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了垃圾分类,对待垃圾人们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办法,而很多人对于乱扔垃圾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却还是没有办法避免。不过在古代,其实同样对垃圾有处理,对于乱扔垃圾也有处理。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古人对水源要求的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里面,就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上,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
《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
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商朝
商朝就已经开始有城市了,因此吸引大量的人群居,必然就会产生生活垃圾。《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这里的“灰”就是垃圾,也就是说如果乱扔垃圾,被人发现并举报,那么乱扔垃圾的那只手就保不住了。这是非常严厉的处罚,为了一时方便,断送自己一只手,而且还影响以后的生活,非常的得不偿失。
秦朝
秦朝对乱扔乱倒垃圾的处罚,比商朝有过之。《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鲸”,“鲸”即是刺字,这可不是刺青,刺青可谓威风,但是刺字可谓囚犯标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乱扔垃圾,被举报或者被抓到了就会在这个人脸上刺字或者刺记号。这不单单是破相的问题,乱扔垃圾的耻辱将伴随着一生,因为被刺字的脸要恢复基本不可能。
唐朝
唐朝对于乱扔乱倒垃圾的处罚,相对于商朝和秦朝来说,已经非常的轻了,但是比起今天来说,还是非常的严重的。根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乱倒垃圾,要杖打六十,如果有关部门看见了,不去禁止这种行为,则和乱倒垃圾的人同罪,也就是也要杖打六十。杖打六十,相对于断手和刺字来说,已经非常轻了,忍过了一时之痛就可以了,不会带来永久的伤害。
古代的垃圾基本上都是扔到粪坑里面的,然后跟着粪坑一起统一处理,垃圾桶都没有,还能谈什么垃圾分类,处理倒是有记载会统一处理,毕竟古时候很多大城市也有百万人口,那得脏成什么样。
我们现代垃圾的来源有两个令人头疼的东西,一个是塑料,用途极为广泛,但是极其不好降解,还有就是各种金属玻璃之类,而古代是没有塑料这种东西的,金属玻璃都是宝贝,没有人舍得去扔。
在《韩非子.内储说》有一句: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要不说古人简单粗暴呢,就是在路面乱扔垃圾的直接砍断手,这说明早在商代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了这些垃圾应该合理处置。到了周朝的时候,有了公厕,算是解决内急和垃圾的共同场所吧!
汉代官府就聪明了,会分派私人去普通民众家里测说去收集垃圾,然后统一拉到城外田地里买给农民,从中收取服务费。这就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大清早走街串巷收“夜香”的,这活计虽然恶心,但是一来一回利益可观,所以也一直有人在做,延续到近代。
即便如此,古时候的卫生条件现代人过去怕也是一天都待不得,因为总有舍不得交钱的人,有些人在几家后院挖坑,有些人偷偷摸摸随地大小便,到了清朝,儒家礼制渐渐消亡,人们更是不管不顾,随地乱扔,据说清末在北京闹市区聚众排泄是一种潮流,有兴趣的话现在还可以查得到当时的影像资料,保准你三天吃不下饭。
一、古代也有环卫局?中国垃圾分类进化史大科普。
近几年,我们都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在封建时代,人类就已经有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了。特别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拥有着众多“超级大都市”的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处理之路。
二、战国秦,残酷立法,连坐制度。
战国虽然处于诸子争鸣的乱世。但在以法治国的国家里,已经出现专门针对垃圾的法律了,据《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就是垃圾啦,意思是城市居民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要接受断手的酷刑,非常残酷。
到了法治立国的秦朝,则更加严厉,实行连座制,凡是乱丢垃圾的,相关人士都将会受牵连,在脸上刺青以作刑罚。(没想到吧!乱丢垃圾会这么严重!)
三、立法+定点投放。
到了唐朝盛世,模式则非常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分类制度!主要采取立法+定点投放,让垃圾得以集中处理。以长安城为例,长安城全城被划为108坊,每个坊内设定专属几个垃圾堆填处,坊内居民投到指定位置后,由专人进行处理,是不是很像我们目前的模式捏!
但相对的,违规惩罚也变得合理了,根据《唐律琉议》记录,随意倒污水和扔垃圾将受到杖击六十,比起断手刑可以说轻松多了。
四、专门垃圾管理组织,街道司出现。
到了宋朝,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垃圾机构“街道司”,用于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并招幕下屈的街道清理人员,根据史书记载,清理人员“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可见宋朝的垃圾清理人员已经相当专业,有月薪,穿制服。而且,垃圾这个词最早也是在宋朝出现的哦!
五、垃圾分类,科学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垃圾分类其实不是新事物,而是一直传承下来的重要事业,是关乎我们民族复兴壮大的重要基业。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它的形态也在不断改变。除了制度更加文明,将砍手、连坐、杖型等残酷刑罚取代外,显得的垃圾分类,也以现代科技和理念取代了过往的倾倒填埋,添加了循环、利用等工序,让垃圾不止是处理,而是再利用。
总的来说,垃圾分类是一项历史性的、进步性的重要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国家、地球,变得更加美好!所以,一起加油吧!
我觉得古人没有这个垃圾分类的意识,毕竟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底下,科技不发达,所以不会制造出什么有害垃圾出来。而且在古代,人们所使用的东西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即使不能回收利用,也可以焚烧后作为肥料。至于那些金银首饰坏了,他们可以融化了再造。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没有什么垃圾分类,顶多只有垃圾处理。
古代人的物质生活非常的紧张,所以都是物尽其用。对于古代的平头百姓而言,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都喂牲畜;即使有坏掉的家具、厨房用品,就是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也可以当柴禾;至于排泄物,那都是上好的肥料。所以我觉得对于乡下的老百姓而言,应该不会存在什么垃圾吧,更别说有什么垃圾分类了。
对于城镇、富贵人家很有可能会产生垃圾的。古代的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人多,比较豪华,人口也比较密集。所以排泄物什么的就只有用恭桶装着,到了天亮有专门的人处理,一般是拉到农家去。因为人口密集的缘故,集市上的垃圾就比较多了。由于没有公共厕所,所以古人会在大街小巷中解决这一生理问题。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古代的统治者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秦朝的《汉书·五行志》里记录,“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意思是遇到乱扔垃圾的人,就会在脸上刺青,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乱扔垃圾的人。为了杜绝乱扔垃圾的情况,我国的古代就有环卫工这一职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你知道吗,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