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谁曾经预言过宋徽宗不适合当皇帝最后下场怎么样了

以史为鉴 2023-07-05 00:29:05

谁曾经预言过宋徽宗不适合当皇帝最后下场怎么样了

梁启超对章惇的评价很有意思:从《宋史.章惇传》所讲的,足可以让他是奸臣吗?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给自己的亲友一件事来说,他洁身自好的品格已经可以影响世俗了。……他最为世人所诋毁的,莫如驱逐元祐诸大臣和请求废宣仁太后这两件事。请求废除太后确实是有罪,说到驱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则又是以元祐间的大臣用来对待熙丰的方法来做的。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对,那章惇做的也对;如果章惇做的不对,那么元祐间的人所做也不对。议论者人肯定要说: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如果按私德来论,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间的那些贤人比起来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见来论,我没有听说有用政见来判别君子和小人的。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认作小人,那么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差多少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史. 章惇传》,是怎样评判章惇的吧。【宋史.章惇传】译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今属福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

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所以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后来再次考中甲科后,调为商洛令。

章惇和苏轼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万丈绝壁,有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写字,苏轼害怕不敢写。章惇稳步走过横木,把大绳子拴在树上,他提起衣服,顺着绳子下去,用漆墨软笔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几个大字。回来后,神色不变,苏轼抚着他的背说:“你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判决生命的,就能杀人。”章惇大笑。章惇被召用为馆职,遭王陶弹劾被罢去。

熙宁初年,王安石掌权,喜欢章惇的才能,用他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官为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当时宋正经制南、北江蛮族,任命他为湖南、北察访使。提点刑狱赵鼎说,峡州群蛮苦于他们酋长的刻剥,谋求归附,辰州平民张翘也说南、北江群蛮归顺朝廷,宋廷就把这事交给章惇。章惇召募被流放的人李资、张竑等去招抚群蛮,而李资、张竑却奸淫蛮族妇女,被蛮族的酋长杀死,并发兵攻讨宋,因此两江骚动。神宗怀疑章惇违背命令,王安石告诫章惇不要轻举妄动,章惇竟用三路兵平定懿、洽、鼎三州。因蛮人占据潭州的梅山,章惇就乘势南下。转运副使蔡烨说这件事不能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这事专门委托给蔡烨,王安石支持章惇,双方争论不止。不久蔡烨得到蛮人的地盘,王安石恨蔡烨阻挠章惇,只给他薄赏,却提升章惇修起居注,从此宋廷在南方久不能撤军。

宋廷召回章惇,提升他为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三司着火,神宗在御楼观看,章惇部署役兵赶去救火,经过楼下,神宗问后知道是章惇,第二天就任命他为三司使。吕惠卿被罢,邓绾论奏章惇与他一样有恶,章惇被贬出朝任湖州知州,转为杭州知州。章惇入朝任翰林学士。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章惇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章惇暗中派门客同朱服沟通,被朱服告发。章惇的父亲强占百姓沈立的土地,沈立拦住章惇并向他诉说,被章惇抓到开封。章惇因以上二件事获罪,被贬为蔡州知州,又历任陈、定二州知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章惇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丰稷上奏说:“官府刚开始刷新就首先任用章惇,这不是研习古事、设置官府的意思。”丰稷获罪降职。谏官赵彦若又奏论章惇没有德行,皇上没答复。

哲宗即位,章惇为知枢密院事。宣仁后掌政,章惇和蔡确诈称有定策功。蔡确被罢,章惇不安,就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达数千言。大略说:“保甲、保马法一日不罢去,有一日的危害。役法在熙宁初年就改为免役,后来才有弊端;现在又恢复为差役,应该全面讨论,然后施行,不该马上改变,留下后悔。”吕公著说:“章惇说的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他专在求胜,不顾朝廷大体。”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他的话十分不恭敬。宣仁后大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在七八年内,他多次被言官弹劾。

