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采用密折制度,起于康熙,就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三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对密折的重视程度高,有着优先御览的特权,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四是实行密折制,等同于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五是密折奏事的权利只有得到皇上宠信的人才能享有,臣子们为了获取皇帝的信任,纷纷献媚,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这里有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曹寅上了这样一道折子:
臣寅蒙皇上天恩,生全造就,虽捐糜难酬万一。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又蒙钦点臣寅本年巡视两淮。臣寅闻命自天,惶悚无地,谨北向顶香九叩谢恩讫。念臣寅于雅岁备犬马之任,曾无尺寸之效,愚昧稚鲁,不学无术,蒙皇上念臣父玺系包衣老奴,屡施恩泽,及于妻子,有加无已。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
臣寅拟星驰赴阙谢恩,恐骇物听,八月上旬料理运务已毕,俟造册报竣,仰求皇上俯准陛见谢恩,以申犬马恋主之诚,得以披陈下悃,仰聆圣训,祗遵敬恪,庶免覆束之患。谨具摺上奏,伏乞睿鉴施行。臣寅无任顶戴悚息激切屏营之至。
康熙在朱批中写道: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摺请旨。凡奏摺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在这个折子里,曹寅再三再四地申明自己的奴才身份。更重要的是,他恳求康熙让他进京面谢。“仰求皇上俯准陛见谢恩,以申犬马恋主之诚,得以披陈下悃,仰聆圣训,祗遵敬恪,庶免覆束之患。”我们不能认为这份君臣之情是假的,两人虽非同父,却是一母所乳,又有同学之谊。感情没有任何可以怀疑之处。在曹寅是感恩不尽,在康熙是关怀备至。
康熙不让他进京谢恩,认为这没有必要。而且透露转年,即四十四年有可能还要南巡,到那时再见不迟。意思是还有见面的机会,但不是在北京。
“小心”二字暴露了他不让曹寅来京的真实目的。
在这个御批里,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康熙的谨慎,甚至是紧张。他在处处保护曹寅,生怕出什么闪失。康熙最不放心的,是自己身边和曹寅身边的身份复杂的人。所以,才叫曹寅加十二分的“小心”。“小心”什么?一是江南一带的复明势力,二是,关于太子及太子党们的动向。而后一种“小心”似乎份量更重。
朝廷,正如《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表面特别安定详和,内里却充满矛盾和杀机。有人说袭人是贾母、王夫人安插在大观园的密探,那么,贾雨村等清客何尝不是朝廷安插进贾府的密探?曹寅就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密探,他在那里侦察,也要在那里反侦察。
在密折制对加强皇权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消极的作用。一是皇帝要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 , 其本身就具有鼓励臣下告密之意。这种专制制度扼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 扼杀新生事物的成长。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 , 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 , 斤斤自保。二是众多臣僚用密折言事 , 所言内容彼此都不得而知 , 某人即使被诬陷也无处申诉 , 再加上雍正与众臣僚的关系亲疏不一 , 有人自恃与雍正关系较密 , 借以挟持上司或他人。三是广大臣僚可以用密折越级言事 , 必定会引起上下猜疑 , 不利于政务的推行 , 这也不符合层层负责的科学管理思想。
总之,清朝的密折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是一个异族入主中原的内心恐惧和强烈的不自信,这种特务统治,是封建帝王的御人之术,使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同僚之间相互猜忌,上下之间阳奉阴违,严重地阻碍了帝国的政令畅通和制度上的创新发展,所以有清一朝,朝堂之上满眼皆是奴才,举国之民皆抽去了脊梁,这对中华民族的人性塑造是一次很大的摧残,也正是其国祚式微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个不具包容、不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和民族自信的人怎么可以统御华夏?试想一个固步自封、目光短浅又夜郎自大的人怎么可以治理好泱泱大国?最终这个爱新觉罗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带给中华民族的只是历史的灾难和人性的泯灭。
