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赖文光,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赖文光,广西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州市),太平天国后期著名战将,受封为遵王。1851年,洪教主在金田举起义旗,赖文光以“团营”成员身份参加起义,追随大部队作战。不过,赖文光并未领兵作战,而是干起文秘工作,因为他是天国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此外,赖文光是洪秀全的小舅子,也算是皇亲国戚,自然用不着上阵杀敌,过着“刀口舔血”之生活。所以,早期的赖文光并没多大贡献,除了“国舅”之身份值得炫耀,别无谈资。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开国元勋死的死,走的走,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之危险局面。在此情况下,洪秀全只能让这位“国舅爷”投笔从戎,由文转武。1856年底,赖文光受命去江西招兵,而后督师江北,保卫天京。
赖文光回到江北后,隶属英王陈玉成麾下,并追随其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贡献颇多。1860年夏,湘军围攻安庆,陈玉成携带赖文光等从苏南战场回师西征,进驻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直接救援安庆。无奈,陈玉成无法突破八旗名将多隆阿之骑兵防线,只能撤往庐州休整。1861年初,陈玉成西征武昌,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杀到黄州城下。由于李秀成迟迟未到,安庆又连连告急,陈玉成只好立刻东征,而留下赖文光守卫黄州。
由于各路将领心怀鬼胎,再加上制江权被湘军掌握,陈玉成救援安庆失败,被迫撤退。此时,赖文光向陈玉成提议去湖北发展,“务宜北连张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可惜,陈玉成未采纳,而是直接北上庐州孤城,以致陷入绝境。
陈玉成败退庐州后,多隆阿便一路尾随而至,步步紧逼。为了打破困境,陈玉成派遣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枯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可惜还没等到赖文光“扩招兵马”,陈玉成就因亲信摇摆分子苗沛霖而遭逮捕,并于河南延津县受凌迟而死。
陈玉成死后,陈得才、赖文光受李秀成节制,继续挥师西征陕西,并一直攻打到汉中,“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队伍扩大到20万人。1864年初,湘军吉字营几乎合围天京,洪秀全于是下旨让陈得才、赖文光等回师救援。接到命令后,大军分三路南下,沿途不断冲破清军封锁。很遗憾,赖文光还没赶到京师,天京已经陷落,救援行动失去目标,军心动摇。11月,扶王陈得才兵败霍山,自杀身亡,除赖文光外,各路将领几乎都投降。
陈得才败亡后,赖文光处境十分险恶。为此,赖文光联合张宗禹、任化邦等部捻军,并将两支军队进行整编,组建新捻军,继续打着“太平天国”之旗号作战,“誓同生死,万苦不辞”。鉴于捻军骑兵较多且北方多平原之特殊情况,赖文光决定“易步为骑”,增加骑兵,减少步兵,以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从此,赖文光承担起了匡扶天国之重任,“以期复国于指日”,开始了独当一面之征战。
整编后的太平军(新捻军),骑兵数量众多,来去如风,纵横中原大地,处处攻击清军。为此,清朝决定让八旗第一名将僧格林沁督师,统帅所部蒙古、东三省马队围剿赖文光大军。1865年5月,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在山东高楼寨设下伏兵,而后引诱蒙古马队追至预伏地点,阵斩毙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将官,消灭其所部7000多人。
僧格林沁是晚清满蒙集团中少有的能人,他阵亡后,满蒙集团已经拿不出能征惯战之猛将。为此,清廷决定起用曾国藩,让他统帅湘军围剿捻军,承担起中兴大清王朝之重任。曾国藩当时威望相当高,手下战将更是不可胜数,如曾国荃、鲍超、李续宜、彭玉麟,等等。不过,曾国藩不适统帅大军上前线,因为他所亲自指挥的大会战无一不是以惨败告终。此外,曾国藩战术很呆板,只会搞“龟壳战术”,搞“围堵”,这招对以骑兵为主的捻军不是很灵。
1866年5月,曾国藩被捻军几经折腾与捉弄后,决定采取四面合围之策,将赖文光围困在鄂、豫、皖交界地带,而后全歼。为此,曾国藩在西至沙河、鲁河,南至淮河,东至运河,北至朱仙镇、开封、黄河南岸挖壕设防,拿出打“呆仗”的看家本领来对付赖文光。可谁知,赖文光与张宗禹在邓州汇合后,趁着湘军壕沟尚未完工之时,随即出动,经尉氏、中牟北趋,进行突然袭击。9月,赖文光从开封南面突破包围圈,直奔山东,曾国藩河防计划宣告破产。
赖文光突破曾国藩包围圈后,继续纵横中原大地,甚至还差点活捉了淮军首席大将刘铭传。可惜,赖文光所部捻军缺少根据地,常年四处流动作战,粮食物资等补给遇到极大困难,以致力量不断削弱。1868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被俘虏,受凌迟处死。死前,赖文光直言:“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拒绝向清朝投降。
太平天国有不少著名人物,比如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并不是很有名气,与上面这些赫赫有名的“王”比起来,他最初只是一位“天豫”,大约是太平军中倒数的爵位。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将军,却有着一段传奇经历。他骁勇善战,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先锋,他在石达开死后归入太平军主力,被封王并且成为军中骨干,但是最后却诡异惨死。
这个人就是太平天国被遗忘的名将唐日荣。
公元1863年,一支太平天国的队伍出现在了汉中地区,按理说,太平军主要活动区域是在东南,怎么会忽然跑到汉中呢?
