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宰相李绅为什么会被陷害平反之后竟和政敌交了朋友

众妙之门 2023-07-05 17:07:04

宰相李绅为什么会被陷害平反之后竟和政敌交了朋友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诗人兼宰相李绅被陷害,平反后竟和政敌交了朋友,大度令人佩服。

他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官也做得很大。他在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后又担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朝廷中的重要职务。在党争中,李绅是李以李德裕为核心的李党的重要人物。

但是,唐穆宗登基后,李党失势。

这时,一个叫张又新的人开始连续上奏折攻击李绅。

张又新是何来头?难道和李绅有仇吗?

张又新也是个诗人,而且科甲顺利,在三次大考中都连续博得第一,人称“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连中三元”者,仅有17人,而张又新其实其中之一。可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其实张又新和李绅并没有深仇大恨,只是他在党争中站在了牛党一边。张又新依附牛党李逢吉,与李逢吉的一帮喽啰组成了臭名昭著的“八关十六子”,专门打击政敌。

在张又新的攻击之下,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张又新仍不罢休,继续给他罗织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朝廷中的一些老臣站出来为李绅说话,李绅才免得一死。

到了唐文宗时期,历史又出现了逆转。

即位不久的唐文宗开始打击旧臣,而其中曾经上书支持立他为太子的李德裕、李绅、裴度等被贬的大臣则被逐渐恢复原职。

李绅被一步一步提拔,从河南尹、便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一直到进京拜相,一路顺风顺水,后被封为赵国公。

张又新就很凄惨了,他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来又被罢免了所有官职。他带着家眷从江州北上返乡,在荆溪上,他乘坐的船遇到大风,被巨浪打翻了,他的两个孩子在这次翻船中被淹死。丧子之痛尚未完全平复,张又新到了淮南,而此时李绅正在淮南任节度使。那是他当年被打击的人。

张又新十分绝望。当年把李绅整得那么惨,差一点要了人家的性命,今天他会放过我吗?

无奈地张又新给李绅写了一封信,把自己遭遇的丧子之痛写入信中,乞求李绅放一条生路。

李绅看完他的长文,仰天长叹,他对张又新的遭遇心生哀悯。不但没有报复,反而将他请到节度使府中,设宴款待。自此以后尽释前嫌,李绅待张又新如旧友,常有往来。

巧的是,在李府的宴席上,张又新竟然遇到了二十年前深爱过的一个歌伎。

二十年一晃如烟,当年的翩翩公子今日竟成了贬官逐臣,一阵凄凉袭击了他。宴席后,他赋诗赠歌妓,诗曰:

“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

李 绅 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凡戳有罪,犹待秋分,永宁吴尉弟湘,无辜盛夏被杀。
崔元藻衔德裕斥己,即翻其辞,因言御史覆狱还,皆对天子,别白是非。权轧天下,使不得对,具狱不付有司,但用绅奏而置湘死。是时德裕已失权,而宗闵故党令狐绹、崔铉、白敏中,皆当路,因是逞憾。以利诱动元藻等,使三司结绅,杖钺作藩,虐杀良平,准神龙诏书。酷吏殁者,官爵皆夺。子孙不得进宦。绅虽亡,请从春秋戮死之比(比字原缺,据《新唐书》六一《李绅传》补)。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贬德裕等。擢汝纳左拾遗,元藻武功令。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然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卒坐湘冤云。唐李绅既治淮南,决吴湘狱。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评事李元将弟仲将侨寓江都,李公羁旅时,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又有崔巡官居郑圃,与绅同年之旧,特来谒。才及旅次,家仆与市人竞。诘其所以,仆曰:“宣州馆驿崔巡官下。”仆与市人皆抵极法,令捕崔至,曰:“昔常识君,到此何不相见。”崔叩头谢曰:“适憩旅舍,日已迟晚,相公尊重,非时不敢具陈毕礼,伏希哀怜,获归乡里。”遂縻之,具罪笞二十,送过秣陵,貌若死灰,莫敢恸哭。时人相谓曰:“李公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于是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绅曰:“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忽有少年,势似疏简,自云辛氏子,谒绅。晤对间未甚周至。先是白尚书寄元相公诗曰:“闷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盖谓辛丘度性迂嗜酒,李绅短而能诗。辛氏即丘度子也,谓李曰:“小子每忆白二十二丈诗:“闷劝畴昔酒,闲吟二十丈诗。”李笑曰:“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凡是官族,相抉辛氏子之能忤诞。丞相之受侮,刚肠暂屈乎。又有一曹官到任,仪质颇似府公,李见而恶之。书其状曰:“着青把笏,也请料钱。睹此形骸,足可伤叹。”左右皆窃笑焉。又宿将有过请罚,绅云:“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军门,一百也决。”竟不免检槚楚

