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刚刚继位之后,清朝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次农民起义席卷中国,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此时清王朝的绿营和八旗子弟都不管用,倒是曾国藩为首训练出的湘军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后人探索湘军成功之谜,总结出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纪律、策略、领导人的能力等方面,但据我看来,湘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一方面给人高薪,解决了当前的最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人实行了保举制度,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高薪可以理解,当时曾国藩规定,湘军的饷银是朝廷正规军的三倍。因此,在那个饥荒频发、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湖南人便义无反顾,踊跃参军。那么什么是保举制度呢?这是说按战功保举一定数额的将士为国家武职官员,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还能被朝廷封为文官。
虽然,曾国藩在衡阳的时候,在湘军誓师时,就喊出了“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口号。他虽然是理学大家,但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要官、不要钱,这在保境安民时偶尔说说还可以。要让士兵们带着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几年,鬼才会不要命,人都会跑光了。
所以,曾国藩让湘军的将士获“利”,不仅要获利,而且还要用“名”来鼓励将士。曾国藩鼓励部将大胆保举亲信:
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至于怎么保举,当时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但湘军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不成为的,与朝廷达成默契的规定,那就是每打一次仗,一百人中可以保举三人,此后,逐年递增。在攻克武昌一役中,湘军之中就有两百多人被保举。
这样的制度,当然能凝聚将士的心。湘军领袖能受朝廷的封赏,升官发财,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历次战斗中分一杯羹,自然更有战斗力,更有士气。不过后来,这个风气越来越盛,一场胜仗打下来,无论时参战的、未参战的,只要有关系就能获得保举。
都说太平天国封王太多,天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都可能砸到一个王爷。当时的湘军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是乡勇组织,裙带关系特别严重,保举之风盛行后,哪怕是在老家务农的,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在肚子里未出生的都可以想尽办法冒领军功。
这个风气在曾国荃的“吉字营”最为突出,这也是曾国荃笼络手下的一个方法。曾国藩曾经也忧心忡忡的和心腹幕僚赵烈文说,保举之风增加了战斗力,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但是,在当时,太平天国胡乱封王,湘军肆意保举,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哪里还顾得明天后天的事情?
湘军之中,各营保举的武职官员共达十几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数万人。由于在湘军之中,被保举太容易了,不仅是湖南人竞相投奔,甚至一些文人也不惜来到湘军之中,或出谋划策做幕僚,或为湘军提供技术帮助。比如数学家李善兰就来到湘军幕府,一住就是八年,为机械制造局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俞樾、吴汝纶、王闿运和王安定等士子竞相投奔。不及第的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及第的甚至认为在湘军比在朝廷更有前途。
然而,湘军初期,曾国藩只有二品虚衔,并没有实职。因此,湘军举荐的人都只是虚衔,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履职的机会(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这样一来,在湘军后期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
直到曾国藩多次明示暗示朝廷,终于获得了两江总督的实职。这样以来,湘军就有更多的将领有机会担任职位,保举制度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吸引湘军不断向太平军步步紧逼。
每次说到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衰落,都免不了要把帽子扣在地方军阀头上。但相对于历史上的军阀,北洋时代的军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今天讲的不是北洋时代,主要讲的是导致近代中国出现北洋时代的原因。
追根溯源,时间定位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短暂的渡江,由清政府统治,形成南北对峙。自南宋以来,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19世纪中期,清政府并不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此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处于缓和阶段,国内矛盾成为威胁政权的主要矛盾。1852年,太平军攻陷永安,立即建立制度,让清政府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
基本上清朝的作战力量都在北方。毕竟八旗子弟,出身少数民族,不习惯南方的气候,更不适应南方的战斗环境。骑兵是八旗的王牌部队,几乎都驻扎在长江以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势如破竹。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并在此建都。当时清政府只剩下长江以北的土地。为了扼制太平军,清政府以八旗军为主力,设置了江南、江北两大阵营。然而,1854年,江南、江北大营均被太平军攻破,满清黄旗钦差大臣祁山在军中病死,北伐太平军在天津一路转战,令清政府十分惊恐。从此,清政府对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完全失去了信心,只好用汉臣来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的淮军主要装备了先进的火器。李鸿章在淮泗地区经营多年,与西方列强关系良好。所以淮军的战斗力主要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生波、潘、、丁、叶志超、魏、聂士诚等。
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他的湘军骁勇善战,可以说是消灭太平军的主力。因为湘军的来源来自湖南守卫家园的当地项勇,最重要的是他们几乎都是由血缘关系捆绑在一起的部队,所以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湘军主要将领有:、曾、、江忠源、江忠吉、胡林翼、左、杨、、刘昌友、李绪义、李、刘荣、刘坤一、程学圻、丁常茹、蒋宜丰、刘振昭、刘锦棠、罗泽南、王靖、罗泽南。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灭亡。在整个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的湘军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如果没有曾国藩,清朝可能早灭亡几十年。当然,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战后朝廷把他和部下养大,曾国藩毕竟也是名臣。他对中国古代政治了如指掌,于是主动要求解散湘军,这一举动避免了他的死亡。
然而,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形成的军事体制是20世纪初军阀割据的根源。这样的制度虽然可以增加战斗力,但是逐渐让士兵变成了私人武装,国家的常备军没有战斗力。地方民间武装打仗前要讨价还价,国家失败已成定局。一旦国家被摧毁,当地的民间武装就会乘势称霸一方,残害和压迫人民。所以北洋军阀的源头其实是湘军营造的风气。
1
军官曾国藩万分痛恨清军各级军官的腐败,因此,他以理学精神为号召,寻找
那些具有“忠义血性”的儒生来带兵,军官中儒生过半。
2士兵为了防止溃兵滑勇把种种恶习带入湘军,曾国藩强调募集边僻地区的山民。他还让带兵官自行回乡募兵,以一地之兵集中于一营,以增加作战中的互助力。
3编制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到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
4火器曾国藩在营制中注重轻重火器与冷兵器的恰当比例,并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了“长夫”(类似于今日运输部队)。
5水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场上,湘军是唯一一支可以水陆协同作战的力量。并且水军的建立,也为湘军陆师的快速机动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
6饷俸湘军实行厚饷制度,所募士兵多为青壮年,无家小之累。在当时农村破
产的湖南,厚饷吸引了众多生活无着的山民,使湘军有可靠、充足的兵源。
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了
简单从战略、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一下
湘军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战略因为正确而胜利这个道理
昔日湘军成立之初,曾国藩确定的战略就是顺着长江一步步地往前推进,直到打到南京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清晰,不因外部变化而盲动
日后在安庆之战中,曾国藩的祁门大营被围攻,他还是坚持原策略,继续围困
反过来,太平军就乱了,一时向西,一时向东,没有明确的战略
第二个层面就是组织
湘军的组织就是书生领军,将裙带关系发挥到极致
打个比方,曾国藩委任你当营官,你回去招兵,你会先以你的亲朋好友为骨干,搭建干部班子,然后相互介绍,这样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打断骨头连着筋,上阵亲兄弟,自然战斗力不错
而太平军后期太乱,军制不清,队伍臃肿
战斗力不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魏襄王是什么人望之不似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