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有哪些与刘文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03:56:02

有哪些与刘文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刘文静,字肇仁,唐朝时期宰相、开国功臣,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身彭城刘氏。刘文静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隋朝时期,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面对天下大乱,联络裴寂与李世民,支持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奉命联络突厥。随军南下,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出任纳言,成为宰相。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受封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司空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轶事典故

刘文静早年常与裴寂同宿。面对城头烽火,裴寂叹息道:“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我们当如何保全自己呢?”刘文静却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形势是可以预知的,你我二人相处投合,又何必忧虑贫贱?”

人物评价

刘昫:文静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罔思宠辱之机,过为轻躁之行,未及封而祸也,惜哉!

宋祁: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观二子非有踔越之姿,当高祖受命,赫然利见于世,故能或翼或从,尸天之功云。文静数履军陷阵,以才自进,而寂专用串昵显。外者易乘,迩者难疏,故文静先被躁望诛,寂后坐妖言斥,诚异夫萧何、曹参云!

洪迈:荀彧佐魏武帝,刘穆之佐宋高祖,高德政佐齐文宣,高颎佐隋文帝,刘文静佐唐高祖,终之篡汉、晋、魏、周及取隋,其功不细矣。

胡三省:刘文静浅水原之败,贬落不偶以至於诛;裴寂度索原之败,位任如故:唐高祖以赏罚驭臣,上下其手矣。

王夫之:① 唐之不能与突厥争,始于刘文静之失策,召之人而为之屈,权一失而弗能速挽矣。] ②故用夷者,未有免于祸者,用之有重轻,而祸有深浅耳。推其本原,刘文静实为厉阶,仅免于危亡,且为愚夫取灭之嚆矢,不亦悲乎!

百家讲坛谁看过?

《百家讲坛》品牌节目介绍之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1)《天地人之道》:您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我们一个生命个体,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2)《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遇到人生的缺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3)《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4)《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5)《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6)《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7)《人生之道》: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吗?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也许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12月25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 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

12月26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 于 丹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可大可小,也许理想在仕途,要当个什么级别的官,也许理想在职业,要成为一个干什么的人,甚至有的理想在金钱、地位,要成为一个大老总,要住上大房子,开上高级轿车,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个理想更是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论语》中关于理想是一个什么标准呢?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12月27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 于 丹
孔夫子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大体可以概括成几个阶段,最早从人开始学习,“吾十有五,而治于学,”15岁的时候开始幼稚于学,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欲惧。”这是他一生历程的描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最后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你的名字,这段光阴被赋予一个人的意义,从开始念书学习,在这个起点上所有人大体差不多,但是再往后,从而立之年以后,每个人的差别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12月28日(重播) 解读于丹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节目在今年“十一”期间播出后,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于丹教授气定神闲的心态;洋洋洒洒大段咏诵古文的博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述,把深奥的《论语》讲得妙趣横生,显浅易懂。于丹教授很年轻,她为什么对《论语》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于丹,是不是以《论语》中的思想作为行为准则?作为老师的于丹,是不是像孔子那样有教无类?

12月29日 老子与百姓生活之老子谈善的智慧链 姚淦铭
说起为人处事和人际交往,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方式。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才能使自己更受别人的欢迎呢?从而,使得交往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呢?人很复杂,但简单说来,有“善人”、“不善人”之分,在如何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问题上,老子给了我们很好的点拨。接下来,老子又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他说:“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也许,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之父”老子,他的智慧能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大的启发。

12月30日 老子与百姓生活之老子谈人际交往的境界 姚淦铭
在变化日益迅猛和复杂的当今社会,人们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沟通,需要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当你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和茫茫人海,你是否在为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苦恼?你是否感到过一种身处繁华中的孤独?当我们的沟通手段越来越丰富,当电话、手机、网络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但你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否反倒感到无所适从呢?你是否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而苦读了无数本有关人际交往技巧的书,但是却收获不多呢?数千年前一位被后世称作老子的智者,却抛却了所有的技巧,仅用“境界”二字,就将解读这个困惑了现代人已经许久的人际关系问题。那么,老子的这个“境界”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就能够成为解救现代人人际关系困惑的一剂良药吗?江南大学姚淦铭教授,为我们解读《老子》,与我们共同体会老子人际交往的智慧和境界。