密折制度给雍正执政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他省心不少,这种制度可以让大臣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举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皇帝的行政效率,自然就会乐此不疲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一个王朝的衰落有许多原因。当然,清朝也不例外。雍正帝作为古代盛世时期的三位皇帝之一,可以说是最努力的皇帝了。
雍正在位期间这么努力也是有原因的,当年著名的九子夺嫡之战,雍正作为佼佼者胜出。他在成为皇帝之前并没有得到许多支持,所以在他登基后才会更加倍感珍惜自己的位置,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来。毕竟,他的父亲起初并不重视他,这就是雍正如此努力的原因,他想向父亲证明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
正因如此,雍正登基后,对国家大事小情都十分上心,经常看奏折看到半夜。为了加强统治和巩固政权,雍正发明了一个密折制度来收集信息。之所以用这样一种制度,是与明朝的灭亡有关。我们都知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朝中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有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忠良,做事十分随意。
雍正制定的这一个密折制度,就非常完美的规避了这一个弊端,让朝中官员单独向他报告。一些地位较低的官员也可以举报比他官职大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来,确实可以使朝廷纪律得以维持,这使得为个人利益和帮助而结成派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密折制度也能让待在宫中的皇帝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和世间百态,从而有效地管理不同地区。正因为如此,才会节省了雍正很多的麻烦,大大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
要说清代的奏折特点,最关键的就是密折制度。而密折制度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低成本,高效率,保密性,可控性。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密折的历史。
自顺治皇帝起,清朝开始大量搬弄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还是注意吸取。当然,有利于皇权巩固的,有利于皇室的,他们都爱不释手,就说这厂卫制度吧。皇帝们开始思考它的得失,认为厂卫是个好东西,但是厂卫有它的劣势,就是耗费人力物力太大,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说,你要监督某个督抚级别的官员,起码要几个人才能搞定,这得开工资把,要吃要睡,还得车马费,搬家费,奖励金等等算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皇帝觉得咱大清国还没有建立多少年,财政也不富裕,这么整,好是好,每个官员不敢瞎干活,但是成本也太大,受不了。
于是,康熙皇帝开始试行一种密折制度。就是给予自己的那些亲信一些权力,可以秘密陈奏官事民事,这个关键在一个字?密?,他要求这些官员自己亲自写,要保密。当然,康熙使用密奏范围和对象很有限,主要是他的亲信比如魏东亭曹寅等。这些人拥有这样的权力,对于康熙皇帝了解吏治民情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到了雍正时代,他更加完善了密折制度。主要表现在上密折人数范围的扩大、传递方式以及皇帝朱批制度等方面。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雍正皇帝发扬光大了密折制度,不再限于那几个亲信拥有密奏之权了。皇帝甚至还通过密折制定政策和推行新政(朱批谕旨),即在密折上朱批后进行。你要问,这保密怎么办呢,如此一来,大家都知晓有个密折制度了,要是互相一通风,那不是全乱套了啊?
皇帝心里是有数的,不会乱套,因为拥有密折之权,即表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殊荣或荣宠,既然是带?密?字号的,自然也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你要是泄露透露了相关内容,就是掉脑袋的买卖,所以,没有那个人敢轻易泄密。雍正时代,大到督抚,小到县令侍卫,各条战线上的人,都可能被雍正赋予密折专奏之权,所以,你的行为举止,都有可能随时被人监视。
史载,雍正扩大密折专奏队伍,仅《朱批谕旨》一书中收到的撰写人,有223人,实际奏折人数在1000人以上。这些拥有密折专奏权的人,不再像明朝一样要设定专人监督,都是朝廷的大官小员,也不会给他们另外发工资,所以,大大减轻了财政开支,这一招,比明朝要高明了许多。
因为密折专奏之人范围多了,内容也就很丰富了,雍正只需要准备一个大柜子,就可以安安心心,不需要到处巡幸就可以知道天下很多事,包括吏治民情等,这样,又节省了很多费用。想当初,康熙皇帝下江南,搞得魏东亭倾家荡产,要是早学雍正,是不是不会发生魏东亭被债务逼死的景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