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包拯的传说很多,比如说他是一个神探,比如他通鬼神,白天断阳案,晚上断阴案。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正面人物,即便是现在影视剧中,包拯出现的次数也是很多的,堪称是北宋大清官。他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侦探,他是一个不畏权势的正直官员,他不贪一分银钱,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其实包拯最高的成就,不是成为了一个破案高手,而是做御史的时候,对当朝权贵恶霸的弹劾。包拯本是一个普通的人,后世却将他神化了。或许主要是因为,百姓对当政官员清廉的渴望。封建社会,主张的是皇权至上,平民百姓可以行使的权力是很小的。一方父母官,若是欺压治下的百姓,即便是百姓有冤屈,也是无人替他们出头的。
这个时候的百姓就特别希望自己的父母官是个清官,不那么压迫剥削自己,就像包拯一样。据记载包拯在盛产端砚的端州任知府时,不拿一方端砚。比起前几任趁机大肆搜集端砚的知府来说,包拯真的是来得时候干干净净,走得时候两袖清风。所以有文人就编写话本,把包拯神化,来惩治这些贪官。包拯因为廉洁在后世有威名,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不贪一分银钱,更重要的是面对权贵的贪污枉法,他也敢于不留情面地弹劾。包拯在京中做御史的时候,弹劾了许多当朝重臣。比如按察使张可久、汾州知州任牟,连仁宗宠信的大太监闫士良也照参不误。
但是这些人和王逵比起来都不够分量,这些人只是贪赃枉法,但是王逵他不但敛财,还闹出了民变。王逵这个人和宰相关系密切,仁宗又十分喜欢他。由于朝中后台硬,王逵做了许多任的转运使,在任上,他用尽手段剥削百姓,最终激起民变。仗着朝中有人,王逵派兵大肆逮捕,并杀害了许多手无寸铁的百姓。他敢这样肆无忌惮的作践治下百姓,靠的还是仁宗皇帝。包拯不惧他有多少靠山,连上七次奏折。最后公开在朝堂指责宋仁宗,任用一个为非作歹之人,可想过百姓?话音一落,满朝文武骇然,包拯为了弹劾真是不惧生死,什么都敢说。最终仁宗下令罢免了王逵。
包拯弹劾的不止这些朝中之人,还有皇亲国戚,舒王赵元祐的女婿就被包拯弹劾过,还有张贵妃的伯父也是被包拯弹劾掉官位的。仁宗后宫当中,最宠爱的女人恐怕就是张贵妃了。不然他这样一个有原则之人,不会因为贵妃的几句耳边风,就一再的给她的伯父提升官职。就这样,张贵妃的伯父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一跃升为五品知府,这还不算,贵妃还想让伯父做三司使。让正直刚毅的包拯想不到的是,皇上真的同意了贵妃的请求,把国家的经济大权,交给了一个几年前还在做县官的人。包拯和一众朝臣都不敢置信,最后联合起来给皇上上奏,请求皇上收回命令。皇上不忍自己心爱的女人伤心,就让贵妃的伯父高升,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这样一来本以为能安抚贵妃和朝臣了,但是看着张大人不降反升,包拯等人傻了眼。最后包拯和仁宗据理力争,终于仁宗还是罢免了张贵妃伯父的官职。包拯为官二十五年,得罪的人上至权贵,下至恶霸,数不胜数。他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些人找出自己的墓葬,然后进行泄愤。于是他在自己重病之际,安排下了身后事。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并下葬到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现在包公墓不在同一个地方的原因之一。包拯用这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去世后不被仇人打扰。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得已为之,但在后人看来,这是不寻常的一件事,更加认定了包拯是通鬼神的说法。
在整个宋朝历史上,刘娥是名气最大皇后或者皇太后,因为她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在历史上与武则天齐名,被人评价为“有吕后之才,无吕后之恶”。
刘娥出生于969年,她的父亲刘通是太祖时期的虎捷都指挥使,后来被授予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之职。说来刘娥也可怜,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先后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刘娥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嫁给蜀地一个叫做龚美的锁匠。
为了谋生,龚美便带着刘娥来到北宋的都城汴梁谋生。可是这个龚美真没出息,因为生意做得不好,家里没钱了一时生存就成了问题。因刘娥颇有姿色,龚美就想着把刘娥给卖掉,换点钱自己一个人过活,以后再找一个婆娘。
这件事被一个叫做张耆的人知道了,张耆是宋太宗第三个儿子韩王赵元休(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的指挥使。张耆也觉得刘娥长得很好看,应该符合赵元休的胃口,于是便把刘娥买下,送给了赵元休。
赵元休第一次见刘娥的时候很惊讶,因为他见惯了贵族女子的庸俗华贵,像刘娥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干净女子倒很少见。而且刘娥那时候年轻,皮肤很白,脸庞也十分好看,所以赵元休对刘娥一见钟情,就把她留了下来。
