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汉文帝刘恒又是如何一步步巩固自己的皇权呢?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汉文帝的争权之路
虽然表面看上去刘恒谦恭,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手腕的人。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刘恒开始了他的争权之路,面对强大的功臣派,有了吕氏诸侯的前车之鉴,刘恒对功臣的争权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用了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逐渐巩固自身的权力。
1.即位初夜——兵权
自刘恒即位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盘算着争权的步骤了。当然,刘恒的下手也非常准,当晚,刘恒就干了三件漂亮事。
一是任命代国旧臣张武为卫将军,代替周勃统帅南北军,此举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问题。
二是任命代国旧臣宋昌为郎中令,掌管京城兵马,彼时诸侯国的军队还和灌婴在荥阳对峙,必须保障京城安定。
2.稳住老的,提拔新的——用人
拿到兵权,刘恒的腰杆子就硬起来了,可对于那些拥戴他的老臣,刘恒还是给予了优厚待遇。周勃加封了一万户,陈平和灌婴也各加封了三千户。为了奖励周勃的功劳,还提拔周勃做了大臣,看似稳住了周勃,却明升暗降的夺了周勃太尉的职责,使他失去了兵权。提拔周勃做大臣,又得以名正言顺的把大臣职位一分为二,削弱了陈平的权力。
同时,朝中缺乏心腹的汉文帝开始着手选拔新人,过去朝中大臣大多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勋旧,如今天下太平他们也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了,刘恒又从地方提拔了一批新锐干吏,以张释之,吴公,贾谊等人为代表,他们构成了文帝统治中后期朝臣的新的班底。
3.列侯救国——弃卒保帅
作为文帝提拔的新锐,贾谊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向汉文帝献上的"治安策"深得文帝赞赏,尤其列侯就国一论最得文帝重视,借用贾谊的献策,文帝强行命令在京的诸侯返回自己的封地,当周勃等人跳出来极力反对时,文帝又恰到好处的把贾谊搬出来做挡箭牌,通过屈贾谊于长沙换来功臣派平息愤怒,然后半强迫式的把诸侯就国的问题彻底解决。
从拿下兵权到列侯就国,文帝完成了对功臣派争权路上的三步走,随着陈平灌婴的先后离世,周勃被文帝关进监狱后远离政坛,汉文帝的皇权得到很大加强,功臣派群龙无首,再也对汉文帝构不成威胁。
历史结语:
虽然放纵诸侯王却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失策,不过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刘恒的争权之路已经精彩,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弥补了他的遗憾。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是汉文帝刘恒的这个遗憾,才成就了汉武帝的又一大功绩吧!
不鸣则已刘恒的出生倒还有些曲折,他的母亲是楚汉战争中魏王豹的宫人,姓薄,她同其他宫人被送到荥阳织布。有一次刘邦闲逛到了织布的房子里,见一女子有些姿色,就把她要进了后宫,此人就是薄夫人,但很快就把她忘了。过了一年,刘邦总算想起了还有这么个女子,于是把她召来“幸之”。就此一“幸”,薄氏在公元前加年生了刘恒。
刘邦后来又把她忘了,薄氏母子只得小心翼翼地活着,谁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虑,处处谨慎小心,刘恒也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印象。公元前197年,通过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7岁的刘恒总算时来运转,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倒很同情薄夫人,让她去代国陪伴儿子。
薄夫人和刘恒本以为此生必定老死边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临了。吕氏死后,宫廷发生变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诛杀诸吕,控制了朝政。此时,大臣们开始筹划皇位的继承。大家认为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后代,不宜保留;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不能立。权衡来去,最后认为代王是现存高皇帝儿子中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而且立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再加上他的仁孝天下皆知,是最合适的人选。
面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刘恒自然不敢相信,于是同母亲薄夫人商量。薄夫人此前曾在汉宫备尝艰难,深知宫闱权力之争风云变幻,残酷无情,也不敢贸然决定,便派弟弟薄昭偷偷地入长安打听。薄昭很快回复,说事实如此,无可怀疑。这样,刘恒在随从的陪同下,半信半疑地登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直到走到离长安城约50里的高陵,刘恒仍然不相信要他做皇帝的事情是真的,他停了下来,派随从前往长安探风。不久随从回报,说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等候多时。刘恒于是命车队快马加鞭赶到了渭桥。群臣拜见,口口称臣,刘恒也下车一一还礼。太尉周勃跪在地上,从怀里拿出皇帝玉玺,准备献给刘恒。刘恒没有接受,但并非不愿当皇帝,只是周勃的做法太简单草率了。
刘恒很快进了代国驻京办事处,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大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部、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八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于是刘恒先面西以宾主礼说了三遍“不敢当”;然后又面南以君臣礼说了两遍“不敢当”。既然用起了君臣礼,那就是已经答应当皇帝了。群臣最后献上玉玺和符节。刘恒于是即“天子位”,当晚就住进了皇帝寝宫未央宫。
