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武庙十哲分别是谁如果要剔除一个,谁比较合适

以史为鉴 2023-07-05 02:24:43

武庙十哲分别是谁如果要剔除一个,谁比较合适

武庙十哲分别是谁?如果要剔除一个,谁比较合适?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来能够进入到武庙的人,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武庙十哲并非是从始至终都只有这十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也有不少人被统治者从武庙里面挑了出去,换成了另外一个人。武庙就以现代的武庙十哲为基础,如果要选择一个人从武庙十哲里面退出,只留下九个人,你会选择把谁踢出去呢?

从武庙十哲中踢出一个人,这个难度有点高啊,没有绝对服众的。就好比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他就把白起给踢掉了,认为白起是人屠,不配居于武庙。然而,即便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代贤明君主赵匡胤提出的观点,尚不能做到完全服众。

比如,我就不是很赞同,这里选的是兵家大才,又不是选为人师表的老师,看什么人品呢?人品不好,就不能打仗了吗?不过在以孝治国,以德选官的封建腐朽制度下,赵匡胤的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得到理解。毕竟不是每一个古人都能做到像曹操那样开明。

但毕竟作为现代人的我,以现代人的眼光,是绝对不可能赞同赵匡胤的这种观点的,作为武庙来说,单纯的选武将,白起绝对是古往今来名列前茅的将领,他的一系列战役,完全可以作为教科书来启示后人。

既然这边题主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以我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但仅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

首先看一下,武庙十哲都有哪几位:吕尚为武庙主神,武庙十哲指的是吕尚之后的十大配享坐像。即:张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首先,吴起、孙武两人人,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大咖,无论是军事著作,还是统军打仗,或者说随军打仗,这两人肯定是最完美的。所以吴起、孙武两人应该保留。

然后,韩信、白起、李靖、李勣、司马穰苴、乐毅六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各时代统军才能超级强悍的将领。而且他们都有许多经典的战役流传于世,他们一生所参与的所有战役记录,都是胜多败少,甚至很多都保持了全胜的记录。所以以上六位,必须保留,

剩下的,只有诸葛亮与张良两人了。不是说张良、诸葛亮两人的能力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个人观点,出谋划策是张良、诸葛亮的强项,统军打仗稍弱,隔壁的文庙比较适合这二位。

武庙十哲分别是:吕尚、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既然是武将,自然是比兵法和战功了。兵法是:田穰苴、孙武、吴起、李靖(对宋朝影响很大);战功是:吕尚有牧野之战的先锋战功、三监之乱平定功、建立齐国之功;白起以长平之战功绩最出兵;韩信有背水一战、垓下之战等战功;诸葛亮是有战无功;李靖有灭东突厥之功;李勣有击破东突厥、高句丽之功;张良有功无战;田穰苴有不战而退敌收复之战功;孙武有败越、灭楚的战功;吴起有河西之战、阴晋之战、州西大战战功;乐毅有残破齐国之功。

张良、诸葛亮

张良在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时,曾和韩王成率领1000多人向西收复原韩国几个城,但不久都被秦军击破,张良等只能到处躲避秦军。这就是张良的领军能力。虽然张良计谋能力高,但张良领军能力非常的差——这就是为什么一心想要恢复韩国的张良从来没有兴复过韩国的原因。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无战功,不能说诸葛亮领军能力差,而是诸葛亮缺少一个一个主帅的魄力。

总结

张良擅长谋略而领军能力极差,诸葛亮擅长治国而缺少主帅气魄,如果要开除武庙十哲,只能开除他们两个。本质上,张良和诸葛亮都是文臣,不是武将。

赵匡胤为何将白起移出武庙十哲?