哲宗亲政后,有恢复熙宁、元丰时各法的意图,首先任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章惇专以“绍述”为国事,凡是元祐所改的全都恢复。引用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职、任言官,他们朋比奸邪、报复仇怨,大小官僚,无一幸免,死去的殃及妻、子。甚至诋毁宣仁后,说元祐初年是老奸擅国。又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哲宗没答应,章惇不满,请求编辑、分类元祐时大臣们的章疏,有见识的人知道祸患没消除。于是就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又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蹇序辰穷究到底,想使那些人家破人亡。又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把被流放的人全杀死。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但是重新得罪的有十多人,有的被三四次贬谪迁移,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冤枉。

章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齐娄太后宫名叫宣训,曾废她的孙子少主而立儿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托司马光对范祖禹说:“如今主少国疑,北齐宣训事仍犹可虑。”又引诱高士充上书,说他父亲高遵裕临死时屏退左右对高士充说:“神宗弥留之际,王珪派高士充来问:‘不知皇太后想立谁为帝?’我斥责高士充离开。”这都是想诬陷宣仁后,用这些来证实。章惇就追贬司马光、王珪,赠高遵裕为奉国军留后。章惇勾结宦官郝随,让他帮助自己,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他争辩。哲宗感悟,烧了他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惇和蔡卞。第二天章惇、蔡卞又上奏,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

章惇又以孟皇后是宣仁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后,让她居住瑶华宫。后来哲宗十分后悔,叹道:“章惇坏了我的名节。”章惇又与刘友端结成表里,请求立刘贤妃为皇后。

当初,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开边熙河,谋取灵、夏二州,十多年兴兵不止。等到听说永乐之败,神宗当廷恸哭,随后得病,所以大臣推测他的本意,就是专门致力于怀柔外国。西夏请求还故地,宋国把那些不重要的城寨还给他们。章惇认为缩国弃地,罪在帅臣,于是采用骚扰敌人阻挠他们耕种的说法,擅开边隙,不给夏人岁赐,进占汝遮等城,陕西各路有五十多个地方开战,宋损兵折将,又丢弃青唐,死伤无数。章惇知道天下人怨恨自己,想堵塞天下人的议论,请皇上下诏在各地探察百姓有妄言者按律论罪。他还立下赏格,告密之风日益兴盛。有个酒醉胡说的人,皇上下诏免去死罪,章惇竟按律杀死了他。章惇用刑更加苛峻,但不能阻止人们的议论。

哲宗去世,皇太后商议立皇上的事,章惇厉声说:“按礼律而言,应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皇太后说:“我没儿子,各王都是神宗的庶子。”章惇又说:“按年纪应立申王。”皇太后说:“申王有病,不能立。”章惇还想说话,知枢密院事曾布呵斥他说:“章惇,听太后安排。”皇太后决定立端王,就是徽宗。章惇升为特进,被封为申国公。

章惇为山陵使,灵车陷在泥水坑中,过了一宿才走出来。言官弹劾他不恭,他被罢职,任越州知州,不久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弹劾他想追废宣仁后,他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当初,苏辙被贬到雷州,不许他占官舍,他就租用了一个百姓的房子,章惇又认为是强夺民居,让州官追究处治,因租约很明白,这才停止。此时,章惇也想租用这个百姓的房子,这个人说:“先前苏公来住这儿,因为章丞相我差点破家,现在不能出租了。”章惇被转到睦州,去世。

章惇的才识超人,穷凶极恶,不肯把官爵给自己的亲信,他的四个儿子接连考中进士,只有四儿子章援曾任校书郎,其余的都随着进士名册被选任为州县官,始终没有显贵的。

章惇的妻子张氏很贤慧,章惇任宰相时,张氏病重将死,嘱咐他说:“你做宰相,千万别做报复的事。”祭祀完张氏,丧期满后,章惇对陈瓘说:“不能忍受丧妻的痛苦,怎么办?”陈瓘说:“与其悲伤无益,不如记住她临死前的话。”章惇无以回答。

政和中期,追赠章惇为观文殿大学士。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高宗看任伯雨的奏疏,下手诏说:“章惇诋毁宣仁后,想追废她为平民,全赖哲宗不答应他的请求,假使他的话施行,能不累及泰陵吗?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子孙不许在朝中为官。”诏书颁布后,举国称快,只有他家还做了《辩诬论》,被见到的人讥笑。