12月31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六)永安托孤 易中天
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刘备自感无颜再回成都,终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在公元223年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不太长的历史一分为二:前期的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刘备托孤的目的和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12月11日 玄武门之变(一)政治世家 孟宪实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最终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其中,杨文干谋反案几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唐高祖李渊甚至亲口说出平息杨文干叛乱后,要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但接下来的各种迹象表明,这是秦王李世民为夺取太子之位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最终这个阴谋被识破,太子李建成没有被废掉。那么,面对李世民阵营咄咄逼人的攻势,太子李建成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

12月12日 玄武门之变(二)晋阳起兵 孟宪实
隋朝末年,隋炀帝好大喜功,他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同时他又不切实际修凿大运河,以至于民不聊生,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变乱四起,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江山摇摇欲坠。当时隋朝世袭的唐国公李渊是标准的贵族,与皇帝又是亲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那么正在隋朝用人的时候,他为什么不做隋朝的中兴之臣,挽狂澜于不倒呢?晋阳起兵是大唐王朝建立的起点,更是李渊改变命运的一个历史变奏,但是关于这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历史记载却是矛盾重重,那么,李渊发动晋阳起兵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另有隐情呢?

12月13日 玄武门之变(三)李渊称帝 孟宪实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李渊建立了唐王朝,从这一刻起,大唐王朝就开始了它三百年的历史。但这一刻的到来也充满了荆棘,隋朝末年,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当时很有力量的地方割据势力。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李渊最终建立了大唐,为什么李渊能在那么多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是怎么退出历史舞台的?隋朝又是怎么灭亡的?李渊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12月14日 玄武门之变(四)初露端倪 孟宪实
隋炀帝被杀以后,各地诸侯纷纷称帝,蓄谋已久的李渊自然也不例外,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终于完成了他的皇帝梦,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李渊称帝后,跟随他晋阳起兵的两个功臣裴寂、刘文静,也都被加官进爵。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随后不久,晋阳起兵的两大功臣之一刘文静却遭杀身之祸,那么一个开国功臣为什么好端端的被杀呢?这难道又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再次上演吗?李渊为什么要处斩刘文静?刘文静的被杀究竟说明了什么?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12月15日 玄武门之变(五)秦王破阵 孟宪实
刘文静案件暴露出来的李唐集团内部的矛盾,表面上看是刘文静与裴寂的矛盾,其实这里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刘文静的死对李世民集团是巨大的打击,年轻的李世民此时面临着双重选择的尴尬境地:是继续与父王李渊纠缠还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抛弃前嫌。而当时天下的形势依然是错综复杂,自从隋炀帝死后,各路割据势力纷纷向最高权力发起了冲锋,北方山西有刘武周,野心勃勃要进军中原;河南的王世充,坐镇洛阳,对唐朝也是虎视眈眈;河北有窦建德势力不容低估。因此刚刚建立不久的唐朝,统一天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而在刘文静刚刚被杀不久,唐朝的大本营山西意外地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唐朝是否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也在考验着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关系。那么在唐朝面临的生死关头,李世民该何去何从呢?

12月16日 玄武门之变(六)太子之争 孟宪实
李世民为唐朝东征西杀,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朝廷却对他却颇有猜忌。据史书记载,在李世民拿下东都洛阳之后,李渊竟然派了两个接收团去清点战利品,这与战前对李世民的信任与放权形成鲜明的对比。李世民对此也颇为苦恼,尤其是在唐朝统一天下的局势逐渐明朗的时候,靠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打拼天下的李世民面临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之后,他必须确定在新形势下的何去何从的问题。那么功高盖主的李世民还会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秦王吗?太子李建成究竟会怎样对待他这位功勋卓著的弟弟呢?他们哥俩究竟会展开怎样的龙虎斗呢?