武庙又叫武成王庙,初建于唐朝唐玄宗时期,祭祀的是兵家鼻祖姜子牙,武庙的级别和祭祀规格与“文圣”孔子一样,所以姜子牙也被尊为“ 武圣”;但文庙中除了祭祀孔子外,还有十哲及72弟子(后期增加为4配12哲148先贤),所以武庙中也要有十哲和72子;从春秋战国至唐玄宗时期,所诞生过的名将何止千员,但能入选的只有这么些,所以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能上榜的都是名将中的佼佼者,是一种荣誉。



入选武庙七十二子固然很难,但人数终究还是有那么多,而十哲则要更难,能入选的人物,皆是千古之人杰,不仅无敌于当时,更是名震千古,关键是影响力要大;唐朝时期列出的武庙十哲分别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和乐毅,就现在看来,可能就对田穰苴稍微有点陌生,但这田穰苴也不是简单人物,所著的《司马法》入选武经七书,在春秋末年也算是一代战神级人物。

在唐朝的武庙十哲中,左列第一是白起,右列第一是张良,一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位被后世誉为“谋圣”,足可见这两位的影响力和地位。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最终由后周名将赵匡胤几乎一统天下,建立了宋王朝。在宋王朝建立后,一日,宋太祖赵匡胤去参观武庙,在历观两廊所画名将,在看到白起后,赵匡胤思索良久,突然用手中的杖指着白起的画像道:“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并命人将白起的画像卸下来拿走。



虽然后来白起仍是进了武庙,却是无缘十哲了,仅位七十二子中的东庑第一,看上去感觉和十哲相差无几,但实际地位却是相差极为悬殊。因此,历史上乃至于如今,很多人都对赵匡胤的这一举动感到愤怒,觉得赵匡胤自身能力平平,战绩更是远远无法和白起相比,凭什么对白起品头论足?就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吗?说起开国皇帝,赵匡胤乃是整个宋王朝,都未能完成大一统,而且宋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弱,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白起的能力和战绩的确不用多说,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据梁启超统计,战国时期总计战死两百万左右,其中有一半是死于白起之手,尤其是在长平之战时,直接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占了战国战死人数的五分之一。



而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其实丝毫不弱,如果他没有成为开国皇帝的话,那在古代名将榜上,至少也有他的名字;在后周与北汉、辽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军不能抵挡,危难之际,是赵匡胤拼死奋战,结果力挽狂澜,大破联军,史称“高平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之后,赵匡胤开始崛起,成为后周的中高层将领,并深受后周武帝柴荣的信任。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役中,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在清流关抵挡后周的军队;结果不仅被赵匡胤轻松击破,而且赵匡胤还阵斩了皇甫晖,并将姚凤给生擒了;此后,赵匡胤又屡立战功,可以说,赵匡胤后期的地位,是靠自己亲手打拼出来的,并不是野史中所谓的与柴荣结为异姓兄弟而被特殊提拔的。



而且赵匡胤一生中最受后世褒奖的就是“仁德”,那些宋朝学者评价赵匡胤的就不说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评价是:“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乾隆皇帝的评价是:“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爱之心、宽平之政保养百姓,治功灿然,昭于千古……”



由此可见,赵匡胤自身是真的以“仁德”治理天下的,纵观古今,可能唯有唐朝和宋朝没有对开国名将下手了,唐朝是因为唐太宗够年轻,能镇住那些个名将,而宋朝赵匡胤对部下是赐予高官厚禄“杯酒释兵权”,而且赵匡胤对于前朝后周的柴氏一族也是极好;以赵匡胤的为人,自然对白起这种杀俘的武将极为反感,所以将白起移除武庙也在情理之中。

就从现在看来,赵匡胤这种行为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在近代,各国联合签订的《日内瓦条约》就是保护平民和战俘的国际公约;而且其实很多士兵并不是主动愿意打仗的,如果仅仅因为战败,就剥夺他们的生命,这是极为不人道的。在二战时期,为何日本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就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不顾《日内瓦公约》,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战争无法避免,但虐待乃至于屠戮平民和战俘的行为,的确是不应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