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关陇集团势力有多强大连皇帝求亲都敢拒绝

众妙之门 2023-07-05 03:25:59

关陇集团势力有多强大连皇帝求亲都敢拒绝

说到关陇集团,我们都知道它很强大,因为它成立时是一个军事组织。后来,这些军事组织与当地世家大族联合起来,他们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而且相互交织。甚至皇帝也没有办法解决他们。

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关陇集团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在战争年代,士兵的价值确实会更高。那么他们在和平时期会做什么?一般来说,他们的权力会下降。让我们来看看唐朝时期关陇集团是如何加强实力并且控制政府的。

说到唐朝,我们都说隋唐,因为唐朝的制度是从隋朝继承下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唐朝的创始人李渊也是关陇集团的成员。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当年的伟大将领之一。所以李渊的家族也是圈内人士。李渊最终的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然而,唐朝建立后,它肯定会削弱这些人的力量。唐朝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是整合隋朝的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科举制度。然而,这些大家族也不是吃素的。

事实上,唐朝的门阀系统非常严重,比以前严重得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有选拔官员的制度,但是在科举考试中选拔的官员数量很少,因为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招生人数也很少。因此,大量空缺仍然需要使用以前的系统,即“九品中正制”。当然,关陇集团的贵族级别是比较高的。所以从那以后,他们的人还是有很多。

此外,科举制度依赖于才学。然而,关陇集团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们鼓励家庭成员阅读书籍,然后成为官员。此外,这些大家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有钱支持教育,所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都是他们的后代。因此,虽然有平民或其他阶层,但人数相对较少。

我们熟悉唐朝的五姓七望,这个群体起源于关陇集团。他们只在内部通婚,不和外部人员结婚。他们甚至不允许皇帝的后代娶他们的后人。一位皇帝为了太子求婚,要他们一个家庭的女儿,但他们都不同意,可以看出它们有多厉害。

自魏晋以来,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一份《氏族录》,列出了每个家族的排名顺序。唐太宗也修订了《氏族录》,以重新排序贵族,但这是没有用的。这些大家庭不同意它,所以它没有多大效果。武则天重建了《氏族录》并改名为《姓氏录》,以此来将武姓视为第一贵族,但没有人关心她。所以不能传播。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这一派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武则天为第一任皇帝服务,二是武则天出身卑微。所以武则天上台后压制了他们。虽然这种力量受到了影响,但还没有消亡。

这种力量完全消失的时候是唐朝灭亡的时候。可以说,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

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门阀士族的崛起


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社会,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

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打压山东氏族呢?

第一招,就是直接修改《氏族志》重新排序姓氏的地位。


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


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

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

结语


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这个集团的诞生是胡汉融合的产物,但实际上也象征着那个混乱的时期。要知道,自东汉以后,国家基本上就是出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这边是一方的势力,而那边也是一方的势力,天下的诸侯谁也不服气谁,谁也看不起谁,他们都想要蚕食对方,然后完成好像秦皇那样的统一功绩。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性,才使得在中国的大地上,这些人在暗暗地较劲,在这些人当中有自东汉遗留下权势滔天的贵族,也有一些慢慢兴起的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一个叫做北魏的政权在某一个地方悄无声息的崛起着。

在这个王朝中,他们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为了使得自己在这些强大诸侯面前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有军事上的变化,在文化上他们也是同样的重视,他们喜欢汉族的文化,但同时也要保留住自己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到后来他们才进行了胡汉的文化融合。

?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这个集团其实就是?胡汉融合?的产物,他们不仅追随了历史的大势,而且也因为该集团的组建,造就了后来北周、隋朝以及唐朝的辉煌。

因为就这个组织来说,他们有着一定的籍贯把控。因为在历史上的一些组织中,能够在后来走到一起,并且并肩作战的,便是具有一定相似籍贯的人。例如在明朝党争时期,就有两个区域党朋的对垒,他们就是以籍贯做文章,以区域为分界点。而在?关陇集团?中的一些骨干分子,大都是属于陕西关中,以及甘肃陇山籍贯的人,也正因为在这个集团中大都是这两个地方的人,所以在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地名中最具有代表的?关?和?陇?取出,以此来称呼这集团。