李绅因以前是宰相而镇守一方,因而恣意逞权威。凡斩杀罪犯,都要等到秋分的时候,
而永宁县吴县尉的弟弟吴湘,却正当盛夏之时便被无罪斩杀。崔元藻因怀恨德裕对他的斥责,就推翻了原来的口供,因而便说,御史核实完案子回来,都应向皇帝禀告,以分辨清楚案子中的是非,可是有的人权势威慑天下,使御史不能回禀皇帝,案卷也不给主管刑狱的官员,只是由李绅上奏便将吴湘处死了。这时德裕已失去权势,而宗闵原来的党羽令狐绹、崔铉、白敏中等,都充任了要职,因此对德裕很怨恨,他们以利来引诱打动元藻等,并让三司具结李绅,依仗权威、武力坐镇一方,虐杀良民百姓。以神龙年间皇帝诏书为准,酷吏已死了的,爵位也要剥夺,子孙不得做官。李绅虽然已死,也请求与过去被处死的人同样处理。结果皇帝下令,削去李绅身上的三官,子孙不得做官,给德裕等人降职处分。提拔汝纳为左拾遗,崔元藻为武功县令。最初李绅是以文学和节操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他对所有来访的人都必然要大耍权威,或者对人很粗暴很刻薄,因而才仓促地促成了吴湘冤案。唐朝时,李绅去治理淮南,先判决了吴湘的死刑。执法极为严厉,对于犯了罪的人绝不宽恕。因而那些狡猾的官吏和奸诈的绅士都隐藏起自己的行迹。然而慑于他的暴烈,幕僚们没有敢告诉他这些情况的。评事李元将的弟弟李仲将寄居于江都,当李绅长期寄居于那里并去他家作客时,每次见到元将都称呼为叔,而当他荣华显达后,李元将称自己是兄弟是侄儿他都不高兴,等到称自己为孙子,他好像才勉强接受。有一个崔巡官住在郑圃,他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特地来拜访他,刚刚到了旅馆,家仆与一个市民争斗起来。李绅追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那奴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他把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捕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叩头道谢说:“刚刚来到旅馆歇下,天色已经晚了,相公是尊贵的人,不适当的时候是不敢来倾述尽礼的,希望能给予怜悯,放我回家乡去。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定罪杖打二十。把崔巡官送过了秣陵,他已面如死灰,也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相互说道:“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忽然作了被他流放的囚犯。”于是市民百姓,都害怕遭遇不测的苦难,便有很多人渡过长江淮河而离去。他的属官告诉他说:“住户百姓逃走的已不少了。”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颗粒总是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忽然有一个少年,那行为似乎很狂放,自称叫辛氏子,来拜访李绅。因在见面对话时对他不够周到,便吟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道:“闷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这当然是说辛丘度性子迂腐而嗜酒,李绅个子矮而会写诗,辛丘子就是辛丘度的儿子。他又对李绅说:“我每次能记住白居易二十二丈诗,闷了就互相劝饮昔日的陈酒,闲了就吟咏二十丈诗。”李绅笑道:“辛长兄有这样一个狂儿,我敢不与他保持老交情吗?”凡是官宦之家,都挑剔氏子放荡不羁。丞相这次受辱,也只好使自己刚烈的性子暂时委屈一下了。有一个曹官刚刚上任,那人的容貌体态气质都很象李绅,李绅见到他却很厌恶,便对他的形像描写道:“穿件黑官服拿着个笏板,也想到这来拿俸禄以外的吃饭钱,看见这副形体,就足以令人悲哀叹息的了!”左右看了都偷着发笑。有一个老将领因犯了过失来向他请求惩罚,李绅道:“老兵依仗着自己年老就认为不会处刑了吗?如果是在军营中,应该判你杖罚一百!”终于没有免除对他的鞭打。

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锄禾日当午”,只是提起这一句,很多人都能够把整首诗都背诵下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不过,我们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经常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然而几首《悯农》的作者,我们顶多只知道一个名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情,我们却一概不知,这是为何?作者李绅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书中从来不提呢?

