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战绩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7-06 03:10:43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战绩如何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战绩如何?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共计十六帝,真正惊艳历史的除朱元璋外非朱棣莫属。

朱棣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大帝二字当之无愧。

朱棣,(1360年一1424年),至正二十二年,生于战乱之中,为朱元璋第四子。

朱棣十一岁时被封为燕王,十年后奉召赴北平就藩。就当时而言 ,北平乃苦寒之地,离明蒙边疆很近,朱元璋也许早就看了朱棣的不同,所以选择他去抵御强大的蒙古军,不过在他心中朱棣无非是个刀斧手,一个守卫国门的战士,南京的龙椅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名扬四海,彻底摧毁了元蒙政权,首脑脱古思帖木尔被部下缢杀,至此北元瓦解,蒙古各部分崩离析。但其小股残余势力仍不时袭扰明蒙边境,怒火中烧的朱元璋欲将其斩草除根。

1390年秋,朱元璋决定再次北伐,不过手中已无更多大将。因为蓝玉骄纵,耿炳文岁月催人老,他的手中只剩下了两粒棋子。一个是晋王朱棡,另一个就是朱棣。

同年,朱元璋亲自拟定作战计划,把兵马一分为二,分别交由朱棡和朱棣各领一半,让自己找到目标后击而杀之。朱棡无心战事,在边境秋游了一圈,打了几斤酱油后便草草收兵,事后证明朱棡本就无心念战,此行无非例行公事。

我们专讲朱棣这一队人马。

这是朱棣第一次领兵,他便想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让父亲另眼相看一一一问鼎的事此时他还不敢奢求,因为太子朱标那座雄伟的高山让他永远不可逾越。

他没有遵照朱元璋的部署,而是根据自己的战略想一举活捉或击溃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

此行,他带走了不少京都三大营的精锐骑兵,就战力而言和蒙古骑兵不相上下。我非常感慨,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骑兵总是一枝独放,今天被消灭了,没多久又重新组织起来,依然威风凛凛,战力强悍,像山火下的野草来年再次生机盎然。

这真是一个倔强而冥顽不化的民族。

可谁让他们遇到朱棣了呢?纵观朱棣朝蒙古骑兵很少兴风作浪,他的朵颜三卫大多来自蒙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扯远了,我们继续跟随朱棣行军。

蒙古王庭居无定所,草原上哪里都是家,随时可以生根发芽,他们不依赖坚固的城池,任何地方都可以开辟为战场。之前,他们还没见识过真正的朱棣,他们不知道朱棣有战鹰一样的队伍。不久后,正是这支队伍的前哨发现了乃儿不花的军队并将其锁定。

大军秋天出发,找到蒙古军队后已入冬。入冬的标志就是满天雪花,道路泥泞,万籁俱寂,寒冷刺痛着每一个军士。面对这样的行军哪支部队都会怨声载道,萌生退意,因为此战并非斯大林格勒,不需要你死还是我亡。

但朱棣依然故我,命令全军是夜前行,于次日凌晨悄无声息地抵达乃尔不花军前。

掀开帐篷,乃尔不花大惊失色,措手无策,象一只待宰的羔羊等待着朱棣的审判。

猜猜此时朱棣的大军在干什么?

朱棣命令全体伙夫生起炊烟,埋锅造饭,似乎准备多炒几个菜,略备小酒与蒙古军人搞个联欢会,把酒言欢,彼此交流些战争经验,然后不醉不归。

此等沉着好生了得。

不过除了伙夫之外全军将士虎视眈眈,严阵以待,如蒙古军稍有风吹草动,等待他们的将是漫天的火铳和寒气逼人的战剑。

蒙古军人直来直去,从没见过这等景象,大家面面相觑,内心胆寒。他们喜欢的是刀剑自由,快意恩仇,抹脖子三秒钟了事,不希望这种似战非战的折磨。

他们中计了,朱棣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带上了谈判桌。

他命观童前往蒙军大营劝降乃尔不花。

乃尔不花和士兵一样彻底崩溃了,观童不废吹灰之力便将其降住。于是乃尔不花命令全军投降,摘落战旗,脱下盔甲,卸去军刀,拱手朱棣并承认棋高一着。

结束了吗?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此次战役,明军“不战而屈人之兵”,没废一兵一卒大获全胜,缴获粮草辎重无数,蒙古骑兵大部投降,再次充实了朱棣的朵颜三卫。

这还是战争吗?这还是战斗吗?这还是冰天雪地里弥漫开来的战场吗?

什么都不是了。

这场兵不血刃的较量早就超出了战争的范畴,朱棣升华了战争的精义。

朱棣第一次北伐,尽显雄才大略,以独特的方式谱写了战争新的篇章,他的表现惊世骇俗,令人内心胆颤。

朱棣即位后,北伐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就,但财政也有所减少,你怎么看?