这个艺术家本来不应该当皇帝,却由于党争阴差阳错当上了皇帝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和经济一个繁荣的高峰,同时也是军事的低估,究其原因,除了宋太祖当年杯酒释兵权以及宋太宗得位不正对于武将的猜忌,造成军事实力的孱弱,还有就是少数民族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开始学习汉族政权,建立稳定的政权,不在过迁徙的生活,这才让宋朝没能完成大一统。 而宋朝又分为北宋和南宋,本来北宋就没能完成大一统,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西北地区则在西夏手里,云南是在大理的统治之下,南宋更加是偏安一隅的政权,造成这一切的就是艺术皇帝,宋徽宗。 用现在的话来说,宋徽宗实际上是个文艺青年,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他的字画都有很高艺术成就,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徽宗是非常的不合格的。 宋徽宗名叫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他是宋哲宗的异母弟,赵佶当上皇帝以后,也打算励精图治的,但是艺术家有一个通病,就是太感性,而政治家需要的则是理性,具体来说,虽然宋徽宗有励精图治的心,但是并没有这个实力,往往都是好心做坏事,具体我们来看一下。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为了国家富强,在王安石的协助下,主持了王安石变法,而变法在宋神宗之前就有过,宋仁宗时期就曾短暂尝试过,自此变法到宋徽宗就没有停止过,宋徽宗上位以后,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的向太后反对变法,于是新党的人都被罢黜,宋徽宗为了提升国力,支持新法,但任命的却是首鼠两端的蔡京,倒并不是蔡京有多大能耐,主要是因为蔡京也是个文人,而且蔡京很会投其所好,还是有名的书法家,但蔡京是个投机者,在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之间摇摆,主要还是看皇帝支持谁,蔡京成为宰相以后,打着变法的名义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而且都是明码标记,史书记载:「 ”三千索(「 ”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为了多捞钱,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史书记载「 ”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这样的形势下,老百姓当然受不了,所以宋徽宗在位期间,爆发了多次农名起义,方腊起义、梁山起义等都爆发在他的任内。 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可能还不会出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的发生,完全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首先就是面对辽国,宋朝和辽国两国和好已经五十多年,这种状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的,而辽由于政治腐朽,也造成了内部的起义,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女真人的起义,女真派人到宋朝要求联合攻辽,成功以后,幽云十六州就是宋朝的,这让宋徽宗冲昏了头脑,于是答应了,其实宋朝内部也是有很多人反对的,辽当时虽然战斗力下降,但是比宋强多了,如果辽宋联合,那么金也不会那么快就灭了辽,辽内部还是有厉害的人物的,比如建立西辽的耶律大石。 但是在宋朝的助推下,辽天祚帝被俘,辽灭亡,但是幽云十六州宋朝还是没能力拿下,于是就求金帮忙,金过来一看,宋这么孱弱,拿下就不想归还了,还继续攻宋,面对金的攻打,宋徽宗吓破了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虽然打退了金的第一次进攻,后续却昏招迭出,最终造成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掠到北方,而宋朝很多珍贵的文物字画等毁于战火。 除了赵构之外,皇族无一幸免,当时赵构是在与金国谈判的路上,而赵构就是后来的宋高宗。 宋徽宗真的是一个人把宋朝玩坏了,追究起来,其实宋徽宗本来可能当不了皇帝,只是因为党争和向太后的考虑,这才阴差阳错当上了皇帝。 宋徽宗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这样性格的人是不适合当皇帝,宋神宗驾崩以后,接替宋神宗的是宋哲宗,宋哲宗是宋神宗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但是由当时的太后高氏抚养长大,宋哲宗九岁的时候,宋神宗去世,有高太后拥立当上了皇帝,没想到,宋哲宗也比较短命,二十四岁就驾崩了,宋哲宗没有子嗣,只能在他的兄弟里找一个当皇帝了。 于是朝堂上就有了争论,由向太后主持,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没有子嗣,宋哲宗即位以后,尊向皇后为太后,现在宋哲宗也驾崩了,迫切有新的皇帝,于是就有了讨论。 向太后首先向大臣发问,国家不幸,皇帝这么年轻就死了,又没有子嗣,皇位之事应该早点定下来。 当时的宰相章惇则回答:如果按照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 向太后:以年龄大小应该立申王赵佖,但申王眼睛有毛病,顺序排下来应该立端王(宋徽宗)。 章淳大声说到:如果按照年龄应该立申王赵佖,否则就应该立同母弟简王赵似,而且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都是神宗的儿子,不可以按照母亲来区别,而且先帝曾经说过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章淳则无言以对,那么为什么向太后坚持立端王呢,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向太后自己无子,如果两任皇帝都是朱氏的儿子,那么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如果力主端王,则会得到端王的感恩,而且向太后意志坚定的反对变法,宋哲宗是支持变法的,章淳等都是变法的能臣,两下一考虑,让向太后支持端王。 没想到的是章淳一语成谶,而向太后则办了一件坏事,从宋徽宗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就这样在宋徽宗的统治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发生靖康之变也是宋徽宗一手导致的,真是阴差阳错当上的皇帝毁了大宋。

