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慈禧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人的生命是有限且短暂的,不管生前是怎样怎样厉害的“大佬”,只要一死去,生命的尽头也就代表了自己一切的终结,就如同慈禧太后一般。
作为把控清朝朝政大权几十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老佛爷的重量级女“大佬”,慈禧在前朝后宫可谓是呼风唤雨,奢侈至极。作为一位女子,当政期间,慈禧太后手腕干练,操弄亲贵权臣之间的权力平衡可谓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并借此维持自己的绝对权威。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的一个早上,本想继续操控清政府大权的慈禧太后却病情急剧恶化,再没能起来,就此撒手人寰。她死后,清政府的权力一改前几十年的集中统一,分散旁落于几人手中。
那么,慈禧太后死后,她手中的权力究竟落到了哪些人的手中?
操纵朝廷,摄政之王
作为光绪帝的兄弟,慈禧太后的外甥,身份尊贵的载沣早早地就承袭爵位,被封为醇亲王。此后,凭借自己深厚的背景,载沣一路高升,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双重庇护下,直接参与到了军国大事的管理中,由此成为了“掌军国大权以赞机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关领导。
1908年,11月,光绪帝突发疾病,溘然长逝,慈禧太后听此消息,立即打算将溥仪推上皇位,而她自己则重复以前的手段,采取以前的措施,继续坐在帘后控制小皇帝,执掌军政大权。但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仅仅与光绪帝逝去之日相隔一天,自己的身体便急剧衰弱,很快也死去了,死时仅留下一句遗言。
慈禧太后死后,在溥仪登基为帝之时被封为摄政王爷的载沣几乎是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他的儿子——溥仪,仅仅只是表面的统治者罢了。
手掌大权,亲儿子又是皇帝,说心里不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上任,载沣就迫不及待地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与此同时,他也不忘齐抓自己儿子的皇权,毕竟只有自己儿子是皇帝,自己的地位才能永固。于是,他立马革除袁世凯的职务,掌控了北洋新兵,此外,他还马不停蹄地罢免了兵部尚书,这两项举动意味着他已经完完全全掌控住了清政府最重要的军权。
大权既已在握,载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令他十分惊恐的是,随着自己垄断大权而来的是武昌起义的爆发。在革命的冲击下,大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可奈何之下,为了请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军,载沣将自己辛辛苦苦经营了三年的军政大权全部拱手让给了袁世凯,从此退出了清朝历史的舞台。
一分为二,大事裁决者
慈禧一死,大权分散,从表面上看,载沣确实是手握军政大权的“老大”,但,一家独大显然不是慈禧太后这个精明的女人在死后想看到的结果。
为了延续叶赫那拉氏一族的荣耀,也为了限制载沣的绝对权力,慈禧太后非常有先见地给载沣安上了一个“紧箍咒——将玉玺留给了自己的侄女,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皇太后掌管。
作为历代封建皇族权力的象征,玉玺绝对当得上是一个绝世至宝。正因为这样,对于隆裕皇太后来说,拥有玉玺就拥有了朝政大事的最后决定权,就拥有了像自己姑姑那样“垂帘听政”的权力,就拥有了与载沣不相上下的权力,这无疑是慈禧太后死之前就设计好的结果。此时,真的不得不感叹一句,慈禧真是一个擅长操作权术的女人!
