皇帝也是焦头烂额却又无计可施。
其实,皇帝也确实在没有办法,因为皇宫就那么大、预算开支也就那么多,不可能有上万的岗位给他们。最后,明崇祯皇帝只好采取非常措施,严令民间自宫行为,违令都重重处罚。
崇祯皇帝为禁止民间“自宫”行为,采取的手段是极严厉的,在《烈皇小识》中,记有一道崇祯皇帝给礼部的一道手谕:
民间有四五子以上,许以一子报官阉割,有司造册送部院选用。敢有私自净身者,本身及下手之人处斩,全家发烟瘴地面充军,两邻歇家不举者治罪……布告中外,恪行遵
崇祯皇帝的命令可谓相当严厉了,但最终却没能达到目的,民间“自宫”之举仍然狂热如旧,搞得崇祯皇帝最后成了一头技穷的黔驴!
明朝太监剧照
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何对“自宫”如此执着呢?主要是一个“利”字作怪,那些贪图荣华富贵的以魏忠贤之类的太监为学习好榜样,觉得十年寒远比不上忍一刀疼来得痛快!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如此的不得人心呢?这里有朱元璋数次大屠杀,也有他儿子朱坜腰崭大儒方孝儒,因为不为朱坜篡位正名,而屠杀了方孝儒十族,近千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不但“杀儒”又“辱儒”,比如廷杖,还有文字狱不仅是明朝皇帝空前绝后的残暴,而且,皇帝还大量使用宦官,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太监帝国,文人们如张居正和袁崇焕也要拍太监的马屁。
有时,皇帝,太监和流氓还勾结在一起,如万历时期二十余年的“矿税之祸”。(税监马堂至临清)诸亡命从者数百人,白昼手锒铛夺人产,抗者辄以违禁罪之。
武宗朱厚照还把大量流氓封为义子:“赐义子一百二十七人皆国姓。初,中官奴卒及市井桀黠,偶为上所悦者,辄收为义子。永寿伯朱德及都督朱宁、朱安为首,时有朱静等五人皆亡虏,亦至千户。自后赐姓者日益多云”
魏忠贤是个流氓加赌棍,因没钱偿还赌债而自我阉割,当时的人们羡慕宦官的权势和富贵,因此,自宫成风。魏忠贤依靠各种手段权倾天下,众多官员助纣为虐,并为魏大建生祠,歌功颂德。而宋代和明代相比,则是相当尊重文人的。。而明代李自成陷北京时,大半河山还姓朱,可皇帝身边只剩下个太监了——明代的皇帝对太监往往比对文臣好得多,最后殉葬的是太监也在情理之中。
你说的是朱由检吧!崇祯皇帝勤政、有为、自信,但是又多疑、刚愎、燥苛,是一个性格复杂多样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颇多同情。
我帮你查了一下,给你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吧!
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农民起义、后金军队的入侵、灾荒、大臣之间的堂同伐异,都是让思宗头痛的难题。处理这样的难题,成功或者事物都是正常的。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时候,也是这样自解的。此后,历史学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然而,人才何代无之?要在知人善任罢了。然而崇祯朝“有君而无臣”。思宗既想有心为治,却不识用人之道,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而且,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个勤政、自律、立志有为的皇帝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驭下之严,却正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其中,他的自信和有为可以表现在他对魏忠贤的处理上。
神明白运”是明末松江名士夏允彝对思宗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稍后的史学家如谈迁等人,也对思宗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稳重、魄力,赞叹不已。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却如昙花般一现而过。在接替兄长皇位,他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排除一切影响,不动声色地除去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是思宗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但是,他的多疑和刚愎,也在对待袁崇焕的事件中显露无余。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皇太极的反间计等,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终要了袁崇焕命的还是思宗的决定。仅仅3年前,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其间的变化,真可以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由信任到怀疑态度转变。
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很简单,无非就是效仿了《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故事,让俘虏来的宦官杨某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的对谈,再纵杨某逃脱。明眼人稍加思考,即能明了。但此事正发生在后金军队逼近京城的敏感时刻,杨某回宫对思宗一汇报,袁崇焕就麻烦了。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令将袁崇还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从来都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又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死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而他的燥苛则明显的表现在他驭下极严上。
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思宗正是这么一个人。思宗对于大臣的严峻、刻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帝王,他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陋习。陕宗嗣在给思宗的奏疏中批评思宗“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一个过分苛求的帝王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后代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是“有君无臣”。其实,崇祯朝被杀的大臣是最多的。在一个频繁更迭和滥杀大臣的朝代里,又有谁敢有什么动作呢?
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有所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思宗的奏折里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崇祯朝的政局,正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而思宗最终也落得众叛亲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汉文帝刘恒是怎么巩固自己的皇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