12月17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四)败走麦城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羽被俘,然后被杀。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为何是这样的下场,关羽的死,使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

12月18日 玄武门之变(七)水火不容 孟宪实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其中,杨文干谋反案几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唐高祖李渊甚至亲口说出平息杨文干叛乱后,要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但接下来的各种迹象表明,这是秦王李世民为夺取太子之位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最终这个阴谋被识破,太子李建成没有被废掉。可以说,这是秦王李世民阵营采取和平手段夺取太子之位,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这一次的争夺失败后,秦王阵营和太子阵营的矛盾逐渐公开化。那么,面对李世民阵营咄咄逼人的攻势,太子李建成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

12月19日 玄武门之变(八)玄武喋血 孟宪实
太子李建成为了应对秦王李世民对自己太子地位的挑战,联合四弟李元吉,对秦王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手段层层加码,从最初的制造摩擦,发展到最后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这一步步升级的措施,标志着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调和的余地越来越小。最后,在大唐皇宫的玄武门前,太子阵营和秦王阵营的权力之争,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秦王李世民从这里一跃登上了权力的颠峰,但同时,他的心中也留下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一千多年前大唐皇宫的玄武门前,兄弟相残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2月20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六)皇太极新政 阎崇年
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重重的危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巧合的是,他今后的对手,后金的天聪汗皇太极也刚刚夺取汗位不久。因为这样两个强势帝王的登场,明亡清兴的历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此后的17年里,崇祯皇帝怀着中兴大明王朝的梦想,竭尽全力地收复被后金占领的大片辽东领土,而天聪汗皇太极也同样雄心勃勃地做着逐鹿中原、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梦。这随后的17年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两个最强势人物的生死对决。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云集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最为先进的武器,也浓缩了当时最为戏剧化的命运沉浮和人情的冷暖。而这样两个传奇帝王,在他们身上有着惊人的形似之处和众多的巧合,但最终这样两个皇帝的胜败命运为何却有着更为惊人的反差?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又是什么让两个王朝的兴衰呈现出了如此鲜明对比?

12月21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七)突发事件 阎崇年
明朝崇祯元年四月,公元1628年5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他决心五年复辽。他的情绪格外高昂。可就在他赴任途中,宁远前线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就是宁远兵变!朝野震动!发生这样严重的突发事件,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因为宁远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它可是袁崇焕当年率兵抗击后金的重要基地。袁崇焕率领的部队向来以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著称。他们在这里曾经先后取得了明天启朝值得大书特书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那么,这样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军队,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发生兵变了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宁远的明军守卫部队采取如此过激的行动呢?

12月22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八)尚方宝剑 阎崇年
袁崇焕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出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由于以前阉党专权,蓟辽督师所用非人,原来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已经面目全非:锦州、杏山、高桥等城被后金骑兵毁坏严重。明辽东守卫部队,部分官兵哗变,军纪松懈,几乎成了一盘散沙。那么,面对前任蓟辽督师给他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袁崇焕将怎样重整旗鼓,以便迅速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呢?袁崇焕手中握着崇祯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他会如何充分发挥尚方宝剑的作用呢?

12月23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九)北京危机 阎崇年
重新回到辽东前线的袁崇焕在刚上任不久,就大刀阔斧地进一步营建宁锦防线,并且斩杀了不听从命令的总兵毛文龙,这使得袁崇焕多年来营建的防线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成为了一条皇太极不可逾越的障碍。就在袁崇焕胸有成竹地等待着皇太极再一次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却惊奇地发现扬言要报失败之仇的皇太极,并没有出现在他的眼前,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皇太极究竟会去了哪里?而此时,袁崇焕身后的北京却即将被皇太极的八旗军队团团包围,危在旦夕!皇太极突然出现在重兵把守的北京城下,这在明朝与后金军作战的这几十年里,完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会怎样?此时此刻的北京城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2月24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五)夷陵之战 易中天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最终形成了。然而孙权一直对刘备不还荆州之事耿耿于怀,终于在公元219年觅得战机,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于是夺回了荆州。既失荆州又失爱将的刘备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公元221年7月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玄武门”皇位之争是什么典故?