从小父母就用《悯农》来教育我们要好好节约粮食,小时候每每看到这些诗。总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能够体恤民间疾苦的人,甚至于很地方的食堂也都挂着这样的标语。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绅在才学上面确实算得上大才子,很轻松的就考中了进士,而且到最后官至宰相,但是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他当上宰相以后,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多,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可以说李绅算得上是一个吃货。

比如在他当官的时候,为政苛爆严厉,因为于此很多村民都吃不上饭,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乡,按理说李绅身为一个父母官应该以百姓的疾苦为主,应该将百姓当做自己手心里宝,但是他却将自己治下的百姓称之为麦子,逃走的百姓的呢称之为秕糠,而将留下的留下的百姓称之为饱满的麦子。可以说相当残暴,不把自己的百姓当人看。虽然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人品完全抵不上这个职位应该拥有的品德。

而且发迹以后对自己的朋友更是十分的无理,李绅在没发迹以前和李远将关系很好,他把李元称之为自己的叔叔,但是等后来李绅发迹以后,就让李远将自称为孙子,虽然是李远将自称自己是李绅的孙子,但是李绅也没有拒绝。而且正是因为在吃上面讲究,可以说极尽奢华,据史书记载他特比喜欢吃鸡舌头,每餐都要吃一盘鸡舌头才能下饭,而毕竟一个鸡只有一个舌头。可以说算得上浪费。

当自己贫穷的时候自己还写粒粒皆辛苦,但当自己发迹可以后却奢侈到浪费粮食,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尴尬,当然这还没有完事。李绅性情苛急在他镇淮南道当政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扬州,那时候学生们要坐船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船家们都想涨点钱,毕竟大部分考生都着急赶路,涨一点钱也无关紧要,但是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李绅,可能是当年李绅也被这些船夫欺负过,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只是船夫没想到这一次提价竟然就把自己的命不明不白的扔到扬子江里面去了。即是是坐地起价也用不着用人命来抵偿。从此也看出了李绅性格的激烈。

虽然说李绅后期顽劣的事迹有很多,虽然吃鸡舌这事也考证不得,但是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就是说李绅看习惯的事情,刘禹锡却看不惯,讲的是李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绅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够怜悯百姓的好青年。而且李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在冬天收蛤,在大冬天的下水去抓可以说是和送死没有区别,他的手下说我们的命也是命,把李绅说惭愧了才让这件事就此作罢。

李绅再后来绅构陷扬州江都县尉吴湘,找个理由将他杀死可以说无论怎么来看李绅发迹以后都算是一个残忍的人,虽然他写的诗歌能够贴近自然,具有社会特点,能够通过几行诗就能反映出社会现实,而且选材经典,仅仅只是选择了锄禾这样几个小点,就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能够把内涵隐藏在自己的诗句中去。可以说李绅最光辉的时刻都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的时候,但是发迹之后和发迹之前作对比,相差甚远。

可以说李绅是大部分人都有很大误解的人,大部分人对他的理解大概都是因为悯农这首诗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且是一个能够和民众同乐的好官,但在历史上实际上来说,他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成自己衣食父母,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而且两极分化严重。但这也给与我们从侧面教育孩子的机会,不光要教育孩子节约,还要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

大唐名士韩愈和李绅开撕,二人之间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不妨从唐朝的科举考试说起,因为韩愈和李绅的交情及两人发生矛盾的背景“牛李党争”都与此有关。


隋朝和唐初的科举考试设立了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秀才科,被列为各科之首,含金量最高,也最难考,在贞观末年被取消。此后,进士科成为最好的“出身”,也非常难考,其次是明经、俊士、明法、明书等等科目,林林总总。

韩愈24岁的时候,第4年参加考试,终于考中了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进士。要知道,唐朝每年录取的进士通常不过十几个人而已。这可是最荣耀的出身,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进士登科的人才能做到宰辅级别的最高职务。

