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浅谈汉代文景盛世中的“饥饿”阴影,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例,晁错在给汉景帝介绍《论贵粟疏》时说,假设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最多耕种一百亩地,收入也不过一百石,但是家里还要出2个人的徭役,一年四季不得休息。要是遇到天灾暴政,就要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才能应付了。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资治通鉴
盛世形成,最根本的就是外部没有战争的困扰,内部完成统一。就以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分析的对象,那时候结束了秦朝的残酷统治,汉朝建立了统一政权。
摆在眼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安定发展的问题。发展的方向就是让国家慢慢富裕起来,让国家富裕的最小目标就是让民众富裕起来,民众富裕起来的根本就是需要稳定的环境,没有人因为战争的需要丢失性命。
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资治通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由于刚刚结束战争,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降到了最低,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只要不出现大的暴政,老百姓能保证安全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汉初也因为刚刚经历完战争,人力消耗极大,无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工程,所以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支持,减轻徭役跟赋税,实施着无为而治。
这样,民众开始慢慢的存粮多了,经济也就慢慢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整个国家,也有了一个向盛世发展的基础。
随着盛世的形成,贵族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从脆弱的平衡上开始发生变化,社会财富也进一步集中到贵族的手中。
正如之前晁错和董仲舒所言,盛世中获利最大的还是官僚、地主阶层,普通老百姓比起乱世只是获得了相对的人身基本安全。
但是普通百姓负责的劳役等却是没有减少多少,遇上天灾人祸,照样会打回原形,只能卖儿卖女,行成了盛世之下的另一个“饥饿”的盛世!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资治通鉴
在文景之治的时候,民众富足,国家运营良好,国库中的铜钱连串钱的麻绳都朽了,仓库中的粮食太多,堆积在外面都腐朽了……
在这样一派表面的盛世景象下,从宗室以下,什么公、卿、士大夫,都变得极为奢侈,毫无限度的浪费。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资治通鉴
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书时,也曾议论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称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猪狗食,如果不肯做豪强的佃农,往往会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沦为盗匪,这样的人往往成千上万。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所以说在表面上文景之治盛世背后的隐藏着的都是老百姓的苦难,是人祸!在封建社会的整个体系中,都是有着严格的阶级制度,民众被这样的制度压迫着的意志逐渐萎靡,这样的盛世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获得了基本安全、生存的需求;而贵族士大夫则获得了更高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文景之治时期,当时的“田赋”(土地税)、“口赋”(人头税)、“徭役”“三座大山”虽说为了初期发展已经减轻了很多,甚至一度破天荒的取消了田赋,但是民众的“口赋”、“徭役”并未减轻多少。
当时民众跟国库粮食充沛,就是因为减轻了“田赋”带来的最直接成果,但是仅仅减轻这个还是不足够的,“口赋”因为发展初期,战争刚结束也是有点少,但是在后期的时候,人数暴增,土地分配不均匀,造成的“口赋”也在逐渐增加。“徭役”也是在初期为了发展国力减少了很多,但是国家发展建设,也是需要人口的,水利工程,道路乃至宫殿的修葺都需要人。最重要的“徭役”的指挥权在当地的官员手中,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加大人口的投入,很多时候不会考虑民众的感受。前两点为了发展有相应的减少,但是“徭役”在后期成了民众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盛世也是有“饥饿”的。从文景之治开始到后面的康乾盛世,它都没后消失。正如阳光伴随着黑暗,如影随形,想分都分不开。这样的“饥饿感”一直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
如何消除这样的“饥饿感”。其他的事情我们做不了,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方式很多,正能量的改变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古代有五个盛世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所谓“盛世”,是指中国历史上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政治比较清明、人口增长较快、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最为后人称道的时期。“盛世”的出现,总的看属于历史的偶然。这种偶然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而产生的民本思想。统治者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统治和治理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君民关系和官民关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可以说,民本思想和重农思想的兴起和实践是盛世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影响后世的真正盛世只有三个: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清代的康乾盛世。
1.文景之治。汉代文帝和景帝统治的繁荣时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受黄老思想影响下宽慈待民的众多社会政策上。为了提高民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汉文帝下令免除田租赋税的一半,由汉初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后来还免除农民的土地租税。文帝在减免税收的同时,还采取一定政策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资治通鉴》记载,文帝在即位当年就给鳏、寡、孤独及穷困之人提供资助,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赏赐米、肉和酒。
2.贞观之治。指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23年盛世。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训,实行以人为本的开明政策,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贞观初年,唐太宗一方面大规模精兵简政,淘汰庸员,将中央官吏由2000人减少到600人,另一方面多次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会,以种种形式发现和使用人才。最可贵的是,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作用。《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侍臣强调“国以民为本”,当时名臣马周上书时也指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这些观点极具进步意义,有效地缓解了阶级矛盾。还表现在:社会秩序空前安定,有一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开放的国界,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外国人在中国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贞观时期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高度发达的商业。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3.康乾盛世。这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在位时中国的繁盛时期。繁盛出现关键在于开明的用人制度。200万满族人入主中原,一统江山,赢来盛世,一方面是由于极高的统治手腕和政治智慧,但至关重要的是满族人能够积极打破民族壁垒,不拘一格重用汉人,并由此赢得汉族官僚和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和认可。例如,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兵败降清后,被清廷委以重任。洪承畴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并招来一批明将明臣为清朝效命,为清朝迅速统一国家并巩固新兴政权立下大功。洪承畴在立功回到北京后,皇帝“特召赐宴及赐大蟒袍、靴袜等项”,太皇太后“特恩赐宴”。他死后,清廷“赐祭莽如例,谥文襄公”,还立碑称赞他是“贤良之臣”。如此重用前朝重臣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还表现在发展各行业方面,当时经过措施,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事实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人口从1亿增至3.6亿,从而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清王朝完成一系列大型文化工程:《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况。这个治世,为西帝国将来的强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使汉朝真正成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那么这个治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给西汉带来了哪些重大的影响?然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经济体质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就导致在西汉初年非常的贫穷。史书上反映的现象是:老百姓无法耕种,到处都是饥荒逃难之人,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惊人现状。那时就连皇帝也坐不上马车只能坐牛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高祖刘邦更改治理政策: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专制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后来汉高祖死后又出现了吕氏争权的现象,当时各诸侯王对皇位虎视眈眈,这时当然免不了一场战乱。但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刘恒也就是汉文帝继位后朝纲才逐渐稳定下来。
其后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他们都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税收状况,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都能够吃上饭。逐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文景时期,主要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至此之后社会逐渐变得稳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越,经济得到发展。这个现象被称为“文景之治”。
以政富民,轻徭薄赋。文帝继位时国家经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文帝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继位第二年就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在焉。”“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后来他又多次颁布诏书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还有窦皇后,为了鼓励老百姓亲自养蚕,以作示范。汉文帝自己也非常节约,有一次他想要造一个露天台,结果官员预算大约要黄金一百斤,随后汉文帝就取消这次这个计划。除此之外文帝还削减宫中宫人的用度,遣散一些宫人出宫。这些举措也大大深得民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在文景帝王统治时期,严惩贪官,减轻刑罚,在西汉时期社会风气十足清明。“文景之治”也为后来的汉武帝大一统夯实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