在说完了这个组织的取名,以及这个组织的来历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组织的内部组成。在最初的时候,皇帝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所以在首都的周围建立的了六个独立的军镇,因为军镇中所住的大都是一个家族的人,所以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后,这些军镇便慢慢的成为了各自镇将所把持的武装,虽然表面上听从于朝廷的安排,是对中央称臣,但是手里的权力是空前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六个军镇进行交涉,便以一个军镇为中心,以各个军镇中的贵族、将士为主要组员,而慢慢形成的一个组织。

其实就这种门阀的发展来说,从侧面影射出了中央的无能为力,以及中原的混乱不堪。在后来,因为其不断的发展,使得这个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如果您要问这些家族强大到什么样的地步,我只能用他们的后代成就来回答您,在这个家族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他们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宰相,还有一些人成为了北周、隋朝以及大唐的皇族,以此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家族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

这个集团它存在了多久?

关陇集团的发展从最初建立时的北魏时期,到后来最终消散分裂的唐朝中期,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影响了四个朝代的兴衰,它影响力是很强大的。

门阀的发展是因为中央权力的涣散,以及各种千丝万缕原因的联系,所以在唐朝中期,高宗开始忌惮这个组织的力量,于是在后来便设计将这个家族当时的领头羊长孙氏除掉,这才使得存在了几百年的强大门阀集团土崩瓦解。

隋唐关陇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呢?

关陇集团是史学家陈寅恪命名的一个泛组织名称,是指生活在关中和陇西一带的门阀士族集团的统称。这个组织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掌控了中国北方百年之久的政治导向,导演了北魏的分裂,以及北周代西魏、隋朝代北周、唐朝代隋朝等一系列改朝换代事件。

关陇集团为什么这么牛?这就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关陇集团是如何诞生的?首先解释一下?关陇?。关,就是指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陇,就是指陇山(即六盘山)以西的平原地区,也称陇西、陇右,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南部。

关陇集团,就是指生活在关中和陇西一带的豪门大户。当然这个豪门大户,是指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门阀士族集团。这个集团的诞生,跟北魏建立的?六镇?有关。

1.六镇防卫体系演变为军阀集团

北魏建国后,为了抵抗北方柔兰民族的骚扰和入侵,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北部,设立军事重镇。历经数代皇帝,北魏的?六镇?防御体系正式确立,这六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

类似于晚唐的藩镇,这六镇逐渐边演变为家族政治集团,集军政大权于一体。

2.从六镇演化而来的两个大佬

六镇中,诞生出两大派矛盾尖锐的势力,一派是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一派是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集团。

雍熙三年,高欢逼走孝武帝,拥立孝静帝,史称东魏。孝武帝在宇文泰的拥戴下,于长安重建朝廷,史称西魏。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朝廷。

3.宇文泰的府兵制和八柱国十二将军

西魏定都关中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积极汉化,与关中及陇西大族迅速融合。宇文泰后来又改革兵制,实行府兵制,设立八柱国十二将军,统领军政,由此诞生了以二十个家族为首的关陇集团。

八柱国即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李虎就是李渊的祖父,李弼就是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就是杨坚的岳父,李渊的外祖父。

八柱国中,除了宇文泰本人和皇族元欣外,其余六位各统两位将军,合计十二位: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之父,当时归独孤信统领。

关陇集团为什么这么牛?关陇集团是一个鲜卑族与汉族高度融合的政治集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牢牢地占据了西魏政治的最顶端,并由此导演了一系列的政治大事件。

1.关陇集团导演的政治大事件

西魏四帝被宇文泰毒杀了两位,末帝被迫禅位。可见西魏皇帝只是权臣宇文泰的玩具,宇文泰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废立皇帝。

宇文泰去世后,他年仅十五岁的儿子宇文觉嗣位,由他的侄子宇文护辅佐。第二年,宇文护逼西魏恭帝元廓逊位于宇文觉,改国号为?周?,完成关陇集团主导的第一次改朝换代。

北周建立后,宇文护成了玩弄皇权的权臣,他连续毒杀两位皇帝。北周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联合宗室设计除掉宇文护后,第一次显现了皇帝掌握实权,并消灭北齐(高欢代东魏建立),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安于享乐,将大权交给岳父杨坚,甚至主动禅位给年仅七岁的儿子。第二年,大丞相杨坚废黜末帝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完成由关陇集团导演的第二次改朝换代。

隋朝仅仅传了两位皇帝,就被大唐取代。尽管史书上口口声声说,隋炀帝亡于个人失德,可事实上背后的推手是关陇集团,代隋的也正是关陇集团的另一位大佬,李虎的孙子李渊。由此,关陇集团完成了第三次改朝换代。

宇文泰、宇文护、杨坚、李渊之所以拥有改朝换代的实力,绝不是因为个人实力强大,而是他们在关陇集团的?围桌会议?上,有话语权,获得了内部的广泛支持。那么,关陇集团是如何实现控制皇权的呢?