在朱棣的五次远征中,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再到肯特山。前三次远征都赢了,但后两次都失败了,看来蒙古损失不大。

但事实上,蒙古人的损失特别大,为了躲避明朝的军队,蒙古的很多部落都逃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虽然他们的人民耐寒耐旱,但牛羊却没有这样的耐力。在迁徙过程中,无数的动物因衰竭而死,而明军又在春天出征,这使得蒙古动物刚刚熬过了一个严冬,春天的草原刚刚返青,生命还没有贴肥,就被迫迁徙,死亡了不少。

朱迪

阿鲁台被明军这么折腾了几次,实力不济,最后还是被瓦剌杀死了,而刚刚朱棣使用的就是这样的策略打败了蒙古,没有了草原牧场的蒙古,战斗意志逐渐崩溃。

五次远征,财政严重缩水

明王朝建立于洪武元年(1368年),而朱棣第一次出征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中间有四年的靖难之役,也就是说,没过多久,中原人民就脱离了战乱,国家正在休养生息,朱棣开始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大战役。

面对国力不足的局面,朱棣采取拼命印钞的办法,但这样的政策使宝钞严重贬值。洪武年间,纸币可以兑换200多枚铜钱,而明成祖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是几十甚至上百。

大明宝货币贬值曲线

往常宝钞只能买几斤米,后来几次远征,国家财政严重受损,宝钞面值急剧下降。由于山东急征,唐赛儿也发生了农民起义。

由于朱棣北伐开支过大,朝中大臣多次进谏,导致朱棣大怒。

蚂蚁咬大象的次数比大象还多。

朱棣死后,明仁宗和明宣宗因为国家财政困难,停止了对蒙古的征伐,宣宗时期又因财政问题放弃了开平卫。

而朱棣时期因为玩得太凶,导致蒙古贵族几乎灭绝,而元顺帝的后代也在部落混战中死得差不多了,到最后只要手里有一点武器,到处都在部落混战,整个大草原都无法统一政权。

瓦拉原本由几个酋长统治,但在被枢密院攻击和杀害后,瓦拉也分裂成四个部落,即霍斯罗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

巴图缅克

元顺帝的后裔达延汗虽然统一过蒙古一次,但只有六万户人家,人口只有230万人,漠北大部分是瓦剌人的地盘。到了延汉,蒙古人又分裂了,然后部落首领死了,又分裂了,一直继续下去。

整个蒙古没有统一的政权,各个部落你有你的我打我的,有的吃了就吃了,没吃的就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所以这时候的大明犯了愁,原来唐朝、汉朝面对匈奴、契丹、回鹘等部落,他们有统一的政权,我们可以谈判,无非就是钱、物等等,这一切都解决了,只要你不越过我的边境。

但现在朱棣留下的实在是一团糟,草原上没有一个大政权可以代表蒙古,大家都是各玩各的。分布在草原各处的几千人、几万人的部落,都到大明边境打秋风去了,大明找不到人谈判。

明代疆域图

此时找不到能代表整个蒙古的人,追这些强盗不划算,抢完人和物后,他们一哄而散,而大明也找不到这些人。面对突然出现的数千人,明朝派兵守住边境打持久战,追上也不合算,皇帝和内阁接到报告,有数百鞑子入侵我国边境,两三天就杀人渡货,脑袋都炸掉了。

但总的来说,朱棣的五次征蒙带来了不少成效,至少当时蒙古人怕挨打,不敢率军入侵大明,明朝也少了一个来自蒙古的威胁。

而国家财政紧张是必然的,汉武帝打匈奴花了两朝皇帝积蓄起来的财富,为什么要打?就是因为不跑匈奴,国无宁日,只有把敌人跑得团团转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安心休息。

朱棣北伐战争简介



朱棣北伐战争简介


其实北伐的背景很复杂,有元朝与蒙古人的矛盾,也有明朝刚建立时期朝中各方的冲突。因此,后人学者对朱棣北伐的背景进行了无休止的讨论,认为朱棣北伐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公元1409年,朱棣向鞑靼派遣了一位特使,但这位特使被杀害了。


朱棣的肖像


在中国古代,我们一直相信两军相斗的战略,但是在1409年,也就是永乐七年,刚刚即位的明成祖朱棣,曾经派使者吉果去鞑靼。当时派遣密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边境地区暂时太平,但可惜当时的鞑靼统治者并不领情,而是毅然杀了密使。这件事极大地激怒了明朝皇帝朱棣,所以在1999年,原因是。


此外,朱棣北伐的背景还包括明朝与蒙古边境地区的矛盾。因为当时明朝刚刚建立,统治基础还不是很稳固,而且无论是皇帝朱棣还是北元势力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但是不幸的是蒙古和北元势力相互勾结,想要共同反对明朝的统治,所以作为皇帝的朱棣自然不能容忍,只好北伐。


在朱棣北伐之前,有许多因素迫使成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明朝建立以来,蒙古势力日益强大,逐渐对明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势力自相残杀,分裂为三部分。而三部中实力最强的鞑靼人却屡屡入侵明朝边境,对边境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历史上朱棣进行了多少次北伐?