有一次,宋太宗看见自己的儿子赵元休面容憔悴,就问赵元休的乳母这是为何。乳母平时跟刘娥有点过节,所以不喜欢她。于是乳母告诉宋太宗说,是因为一个叫做刘娥的来历不明的女子天天与三皇子厮混在一起,所以才以至于次。
宋太宗听完很不高兴,于是下令把刘娥赶出韩王府,不久之后又给赵元休赐婚,将名将潘美的女儿嫁给赵元休。这个潘美可不得了,是宋朝的开国功臣,跟宋太宗的关系十分要好。赵元休不敢违逆自己的父亲,于是奉旨成婚。
但是这不不代表赵元休就忘了刘娥。刘娥在被赶出王府之后,被张耆私藏在家中,赵元休隔三差五就去张耆家中与其私会。而张耆则为了避嫌,自己在外面另外买了一栋宅子作为住处。
997年,宋太宗驾崩,将皇位传给赵元休。赵元休继位之后改名赵恒,很快就把刘娥给接进宫中。不过那个时候赵恒的第一个老婆潘氏已经死了,现在的皇后是北宋开国名将郭守文的女儿郭氏。在开始的时候,刘娥并没有什么名分,毕竟她的出身太过低微。
虽然没有名分,但是刘娥十分受宠,赵恒每次出巡,陪伴在他左右只有两个妃子,一个是赵恒的宠妃杨氏,另一个就是刘娥。很多妃子都嫉妒刘娥,但是刘娥做人很低调,从不与别人争宠,这种品质让赵恒更加宠爱她。
1004年,在宫中待了七八年之后,刘娥被封为四品的美人。再后来,刘娥连续晋升为修仪、德妃。在有了地位之后,刘娥想到了自己的前夫龚美,于是派人找到了他,让他改姓刘,并认他认做自己的哥哥。
刘娥之所以这么做,看起来是有情有义,其实是因为她娘家没什么人,把龚美认作自己的哥哥,势必会得到赵恒的封官赐爵,这样自己起码有个外援了。
1007年,郭皇后驾崩,赵恒想要立刘娥为皇后,但是以寇准为首的一些文臣武将都对此十分反对。他们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刘娥的出身太卑微了,不符合做皇后的人选。
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
为了阻止赵恒立刘娥为皇后,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赵安仁还特意为赵恒物色了一个出身高贵的女子作为皇后的人选,这个女子就是前任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才人。
赵恒虽然很不高兴,但也不想跟朝臣硬来,所以既没有立沈才人为皇后,也没有再提立刘娥为皇后这件事。
时间来到1010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刘娥的侍女李氏因为得到赵恒的宠幸,在这一年生下了一个男婴。之所以说这是一件大事,是因为在这之前,赵恒接连5个儿子很小便夭折,而这名男婴是赵恒目前唯一的皇子。要知道,那个时候赵恒已经42岁了,在这个年纪能有一个儿子,是多么让他开心的一件事,因为这就意味着他后继有人了。
刘娥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于是便将孩子收为自己自己的孩子,让与自己要好的杨淑妃(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宠妃杨妃)代为抚养。
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自己走上皇后宝座有了重大筹码。两年之后,赵恒很自然地将刘娥册封为皇后。但是在写册封诏书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点小麻烦,那就是翰林学士杨亿见大臣们都无法阻止刘娥成为皇后,于是拒绝给刘娥写册封诏书。但最后赵恒还是找别人完成了这件事,刘娥顺利成为大宋皇后。
刘娥在当上皇后之后,知道自己的外援不强,所以一直谨慎行事,在处理后宫之事的时候有理有据,没有缺失;而且她很关怀赵恒的生活,只要赵恒批阅奏章到深夜,刘娥就一定陪伴在左右。久而久之,赵恒对刘娥越来越信任,于是便开始让其参与朝政的处理。
权利这个东西十分奇妙,一旦沾染上就会上瘾。刘娥在帮助赵恒处理国事的时候,逐渐发现拥有权利的感觉真好,于是便滋生了更大的政治野心。1019年,赵恒开始病痛不断,刘娥趁机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臣中安插了自己的党羽。这让赵恒和寇准逐渐起了疑心,于是密谋让太子赵祯监国,企图以此来削弱刘娥的权利。
不过那个时候赵祯只有虚岁10岁而已,而且刚当上太子也才一年,可见当时刘娥的权利确实过大,赵恒和寇准开始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刘娥起能不知道寇准的密谋,于是先发制人,联合大臣丁谓等人先发制人,迫使赵恒罢免寇准的宰相之位,让丁谓取而代之。寇准在被罢免之后,就开始一段流放生涯,最后客死雷州。刘娥也趁机将朝廷当中反对自己的人全部清除掉,然后换上自己的亲信,刘娥就这样逐渐把控了整个宋朝的军国大权。
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赵祯继位为帝。就在赵祯继位当天,刘娥命人在朝堂之上宣读了一份诏书:
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就这样,刘娥名正言顺地开始临朝称制,让12岁的赵祯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每次上朝,刘娥和赵祯来到承明殿,赵祯坐在左边,刘娥坐在右边,然后文臣武将上朝,刘娥开始处理朝政。
因为朝中再无人敢与刘娥为敌,刘娥的权利也达到了人生巅峰,可是她会满足吗?在这种情况下,她会不会想学习一下武则天,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女皇呢?