2.关陇集团是如何控制皇权的

①宇文泰创下的先例

一个制度的诞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猛人,关陇集团的缔造者宇文泰,就是那个创建一个时代的牛人。

宇文泰以武川军事将领为基本班底,融合关陇门阀,构建了一个统一在他帐下的政治集团。西魏能够建立,其实就是宇文泰与高欢相争的结果,没有宇文泰就没有西魏。

从宇文泰开始,关陇集团就被注入了政治?托拉斯?的基因。门阀势力之间,通过权力交换,只要他们达成一致,立刻就可以改朝换代。所以,关陇集团时期,皇权空心化严重。

②关陇集团内部的联姻关系

维护关陇集团内部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内部的联姻。人们可能只看到了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在北周、隋、唐三朝为后,事实上,这个集团内部相互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

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就是宇文泰的外孙女。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其长孙家族就是拓跋皇族后人。汉民族的李氏家族,为何会与鲜卑人通婚,原因就在这儿,李家作为关陇集团八柱国之一,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巩固家族利益。

这就是皇权很难破解关陇集团的原因,婚姻关系将这个集团牢牢绑定在一起。

③皇权相对于关陇集团的孱弱

皇权孱弱的原因是多方面,跟历史沿革有关,即皇权从一开始就是由关陇集团?推选?,不具有独立性,且对关陇集团有很强的依赖性。

同时,皇权与政治集团的利益对立性无法根除,这是皇权的特性所致。所以就产生一个怪圈,原本受到拥戴的门阀家族,一旦坐上皇位,立刻与关陇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是皇权与关陇集团的矛盾不可调和性,一方面是皇权对关陇集团的依赖性不可消除,那么皇权就不可避免被孤立。

关陇集团是如何灭亡的?独领风骚百年之久的关陇集团,为何没有延续下来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呢?关陇集团的衰亡,主要有三个因素。

1.后宇文泰时期关陇集团的内部斗争

宇文泰作为关陇集团的缔造者,具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除了权力,其个人威望也是后人所不具备的。宇文泰去世后,他留下了一个?精神领袖空缺?的时代,他的侄子宇文护,虽然有他的权势,但完全不具备统领关陇集团的资历和威望。

这个结果,导致关陇集团不再是铁板一块,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冲突与利益分化。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利用了关陇集团内部,对宇文护的不满,一举铲除了宇文护。

2.新老门阀势力的消长

随着关陇集团的第一代先辈离世,后续的家族子弟分化严重,有的在政治斗争中覆灭,有的因能力不够,逐步淡出主流政治圈。与此同时,新生代的门阀势力逆势而上,挤进了关陇集团核心圈。

比如杨坚,原本不是八柱国之后,但是北周时期却成了最具权势的家族。类似的还有高氏、令狐等家族的涌现。

新老势力的交替,必然导致关陇集团内部产生裂变。

3.隋唐两朝的严厉打击

到了隋朝,关陇集团已经不是早先八柱国十二将军时的原貌了,势力分化和实力下降非常明显。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采取了对关陇集团的一系列打压政策。比如改革军制、官制,实行科举制,迁都洛阳,扶植南方士族集团等。

到了唐朝,继续秉承隋朝对关陇集团的打压势态,比如修订《氏族志》,扶植山东士族等等。到高宗和武周时期,对残存的关陇集团,采取强力手段,从此,关陇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何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待关陇集团?关陇集团的诞生,绝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历史异类,它是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

关陇集团本质上并不是新生物种,而是自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的加强版。与西魏关陇集团对应的是南朝,东晋、宋、齐、梁、陈五朝,也都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只不过,关陇集团要比南朝的门阀集团,在政治上更具垄断性而已。

之所以产生这个结果,跟北魏鲜卑政权的军国体系有关。鲜卑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崇尚武力,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入主中原,关陇集团正北魏军政一体化特性的受益人。

北魏政权的分裂,则是促成关陇集团诞生的直接因素,可见它也是南北朝大分裂的必然产物。

很显然,这种格局不可能长久,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分久必合,随着大一统王朝的来临,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必然会被新时代所抛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