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5 08:58:01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朱元璋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皇帝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孙子们。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从明宣宗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著名的福王朱常洵,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名存实亡,王爷们做起了生意。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朱元璋的儿子很厉害,为何两百多年后王府被李自成灭掉?

说到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包括他的后继者,都是骁勇善战,建立了大明的基业,最终却在崇祯帝的手上断送掉了。

一方面来说,明朝后期的腐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为什么这样去说呢!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宦官制度的兴起,建立了东厂和西厂,他们祸乱朝纲,扰乱正字秩序,独揽大权,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就是大奸臣、大宦官魏忠贤,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朝廷内部的腐朽多半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宦官做导致的

在明英宗后期明朝就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皇帝昏晕无道,这里我们所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在消灭了魏忠贤以后,独揽大权,但是确是一个极为爱听谗言的人,后期我们所知道的袁崇焕等等大将,在为了大明王朝的生存,拼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但是由于皇帝朱由检,听信谗言,致使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袁崇焕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这是何等的卑微,让人气愤。所以说两百年以后被灭亡,这个最直接的原因,政治上不严明,统治上的暴政,导致了大明基业的毁灭。

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北方的女真族已经发展的足够的强大,对于明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时明朝将大量的国防力量投入在了攻击清廷的防卫上了,朝廷的大量军队被派往前线,然而京城确实空虚的。当时我们都知道山海关拥有百万雄兵的吴三桂,确是按兵不动。后期在清廷的唆使下和李自成的部队在一片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伤亡,给予明朝沉痛的打击。后期吴三桂倒戈了清廷,大明王朝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后期李自成之所以很顺利的就灭掉了明朝,这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朱元璋为了防止子孙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何明朝还是亡了?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其实他作为草根出身,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一个统一王朝,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很多人对朱元璋不满,是由于他晚年大肆屠杀功臣,但朱元璋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子孙考虑。虽然这样对待有功之臣,的确过于心狠了,但换个角度来看,他对子孙确实是煞费苦心。

朱元璋在子孙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功夫,他为了防止子孙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果子孙能够遵守,那明朝一定不止存在276年。

朱元璋原本文化水平不高,都是在当了皇帝之后,才不断开始提升学问修养。因此他深知教育对子孙的重要性,他找了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大家,来当皇子们的老师,不仅皇子要读书,就连公主也要听课。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引自《明史》

虽然要求皇子公主读书,但他们身份尊贵,老师不敢打也不敢骂,这样还是没什么效果。于是朱元璋便下令,老师可以惩罚不听话的皇子,比如罚背书、罚抄写,甚至可以打手板。因此当时的皇子,就和民间普通学生没两样,也是因为这样,朱元璋的儿子个个都是才子。

读了书有了文学基础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为了树立正确的?三观?,朱元璋还让皇子去体验农村生活,帮助农民一起耕田、种菜什么的。他要求儿子们从国都南京,一直?游览?到临濠,目的就是体验生活,考察民情,了解自己曾经在民间的经历,明白父亲创业不易,要懂得珍惜。

有一天下朝之后,朱元璋带着诸位皇子,来到皇宫的一块空地上,他指着空地对大家说:?这里不是不能建亭台楼阁,如今在这里种蔬菜,只是不愿意劳民伤财罢了!?借此来告诫皇子,希望他们能够爱民惜财。

?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引自《明太祖实录》

为了锻炼皇子勤勉,不骄惰的品性,朱元璋做出规定:皇子凡是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管乘车还是骑马,都只能行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三分之一,必须步行。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命人制了很多草鞋,命皇子步行的时候,必须穿着草鞋。

朱元璋对儿子的言传身教,还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他们谨记,父辈创业不易,要好好珍惜这一切,将家族的产业一代代传下去。直到朱元璋临终之时,都还在苦口婆心告诫儿子们。

既然朱元璋这么努力,将儿子们一个个打造成人才,又给他们留下祖训,为何明朝还是亡了?其中存在这几种原因。

一、子孙性格差异

龙生九子,每个儿子的性格都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听话,有的叛逆,有的胆小,有的鲁莽,这就造成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先来举个例子。

洪武十一年,秦王朱樉前往封地就藩,他舍不得离京,于是在途中大发皇子脾气,还用鞭子抽打厨子。这事传到朱元璋这里,他立即写了封信给朱樉,告诫他要善待厨子:?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