答案是肯定的。
起初,刘娥的这个意愿还不是很强烈,但是引起了刘娥身边大臣的注意。有人上书给刘娥,请求她“行武后故事”;有人送刘娥一副《武后临朝图》,劝她登基称帝。
刘娥都没有表态,但是也没有责怪大臣们这样做。
有一次上朝,刘娥问大臣们,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武则天是唐朝的大罪人,有人说武则天是天下奇女子,也有人直接劝刘娥登基为帝。
刘娥内心十分纠结,她很想成为女皇帝,但是她不知道该不该这么做,因为她又觉得自己得到先帝的恩宠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如果夺了赵氏江山,那就太对不起先帝了。
1032年和1033年,刘娥曾两次穿着龙袍,一次是在朝堂上,以此是去祭祀太庙。刘娥的这一举动让天下人都觉得她就要学习武则天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刘娥却突然生病了。
刘娥在生病期期间,大赦天下,还恢复了寇准等人的官职和名誉。不久之后,刘娥就因病去世了。
就在刘娥临死之前,赵祯就在刘娥身边,刘娥数次拉扯自己身上的龙袍,嘴巴也在微微地动,看起来想说什么,可是又说不出来。这一幕被赵祯看在眼里,赵祯对此十分不理解,于是便问身边的大臣,大娘娘(赵祯对刘娥的称呼)这是要做什么。很多大臣都不理解,只有礼部尚书薛奎站出来说:
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
赵祯恍然大悟,于是命人将刘娥身上的龙袍脱下,换成了皇太后应该穿的服饰。换完之后,刘娥就去世了。
刘娥死后,多年称病不朝的八王爷(八贤王的原型)赵元俨突然来到宫中,告诉赵祯说,刘娥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李宸妃。而且李宸妃死得不明不白,恐怕是被刘娥害死的。
赵祯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命人赶紧找到李宸妃的坟墓。等众人打开李宸妃棺椁的时候发现,李宸妃穿着皇后服饰,尸体被水银包裹,面色如生。
赵祯得知消息之后,十分感叹地说:人的话岂能尽信。不久之后,赵祯亲自到刘娥的坟前祭拜,并痛哭流涕地说,从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
其实在赵祯的心里,他也不愿意相信是刘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因为刘娥虽然垄断朝政,但是她毕竟是抚养自己的那个人,而且她掌权的时候朝政没有什么过错,天下也很太平。更重要的是,她最后也没有学习武则天称帝。所以不管是不是刘娥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赵祯希望大家看不到证据。因为对于当时的赵祯而言,刘娥和自己亲生母亲的名誉是最重要的。
赵祯的谥号之所以是仁宗,在这个地方就得到了一定体现。
再后来,赵祯认母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赵祯也自此开创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仁宗盛治。
最后说一下仁宗生母李宸妃。
李宸妃的儿子在被刘娥抱走之后,她是敢怒不敢言,朝臣也大多数害怕刘娥,也不敢替李宸妃说话。所以在刘娥死前,这件事就一直没人告诉赵祯,赵祯一直以为自己就是刘娥的亲儿子。
李宸妃也因此不敢与赵祯相认,哪怕是在赵祯成为皇帝之后,李宸妃也只是默默地祝愿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直到自己死去。
元代的时候,刘娥、李宸妃和赵祯的故事被民间喜剧改编成《狸猫换太子》,数百年来不断演绎,经久不衰,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事实。
宋仁宗,中国北宋第四任皇帝。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他在1018年成为王储,并被命名为赵真。1023年,13岁的他当上了皇帝。1063年卒于汴梁宫,享年53岁。在位41年。藏于赵勇陵中,体、天、法、德为神名,吴瑞哲孝明帝,文圣所生。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面临着官僚膨胀的局面,人员过剩,兵多势众,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西夏虽然投降了宋朝,但边境危机始终没有消除。后来虽然实行了“庆历新政”,但并不成功。总的来说,仁宗是一个得力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也不乏悲悯。