预立嫡长子为皇太子,以皇太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但考诸史籍,真正按此程序登上皇位的,又不是多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从“玄武门之变”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在初唐的皇位接替中,“玄武门之变”是影响极大的一个事件。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这一事件评说不一。从“玄武门之变”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看,它充分显露出封建社会中皇位接班人制度中无法克服的弊端,对当今社会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有警戒作用。

唐高祖的诸子中,李世民尤具雄才大略。在佐父起兵建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随着地位和实力的与日俱增,已是势难雌伏。

唐高祖李渊与皇后窦氏,共生有4子1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史载讳“元”为“玄”),四子李元吉,女为平阳公主。诸子中,元霸早年夭亡,其余3子1女,均跟随李渊,在建立唐朝一统江山的斗争中,各有建树。其中次子李世民的功业尤大。

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今陕西武功的一座李氏别馆之中。当时其父李渊刚被隋文帝任命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荣迁新职之际,又得贵子,李渊自然十分高兴,当即为子起名“世民”,希望将来能济世安民,为李氏门庭再增光辉。

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将门之后,他从小受到尚武习俗的熏陶,喜欢骑射征战,颇懂文韬武略。青少年时代,随着父亲职务的不断调动,他先后到过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等地,14岁时来到京师长安。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虽不免遭受颠沛流离之苦,却使他饱览各地山川河谷、军事要塞。接触民情风俗,了解社会现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形成意志倔强、刚烈豪放的性格,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古代山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18岁的李世民因父亲调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而随家迁居河东。这年八月,炀帝北巡边塞时,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的数十万骑兵围困雁门,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炀帝接受臣下建议,将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南流的汾水河,令各地募兵勤王。李世民奉父命毅然应征从军,参加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部队。他认真分析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向云定兴将军提出虚张声势,多设旌旗,以为疑兵的退敌策略,深得云将军的赞赏,夸李世民“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就在李世民随父进驻山西的这一年,隋王朝内部的动乱局面已十分严重。颇具雄才大略的李渊也开始密谋策划,准备伺机起兵。李世民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参与了起兵的全部密谋和决策活动,并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他一方面协助父亲招募军队,集结力量;另一方面又在父亲授意下,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结交大批当时的英豪俊杰,隋军将领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就在这时成为李渊父子的心腹好友,晋阳令刘文静和宫监裴寂,也在这时进入核心决策圈。据说,当李渊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有些举棋不定时,又是李世民与刘、裴商议,促成李渊最后下了起兵的决心。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宣布正式起兵,这时李渊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女婿柴绍等也先后率领一些军士从河东、长安,秘密赶至晋阳会师。在确定西入关中夺取长安的战略目标之际,西河(今山西汾阳县)郡丞高德儒拒不服从,李渊命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二人率军攻取西河,二人受命后,率军直逼西河,擒斩高德儒,开仓济贫,甚得民心。李渊见二子争光,十分高兴。遂在这年七月,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自己和建成、世民率军3万,西图关中。

大军进至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隋将宋老生在霍邑(今山西霍县)屯兵抵挡。恰逢霪雨连绵,粮饷不给,军中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乘虚袭击太原,李渊召集诸将商议,裴寂认为太原是军事重镇,又为义军家属所在地,应立即还师太原,再伺机西图。李渊也认为合情合理,准备回师。这时李世民指出:突厥并未对太原构成严重威胁,应义无反顾地先入咸阳,以号令天下,若现在班师,不仅会挫伤士气,而且以后也难遇大举的机会。李建成也反对回师太原。经兄弟二人苦谏,李渊追回已后撤的部分军队,按原计划行动。之后,大军力克霍邑,取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绛县),到达龙门。在农民首领孙华的引导下,兵渡黄河,围攻河东。

隋朝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李渊久攻不克。裴寂主张以重兵力克河东,以绝后患;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先取关中。李渊权衡后,决定兵分两路,由李世民带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兵力对付河东屈突通。这时,平阳公主率招募的六七万军队来与李世民会师,李建成与李渊也先后至霸上,20万大军合围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攻克长安。