朱棣北伐是明初一场非常重要的边疆战争,也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朱棣究竟北伐了多少次,一直是后世史家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对于朱棣究竟北伐了多少次,一些历史学家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朱棣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也就是说,从永乐11年到永乐22年,明朝皇帝朱棣进行了五次北伐。


朱棣的肖像


朱棣北伐始于永乐十一年,即公元1413年朱棣第一次北伐。从那以后,朱棣一发不可收拾。个人五次远征漠北,彻底扼杀了蒙古和明朝边境的残余势力。朱棣最后一次也是第五次北伐发生在公元1324年,这一年朱棣的北伐正式结束。事实上,后来有人认为朱棣北伐多少次的问题还有另一个答案,即六次,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断定,朱棣的北伐不仅仅是指明太祖朱棣的五次亲征。第五次北伐后,明太祖朱棣曾经派将领到蒙、明边境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所以朱棣的北伐应该有六次,最后一次包括朱棣没有自己远征的一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朱棣到底北伐了多少次。有人认为是五次,有人认为是六次。如果说朱棣五次北伐,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总的来说,朱棣六次北伐,最后一次不是他自己的。


朱棣北伐时间简介


实际上,朱棣北伐的时间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而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因为朱棣的北伐持续了很多年,几乎贯穿了朱棣统治的后半期,而朱棣五次北伐,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后世的历史学家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


如果要具体算的话,永乐十一年是公元1413年,永乐二十二年是公元1424年,那么朱棣北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1413年到1424年之间。朱棣北伐的主要过程集中在这11年。然而,在五次北伐后,朱棣曾派遣大臣到蒙古边境再次作乱,所以朱棣北伐的时间不是一个确切的范围。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棣的北伐应该再延长一点,因为明太祖朱棣早在永乐11年就已经进入清湖山,在蒙明边境作战,所以战争在公元1410年就已经开始了,北伐应该再延长。果真如此,朱棣的北伐持续了14年。


后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棣北伐的时间非常长,几乎占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间的一半,因为朱棣从永乐八年开始就亲自率领明军北伐,而他在公元1402年就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说朱棣北伐是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到8年就开始了。

明成祖北伐的结果

明成祖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同时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明成祖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朱棣第一次北伐遇到粮食危机是怎么解决?

朱棣第一次北伐遇到了粮食危机,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历史上朱棣第一次北伐,虽然大获全胜,但是却遇到了粮食危机,军中这么多张嘴要吃饭没有足够的粮食可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在永乐七年二月份的时候,朱棣派遣使节前往北方大漠,想要和蒙古鞑靼部约好一起相安无事。没想到人家根本一点都不领情,还反手就将使臣给残忍杀害。

朱棣为之龙颜大怒,当即派遣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带领十万兵马前去征讨鞑靼。然而这位朱棣曾经钦点的靖难第一功臣,此时却犯了一个轻军冒进的错误,其前锋部队在胪朐河一带,被敌人团团包围后全部内歼灭。

淇国公丘福本人以及随行的诸多副将,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等人一起命丧疆场。

朱棣为之震怒,决定亲征,于永乐八年二月份的时候,浩浩荡荡地深入大漠,正式开启了第一次北征蒙古之旅。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成功在斡难河畔大破敌军,对方首领本雅失里仅带着七骑就狼狈逃遁了。不久后又在兴安岭一带击败了阿鲁台部,阿鲁台本人也带着家属狼狈逃窜,后来又跑去归降明朝。

至此,第一次北征宣告大获全胜。见此情况,朱棣见好就收,当即下令收兵,班师回朝。然而由于在此战中朱棣为了追求快速寻找敌军主力决战,便选择了轻装行进,所携带的粮草物资并不多。

因此在胜利回军的途中,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已经快速显现出来,很多士兵几乎断粮,每天没有半点粮食进肚,还要长距离进军,一些人都直接饿死在路上。

面对这样的窘迫情况,杨荣急中生智,立即向朱棣提出建议,表示:“陛下您可以将自己御用的粮食分出一部分给底下的士兵,同时让军中拥有粮食多的人去与粮食少的人借贷互济,等到回京后,再由官府出面对其加倍偿还。”

“师旋,饷不继。荣请尽以供御之余给军,而令军中有余者得相贷,入塞,官为倍偿。军赖以济。”《明史·列传三十六》

这样一来,粮食多的人,看在有较高偿还率的份上,愿意借出自己手中的粮食。而那些粮食少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在有官府口头兜底的情况下,自然也愿意顶着较高的借贷利率去向那些粮食多的人借粮食。

朱棣觉得杨荣的提议很好,便下令实施了,使得军中每一位的士兵都起码能够得到一定量的果腹粮食,明军就此顺利度过了粮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9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