但亲手规划了这一局面的慈禧太后不知道,她自己的侄女其实并不像她那么有“能力”,且性子温柔,根本就不是一个强势的人。这样的性格恰恰导致了她自己就算手握玉玺,在朝中也无法去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很多事情上无法与载沣达成共识,甚至屡见分歧,一时间,清朝的内政是非常混乱的,大多数权力被把控在载沣手中。
1912年,距载沣卸下手中大权仅仅过去了一年,面对革命风暴的严峻形势,隆裕太后不得不以自己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就此,手握玉玺的隆裕太后也就成为了事实上结束大清王朝统治的最后终结者。
清朝灭亡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世凯成为了下一任掌权者,但很可惜,当着民国的总统,却做着皇帝的梦,形意不符注定了他的权力不会长久。
袁史有话说
作为一个皇族掌权人,能够垂帘听政数十年,慈禧可以称得上是人生的大赢家,虽然她并未像武则天那般成为一代女皇,却也是差得不远了。
不过,作为一个女人,慈禧稍显失败。一入宫门深似海,年少入宫,被困后宫,慈禧到底是悲哀的,但是数十年的把弄权术、“垂帘听政”、奢侈生活、苛待百姓,到死都没办法放下权力,甚至安排好了清朝最后的格局,从这一点来说,慈禧是很贪婪的,对于权力的欲望已经完完全全占据了她的内心,无法自拔。
可以这样说,慈禧这一生全是在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活,在她眼里,权力可以抹平她的一切悲哀,临了了也不能放不下丝毫!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句话用在慈禧身上是比较明显。慈禧是一个什么人呢?是什么样的智慧,使她从一个普通大清后宫的秀女,成长到执掌大清国运的老佛爷。
纵观慈禧的一生,作为男权社会封建社会的女性,能从铁桶一般的男权等级世界里,脱颖而出,统治大清王朝47年,慈禧确实是有着非常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
慈禧过人之处一:善于拉拢人,为自己所用,并把握时机。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初九,叶赫那拉氏(慈禧)进宫,随咸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
进宫后的慈禧,积极拉拢皇帝身边的贴心太监安德海,她了解到咸丰皇帝喜欢兰花,于是她在自己的寝宫布置了很多兰花,使自己的卧室兰香充溢。
她又通过安德海,了解咸丰帝的动向,最终成功把皇帝吸引到自己身边,并得以受宠。咸丰帝很喜欢叶赫那拉氏,赐叶赫娜拉氏?兰贵人?。
咸丰四年,叶赫那拉氏晋封懿嫔,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生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叶赫那拉氏也因此晋封为懿妃。第二年咸丰七年,叶赫那拉氏晋封为懿贵妃。
叶赫那拉氏从一个普通的后宫秀女,最终成为咸丰帝宠爱的懿贵妃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慈禧的才智。
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内有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体弱多病的咸丰帝心力憔悴,叶赫那拉氏冰雪聪明,常在咸丰帝批阅奏章提出自己的建议,深得咸丰帝信任,叶赫那拉氏,因此逐渐走入大清权力中心。
慈禧过人之处二:善于示弱和伪装
清宫对女人干政有着严格的限制,慈禧作为一个女人,要打破大清所谓的祖宗之法,困难重重。
咸丰帝去世时,特地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辅政,就是防止大清权力旁落到他人。叶赫那拉氏家族和爱新觉罗世家族,在历史上是仇人。咸丰帝对身后事的安排,就有限制慈禧权力的因素在里面。
慈禧在咸丰帝在世时,就极善伪装,她在咸丰面前,知书达礼,温婉和善,后来在皇后慈安面前,也是如此。在咸丰帝身故后,大清权力,被顾命八大臣掌控,帝、后两党,有被架空的趋势。
慈禧摆出一幅孤儿寡母的样子,柔弱无助的样子,获得很多朝臣和皇族同情和认可。
慈禧超出之处就是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即便如此,皇后是钮钴禄氏,也就是民间说的东太后慈安。
古代以东为大,慈禧是西太后,地位和位置,要比东太后低。
慈禧走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她的善于伪装,工于心计,帮助了慈禧很大的忙。
慈禧得到了慈安的支持。
后来慈禧联合无心机的慈安和不得志的恭亲王奕欣,铲除了八名顾命大臣。这次权力登顶之作,慈禧已展示出高超的,玩弄权术的技巧。
慈禧的过人之处三:善于平衡各方矛盾,利用各方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咸丰帝驾崩之后,1861年,叶赫那拉与钮钴禄氏两宫并立,被称圣母皇太后,尊号慈禧,但此时的大清权力实际掌握在同治帝的顾明八大臣肃顺等手里。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慈安的?御赏?印,授予载淳(慈禧儿子同治帝)?同道堂?印,
顾命八大臣和恭亲王奕欣,两宫皇太后均有矛盾。
慈禧巧妙利用了八大臣和帝党奕欣之间的矛盾,说服孝贞慈安太后,利用发动?辛酉政变?, 除掉阻碍自己的咸丰帝顾命八大臣,自此踏入权力巅峰。
四年后的1865年,慈禧又借机(甲申易枢)铲除了扶持自己登入权力巅峰,当时已经是大清议政王奕欣。
虽然后期奕欣又被慈禧多次启用,但是彼时的奕欣,已经完全变成慈禧的忠实跟随,不是对慈禧权力有威胁的帝党。
善于平衡,在慈禧的一生的权力争斗的过程中,几乎随处都有这种痕迹。
慈禧之前的满清,对汉人官员很防范。慈禧执掌大清以后,她发掘并任命汉人官员,利用汉人集团,平衡满清王公贵族之间的关系;她利用义和团,也利用洋人,忽用忽打,究其一生可以看出,慈禧都在利用和平衡各方势力、