占领长安后,李渊于次年(618年)称帝建唐,李建成因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李渊称帝后不再亲自挂帅出征,身为皇太子的李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处理日常政务。领导和指挥统一战争的重任,就主要落在秦王李世民的身上。当时年仅22岁的李世民,在西攻东伐,征服群雄的统一战争中,又建殊勋。

在平定割据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中,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确定了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方针。初次交战之际,李世民因患疟疾,交由刘文静、殷开山指挥军队,二人不听李世民劝诫,轻敌躁进,在浅水原一战中遭大败。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即位。李世民吸取上次战败的教训,坚守60余天不战,薛军粮尽,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李世民分兵两路,以南北夹击之势,一举破敌,并身先士卒,率少数人马乘胜追击,使薛军不能汇合,薛仁杲被迫率军投降。

当盘踞在代北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太原,李元吉逃回长安,形势十分危急之时,李世民率军北上,渡黄河,入山西,讨伐刘武周。刘军主力宋金刚十分勇猛,李世民仍然采取坚壁不战的方针,两军对峙5个多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抓住机会,穷追猛打。一天之内交战8次,大获全胜。宋金刚只带10名骑兵逃回太原。刘武周见此惨状,自知不敌,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所杀。

平定刘武周后,李世民率军回到长安,休整两个月后,于武德三年(620年)三月又率军东征,与王世充、窦建德角逐于中原地区。面对王、窦两股强大的武装力量,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胆略,他临危不惧,果断决策,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同时,集中主力与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决战,一举击溃窦军,俘虏窦建德,使王世充闻风丧胆,出城投降。统一全国的战争,至此取得决定性胜利。

从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挂帅出征,到武德五年(623年)七月胜利班师回朝,历经4年。李世民英勇善战,消灭了当时国内主要的割据势力,为建立唐王朝的一统帝国做出了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中无与伦比的特殊功臣,威望与日俱增。他担任尚书令之职,位居宰相,又掌握着大量军队,权力逐渐扩大,地位迅速上升。这一切都促使他对最高权力地位产生觊觎之心。据说有一天,李世民曾和谋臣房玄龄微服拜访一位名叫王知远的道士,这位道士告诉李世民,说他有天子相,将来可登九五之尊(即当皇帝)。李世民听后,很受鼓舞,暗记在心。

因为早怀大志,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非常注意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收罗谋臣猛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在这个集团中,武有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公孙武达、徐世勣等,文有刘文静、裴寂、杜如晦、房玄龄等,均为一代俊杰名臣。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他从关东前线返回长安后,被加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设立天策府及其属官,作为他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同时他又在自己的秦王府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文人学士,经过挑选,杜如晦、房玄龄等18人入选进馆。李世民让他们轮流在馆内值班。以备顾问咨询,并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18人画像,让文学家诸亮作赞,号为“十八学士”。“十八学士登瀛州”的说法,据说由此而来。天策府与文学馆的设立,表明秦王李世民的政治核心集团正式形成。这时,就是李世民不产生争夺最高权力地位的念头,他的文武功臣也不会甘居府馆,真正是“势难雌伏”了。

面对秦王李世民“势难雌伏”的状况,太子李建成由妒生惧。双方围绕皇位继承权,以各种手法展开了一场争夺战。在文武部下的鼎力支持下,李世民在危机中先发制人,在玄武门杀兄戮弟,取得了胜利。