自宋代以来,仁宗生母之谜因小说、戏剧等多种通俗艺术形式的演绎而愈发生动,备受世人瞩目。虽然历代有很多杂糅的内容,但戏曲和小说中的情节并不相同。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案。无论是真正的刘皇后的儿子仁宗,还是他的妃子李,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仁宗出身,而不是刘皇后的儿子。
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刘做妾的时候,李是丫鬟。她严肃沉默,后来成为后宫的妃子之一。在李飞之前,真宗皇太后生了五个男孩,都死得很早。这时,完颜政忧心忡忡,陷入了无人继承王位的尴尬境地。据记载,李怀孕时与真宗外出,不小心碰掉了发夹。“如果玉柴是好的,它应该是一个男孩,”甄道安说。左右侍应生拿了hosta,还是一样。
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了真传派的迫切心态,也是真传派在束手无策时向神灵求助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真生了个男孩。真正的中年孩子自然会喜出望外。仁宗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记起母亲的模样,从未生育过的刘在父亲真宗的默许下认他为儿子,由刘和杨抚养。亲生母亲李害怕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别人带走,而不敢表达任何不满,否则不仅伤害自己,还会给儿子带来灾难。
干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以慈禧太后的身份听政。出于男权主义或正统观念的考虑,后人把留侯比作唐朝的武则天,批评她当权。此外,宋初也有兄弟姐妹的先例,真宗还有一个能干的弟弟——燕王颜渊。因此,有许多传言说,真宗去世时,刘用不正当的手段拒绝了颜,夺取了最高权力。按照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神宗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用手指指着自己的胸口,伸出五个手指,然后用三个手指向敲沙发请病假的大臣们示意。
后来,人们猜测,真宗希望他的弟弟袁燕燕成为摄政王,并协助赵真。然而,留侯后来派人向部长解释说,管家说他已经病了三到五天,才稍微退了一步。听到这些,袁燕燕发现自己是刘上台的一个障碍。为了避免受到留侯残酷政治的打击,他立即闭关锁国,停止参与朝鲜事务,直到留侯去世,仁宗掌权。
但是,谣言终究不是真的。据可靠记载,真宗临终时,唯一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小儿子,生怕皇位落到别人手里。最后一次在寝宫召集大臣,宋丞相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许下诺言。皇太子聪明睿智,他已经准备好继承这个伟大的制度,他的大臣们也会尽力帮助他。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有一个决定军事的女王。天下太平,四面顺从。如果我敢不同意,那将对国家有害。其实这是向真宗保证,他会全力辅佐新皇帝,绝不允许他放弃想法。
真宗当时说不出话来,只是点头微笑以示满意。事实上,在晚年,刘变得越来越强大,基本上控制了国家事务。在宰相宋等人的支持下,真宗的担忧不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求“慈禧太后处置军务的权利”,相当于给了刘至高无上的权力。
就这样,仁宗在养母权势的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在世的时候,并不知道第一批妃子之一的舜是自己的生母。这大概和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可以称霸后宫和宫廷内外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没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身世秘密告诉仁宗。
第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出山,秘密逐渐公之于众。至于谁先告诉仁宗真相,根据《宋史列传》年的记载,第二部分提到了太后的倒台,丽贝卡为仁宗说话:“陛下生于李宸妃,妾死于其死。
仁宗被灭,日复一日不理,以丧信自责。像慈禧太后一样尊敬宸妃。经过20年的欺骗,我的生母第一年就在明道去世了。仁宗知道他的人生经历时,他的震惊等于天崩地裂。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骑着牛车来到安放灵柩的红福园,派人包围了刘的住处,查明真相,进行处理。