慈溪临终前两年,就是1906年,为平衡国内日益高涨的变革情绪,慈禧居然布宣布预备立宪。这次是她主动宣布的。
而在慈禧去世的1908年,她更是惊世骇俗的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决定仿效德国和日本皇族,实现立宪。
这其实是慈禧,用在民权和君权之中的平衡,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但这一切随着慈禧的去世变成泡影。
但立宪过程中,民权的影响,却已经种入国民心中。
数千年封建王朝走向共和,说到底,也有慈禧一部分的原因在里面。
慈禧的过人之处四:打破成见,用人灵活,不拘一格。
慈禧一生,经历过五次战乱。她在热河行宫,陪伺咸丰帝时,恰逢英法联军攻势正酣。慈禧是坚决主战的主要人物之一。
满清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朝代,对汉人之防,堪比家贼。不仅如此,满清的剃发易服和文字狱,都展现了这个王朝骨子里的强力和野蛮。
慈禧从铲除满人的八大臣开始,似乎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她开始重用汉人官员,她发掘重用的汉人官员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又力排保守的满清贵族众议,重用洋务派,发展近代的工业,商业,教育。
洋务运动是在被人诟病的慈禧支持下,才轰轰烈烈展开的。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居然出现了暂时的一个发展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
对光绪皇帝力主的戊戌变法,慈禧最初也是支持的。公车上书以后,慈禧对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些被满清旧权贵恨的要死的维新人物,也是默许和支持。
但慈禧对维新变法有个底线,就是她所谓的?祖宗之法?不能变,也就是大清皇族的权利不能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能改变政体,这是慈禧的底线。至于其他,经济,科学,教育,甚至军队,都可以变法。
康有为的维新派,却提出了仿照前朝开懋勤殿的做法,搞一个类似议员性质的机构,并且还要邀请洋人参与,将所有变法的政策决策,进行商议后,然后就可以执行。
这是西方议会的翻版,对慈禧来说,就等于架空了她和她背后的大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慈禧万万不能接受的。
康有为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慈禧没有回答,神色大异。
光绪帝和康有为等,却对慈禧的态度感觉到一种危险。谭嗣同,康有为等这些人为了能使变法能进行下去,于是密谋推翻慈禧。
他们选择了新军的汉人统领袁世凯,作为自己依靠的武装力量,策划围住颐和园,迫使慈禧交出权力。
结果却是,被善于投机的袁世凯搞发给了慈禧。慈禧闻讯大怒,采取断然措施,杀掉谭嗣同戊戌变法六君子,软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走,戊戌变法主要人物,就此瓦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慈禧痛下狠手,也是迫不得已的自保。如果光绪帝和康梁循序渐进,未必不能取得慈禧支持。
老年的慈禧,也是个新潮人物,她拍照片,听留声机,坐火车,搞得很是引领科技和时尚潮流。
慈禧的过人之处五在于审时度势,择机善变
进入18世纪的大清王朝,已逐步开始与世界近代国家接轨,这在前面那些清帝,是不可想象的。这里面有被列强坚船利炮武力打出来的因素,也有清政府内部的因素。
数次战争失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开始反思。开启洋务运动,操办北洋水师,就在这个时期展开。
甲午战争失败后,又经历了戊戌变法,对慈禧而言,她执掌的大清,已经是风雨飘摇。
但慈禧就是慈禧,现在看下慈禧的举措:
1901年,慈禧下旨停止武举考试,仿效国外新式军队筹建武备学堂(军校);随后慈禧下令裁撤旧军队,开始大规模编练新军,并在各地新军的编练所;1903年,慈禧设立商部,提倡关办工商企业,并颁布奖励措施;
此外慈禧废除女子缠足兴办女学,废除满汉不能通婚的禁令, 颁布吸食和种植鸦片等。
最让人震惊的是,1908年慈禧自己首次提出君主立宪制,并提出一个时间表。
在时间表里,慈禧做了这样安排:1909年设立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设立政院。1917年设立国会,从而实现日本英国式的君主宪政。
兜兜转转,慈禧竟然成了维新变法的实际策动者和执行者。
但慈禧在颁布的这一年因病去世,从慈禧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到,这些措施都是在为清政府续命,如果施行,很可能达到慈禧的目的。
慈禧终其一生,都在维持她那个在现代思维冲击下,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从维护他自己阶层家族利益的角度上看,她在以一己之力,勉力维持;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上去看,慈禧却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正是由于她对权力的贪婪,引发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灾难,才使得她曾做过的那些有意义的政绩,显得微小而不足道。
历史车轮滚滚,谁螳臂挡车,必定成为罪人。
慈禧手中的王牌就是她的儿子。她的权利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动摇,主要是因为她是圣母皇太后。
第一,慈禧的手里面有什么王牌?