然而这件事没过去多久,晋王朱棡也开始鞭打厨子,朱元璋没办法,又写信给朱棡,让他要善待自己的厨子。并且拿自己的厨子举例,说大厨徐兴祖跟随自己多年,他从未对其说过一句重话,因此让朱棡也要学会识大体。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说明朱元璋对儿子的叛逆也是无可奈何,他在的时候,儿子犯错还能教育,可他去世之后呢,藩王便成为脱缰的野马了。

再说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不仅将他的祖训忘得干干净净,别说牢记祖辈创业艰辛了,不败光家产都已经算好的。特别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大多不务正业,不好好守住先祖留下的资产,还挥霍无度。有的去炼丹,有的去当木匠,有的只知道享受,朱元璋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二、宦官干政

明朝宦官干政的情况很严重,不管是王振、刘瑾还是魏忠贤,都被称为是明朝的罪人。而这些重用他们的皇帝,完全忘记了先祖的告诫。当初朱元璋诛杀功臣,就是为了给子孙铺路,如今子孙却自己将江山交给别人打理,而且还是奸诈的宦官。这便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三、忘记祖训

其实归根结底,明朝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因为子孙忘记朱元璋的祖训。朱元璋让子孙不要劳民伤财,明武宗却要修建豹房,又在宫外修建朱寿将军府。朱元璋让子孙关爱下属,嘉靖帝却让宫女没日没夜为他采集露水炼药,导致差点死在宫女手上。朱元璋希望子孙相亲相爱,可转头朱棣就造了侄儿的反。

基于上面种种原因,明朝才会灭亡如此之快。其实人生老病死,朝代兴衰罔替,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就算子孙谨遵朱元璋的祖训,明朝迟早有一天还是会灭亡,但至少可以延长明朝的命运。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朱元璋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又为自己的后代设定了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安然地生活,最后的结局,却是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

从明末的上百万人到清初的子嗣凋零,这些皇子皇孙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他们的姓氏让他们过了几百年的好日子,却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当改朝换代之时,除了普通百姓,前朝皇室子弟也会遭殃,但是像朱氏皇族这样的,还是少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考虑得太周到了。

这些人从10岁起,就可以从朝廷领取高额的俸禄,远远超过辛苦取得功名的官员。说来也好笑,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将官员的俸禄定得极低,却在对待后代时毫不吝啬。除了俸禄,还规定了他们住宅、成婚时的所能够得到的种种福利,就连死后也会给他们家人一笔丧葬费。

既然没有钱财上的忧虑,这些皇室子孙们自然就开始了自己的“开枝散叶”之路,有一名王爷,据记载一生中有94名子女,而这些人又接着结婚生子,让这支只会消耗民脂民膏的队伍不断壮大。

受尽剥削的百姓将怒火燃到了这些朱氏皇族身上。农业社会生产率低下,有这么多需要供养、不事生产的皇亲贵族,就意味着有无数平民百姓受尽剥削,长此以往,百姓们对这些人自然满怀仇恨,加上国家大量的财政力量被用来供他们吃喝,根本无力去平定叛乱。

终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并将屠刀伸向了这些曾经对自己敲骨吸髓的皇亲们。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起义军,新到了一个地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杀戮皇族,无论他们是顺从还是抵抗,迎接他们的都是满门被杀。

之所以有如此遭遇,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皇族大多家资丰厚,起义军想要掠夺他们的财富来充当自己的军饷,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怨太深,百姓必要杀他们而后快,这也算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又对这些皇子皇孙进行了一番清洗。在入关之后,为了削弱反抗力量,不少朱氏皇族死在满清刀下。后来,又有很多人借着朱元璋后代的名号发动叛乱,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例,作为崇祯三子的朱慈焕,在明朝灭亡后隐姓埋名,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在民间,一有什么风声就赶紧逃离。

好不容易活到了75岁,却在一次酒后不小心吐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秘密一旦说出口就不再是秘密,这件事流传出来后,一个和尚抓住机会,借了他的旗号起兵。虽然朱慈焕并没有野心想要造反,而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威胁,但是对多疑的君王来说,只有死人是最保险的。不久,他就被下旨凌迟处死。

这些事挑动了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对这些前朝皇族更加忌惮,于是,那些残留的朱氏子孙们又迎来了一次屠杀。

当然,为了抚慰人心,显示自己的仁慈,有些宗室被清朝皇帝赐予了爵位,甚至被收入了八旗当中。但一辈子都处于监视之下,相信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与之前根本无法相比。

众多血淋淋的例子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真理:王朝相当于一棵大树,这些宗室则好像树上的叶子,完全依附大树而生,不断从树干吸收着营养。而当这棵大树倒下之时,树叶自然也就随之凋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6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