一鸣惊人
从唯唯诺诺到君临天下,地位的转变使刘恒内心一直压制的权力欲开始膨胀,这样得来的皇位,他当然不想轻易失去,于是刘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恒就是那种得了便宜就卖乖的小人,刚登上皇位后,他就下令全国大赦,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厩,脯五日”。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新皇帝即位后的祥和气氛,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刘恒,一个曾经落魄的皇子,现在已经成为呼风唤雨的帝国皇帝了。
在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后,刘恒开始把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上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恒当然不会忘记与他在边远小国共渡难关的随从们。他即位后,就把卫护皇宫的重担收交给随从宋昌和张武,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之后又对跟随他进京的随从封官晋爵,一时间,代国臣僚在刘恒的提拔下,逐渐风光起来。刘恒把亲信安插到各要害部门,逐渐排挤掉了不满他登基的大臣,使得来之不易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刘恒还算是一个好皇帝,为了汉王朝的江山社稷,他并不是一味地倚重亲信,恣乱朝廷,而是知人善任,先后提拔了一批贤能之士。同时,刘恒又通过表彰、赏赐功臣的方法,将平叛有功的前朝重臣赏赐的赏赐,封爵的封爵,迅速地笼络了人心。之后,刘恒又恢复了刘氏宗族在吕后当政时期被削被夺的封地和其他利益,还给曾随从刘邦征战夺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吃人家嘴软”,这些拿了刘恒钱财的臣僚国戚,自然就迅速地聚集到刘恒的周围,这样,以刘恒为中心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就形成了。
“恩威并重”,在给予赏赐的同时,刘恒还对位高权重的大臣进行抑制和排挤。刘恒即位不久,就下诏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国里去;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开,或朝廷特许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送到封国。这是一道对上层人物关系重大的命令,列侯们除了爵位以外,还想在京师寻找到有权力的职位,所以托词不走。这道诏书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下达一年之久仍不见行动。刘恒有些恼火,再次下诏说:“前时诏书要列侯各到封国,托词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请他为我率领列侯到封国。”刘恒要丞相带头到封国,以此挡回列侯们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这样做不仅是治国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列侯们的真正器重。于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也就回到了他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曲沃县东)。
周勃这个诛灭诸吕,拥戴刘恒当皇帝的头号功臣,刘恒确实感激他,给了他最高的奖赏。但他对周勃却不如对自己的旧属那样放心使用,所以在刘恒稳定自己的地位后,开始着手打压权力过大的周勃,拜其为相后又罢其相,然后又再度拜其为相,最后还是以列侯归国的名义把周勃免了职。
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要造反,刘恒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幸亏周勃与薄昭有些交情,通过薄昭向薄太后解释。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会造反,她说:“绛侯怀揣皇帝玉玺,统率长安北军的时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会造反?”刘恒听后,又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确无造反证据,这才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狱后,又活了9年。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算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了。
吕后死后,刘姓诸侯开始反叛,周勃和灌英两个人发动政变,诛杀诸吕。权臣商议立一个性格软一点的诸侯当王。代王刘恒被选中,成为汉文帝。
刘恒(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中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
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仁慈宽厚的形象,再加上他采用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给人感觉他是一个以“不作为”为“作为”的太平皇帝。事实上,这只是他后期的情况,是他让整个政权安定以后所出现的局面。而在他刚刚入主朝廷的时候,情况则完全不是这样的。
(汉文帝)
在朝廷重臣和部分刘姓诸侯王联合起来,铲除诸吕势力以后,大家之所以选择迎立刘恒,史书上说是大家认为,刘恒“宽厚仁慈”。但是,如果从当时大乱初定的局面来考虑问题的话,显然,“宽厚仁慈”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能力卓著”。由此可见,刘恒之所以被拥立为皇帝,是因为他势单力薄,没有背景。无论是大臣还是刘姓诸侯王,都觉得他好控制。
那么,这么“好控制”的刘恒,最终是怎么做到“控制好”朝廷的呢?
