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入关以来文治武功都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讨伐准格尔,为治理黄河,他曾六次南巡,对民生民情的了解远远胜过清朝历代皇帝。历史上有名的密奏制度,就是出自他手。
密奏制度的起源正是出自他的六次南巡。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勘察整治黄河的工程进度,但是在南巡途中却发现,驻外大臣所奏报的情况与他亲眼所见大有出入,他认识到多设耳目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鼓励宠信的大臣写秘密报告,将地方民情及当地官员的动向以密折上奏。
其中,江南织造便是康熙帝搜罗江南情报的站点。无论是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信息,都是康熙帝收集的对象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江南地区天旱,六月中降雨,江南织造李煦奏报收成及米价。康熙帝批曰:“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康熙四十七年,李煦又上一密折结果被送折的家人在路上弄丢了,李煦惊恐万状。康熙帝朱批说:“凡尔所奏,不过密折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将尔家人一并宽免了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意思是说,他本可以以此治李煦之罪,但是如果治罪,这种密奏制度就大白于天下了。可见,皇帝派人暗访密奏,并不是件公开的事,为避免外人知道,也就宽免了李煦。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是康熙帝钦点的有权密报的臣之一。曹寅年少时曾为康熙帝的伴读,后在朝中做过官,与康熙大帝的关系匪浅。后来曹寅外放为两淮御史,康熙帝因此嘱咐他要多写密奏,汇报地方舆情。康熙帝向曹寅说:“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于是曹寅将南京考场弊案、退休官员平日的活动等地方动态,都密奏上报给康熙帝。
除了掌握江南情形之外,康熙帝也会在京城中刻意设下耳目康熙帝曾要求他宠信的京中官吏将京城发生的事,巨细无遗地用密折向他报告。王鸿绪就曾是康熙帝十分亲信的臣子,他在呈给康熙帝的奏折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康熙帝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他在给王鸿绪的亲笔上谕中说:“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王鸿绪也多次向皇帝保证绝对不敢泄漏。他在密折中说:“臣本是一介儒生,身受圣恩提拔重用,不胜感激惶悚之至。臣惟有竭尽犬马之劳,用一片忠诚之心报效皇上与皇上所奏之事,绝对三缄其口,即使亲如父子兄弟,也决不相告。”
康熙帝晚年为掌控诸位皇子,也多次利用密折了解情况。康熙四十六年春,南巡之际,当他听说朝中有人在江南购买女子时,即委托给王鸿绪一项秘密使命:查访买卖江南女子的幕后指使。据王鸿绪密访,“侍卫五哥买女人一名,用价四百五十两;又买一女子,价一百四十两;又一婢,七十两。侍卫迈子现在各处买人。广善库郎中德成格头有妇人,闻现在船上”。这几位买主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侍,此外,“纷纷买人者甚多,或自买,或交结要紧人员”。康熙帝对王鸿绪刺探的密报非常警觉,又立即令其进一步弄清背后指使,再密奏。王鸿绪又密报称,自己奉旨密访之事,外人似乎已有所知。他说:“自圣驾到虎丘,范溥向亲戚程某云:“有汉大臣说我不好,我不去送驾罢!程某云:是太监与你的话么?范溥云:‘不是太监,是御前第一等人与我的信。”康熙帝立即在王鸿绪密折上批谕:“此第一等人是谁?”王鸿绪遵旨再次托人找到程某,问:“这第一等人是亲近侍卫们,还是更在上一层的人呢?”程某回答:“这不敢说。”王鸿绪仍不罢休,复托人去苏州打听,程某说:“这人岂是平等,我万万不敢说的。”王鸿绪将这些情况原原本本向皇帝汇报。聪明的康熙帝立即明白这“第一等人”便是皇太子,由此更增加了他对皇太子为非作歹的警觉,这也成为康熙后面两废太子的主因之一。
康熙将密折列为澄清吏治,监察百官的最高机密,因此对密折呈送过程设计了一套周详的保密措施。大臣呈报的密折必须放在盒子里用火漆封牢;如果密折已有被拆开的痕迹,康熙帝就不做批示。康熙帝还将御批的密折一概都发回给报告的大臣,手边从不留底稿,意在警告密奏的大臣:内容如有外泄,责任都在大臣身上。这是他严格要求臣僚保密的手段,可见康熙帝对保密工作的重视。康熙帝不仅在密折上奏过程要求大臣严加保密,他自己对密折的批示也十分慎重。康熙帝批示密折从不假手他人,某次他因为右手病痛不能写字,旋即改用左手批示密折。
密折制度可以更有效的让皇帝了解官场民生的真实情况,而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真心办事的官员的人身安全,鼓励了群臣说真话办真事的风气。但是,它使清代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造就了更多更大的封建集权下的政治黑暗。
康熙帝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时期恢复明朝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
可见,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地方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处就渐渐形同虚设了。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他盛年登雍正“为君难”玺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雍正改革措施,列举以下六点:
第一,整顿吏治。
第二,密折制度。
第三,设军机处。
第四,改土归流。
第五,摊丁入亩。
第六,废除贱籍。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选储。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帝国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