原来,这支军队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余部。
石达开之前兵败大渡河,牺牲在成都,他的亲兵部队被清军屠杀,其前锋和中军则逃了出来,继续在四川流动作战。
这支军队就是石达开的先锋精锐,被称为“翼殿前队”(石达开是翼王),其统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固天豫”唐日荣。
唐日荣是湖南永州人,并非“老广西”,但是,这位“湘人”却作战勇猛,所向无敌,因此获得石达开器重,将军中精锐交付给他,让他担任自己的大军先锋,“翼殿前队”屡破关城,是石达开能够纵横西南的主要突击力量。
石达开牺牲后,唐日荣宁死不降清军,继续率领部队流动作战,最后与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在汉中汇合。
由于此时太平天国兵力锐减,急需军队,因此唐日荣被推为“德王”,他的“翼殿前队”也被编入陈玉成西征军之中。
陈玉成西征军是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为了打破东南困局而命赖文光陈得才等人远征汉中的一支兵马。
就在他们和唐日荣汇合后,天京被困,因此这支兵马立刻回援天京。
唐日荣再次作为全军先锋,一路所向披靡,当他的军队攻击到湖北附近的时候,据说已经拥兵数万,兵强马壮。
然而,就在此时,一件“诡异”的事发生了。
唐日荣竟然因为“叛变投敌”而被战友“遵王”赖文光杀死了,他的部队也被赖文光吞并。
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唐日荣的叛变,主要记载是来自赖文光本人的“回忆录”,赖文光自称他得到消息,唐日荣要带着部队投靠清军,因此他主动出击,干掉了唐日荣,然后兼并了唐的兵马。
这是真的吗?
对于这个回忆录,我们要知道它只是孤证,就连当时的清军都并不清楚唐日荣要投降的消息。
唐日荣在石达开兵败以后孤军转斗千里从未投降,后来在汉中与陈玉成西征军汇合直到东下救援期间也曾遭遇极度危险的困境,他身边就有几支太平军投降了清军,可唐日荣仍未投降。
如今唐日荣站稳了脚跟,拥兵数万,却忽然要投降了?这着实有点匪夷所思。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问题可能就是出在赖文光身上。
赖文光是洪秀全的“小舅子”,属于最高领导的裙带关系,从现在的记载来看,似乎赖文光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领袖”,是北方捻军部队的“共主”。
但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从清军方面的记载来看,当时北方捻军并未将赖文光当成领袖,对于北方捻军来说,南方来的太平军更多的只是只是“盟友”,是“客军”,尤其是在天京陷落洪秀全死后,北方捻军更是自力更生,赖文光并非是其领导人。
真正将自己装扮成“捻军领袖,太平军后期支柱”的人恰恰是赖文光自己,这一切还是出自他的“回忆录”。
可以说,赖文光留下的记载误导了很多人。
我们回过头来看,赖文光杀唐日荣吞并他的部队,真的是因为唐日荣要叛变投敌吗?会不会是赖文光本就打算吞并唐日荣,故意陷害他呢?