慈禧由于出身不高,所以她在刚刚进入皇宫的时候只是一个身份低下的贵人。
可是慈禧人长得漂亮而且善解人意,所以咸丰皇帝非常喜欢她,不久以后慈禧就怀孕了。
虽然在慈禧之前丽妃也曾经怀孕,但是丽妃生下的只是一个女儿,所以咸丰皇帝非常希望慈禧能够生下一个儿子。
而慈禧也不负咸丰皇帝所望,真的生下了大阿哥。这个儿子也成为了咸丰皇帝存活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儿子。
而慈禧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后,主要是因为她是大阿哥的生母。
第二,慈禧的权利是如何一步步稳固起来的?
咸丰皇帝临终的时候,将权力分别交给了两宫皇太后以及八位顾命大臣。
可是慈禧和慈安皇太后为了将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
从此以后,慈禧和慈安皇太后就掌握了清朝的政权,她们两个人一起理政的时间长达20余年。
慈安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慈禧作为妃子,在很多事情上,只能听命于此安皇太后。
可是光绪时期,慈安皇太后却因为心血管疾病而去世了。慈安皇太后去世以后,慈禧就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第三,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慈禧的一生非常的幸运,她因为容貌美丽所以被咸丰皇帝所喜爱,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
后来慈安皇太后又英年早逝,所以清朝的政权才会完全落到慈禧的手中。
总结:慈禧皇太后的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他的儿子。她的权力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动摇,主要是因为她和慈安皇太后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政治对手。
从某种程度上说,慈禧太后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她在清朝晚期的地位如日中天,但是能力太差,在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把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引向了灭亡。
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这一年距离大清灭亡就剩三年了。1911年的武昌起义昭示着大清的灭亡和新时代的开始。死之前,慈禧太后把国事做了安排。选定溥仪为新皇帝,溥仪的父亲为摄政王,同时杀死光绪帝。这本身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决策,慈禧太后的目的无非是继续掌握政权。
没想到,光绪一死她也死了。新皇帝溥仪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国家大事就都由摄政王载沣处理。载沣很快成了大清王朝的当家人。载沣的确有权,汪兆铭这个年轻气盛的革命党人,选定的刺杀目标就是摄政王载沣。
汪兆铭在摄政王上下班必经的银锭桥挖坑准备埋炸弹炸死摄政王载沣。结果汪兆铭胆子小,迁延时日刺杀没能成,反而暴露目标被抓了。汪兆铭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词气英勇,感动了载沣,竟然没有杀他。谁能想到写下这样慷慨悲壮绝命识的人会成为汉奸。历史真是吊诡。
摄政王载沣,不仅抓革命党,还罢免了权势很大的袁世凯。袁世凯可是晚清重臣,自小站练兵以来,实力不断壮大,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可是载沣毫不犹豫的就罢免了他。可见载沣的权力之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载沣对局势的掌控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袁世凯虽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系国家,北洋军对的进退调动实际还是由他掌控。眼见革命党的声势越来越大,清朝军队节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载沣对局势的掌控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袁世凯虽然人在河南,可是心系国家,北洋军对的进退调动实际还是由他掌控。眼见革命党的声势越来越大,清朝军队节节败退,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之下,隆裕太后罢免了载沣,同时启用袁世凯。袁世凯立即成了清王朝最后一个大权在握的人了。
袁世凯对革命党是既打又拉,利用革命党的不断进攻逼迫清王朝交出政权。隆裕太后和溥仪这一对孤儿寡母,怎么能宝珠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根本保不住,只能依靠袁世凯。袁世凯并不想做大清的鹰犬,他对大清的腐朽统治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谁也保不了大清。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对隆裕太后和溥仪说革命党实力大,不如交出政权,以后还可以过富足的日子。这一对孤儿寡母别无选择,下了退位招数。大清朝灭亡。
此时权倾朝野的袁世凯已经无人可以抗衡了,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从革命党手中夺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紧接着开始逐步实行复辟,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唾骂中死去。
慈禧太后死后权力分两个阶段由载沣和袁世凯掌握,载沣想挽狂澜于既倒,结果被罢官,袁世凯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成了辛亥革命的功臣,但是由于私欲膨胀,复辟帝制,留下骂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温不劫是什么人唐太宗为什么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