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温不劫是什么人唐太宗为什么不用他

众妙之门 2023-06-13 06:05:24

温不劫是什么人唐太宗为什么不用他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温不劫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袁天罡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他以神奇预测能力著称,他与李淳风合作的《推背图》,堪称旷古奇书。

袁天罡曾经给李世民推荐一个旷世奇才,但李世民不但不接受,并且还派出大内高手追杀此人,两百年后,李世民果然遭到了报应。

这个人是谁呢?

温不劫是袁天罡的好友,袁天罡极为欣赏此人,此人有两大本领:一是读心术,别人只要与他对视,他便能洞悉别人的想法,十分灵验。二是轻功,他身轻如燕,反应迅速,练得一手飞檐走壁的功夫,别人很难抓住他。

这天,袁天罡把温不劫带到李世民的面前,恰好魏征也在,袁天罡对李世民说:“皇上,此人便是温不劫,他会读心术,如果让他负责查案,那朝中的大案要案就很快破解了!”

李世民默然不语,朝魏征递了个眼色,意思是听听他的意见,魏征会意了,问温不劫道:“那你知道我现在想的什么吗?”

温不劫对视了魏征一眼,大约五秒钟后,温不劫走到魏征身边,对他一阵耳语,如此如此。魏征一听,大惊失色,居然与自己所想的完全一致!

恰在这时,有个宫女端着果盘走了过来,行走的时候,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绊到了什么东西,一个趔趄,盘子中的一个杏仁掉了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电光火石之间,温不劫一个箭步蹿了过去,只轻轻一夹一送,那颗杏仁又回到了盘子里。

那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看的三人目瞪口呆,简直像是变魔术一般。

李世民高声喝彩,三人一齐鼓掌,李世民夸赞道:“不错,好功夫,你们先退下吧,容我与魏征商议一下!”

二人刚刚退下,李世民便让魏征速速派人杀了温不劫,此人精通读心术,又武功了得,倘若起了不臣之心,岂不是心腹大患。

然而,等大内高手追出去之后,哪里还找得到温不劫的影子,这家伙退出皇宫之时,对视了李世民一眼,立即就察觉了李世民眼中的隐隐杀机。

所以,温不劫刚一退出皇宫,就逃之夭夭了,从此隐姓埋名,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三百年后,温韬将李唐的皇陵掘了遍,十八座皇陵无一幸免,墓内财宝盗掘一空,遗骸暴露于外,十分凄惨。

而温韬就是温不劫的后人!

介绍三国演义两个人物1000字上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著作:
  《隆中对》 、《出师表》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两部兵书----《兵要》《心战》《兵法二十四篇》
  相关作品: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马前课》(预言书)
  《文心雕龙.章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史书评价
  《默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陆法和: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李靖唐太宗问对
  李靖: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太宗曰:兵法孰为最深?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着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诸葛亮战绩
  《三国志》: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三国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三国志》: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
  《三国志》: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三国志》: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三国志》: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三国志》: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资治通鉴》: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
  《资治通鉴》: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
  《资治通鉴》: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遗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
  《资治通鉴》:亮之出祁山,参军姜维诣亮降。亮美维胆智,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
  《资治通鉴》:春,汉诸葛亮遣其将陈戒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归;汉主复策拜亮为丞相。
  《资治通鉴》: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至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
  《资治通鉴》: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资治通鉴》: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资治通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毘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斋之。是月,亮卒于军中。
  《资治通鉴》: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误亮诈死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水浒转》中以……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1 水浒转是以——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歌颂了——。
2 水浒转中冒充李逵拦路大街,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谁?
3 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108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几位?他们是?
4 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是谁?主张招安的将领是?
5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
6 武松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了哪八个字?
7 征方腊是,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
8 梁山泊义士在最后一次战斗,痛失一只手臂的人是?
9 朝廷中是——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最后破了“连环马”
10 梁山泊义士中最后排名的前四位是?
11 武松手刃——,斗杀——。
12 李逵使用的武器是什么?他险些被冒充他的——所害。
13 林冲被——设计误入——,刺配沧州。
14 鲁智深在渭洲三拳打死——,在相国峙——,在野猪林救了——
15 大闹清风寨的是?斗浪里白条是?探穴救柴进是?
16 ——拳打镇关西
17 梁山泊——落草,京城——卖刀
18 ——斗法破高廉,——探穴救柴进
19 ——教使钩镰枪,——大破连环马
20 ——活捉史文恭
21 ——浙江坐化,——衣锦还乡
22 ——神聚蓼儿洼,——梦游梁山泊
23 放冷箭——救主,劫法场——跳楼
24 赤发鬼——,插翅虎——,小李广——,玉麒麟——,——杨林,——史进,——李俊,神行太保——,病大虫——
25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

1.人物小说 人物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起义英雄
2.李鬼 3.王伦 晁盖 宋江 4.反对者:林冲 武松 鲁智深 支持:宋江
5.宋江 6.改下杀死张都监后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7.阮小七 8.武松
9.呼延灼 徐宁 10.宋江 卢俊义 吴用 公孙胜 11.潘金莲 西门庆
12.板斧 李鬼 13.高俅 白虎节堂 14.镇关西 出家 林冲 15.花容 李逵 李逵
16.鲁智深 17.林冲 杨志 18.公孙胜 李逵 19.徐宁 宋江 20.卢俊义
21.鲁智深 宋江 22.宋公明 徽宗 23.燕青 石秀
24.刘唐 雷横 花容 卢俊义 锦豹子 九纹龙 混江龙 戴宗 薛永 25.燕青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古代中印战争:大唐联手吐蕃大败天竺