李煜和宋徽宗不适合当皇帝?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很多人都喜欢把李煜和宋徽宗放在一起比较,他们二位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人会把他们当成同一人。李煜和宋徽宗都是亡国皇帝,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太多能拿出手的政绩,但在艺术上的造诣,李煜和宋徽宗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李煜在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对后世词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宋徽宗则是一位绘画爱好者,是他推动了宋朝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且还自创“瘦金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太适合当皇帝。

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朝代,一个朝代的衰败,就会有一个新的朝代兴起,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个末代皇帝,他们成为了亡国之君,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一般都是愤恨和遗憾。他们亡国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用与残暴,有的是因为奸人的迷惑与指使,有的也是因为前人的败坏,等他接手时已经无力回天。

南唐后主李煜是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末代皇帝,生活在两个朝代的皇帝本来不会有关系,但他们都是末代皇帝的身份让人们经常将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

李煜和宋徽宗确实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亡国之君,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首先,原本他们都不可能继位当皇帝的,最后却因为各种凑巧的原因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宋徽宗是因为当时的太后和宰相在商量立谁为皇帝时,两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结果太后一气之下,真的立了宋徽宗赵佶为帝。而南唐后主是因为自身的运气好,他前面几个哥哥不是病死了,就是自己作死了,最后他成了大皇子,当上了皇帝。其次,两个人在文学方面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赵佶创造了瘦金体,对书法方面影响极大,他的花鸟画也是精工到极点。而李煜很会写词,佳作层出,被称为“词中之帝”。最后,李煜和赵佶都是治国无方,缺乏治国才能,都把先祖传下来的江山治理了个乱七八糟。

但这两个人同样是亡国之君、醉心艺术,大家对于李煜和宋徽宗评价却完全不同。李煜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很可怜,后来人都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他本身没有做过什么大错事,只是生错了时代。而宋徽宗赵佶亡国,就是可恨,他把祖宗留下的一座大好江山,朗朗乾坤糟蹋成这样,可谓是非常可恨。

同样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后人的评价差别会那么大呢?主要原因是因为李煜是南唐后主,他接手时当时的国力早已大不如前。所以就算他再努力也难免灭国之祸,因为对手已经太强大了。尽管这样,李煜最后也算尽力委曲求全,虽然没有什么效果,但还是为保有南唐尽了些力。

而宋徽宗和他的情况不一样,大金虽然厉害,但当时的大宋依然繁荣。而他竟然能落到都城不保,自己被擒的局面,这跟他的懦弱无能、迂腐愚蠢都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宋徽宗犯下的罪过可谓是万死莫赎。

在面临灭国之难时,李煜和赵佶的不同做法与选择其实将两人区别开来了。李煜是大势已去但并未放弃,因此后人只是心疼他,对他的评价态度也自然宽容一些。而赵佶是无用迂腐,将大好的江山毁于一旦,因此他是自取灭亡,令人生恨。这也就是世人对两人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