这时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还听说亲生母亲已经去世,要开棺查真相。当棺材被打开时,我看到被水银浸泡过的身体健康的李飞安详地躺在棺材里。她看起来好像还活着,穿着华丽的衣服。仁宗叹曰:“人言可信乎?”当即下令将包围刘宅的士兵解散,并在刘皇后遗像前焚香,说:“从今天起,大皇后过清清白白的日子。”言下之意,刘娘娘是无辜的。她没有杀她母亲。
李死的时候,他被命名为。李宸妃死后,刘皇后起初想保密,准备以一般帝王礼仪举行葬礼。然而,总理吕夷简敦促当时掌权的皇后刘埋葬李飞,如果她想保护刘的家人。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刘决定举行高规格的哀悼。虽然亲生母亲下葬了,但这并没有冲淡仁宗对李的无限愧疚。他不得不让母亲享受她生前从未得到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经过朝廷的激烈辩论,最终将真宗第一位皇后郭纳入太庙,并建祠分别供奉刘和李的牌位。谥号是苏皇太后庄贤明,谥号是李皇太后。丰寺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母亲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日趋成熟,逐渐摆脱了刘皇后的阴影。
说起北宋宋仁宗时代的庆历新政,后人为之惋惜。这场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主持的变法,因为富弼谋反案而夭折。
富弼与范仲淹
据说与富弼关系很好的宋代思想家石介曾写了封信给富弼,信中居然有?行伊、霍之事?,即让富弼学习西汉的霍光,行废立皇帝之事,这可是谋反。虽然宋仁宗并没有相信这种谣言,但富弼、石介等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并被贬出京。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石介因气愤非常,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逝于家中。恰逢当时有个叫孔直温的人起兵谋反,朝廷在查抄孔直温的家时,居然发现孔直温与石介有书信往来。
夏竦
大臣夏竦与石介、富弼等人有私仇,于是上奏宋仁宗,说石介并没有死,而是受富弼的指派去了辽国。夏竦言下之意是说石介、富弼在勾结外敌谋反。夏竦建议破开石介的棺材,检验石介是否真的死了。宋仁宗疑心重重,竟真的听从夏竦,派人去挖石介的坟墓,破棺查看以验真假。后来,在提点刑狱吕居简等多人担保之下,宋仁宗派去的人才没有挖坟破棺,而是询问一些参与安葬石介的人的口供,然后回京向宋仁宗汇报。再加上朝廷之上有杜衍等人的担保和建言,宋仁宗才相信石介真的死了,才绝了挖坟破棺的念头。
夏竦
《宋史》: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宋史》这段记载虽没有写明富弼与此事有关联,但《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一些资料说明夏竦说石介是在富弼的指使下北走契丹的,显然这是富弼谋反案的延续。夏竦与石介、富弼是有私仇的。石介曾在庆历四年写过一篇《庆历圣德颂》,对庆历新政歌功颂德,并隐晦地指出夏竦等反对新政的人都是奸臣,此颂一出,夏竦对石介可谓是咬牙切齿。富弼是新政的领导人物之一,在朝廷中多个场合与夏竦有争执,两人仇怨不浅。在孔直温谋反一案中,夏竦极力利用搜查到的孔直温与石介的书信将此事牵扯到石介和富弼身上,肯定是有打击报复之意。夏竦建议破石介的石棺,此举很恶毒,古人向来尊重死者,死者为大,破棺这种骚扰死者的做法是非常不道德的。夏竦的想法可能是,如果坐实石介谋反,石介身败名裂,被破棺也没什么好指责的,如果没坐实石介谋反,那也算是污辱石介一番,夏竦虽留下恶名,但他只是提个建议,做这事的却是宋仁宗。
宋仁宗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要破石介的棺呢?他是听从夏竦的建议才去破棺的吗?我认为宋仁宗并没有听取夏竦的建议。从宋仁宗对富弼的处理就能看出这一点。宋仁宗身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谋反,如果他认为石介、富弼真的要谋反,他一定会彻查此事,并对富弼等涉案人员进行抓捕入狱。此事发生时,富弼任京西路安抚使,知郓州,后被宋仁宗任命为京东路安抚使,改知青州。宋仁宗只是让富弼调任、挪了个地方而已,宋仁宗并未对富弼贬职或抓他入狱。这就表明宋仁宗的态度:此事跟富弼没有关系。可见宋仁宗是绝对相信富弼不会谋反的,这种信任一直没有动摇,不管是在京城中盛传富弼谋反的谣言,还是现在夏竦对富弼参与谋反的建言,宋仁宗都没有相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6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