贞观年间,出使天竺的使者王玄策恰逢印度国内发生叛乱,便以一人之力联合吐蕃和尼婆罗等军事力量大败天竺。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凸显了唐朝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先进性,但是较为遗憾的是,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记载较少。

战争起因

公元7世纪初,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唐朝在当时与天竺各部都相处较为和睦。贞观初,天竺各部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唐朝。唐太宗也曾派遣梁怀敬、王玄策等人出使天竺,并且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此外,唐太宗还曾经派遣玄奘去天竺游学,玄奘在印度历时十五年,广泛学习佛经,并且四处游历,遍游天竺,回国时也带回大量经文。

中天竺王尸罗逸多通过武力征服天竺各部,但尸罗逸多仍然和大唐保持友好的关系,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遣使朝贡,唐太宗因为天竺偏远,对使者礼遇有加,同时另派唐使前往天竺。尸罗逸多与大臣在郊外迎接,城内都来观望,焚香夹道,尸罗逸多和大臣们跪拜接受敕书,又赠送郁金香、菩提树、火珠等礼物。

看起来大唐与天竺之间关系密切,也非常友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唐朝与天竺之间却实实在在的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便是大唐使者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河南洛阳人,唐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也有一说是四次)。关于他的出使细节,他曾著书《中天竺行记》,然而这本书已经失传。

《资治通鉴》里面写道:"玄策奉使至天竺,诸国皆遣使入贡。会尸罗逸多卒,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可见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中天竺王阿罗那顺抢掠天竺诸国进贡给唐朝的聘礼。王玄策本人没有思想准备,寡不敌众,最终在混战中得到尸罗逸多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而逃走。

但是由于王玄策多年来多次出使印度,对天竺、尼婆罗(今尼泊尔)、吐蕃一带十分熟悉,所以王玄策直奔吐蕃。松赞干布闻讯,当即派出一千二百名精兵,会同尼婆罗七千余骑一同前往中天竺。王玄策与其副手蒋师仁负责指挥。王玄策利用唐朝各种先进的武器,只用了三日就攻破城池,斩杀三千人,而溺水而亡的天竺士兵则超过万人,阿罗那顺及其嫔妃和孩子也被俘虏。军队大获全胜。松赞干布派遣使者随同王玄策一起前往长安献俘。

可见这次战争的实质是一场劫掠与反劫掠的战争。唐太宗在见到成为俘虏的阿罗那顺时也说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昧,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意思就是说,人的眼睛和耳朵之沉迷于好听的和好看的,嘴巴鼻子只沉溺于好吃的和好闻的,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你若是不去劫掠我们的使者,今日又怎会沦为俘虏呢?

经此一事,王玄策被唐太宗擢升为朝散大夫。

吐蕃缘何会援助大唐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在处理边疆和少数民族问题上具有真知灼见。或许是因为本身拥有胡人的血统,唐太宗认为自古中华民族看轻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本人却对他们青睐有加:"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所以唐太宗一直奉行民族团结和睦邻政策。他总结了处理各民族关系的经验:"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之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也。"贞观十五年,唐室宗女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进一步加强了吐蕃与大唐的亲密关系。

而同时代的松赞干布也在采取内向中原,与唐友好的政策,主动向唐朝求婚,不断引进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与中原王朝加强政权的联系。

至于尼婆罗国,则位于吐蕃西边,臣服于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也十分友善。贞观年间,卫尉丞李义表出使天竺,途中经过尼婆罗国,尼婆罗过往十分高兴,亲自带李义表观赏尼婆罗国内火山熔岩池,这种奇观让李义表极为惊讶,其时,与李义表一同出使的副使正是王玄策。所以当王玄策去往吐蕃寻求帮助的时候,尼婆罗也发兵与吐蕃共同援助王玄策。

这次战争的影响

第一,这场战争扩大了唐朝在西域一带的影响力。王玄策击败中天竺后,并且俘虏其王阿罗那顺,天竺各部反应极为强烈,一同投降的城池就有五百八十所。诸小国纷纷前来归顺,献上牲畜劳军,献上刀弓案图于王玄策表示臣服。如伽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便献上了地图。伽没路国不仅派出使贡送上奇珍异物及地图,还向王玄策请了老子像及《道德经》回去。历来不信神的中国人搞的宗教也有输出的时候,而且输出的是宗教非常发达的印度。可见其降服的诚意。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

第二,这场战争也进一步加强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亲密关系。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也立刻上书表达自己的中心。唐高宗还派人刻松赞干布的石像,和其他王公将相的石像一起,陈列于唐太宗的陵墓。

唐高宗永徽元年,松赞干布病死拉萨,唐朝派专使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持诏书到吐蕃吊祭。自松赞干布发兵助唐使王玄策始,唐、蕃之间的"甥舅情谊",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更加发展。双方你来我往,关系极为密切,王辅仁、索文清先生的《藏族史要》作了如下统计:"自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开始,直到846年(会昌六年)吐蕃王朝崩溃,在长达二百一十三年间,双方来往共达一百九十一次,平均每一年零一个月,就有官员来往一次,其中唐朝官员入吐蕃的六十六次,吐蕃官员到唐朝来的有一百二十五次之多。这些友好往来,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亲密关系,为此后汉藏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的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不过,历史上对这场战争虽有记载,但是中原王朝却没有当成重点来看待。或许是因为印度本是边陲小国,加之四分五裂,对唐朝影响甚小;或许是王玄策本人年少时父丧未奔的污点所致;又或许是新中国一直想要宣扬中印历史友好情谊的目的,刻意将这段历史隐去,总之,王玄策本人及这场战争都隐没在历史中,反倒是在西藏和印度,甚至是日本广为流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