刘恒当皇帝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刘恒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军权问题,二是朝中重臣问题,二是地方诸侯王问题。
先说军权问题。刘恒刚到长安当皇帝的当晚,就干净利索地解决了军权问题。《汉书》这样记载:“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为殿中。”郎中令是负责整个皇城保卫,尤其是皇宫保卫的卫戍司令。而南、北军更重要,相当于是中央驻军。吕后在去世前,特别交代她的两个侄儿,无论如何,不能把南、北军的军权交出去,甚至她吕后死了也不要去送葬,只要好好地守住军队就可以了。可是她两个侄儿没听她的,结果才造成被剿灭失败。刘恒到长安后的当晚,就把军权交给他从藩国带来的宋昌和张武这两个近臣,实际上也就牢牢地控制了军权。
再说朝中重臣。刘恒从藩国到长安的时候,带了六个人去,这六个人占据了九卿的六个职位。同时,他又提拔出一个“河南守”吴公进中央(《汉书》记载:“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天下第一,故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这样,中央九卿就有七个位置是刘恒的人。
当然了,刘恒也不是一味安插自己的人,这一点哪个皇帝都做得到。他最重要的是懂得平衡术,既要能够处理朝中重臣,又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对他有拥立之功的周勃、陈平这两个人元老重臣,怎么来处理,那才是一门艺术。
(周勃)
刘恒当皇帝后,先是对这两人封赏有加,加官进爵,安抚他们。他特别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在朝中排第一。但是,实际上,周勃作为一个军人,让他担任总理大臣,显然是不适合的。而刘恒其实要的就是这种不适合。所以不久,他就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这两个数字,军人周勃怎么会知道。周勃不知道,又有谣言说刘恒对周勃不满,因此周勃主动辞职。刘恒让陈平来当右丞相。不过,刘恒只是让陈平独相,并没有提拔他自己的人起来。因为如果提拔他自己的人,难免会被别人议论。而陈平这个人,刘邦早就说过,让他独挡一面,他是办不到的。所以刘恒很放心。
一年后,陈平去世。刘恒又让周勃回来当宰相。
刘恒这次让周勃回来当宰相,其实并不是顾及他是功臣(因为刘恒已经不怕功臣了),而是另有作用。十个月后,刘恒以中央财政赤字为由,让周勃带头去封地。这就是刘恒第二次启用周勃的用意,目的让他带个头,从而铲除了盘踞朝廷中的那些旧功臣旧贵族们。
接着,刘恒又让周勃发挥了第三次作用。周勃因为害怕,天天穿着铠甲见人。于是又有人告他造反,刘恒把他下狱审查,最后又把他放了,恢复他的爵位。其实,刘恒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杀周勃,只不过是用他敲山震虎,让那些到封地的旧功臣们不敢再闹事罢了。
最后说地方诸侯王问题。刘恒当皇帝,地方刘姓诸侯王肯定是不服气的。毕竟刘恒既无资历又无背景也不出众。刘恒为了让大家服气,做了这几件事。一是在大臣们拥立他的时候,反复推辞。这样让诸侯们觉得他没有野心,是大臣们把他抬上去的。二是为诸侯王打抱不平,吕后主政期间,诸侯被剥夺的田地,刘恒让一律归还。三是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封赏。
(陈平)
当然了,一位封赏,讨诸侯的欢心,不是刘恒的目的。刘恒那样做,只是稳住他们。就像稳住朝中重臣一样。接着,他开始了平衡诸侯乃至削藩的行动。一是纵容大臣诛杀少帝及其同党。少帝是诸吕立的,大臣们不同意,要诛杀他,刘恒一点儿也没有反对。二是刘恒按照惯例,封赏了自己的儿子亲戚们,并对诸侯王的土地进行了调整,以亲制疏。这一点儿也没有错,也不会引起诸侯的反感。三是严厉打击叛乱的诸侯,一旦发现苗头,便决不轻饶。甚至可以说是从重处罚。虽然其力度没有后世景帝、武帝力度大,但也已经给他们做出了经验。四是为儿子刘启选择了周亚夫等一帮可以平衡诸侯王势力的大臣,为儿子的“削藩”,及孙子的“推恩”做好了准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不姓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