对于李世民的胆略、才干和抱负,作为兄长的太子李建成是深知的。因此,父皇李渊对李世民的每一次重用与褒奖,几乎都要引起李建成的嫉妒。随着李世民的实力与威望的与日俱增,李建成更是由妒生惧,越来越感到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受到直接的严重挑战。据说李建成出于对付李世民的需要,以许愿的手法拉拢四弟齐王李元吉,而李元吉也胸怀大志,企图先与李建成联手扳倒李世民,然后再图谋长兄之位,于是二人各怀异图,联合起来,与李世民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古人卖花图双方都明白各自的实力大小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人才实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挖对方“墙脚”,以削弱对方势力。建成利用皇太子的身份与权力,凡有调兵遣将的机会,总是竭力设法把秦王李世民的部将调开。程咬金是秦王府一员得力干将,建成便设法将程咬金调任康州刺史,使他离开秦王府(后不果行)。尉迟恭也是秦王手下一员猛将,建成先是用一车金银收买他,遭到拒绝后,又派人暗中行刺,行刺者未敢下手;建成又在高祖跟前诬陷尉迟恭,将尉迟恭下到监狱,后在李世民再三请求下,得免一死。李世民也针锋相对,在派人积极争取山东豪杰的同时,瓦解建成的部下。原为太子部曲、担任防卫宫城重任的常何、敬君弘,便在秦王的瓦解工作中,暗中脱离了太子集团,成为秦王的助手。

在互挖“墙脚”的同时,又都利用宫中各种关系,在父皇面前,诋毁对方。建成与齐王元吉常住京城,宫中关系较多,在这方面占有优势。据说二人曲意伺奉父皇跟前诸妃嫔,贿赂无所不至,以求在父皇跟前说好话。而世民则不事妃嫔父皇,遇事还要坚持原则,故多得罪之处,妃嫔们自然不会在高祖跟前说他的好话,有时还要说坏话。一次李世民侍宴宫中,因思念生母早亡,不能见到后来的情况,不禁流下眼泪来,高祖看见后不大高兴,诸妃嫔乘机进谗说:“现在天下无事,皇上年龄已大,正应该好好享乐高兴,而秦王却流泪,肯定是憎恨我们这些人。您老人家一旦万岁以后,秦王还能容得下我们母子?肯定会把我们都害了!”并痛哭流涕,说:“皇太子仁孝,陛下如果能将我们托付于太子,太子一定能保全我们!”高祖听了,自然越发对李世民不满,对李建成有了好感。只要遇有机会,建成、元吉与世民又都分别偷偷地觐见父皇,直接在高祖面前攻讦对方,高祖只好根据当时的情况,说些不痛不痒的和事的话。

随着双方矛盾的越来越激化,从肉体上消灭对方的谋害行为也时有发生。可能由于史传者的掩饰,似乎这类行为均由建成和元吉所为,世民则除了最后一次动手玄武门外,并无它举。据史载,元吉曾不止一次要亲自动手消灭世民,但建成曾加以阻止,多少反映出建成本性中厚道的一面。史载比较明显地谋害李世民的行为,至少有两次。一次是乘高祖郊外行猎之时,建成将自己的一匹烈性胡马让给世民,并请世民陪猎。世民乘此马逐鹿时,烈马几次狂跳,将世民摔出一丈多远,险些丧命。世民后来对人说:“他(指建成)想用此马害我,但死生有命,这有什么用处!”建成获悉后,又让妃嫔在高祖耳边进谗:“秦王说他有天命,将为天下主!”高祖大怒,把世民召进宫大训一顿,说:“天子自有天命,不是智力可求的,你急的什么?”并要下狱审讯,恰因突厥人寇,不得不用李世民,方才免审,让世民带兵迎战突厥。另一次是建成请世民赴宴,酒中下毒,世民饮后心痛不止,并吐血数升,幸亏回府后解救及时,方保住生命。

对双方的这种越演越烈的明争暗害,作为父亲的李渊当然比谁都感受深切。但他处在两难之中,一方是按照传统原则确定的皇位继承人,另一方是功业盖世的实力人物。手心手背都是肉。在通常情况下,他只能是居中调停,希望缓解双方的矛盾。在特殊情况下,他也曾动过解决一方的念头,但最终没有实际行动。史载武德七年(624年)六月,高祖带世民、元吉去了仁智宫,留建成居守京都。原任太子东宫侍卫的庆州都督杨文干私募壮士送往长安。建成在元吉陪父皇去离宫时,曾暗嘱元吉就便除掉世民,同时又派手下二员郎将给杨文干送去甲杖,欲里应外合,但这派出的两人却往离宫向高祖报告,高祖大惊,手诏建成赴离宫,建成犹豫再三,还是遵命前往,被高祖囚禁;高祖同时派人去庆州召杨文干,杨干脆举兵反叛。高祖派李世民去剿灭,并在临行前有所许愿。世民去后,李元吉与妃嫔在高祖面前,再三为建成说情,封德彝等朝臣也为之劝解,高祖又改变初衷,复让建成回京师留守。世民当然大失所望。既然作为父皇的高祖李渊不愿也无法解决问题,剩下的途径,好像就只有兄弟相残、流血宫门了。

