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光弼与郭子仪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众妙之门 2023-07-05 12:46:25

李光弼与郭子仪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何两人的结局如此不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

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两人尽展平生军事才华,挽大唐帝国于将倾。郭子仪大战河北,收复两京,抗拒吐蕃,单刀赴会,智退30万回纥敌军;李光弼出奇制胜,取得常山大捷,和郭子仪、唐肃宗会师灵武。而后又以少胜多,在太原完胜叛军。此后两人同心协力,经过7年鏖战,成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护者。

不过,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至德元载,正当郭子仪在河北取得节节胜利,欲直捣范阳时,唐肃宗在朔方的一纸召唤,郭子仪当即率5万兵马赶赴朔方。

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

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

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

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

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

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

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李光弼: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力压郭子仪中兴唐室却郁郁而终

唐朝的繁荣盛世靠的不仅仅统治者的过人政治才能,还要靠一群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士来守护国家。因而,唐朝的统治者还专门把从古到唐的武将一一列举出来,表彰他们的功劳。在这之中,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便是被人们认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人。 关于李光弼是哪族人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上,李光弼虽在唐朝做官,但是他并不是汉族人,而是契丹族人,那么为什么身为契丹族人的李光弼又为何会在唐朝落户并且在唐朝朝廷做官呢? 原因是李光弼的父亲本来是一名契丹族的酋长,但是在武则天时期选择归顺了朝廷,并被授予左羽林大将军一职,还负责担任朔方节度副使这一职位。李光弼的父亲还曾被封为蓟国公爵位,最后是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去世的。 军人家庭长大的李光弱,自幼喜读《汉书》,尤擅骑射。他为人严肃刚毅,治军极严。在溯方节度使王忠闹账下时,深得王忠闹器重,曾当众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来由于在击破吐藩、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磨将军。 时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安史之乱"爆发,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副使,率朔方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隆西北),至常山(今河北正定),常山团练兵听说官军劲旅进入河北,发动了兵变,捆绑了史思明的旧部安思义出降唐军。 接下来,李光弼又出奇兵击退了史思明的援兵,攻下了九门(即今河北黄城西北)三月,李光弼被唐廷任命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在常山与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由于兵力悬殊,他请求郭子仪支援。同年四月,李光弼率军与郭子仪的援军会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败史思明,斩首万余,生擒四千,史思明败逃。朔方军一举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了安禄山军队从洛阳到范阳的交通,声势大振。 李光弼本想继续出击范阳,但正值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只能带兵退守太原(即今山西太原西南)。至德二年(公元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兵十余万围攻太原,当时,唐军的精兵都被征调到朔方军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中的兵力仅有万余人,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李光弼面对强敌仍然坐镇不乱,鼓励士卒加紧构建防备工事,先在城外凿墩沟,又用挖出来的土加固城垒,暗掘地道,多次击退叛军来犯。不久,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为帝,史思明则赶回范阳,留下蔡希德叛军进次路线继续攻城。 李光弼抓住这个机会,趁着敌军防范不备。出兵反击,大败蔡希德,其部众七万多人,守住了太原。乾元元年(公元758),唐肃宗调动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集中兵力围攻相州。但是唐肃宗担心郭、李二人权力过大,故意不设主帅,只任命了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督九军。 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范阳带兵赶到相州救援安庆绪,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很快败退,郭子仪退守洛阳。鱼朝恩把失利的责任全部推给了郭子仪,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解除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 这时,史思明借口安庆绪杀父谋位,以大逆不道之罪将其杀死,自称大燕皇帝,带兵继续向洛阳进攻。唐军之中有人建议退守潼关,可李光弼身经百战,知道以当下的兵力只能智取,不宜强攻,于是下令将官员和百姓都从洛阳撤出,留下了一座空城,自己率大军扼守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东南)。 到史思明进入洛阳时,洛阳已是一座空城,只得在河阳南部修筑月城,与李光弼对峙。史思明几次派部将进犯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击退。第二年,李光弼猛然出兵,大败史思明于河阳,并乘胜收复了怀州(即今河南沁阳)。史思明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据说当时李、史两军交战之际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当时李光弼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四战马,每天会放到河边的沙洲吃草,于是命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捡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损失了上千四战马,愤怒难当,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则用一条火船开路,想把唐军的浮桥烧掉。李光弼得知这个消息,令人准备了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聚扎竿头。等叛军火船一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个华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很快船便烧尽而沉入水中。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石头炮攻击敌人的战船,把船上的敌兵打得落花流水。可见李光弼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啊! 公元763年二月,经过八年奋战,危害甚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居功至伟的李光弼,却遭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嫉妒和陷害。 同年,被逼谋反的仆固怀恩(平定安史之乱另一个大功臣)引来吐蕃兵攻入关中,占领长安,那时的帝国老大换了人,由唐肃宗变成了唐代宗,他逃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后,急诏李光弼到陕州行在,李光弼却怕鱼朝恩那个阉货,不敢前往,又不敢说不去,就采取拖延战术,一拖再拖,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 从此以后,拖延战术就成了他避祸的法宝,比如吐蕃军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回到长安"老家",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不但借口诏书未到而拒绝上任,还把部队带到徐州收租去了,唐代宗再诏他入朝,他更是不敢去,因为朝中有鱼朝恩、程元振——反正有那两个阉货的地方,他都不去,惹不起躲得起。 李光弼自安史之乱开始一直战斗到安史之乱结束,无愧于"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评价。但郭子仪被弃用、来瑱被诬陷致死等事件让李光弼彻底怕了宦官,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么召见他、需要他,他就是不敢前去面见皇帝。这虽然是李光弼在消极的保命,但另一方面在别人看来就是拥兵自重,即便是他曾经的老部下,也这么认为他而不再敬重他,这让他郁郁寡欢,764年就病逝了,时年57岁。 李光弼身上,鲜明体现了中晚唐武将的悲剧宿命:尽心竭力、效忠王室,但在皇权猜忌防范之下难得善终。然而站在唐王朝一边,对功勋武将的监视掣肘,却也有着一番难以言传的情非得已。 李光弼战功赫赫,被正史推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席功臣。令人扼腕的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光弼的结局却很不幸,最终众叛亲离、悲愤辞世,对此,后世多认为是皇帝猜忌、奸臣陷害所致,但有一种声音中肯指出,李光弼为人防心过重、刚而易怒,这种严重的性格弱点使其军旅生涯善始而未能善终。 史书上把李光弼与古代的名将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相比,认为李光弼"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就是说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这四位有名的将军有时还比不上李光弼。人们对他的结局也深表惋惜,认为"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君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难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大将,为何两人的结局如此不同?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至德元载,正当郭子仪在河北取得节节胜利,欲直捣范阳时,唐肃宗在朔方的一纸召唤,郭子仪当即率5万兵马赶赴朔方。

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

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他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

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