上千考生角逐十几个进士名额,最后谁能胜出,取决于主考官的个人好恶。后来又考了好几次博学宏词科都没中的韩愈对此深有感触。

步入仕途后,韩愈一向不遗余力地举荐人才,经他保举、提携而获得进士出身或者官职的人不在少数。写下妇孺皆知的《锄禾》的诗人李绅就是其中之一。


一?封信成就9个人的前途,李绅在列

李绅比韩愈小4岁,大约在贞元十七年(801年)赴长安应试的时候认识了韩愈。从相关史料来看,两人的交情不深。韩愈与人相交从来不看对方的财富与地位如何,“荣悴不易”,他认为李绅的才华值得举荐。

贞元十八年,时任太学四门博士的韩愈写了一封信《与祠部陆员外书》,关乎10个人的命运。

陆员外是韩愈的朋友陆傪,当时主持进士考试的人叫权德舆,陆傪是副手,两人共同掌握着天下贡生的命运。

韩愈在信中向陆傪极力推荐了侯喜、韦群玉、刘述古等10个参加考试的贡生,希望陆傪多多留意。李绅的名字出现在后面,“有沈杞者,张苰者,尉迟汾者,李绅者,张后馀者,李翌者,获文或行,皆出群之才也,足以收人望,得才实。”


韩愈说他们的文才或者品行都有过人之处,如果录取他们,必定会得人心,也得到了贤才。

《韩昌黎集》的批注中提到,“……刘述古以二十一年,李绅以元和元年,张后馀、张苰以元和元年,独韦群玉不见于记,皆相继登科,非公(韩愈)荐进之力欤?”

也就是说,韩愈这次举荐的10个人里,除了韦群玉未见记载,余下9人先后都考取了进士。虽然他们并不是在同一年被录取的,但这归功于韩愈屡次向朝廷举荐他们。

接下来,《韩昌黎集》的批注里又说,“宜当是时,皆争为韩门弟子也。”由于韩愈的名气和影响力大,保举的进士不少,所以当时的考生们都争着做“韩门弟子”。

总之,李绅等9个人进入仕途都应该感谢韩愈。而李绅后来官做大了,似乎早忘记了韩愈的恩惠,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口水战。



宰相设局的韩、李之争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因镇州兵乱,吏部侍郎韩愈只身前往斡旋有功,调任京兆尹,并被朝廷特意授予御史大夫一职。

御史大夫在唐朝很少设立,通常都是御史中丞主事。御史中丞主抓官员风纪,比御史大夫职务高。并且,按照惯例,京兆尹上任之后,要到御史中丞处述职,也就是“台参”。可是韩愈又接到一道朝廷的特旨,允许他不台参。

时任御史中丞的正是李绅,问题就出在这里。李绅和韩愈一样,都好与人争辩。不见韩愈来述职,李绅认为对方眼中没有他这个御史中丞,立刻上书弹劾。韩愈则告诉他,朝廷有旨,本官无需台参。


李绅认为这不合规矩,两人你来我往,上书争论不休。两位朝廷高官的纷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很快,朝廷的处理结果下来了,各打五十大板,韩愈和李绅都被免职。韩愈改任兵部侍郎,李绅调离京城,出任浙西观察使。这个处理结果,却是当朝宰相李逢吉最希望看到的,他正躲在后面偷着乐。因为韩李之争就是他设局挑起的。

原来,当时因科举考试引发的“牛李党争”初现端倪,宰相李逢吉很厌恶李绅,想把他赶出京城。但是唐穆宗赏识李绅,李逢吉动不了他的职务。于是李逢吉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趁着皇帝想给韩愈升官的时候,让韩愈担任京兆尹和御史大夫,并特意通知他不用台参,以激怒李绅。

因为李逢吉很了解韩愈和李绅的脾气,料定两人一定会发生“台参”之争。而韩、李哪里知道李逢吉的阴谋,两人各自本色出演,爆发了一场唐朝的“杠精”之战。

风波后续,孰是孰非

事后,韩愈和李绅都面见唐穆宗谢罪。本来唐穆宗对宰相拟定的处理结果没意见,因为浙西观察使是封疆大吏,皇帝以为李绅也想到地方去。没想到李绅却哭着说不想离开京城。于是唐穆宗下令,让李绅担任兵部侍郎,韩愈回到吏部继续担任侍郎。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宰相李逢吉也没有完全白忙活,毕竟他让李绅离开了更碍眼的职务。

如果撇开李逢吉导演的这场戏不谈,韩、李的“台参”之争究竟孰是孰非呢?历史上自有公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6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