就在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厥南侵。建成推荐元吉率军北征,并准备乘机带走世民手下的一些将领,高祖同意。据说建成与元吉密谋,要在世民为出兵送行之际,除掉世民。有人将这一机密告诉了世民。大难临头,世民召集手下文武商议,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力主世民先发制人,迅速除掉建成与元吉。世民决心下定后,秘密入宫见高祖,告建成、元吉种种不法行为,并将欲借出兵送行之机加害自己的阴谋也一并告发。高祖听后,愕然半晌,说:“明天我亲自鞠问,你应早一些向我报告。”

世民料定建成、元吉明早会进宫见父皇,便在必经之门——玄武门设下伏兵。第二天早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得到宫内张婕妤派人送来密报后,果然趋马直奔玄武门而来,要进宫见高祖去辩驳世民的告状。这时早已埋伏在玄武门的伏兵袭击建成和元吉,建成被李世民砍死,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杀。建成的随从本想发动攻击,但见主人和齐王元吉已被害,立刻瓦解了。李世民见大功告成,即派尉迟敬德进宫去向高祖报告。高祖当时正在宫内湖上划船,大惊大怒之余,也只好面对现实,3天后即顺势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月后,正式传位于李世民。世民即位,号太宗,次年改元贞观。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之变”,当时及后世的人们,评说不一。但无论褒贬扬抑,大都囿于事件本身及相关人物。如果我们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则可以从这一事件之中,发现封建时代皇位接班人培养制度中无可克服的一些弊端,对现代社会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不无警戒之处。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当时的史传记载,多有曲饰。据说还是唐太宗本人非常关心对这件事的记载,几次提出要看实录。房玄龄等人把删简后的实录呈上,太宗看后,觉得文字记载,语多隐晦,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讨平了管叔、蔡叔的叛乱而周朝安定,季友毒死了叔牙而鲁国安宁。我做的事,其大义与这些事相同,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缘故罢了。史官提笔记录,何必费神去隐瞒?应立即删除虚饰多余的文字,直截了当把事情原委写出来。”魏征也趁机进言说:“我听说皇帝处在极尊贵的位置上,没有什么顾虑惧怕,国史是用来惩罚坏的奖励好的,记载不真实,后代有什么可看呢?陛下现在命令史官改正文词,符合最公正的修史原则。”无论唐太宗对自己一手策划的这件事的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他对修史者的这种要求,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尽管如此,后人对“玄武门之变”的史载真实程度,仍颇多怀疑。至于对这件事的评价,则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无论是褒是贬,是扬是抑,大都是就事件和人物本身加以分析评说。直至今天,国内外的史学界,也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我们将视野稍微放宽一点,将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不难发现,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以及封建社会中其他一些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件,揭示出封建时代皇位接班人制度中无法克服的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对当代社会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有人曾对正史所载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皇位继承的情况作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发现,按照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原则,以嫡长子为皇太子,以皇太子继承皇位的,不到历朝历代皇帝总数的一半。就是说,大多数后来登上皇位的人,并非是按正常的接班人制度和程序培养出来的人。“玄武门之变”中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只是其中的一个。这难道不令人深思,从接班人制度中,而不是从单纯的具体的接班人身上去寻找原因吗?