从一件事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唐日荣死后不久,清军和捻军太平军在最后的大决战“尹隆河之战”中,本来捻军已经将清军刘铭传所部围困,刘铭传甚至准备自尽了。但是配合捻军作战的赖文光却被清军鲍超一个突击打的大败,军队随之溃散,“尹隆河之战”捻军因此惨败,从此衰亡。
太平军本来善于打硬仗,此次和鲍超作战一触即溃,直到全军溃散,实在令人想不明白,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赖文光吞并唐日荣,不得人心,导致众叛亲离。
唐日荣一直跟随石达开,石达开的部队又一直远离太平天国中枢,导致石达开所部的记载十分混乱和简略,而唐日荣遇到陈得才赖文光等人后不久天京便陷落了,他本人又被战友火并,这就更不可能对他有一个客观完整的记载和评价了。
砍断郭松林左脚,击毙张树珊,阵斩淮军4000余精锐,赖文光顿时感觉复国在望,信心满满。此时,李鸿章可就不爽了,接任曾国藩督师以来,还没打赢一次像样的胜利仗,屡屡被所谓的「 ”新捻军”或「 ”新太平军”牵着鼻子走,搞得灰头土脸。李鸿章,号称「 ”东方俾斯麦”,虽说对外不强硬,可对内还是够狠,他决定教训一下赖文光,给自己找回点尊严感。郭松林不行、张树珊也不行,可还有两大悍将可以出动,即是淮系首席猛将刘铭传,湘系第一骁将鲍超,李鸿章相信他们可以搞定赖文光。刘铭传、鲍超会师后,约定时间统一行动:铭军从北向南攻击,霆军从西向东攻击,给赖文光「 ”包饺子”。 刘铭传、鲍超来势汹汹,铭军、霆军总计3万兵马出动,赖文光感觉到了巨大之压力,若是直接决战,即使获胜也会损失惨重。所以,遵王赖文光决定继续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各个击破。初次交战,赖文光佯装败退,刘铭传则一路追杀到京山尹隆河附近,并扎下大营。随后,刘铭传与鲍超商议夹击之策。不过,刘铭传素来看不惯鲍超,认为他只是赳赳武夫一枚。鲍超呢,自然也是看不惯刘铭传之作风,自认为战功显赫,没有将刘放在眼里。后来,刘铭传战败,鲍超归还铭军丢弃辎重时的那副高傲模样,将两者矛盾推向顶峰,成为「 ”霆军”被解散之重要原因。当时,督师的是李鸿章,刘铭传的上司。刘铭传觉得自己有能力干掉赖文光,不想让鲍超分享战果,于是率先采取行动。 1867年2月19日,刘铭传率20营兵马出击,朝赖文光大营移动。此时,刘铭传得到探子消息,说赖文光还没察觉,太平军并未做好防备。为此,刘铭传留下两营1000兵马留守辎重,自己率18营,分三路渡过尹隆河,突袭对手。铭军首席悍将记名提督(从一品)唐殿魁攻击右路,任务最重;记名布政使(正三品)刘盛藻率左军,掩护中军;刘铭传则亲率中军,协调各部行动。分工后,刘盛藻左军、刘铭传中军相继渡河,拉开队形,冲向新太平军。对此,赖文光派出精锐步兵1000人迎战,佯装不支而撤退,引诱敌军前来追击。与此同时,赖文光派2000精锐骑兵向北突袭,包抄铭军后路。刘铭传见此,生怕辎重被截,于是抽出1500兵马回防后路,15营兵马则继续前进,猛攻新太平军。 刘铭传如此嚣张,赖文光决定教训这家伙,也分出三路迎战:荆王牛宏升率所部抵挡西路铭军;鲁王任化邦率最精锐骑兵数千任,防东路敌军,与最弱的铭军刘盛藻部开战;赖文光与魏王李蕴泰居中策应。初次交锋,任化邦率骑兵直冲左路铭军,刘盛藻一触即溃,铭军中军侧翼暴露,危机重重。此时,刘铭传从中路调黄桂兰、张士元、李锡增三营救援,可无济于事,副将(从二品)李锡增被枪支击中,当场毙命。左路虽然战败,可刘铭传毕竟是名将,自然不会跟着溃败,他防守严密,挺住了赖文光、李蕴泰五次进攻,双方呈相持状态。此时,东面扬起烟尘,遮天蔽日,一支精锐骑兵突然杀到。此次赶来增援的,不是铭军,而是任化邦所部马队。任化邦骁勇无敌,号称「 ”项羽第二”,所部骑兵乃百战王牌。如此,刘铭传中军被拦腰截断,首尾不能呼应。 鲁王任化邦来增援,赖文光、李蕴泰等信心暴涨,奋勇击杀清军,刘铭传苦苦支撑。此时,左路溃散,中路被包围,刘铭传只能期待唐殿魁西路军了。话说这唐殿魁也是够勇猛彪悍,每次打仗都是冲杀在第一线。如此,唐殿魁击败了荆王牛宏升,夺取了阵地。此时,唐殿魁见主将被包围,心急如焚,也顾不得追击牛宏升,他赶忙增援中路,与赖、任、李等对手激战。唐殿魁勇猛,可无济于事,不但未能救出主将,连自己也被反包围。唐殿魁力战不支,受伤坠落,被乱马踩踏致死,麾下记名总兵田履安、副将胡衡章、吴维章、刘朝珣等也力战阵亡。