预立嫡长子为皇太子,以皇太子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这种皇位接班人选择培养制度,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又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弊端和矛盾。

古人取水首先,它不能保证所选择的继承者的优秀性。这是因为,既然是嫡长子承位,那么,不管这个嫡长子本身的素质如何,够不够格。他一生下来,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嫡长子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一旦确定,别的优秀者就无法与之进行公平的竞争,只能诉诸非法渠道和手段,这既不能保证优秀者就一定能够取而代之,又加剧了统治秩序的混乱。嫡长子的皇太子地位一旦明确后,他往往会囿于名位而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能更好地培养、造就自己所需的优秀品质、才干和业绩,这本身难免给自己顺利接班带来不利的因素。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后,大部分时间坐守京师应付日常事务,李世民则经常挂帅四出征战,二人的业绩与威望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实力的变化,地位的易换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它极易招来各方势力的或明或暗的攻击。在权力之争中,皇位是最具诱惑力的。一个人一旦被预立为皇太子后,就等于在社会上,尤其在权力角逐场中竖起了一块最大的靶子,任各种人物从四面八方来射击。不用说那些原本平庸之辈,就是品质才干极为优秀者,也常常防不胜防,难以招架。多少被立为皇太子者,其中也不乏极为优秀者,在登上最高宝座之争中,被攻击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有的就是在到达最高宝座的一步之途中,倒了下去。在没有普遍的、平等的、公开的竞争中,以一人之身去敌万人之争,成功率能有几何,是不难想见的。

还有,它常常会造成皇储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权是不可分割的,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皇权与相权的长期矛盾和斗争,就是明证。皇储(太子)与皇权(皇帝)之间,同样极易形成矛盾和斗争。在多数情况下,皇储在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中,如果与皇权尚无大的矛盾,还可抵挡一阵,若本身已与皇权发生严重矛盾,则前途就会非常不妙。多少被立为皇太子者,他的安危成败,往往系于皇帝一念之中。以一人之身敌万人之争,难;以皇太子一人之身应付皇帝一人之身,也难;有时,甚至更难。就这一点而言,在引发“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唐高祖李渊自始至终没有对太子李建成采取易位的行动,是十分难得的,尽管他和皇太子之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虽然他的努力没有成功,最终还是发生了兄弟相残的宫门喋血事件,但在这一制度的框架之中去评价高祖,确实不能苛责于他。李世民以实力问鼎并且获得成功的事实说明,符合人类社会生存进化基本规律的力量,总要与有碍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并在不时的胜利中推动社会进步。

对于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弊端,在当时社会中也不是无人知晓。为了减少矛盾和可能发生的弊病,有时也做过一些改动。如清朝的皇位继承人,采取由皇帝选择人选后秘藏于诏而不宣的办法,这似乎减轻了被立为皇储者所受的攻击和压力,但同样没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有时,还会把问题弄得更加复杂化。如雍正皇帝即位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在他即位的过程中,兄弟争斗相残的程度,也不亚于前朝前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只有采取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办法,尽量用平等的、民主的、公开的原则和办法选拔人才,才能确保真正有才德的人在能干事的时候走上能干事的岗位,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像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临危不惧的著名人物还有哪些?选三个写下他们的名字和简单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从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关系相当亲密。在潼关与刘文静协同抵拒隋将屈突通时(此人日后也成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刘文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段志玄率二十骑飞奔进击,杀数十人而还。当时他脚上中了一中流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摇功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冲入敌阵。桑显和军大乱,唐军趁机复振,最终大败隋军。

  不久,段志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为两个兵将挟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过洛水,“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挣,两个敌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驰还,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最终安全回营。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银财宝贿赂他,段志玄都告知给秦王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参加战斗。太宗继位,封樊国公。文德皇后丧礼期间,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出章肃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马上开门迎纳使者,段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宫使说:“有皇帝手敕。”志玄说:“夜中不辩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放进。太宗闻后赞叹:“真将军也。周亚夫也比不了呵。”

  贞观十六年病死,赠辅国将军,谥曰忠壮,陪葬昭陵。

  王二小 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和敌人同归于尽。
  戚继光 智斗海关倭寇。
  邱少云 自己被烧死了却没有动,没暴露埋伏地。
  黄继光 舍身堵枪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0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