战斗至此,刘铭传绝望了,他直接脱下官服,席地而坐,准备束手就擒。若是不出意外,刘铭传必定成为俘虏,日后中华就少了一位民族英雄,中法战争也许就是另外结局了。此乃后话。 双方正在激烈厮杀,鲍超也赶到了外围,可并没立刻投入战斗。先说明,违背协定的是刘铭传,他为了独享战果,率先出击,结果遭到惨败,还差点成了赖文光俘虏。对此,中间人薛福成说得很清楚。但是,湘系悍将鲍超确实也没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而是先在外围看好戏。不过,鲍超最终还是投入战斗,他亲率霆军18000余人冲杀而来。对此,赖文光、任化邦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直接出动精锐与霆军硬碰,连基本队形都没整好。一番厮杀下来,新太平军被击杀6000余人,4000人被俘虏,赖文光、李蕴泰的老婆、孩子都在此战中被抓捕。霆军损失也很大,总兵章茂、金明亮、副将杨明德、汤顺、黄仙芝、黄光立、谢九和、参将贺高志、黄起胜、游击范全福、刘开胜等将校阵亡。 太平军此次京口尹隆河大战清军,斩杀淮系悍将唐殿魁、李锡增、田履安、胡衡章、吴维章、刘朝珣等6人,击毙湘系悍将章茂、金明亮、杨明德、汤顺、黄仙芝、黄光立、谢九和、贺高志、黄起胜、范全福、刘开胜等11人,清军17位高级将领阵亡,此乃大胜。可惜,赖文光被胜利冲昏头脑,被鲍超霆军逆袭,先胜后败,损失惨重。但是,此战激化了湘系、淮系之间的矛盾。刘铭传对李鸿章说鲍超故意延迟军机,李如是上奏朝廷,结果鲍超辞职,霆军被解散。霆军乃是曾国藩在大裁军后留下的第一劲旅,如今被裁撤,湘系势力一落千丈,淮系则快速崛起,这是清朝有意而为之。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军事史》、《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太平天国的最后一位王爷是杨辅清。杨辅清隐匿十年,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又是为了重建太平天国。他结交各地比较重量级的人物,增添自己的力量,想要有朝一日,起兵重建太平天国。不过,他最后的目的也并没有达成。
杨辅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日本侵犯台湾的时候,清朝的东南各省都纷纷派兵去拯救台湾。这时,杨辅清感到时机成熟,想要潜入福建,潜入清军内部,以此发动起义,来重建太平天国。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杨辅清在即将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却被一个小人给出卖了。之后,杨辅清被当地官府给当场抓捕,处以了凌迟之刑。杨辅清就这样惨死在了福建省晋江县。太平天国的最后一个王爷就这样消失了。
其实,杨辅清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将领。虽然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被覆灭了,但他仍然想要寻找时机,从而复国。不过最后还是一个以失败告终。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他们的这种起义,实际上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利益。他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也宣誓着,这场代表着农民利益的起义就要结束了。
太平天国最后淹没在了历史的潮流中,以失败告终。虽然,它代表着农民的起义,是正义的。但这场起义也存在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的太平天国最终的失败。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和战斗目标,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一些问题,使得太平天国最后失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